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致力于弘揚作為宋明理學重要學派之一的關學思想,收錄吳震、林樂昌、丁為祥、朱漢民等知名學者的關于關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涉及關學學派創始人張載的思想研究、張載后學研究和歷代學者對于關學的詮釋等,研究視角包括經學、哲學、倫理學的多個維度,既有宏大的總體敘事,如探討關學的原型、流變及其研究空間,又有微觀的具體問題研究,如分析張載的心學思想以及心性大小之辨。可以說,該書較為充分地體現了目前國內關學研究的前沿水平。
林樂昌主編 ·中國哲學 ·24.8萬字
個體及個體化是近現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資本現代性的語境下,把個體自由與人類解放結合起來,并在繼承近代社會政治哲學重視個體本位的基礎上,通過強調社會關系和實踐活動的基礎性,把哲學史上對個體及其自由的理解轉化為“社會關系中的個體”之自主活動和自我實現問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理論的價值承諾,也是貫穿其思想始終的主旨。本書旨在結合西方哲學史語境,從語言哲學的主謂關系視角考察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個體理論,探討一個具體的、豐滿的個體如何才能“出場”的問題,目的在于揭示真實的個體如何出場的邏輯機制。
張守奎 ·馬哲 ·29.3萬字
《中國儒學》由中華孔子學會、鄭州大學洛學研究中心主辦,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學傳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價值,俾之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王中江 李存山主編 ·中國哲學 ·24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早年出版的兩部學術專著:《遼金元詩歌史論》與《遼金詩學思想研究》。《遼金元詩歌史論》是張松如先生主編的“中國詩歌史論”叢書之一種,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開拓性著作。作者以具有自覺意識的文化史觀和文學史觀,建構了遼金元三代的詩史框架,并以三編分述了遼代詩歌、金代詩歌和元代詩歌的發展軌跡。《遼金詩學思想研究》則是從古代文論的角度來揭示遼金兩代詩學思想的理論內涵及其獨特的美學與文論價值。
張晶 ·美學 ·47.4萬字
本書作者研究中國哲學,涉獵老莊道家、孔孟荀儒學、宋代理學30年余年,出版著作數種,整理古籍多部,發表論文30余篇。本書為作者研治晚周諸子學的專題成果,收集了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在學界都曾經獲得了好評。
張京華 ·中國哲學 ·38.4萬字
作者在尊重先賢時哲和原文含義的基礎上,采取意譯的方式,對一些語句重新斷句,對一些標點符號進行新的標注;運用闡釋學的原理和方法,把孟子放在中國文化史和孔孟思想史中進行哲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和美學等視域進行多維研究,多角度挖掘孟子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代多維價值。通過由果溯因,沿波討源,為中國文化自信尋找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薛永武 ·中國哲學 ·23.7萬字
《老子學集刊》由老子學研究會、鄭州大學老子學院、鹿邑老子學院(研究院)共同主辦,面向海內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子學、道家、道教展開多方位、多視角的探討,明道立德,法真貴樸。每年出版兩輯,每輯設一主題。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2.6萬字
郭象、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子解釋學是莊學史上以解釋為形式、以哲學創構為實質的解釋典范。他們三家都牢牢抓住傳世本《莊子·天下》篇“內圣外王”一語大做文章,以此語契入莊子而展開不同的哲學創構。郭象、船山、太炎不約而同地以“內圣外王之道”契入莊子哲學,與其時代環境、人生履歷、個性氣質以及本人思想背景有關。郭象生活時代之魏晉、船山生活時代之明清、太炎生活時代之晚近,是中國歷史上三個著名的亂世,作為天生異秉的三個偉大思想者和哲學家,他們以莊子來安頓自我的同時,不得不對家國天下作出整布和安排。因此,郭象認為莊學最終要“明內圣外王之道”,船山認為莊學是“內圣外王之一端”,太炎認為莊子“特別志愿本在于內圣外王”。同時,他們在具體的解釋過程中,他們以很多自造的哲學命題和不同的致思方式暗中將莊子引入“內圣外王”之道。換言之,以“內圣外王”來契入三家莊學,并非向壁虛造,既有有他們白紙黑字的明示,也有他們相關論述的隱證。
李智福 ·中國哲學 ·35.7萬字
長期以來,清代有學術無思想,有思想無哲學,有哲學但很粗淺等看法似乎已成學界定論。本書是重新審視這些似是而非之定見的一部力作。作者通過在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寫作方法之間自如切換,多維立體地勾勒了乾嘉儒學聲音低沉的義理建構與思想論爭,以此呈現出乾嘉儒學生動豐贍的另一面。第一編側重于哲學思想,通過重點梳理戴震“道賅理氣”的新道論、“血氣心知”的人性論和“以情絜情”的倫理學,揭示乾嘉儒學的義理新詮。第二編側重于學術討論,以戴震與揚州學派、漢宋之爭、經史之爭、儒釋之爭、中西之爭五組學術問題中心,展現了乾嘉儒學獨特的問題意識與時代風貌。第三編側重于政治思想與社會觀念,指出在文綱繁密的年代里,諸如戴震、錢大昕、袁枚、龔自珍等乾嘉一流學者其情也郁積,其思也幽深,其言也曲折,令人唏噓,也更可為今人鏡鑒。然而他們弦歌不綴、維新儒學的努力,終使中國文化生命不絕如繼,誠屬不易,理應昭彰。本書作者對于前近代的“乾嘉新儒學”的框架性思考,蘊含著巨大的學術討論空間,值得學界關注。
孫邦金 ·中國哲學 ·35.6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多年來遼金元詩學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多有個案研究,如關于王庭筠、趙秉文、李純甫、戴表元等;也有相當數量的論文是關于遼金元詩的整體特征、民族文化內涵、發展演進軌跡的探求。對于遼金元詩學,作者以民族文化心理作為其參照模型,揭示其內在的發展規律,確定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其中還有關于遼金元文學批評的相關論述。本卷還有畫論研究的專題論文12篇,是從美學角度來探討畫論中的一些命題。另有多篇學術性的書評及書序。
張晶 ·美學 ·42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十余年蜀學與儒學研究部分成果的選編,基于對蜀學與儒學水乳交融關系的認識,從蜀學與儒學思想理論、人物事跡、學術成就、著作文獻等方面深入剖析闡述,希望給有興趣的讀者提供參考。
郭齊 ·中國哲學 ·25.8萬字
《費密學案》以學案的形式對明末清初四川新繁著名學者費密(1625—1701)及其思想進行全面研究,以表彰其人。全書主要內容分五部分,一為生平事跡,簡述費密人生經歷。二為著述考錄,對費密存佚著述51種400余卷逐一鉤沉。三為學術源流,以家學、師承、交游、門人分類立傳,考略費密學術淵源與流傳,其中家學5人,師承2人,交游84人,門人35人。四為學術要旨,著重介紹費密“新道統的構建”“中實思想”“尊古經與崇先儒”的學術思想,附及其詩文書法。五為論著輯評,分“論道與經”“論道統與道脈”“論中實”“論人才與教化”“論七十子與漢唐儒”“論宋明儒”六類,選編費密論學原文,并弁簡要按語。最后為附錄,匯編新繁費氏遺文、傳記資料、著述序跋、交往評論資料等。
杜春雷 ·中國哲學 ·20.8萬字
孔教如何從晚清社會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負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國初期的孔教論爭聚焦在國家建構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陳煥章、馬相伯及新文化運動諸君,基于對孔教與革命、孔教與中華文明維系、孔教在國家建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認識,公開在媒體上爭論孔教的定位和性質。爭論中,康有為希望通過改革孔教達到強國目標的主張逐漸受到批判,立國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教、孔子非教主等主張螺旋式上升為執拗的高音并主導了輿論的走向,乃至左右了我們今天對孔教的認知。本書以多維的視野,呈現了晚清民國孔教復雜多變的思想史進程與發展趨勢,孔教與國家建構的多元與復調、喧鬧與緘默、沉默的螺旋與執拗的高音均在書中得以呈現。
李華偉 ·中國哲學 ·25.4萬字
魏晉南北朝《論語》注疏文本完整存世的只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和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學界的研究熱點也集中在此。但從魏晉玄學發展過程來看,《論語集解》處于玄學剛剛開始的階段,《論語義疏》則處于玄學接近尾聲的階段,真正具有更多玄學思想的恰恰是居于這兩者中間的《論語》注殘篇。本書選取了魏晉玄學影響下的十二家《論語》注殘篇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的玄學內容,揭示其發展規律,充分挖掘這些殘篇在魏晉玄學乃至中國思想史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王云飛 ·中國哲學 ·20.5萬字
本書通過儒家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兩者的內在關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的大脈絡,實現對堅持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整體性認識和啟發。全書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史料文獻分析法、跨學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成果引導民眾。
包雅瑋 ·中國哲學 ·24.7萬字
本書從白璧德所提出的“國際人文主義”的概念出發,在閱讀大量白璧德英文原著、學衡派報刊和相關一手史料基礎上,打破前人對學衡派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保守主義、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等的論斷,重現挖掘白璧德所倡導的國際人文主義運動與學衡派的聯系。本書以雙重跨文化研究的視角,一方面回到白璧德的西學背景,探討其如何在跨文化語境下形成國際人文主義的構想,并進而澄清了白壁德的宗教信仰問題;另一方面細致考察了學衡派的跨文化實踐,并對梁實秋與學衡派的關系進行了新的定位,勾勒出中國國際人文主義發展的譜系。
李歡 ·西方哲學 ·24.4萬字
本書將宋明理學史上錯綜復雜、爭議頗大的關學與洛學的學派關系問題置于宋代理學形成發展的宏闊背景下,基于文獻與思想互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進行了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全景式、立體化研究。根據問題生成與衍化的邏輯,從對爭議的歷史梳理、張程文獻互入現象的揭示、張載逝后二程對其的評價、“關學洛學化”再辨析、張程文獻互入的現象揭示、弟子視野的評價、對朱陸之辯的影響七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現與研究,揭示出關學與洛學之間的思想互動與交融關系,形成了張載關學是二程洛學的理論起點,二程洛學延伸了張載關學的問題討論并開啟了朱陸之辯的新認識,對長期聚訟不已的宋明理學史發展進程中的關洛關系問題進行了系統清理和重新定位。
魏濤 ·中國哲學 ·23.6萬字
在生活美學研究已于中西方學界興起的背景下,如何找到生活美學的中國問題,凸顯生活美學的中國話語與本土經驗就成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本書將目光投向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學,既從生成背景、日常生活審美實踐、功能指向和內涵特質等方面展現晚明文人生活美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揭示晚明文人生活美學的實踐特色、社會文化意蘊和審美精神,又以當代再生產的視角充分挖掘、激活和利用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學資源,使其參與當今全球生活美學的理論建構和介入當代人的審美化生存實踐,發揮其應有的理論潛力和實踐效能,從而推動生活美學研究的古今中西對話,并由此彰顯生活美學的中國智慧與中國貢獻。
田軍 ·美學 ·23.3萬字
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儒學的高級形態,本書聚焦“理學的發生”問題,旨在對理學進行哲學探源,并進一步將其轉化為早期理學的范式轉換問題。通過對“北宋五子”進行個案研究,本書從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話語體系四個維度考察了早期理學相較之前主要哲學形態在范式上的轉換,揭示了早期理學之發生的邏輯機制和邏輯進程。理學范式轉換的核心在于思維的轉型,即從傳統經驗性思維向哲學思辨性思維的轉型。處于轉型期的早期理學,往往兩種思維方式并存,故而是模糊的、不成熟的,但恰恰是這種轉型和并存構成了它的貢獻,這種模糊和不成熟構成了它的特色。
張恒 ·中國哲學 ·23萬字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理解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研究,第四屆中國哲學家論壇于2023年5月在浙江省德清縣召開。本書匯集了參加本次論壇的24位國內知名哲學家的精彩發言。全書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一主題,從哲學視角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本質要求以及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意義,對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和中國哲學創新具有啟示意義。
趙劍英主編 ·馬哲 ·2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