登錄???|???注冊
作為哲學家中的翹楚,亞里士多德對西方思想史的影響無人能及。在《牛津通識讀本:亞里士多德的世界》中,喬納森·巴恩斯根據現有研究成果及個人理解,向我們呈現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印象的亞里士多德。作者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還原到歷史背景中,探究了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研究、邏輯學發現、形而上學理論,亞里士多德在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方面的著作,以及亞里士多德關于藝術與詩的思想。
(英國)喬納森·巴恩斯 ·西方哲學 ·7.4萬字
他是孤獨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騎士,他是現代西方存在主義的先驅。作為19世紀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爾凱郭爾的許多觀點完全處于主流思潮之外。他對康德和黑格爾的倫理與宗教理論所作的回應,他的主要觀點與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學說的對比,他對人的存在狀況所進行的探究,這些在書中都有評論性的闡釋。
(英國)帕特里克·加迪納 ·西方哲學 ·7.4萬字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學幾乎完全被世人忽視;此后,他逐漸成為各類人爭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對尼采思想的解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尼采當年曾有預見:“最重要的是,不要將我和不屬于我的思想混為一體!”本書通過對尼采生平與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與歧義,并對百年來人們對尼采作品的諸多誤讀進行了梳理。
(英國)邁克爾·坦納 ·西方哲學 ·7.2萬字
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屬此類。暴力性表達并非現代性的標志。暴力只是變化多端而已,其表現形式隨社會局勢而變。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際之下、毛細和神經元的領域,呈現出微觀物理學的形態;這種形態的存在,無需在統治或敵對關系中的那種否定或排斥性。它從可見轉為無形,從粗野蠻橫轉為沉思內省,從正面直擊轉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襲擊,而是蔓延傳染。作者在本書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變形記,從君權和血親等前現代社會的斬首,經由現代規訓社會的畸變,最終到了今天績效社會和倦怠社會的抑郁。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7.2萬字
本書重新闡釋了浪漫主義的定義,并認為“復數”的浪漫主義是真正把握其精髓和表現的途徑。在彼得·蓋伊的筆下,來自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浪漫派先驅具有各自獨特的風格,也呈現出某種“家族相似性”。蓋伊還證明浪漫派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其深刻的烙印可以在T.S.艾略特和弗吉尼亞·伍爾夫身上找到。
(美)彼得·蓋伊 ·西方哲學 ·7.1萬字
銳利、精練,充滿哲學研究的激情。作者的這本導論在敘述與古希臘、古羅馬相關的內容時,大膽突破按時間順序行文的傳統寫法,直接切入人類問題的核心,涵蓋范圍從理性與激情的關系到真理的客觀性。
(英國)朱莉婭·安納斯 ·西方哲學 ·7.1萬字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學幾乎完全被世人忽視;此后,他逐漸成為各類人爭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對尼采思想的解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尼采當年曾有預見:“最重要的是,不要將我和不屬于我的思想混為一體!”《牛津通識讀本:尼采》通過對尼采生平與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與歧義,并對百年來人們對尼采作品的諸多誤讀進行了梳理。
(英國)邁克爾·坦納 ·西方哲學 ·7萬字
提到德里達,一般讀者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艱深、晦澀,甚至會引發不快的情感。有人敬愛他,但也有人唾罵他、仇恨他、丑化他。現實是,對于德里達,存在著許多的誤解和低估,其根本原因則在于缺乏對“德里達文本”的正確理解。本書踐行德里達的“文本”觀念,告誡讀者不要簡單地從“解構哲學運動之父”這個身份標簽出發,而是要從“德里達文本”,即德里達的作品本身出發,來理解這位當代偉大的哲學家。雅克·德里達以《論書寫學》《馬克思的幽靈》《友誼政治學》等著作蜚聲學術界,對后結構主義哲學思潮影響甚巨,也是深刻論述我們這個“后現代”世界的巨匠之一。他挑戰了西方哲學傳統一些最深層的假定,塑造了他所命名的“解構”運動,正是這層關系為他贏得了聲譽,也為他招來了罵名。在本書中,西蒙·格倫迪寧向我們揭示了德里達的著作何以艱深難解,又何以意義深遠。他相信,這位哲人的驚世見解對哲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西蒙·格倫迪寧 ·西方哲學 ·7萬字
休謨是英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還在世時便被尊為啟蒙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對一系列廣泛哲學論題的“自然主義”觀點,引出了許多具有高度原創性的理論,涉及知覺、自我同一性、因果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領域。身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哲學家之一,艾耶爾在這本引人深思的小書中討論了所有這些領域,并對休謨引人入勝的生平和性格進行了描述,大量引用了休謨那些明白曉暢又富有智慧的作品。
(英國)A.J.艾耶爾 ·西方哲學 ·6.9萬字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作品晦澀難懂,但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公認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有理由認為,若非黑格爾,過去一百五十年人類的思想進程和政治進程都會走上另一條道路。深邃的思想可能使他得出了一些看似奇怪的結論,然而,黑格爾作品中的觀點和洞見直到今天仍不失力量。本書勾勒了黑格爾哲學的輪廓,對他的觀念和主要作品進行了廣泛探討,涉及黑格爾的時代和生平,以及歷史的目的、自由和社群、邏輯和辯證法等主題。
(澳大利亞)彼得·辛格 ·西方哲學 ·6.8萬字
關于權力概念,仍然存在理論上的混亂。這一現象如此不言而喻,概念本身卻如此晦暗不明,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一些人來說,權力意味著壓制。對另一些人來說,權力是一種建構性的交往要素。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權力概念不可調和地相互對立。權力有時關乎自由,有時與脅迫相連。有人認為,權力建立在集體行動之上。其他人認為,它與斗爭相結合。有人把權力和暴力截然分開。對其他人來說,暴力僅僅是一種強化的權力形式。權力有時與法律相關,有時與專斷相結合。鑒于這種理論上的混亂,應當尋找一個靈活的權力概念,能夠把不同的權力觀念統一起來。需要制定一種權力的基本形式,通過轉變內部的結構要素,從而產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本書正是基于這一理論預設。在對盧曼、卡內蒂、福柯、海德格爾、施米特、阿倫特、哈貝馬斯等人逐一進行檢閱和辨析后,作者提請我們注意尼采權力意志的另一面向:“它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東西,卻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6.7萬字
從美學到懲罰體系,從瘋癲與文明到尼采與先鋒思想,福柯的作品對20世紀晚期的現代思想影響深遠。然而,在涉及面廣與影響力強的同時,這些作品也以晦澀難讀著稱。《牛津通識讀本:福柯》為福柯的作品提供了可信的導讀,這些作品涉及文學、政治、歷史、哲學等廣泛領域;同時,作者加里·古廷還探究了一些關鍵主題,這些主題在福柯深入研究身份、知識、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等領域時,曾讓他甚為著迷。
(美國)加里·古廷 ·西方哲學 ·6.6萬字
笛卡爾因“我思故我在”之說聞名于世,他從“我思”的原則出發,借助“直覺”和“演繹”,推導出物質世界存在的證明。然而,笛卡爾并不希望這種形而上學獨立于他的科學研究而存在,他在基礎物理學、數學、心理學和光學領域都有重要探索。湯姆·索雷爾的這本書表明,笛卡爾最大的成就在于倡導和實踐了以數學為研究工具的物理學,他的哲學則是為支持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而發展起來的。
(英國)湯姆·索雷爾 ·西方哲學 ·5.8萬字
約翰·洛克是17世紀后期、18世紀早期英國偉大的哲學家,他在經典作品《人類理解論》中提出,我們的知識以經驗為基礎,主要通過感覺為我們所獲得;但奇怪的是,知識傳遞的信息被誤解了。在本書中,作者揭示了洛克如何得出他的知識理論,以及洛克對寬容和責任政府等自由價值的闡述如何構成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基石。
(英國)約翰·鄧恩 ·西方哲學 ·5.7萬字
如今我們所說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癌式擴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生產和增長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覺一般。它佯裝生機勃勃,掩藏著迫近的致命性災難。生產越來越趨同于毀滅。“人類的自我異化已經達到一種能將自身的毀滅當作審美快感來體驗的程度。”瓦爾特·本雅明對法西斯主義的評價,同樣適用于今天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受困于死亡。對死亡的無意識恐懼驅使著它。死亡的威脅挾制資本主義不斷積累和增長。這種脅迫性不僅帶來生態上的災難,也產生精神災難。破壞性的績效壓力將自我確證和自我毀滅合而為一。人不斷優化自我,直至死亡。肆無忌憚的自我剝削致使精神崩潰。盡管弗洛伊德與死亡有著矛盾的關系,但他完全意識到了生死和解的必然性。對死亡的下意識排斥必須讓位于對死亡的自覺接納:“在現實中,在我們的觀念里,給予死亡應有的地位,讓我們迄今為止如此小心謹慎地壓制在潛意識里的死亡不時顯身,難道不是更好嗎?這似乎不是一種進步,反倒像是某種程度的退步,某種回歸;但它也有優點,即正確認識真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好過。”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5.1萬字
在本書中,儀式標示的并非人心所向之地。相反,作為一個用來對比、襯托的外殼,它使我們的“當下”得見更為清晰的輪廓。不帶懷舊情緒地勾勒出儀式消失的譜系,并不能說是一部解放史。沿著這個譜系會出現“當下”之癥,首先是對共同體的侵蝕。與此同時,本書還會思考其他生命形式,它們或許可以將社會從其集體自戀中解放出來。儀式是一種符號行為。它們流傳下來并代表了承載著共同體的價值觀和秩序。它們制造出一個沒有交際的共同體,而如今一統天下的是沒有共同體的交際。如今的世界在符號方面非常貧乏。數據和信息沒有象征力量,因此它們不容被再認識。符號的貧乏使得本來用于創造意義和共同體、穩固生命的圖像和隱喻悉數流失。持續的體驗在減少,而偶然性在急劇增加。儀式和典禮是真正的人類行為,令生命顯得喜慶又神奇。它們的消失是對生命的褻瀆和庸俗化,是把生命變成生存。因此,通過對世界重新附魅,可望獲得一種治愈的力量,以抵御集體自戀。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4.3萬字
當今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敘事的時代。矛盾的是,敘事話題的泛濫竟暴露了一場敘事的危機。在“故事化”的喧囂中,充斥著一種既無意義又無方向的敘事真空。資本主義借助故事化將講述占為己有。它讓講述聽命于消費。故事化生產出消費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幫助下,產品被賦予了情緒,向消費者承諾獨特的體驗。如此一來,我們買賣、消費的其實是敘事與情緒。“故事”被推銷,故事化實為賣故事。講述創造出共同體,而故事化只催生出社群。社群是共同體的一種商品形式,由消費者組成。任何的故事化形式,都無法重新點燃那團把人聚在一起相互講述故事的篝火。篝火早已熄滅。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