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信任與組織信任的理論視角出發,通過界定信任與組織信任的內涵、決定因素與治理功能,構建了組織能力信任、組織善意信任、組織公正信任和組織公開信任的組織可信任度評估框架,并建立了總體組織信任與績效信息使用,以及四個組織可信任度因子與績效信息使用的理論假設關系。書中從政府績效評估組織機構的可信任度特征提升、評估對象績效信息使用水平提升以及增進兩者之間合作信任關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張紅春 ·中國政治 ·15.9萬字
該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從哲學角度解讀中國道路、中國制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和科學創新性,二是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和使命,三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哲學思想的闡發。所收錄文章大都在學術期刊或報紙上發表,收錄時在原來的基礎上根據新的中央精神做了修改。
潘家華 ·中國政治 ·15.9萬字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書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訴諸“民族區域治理理論”“民族—國家建構理論”“政治體系理論”“現代化理論”等理論工具,探討了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這一課題。一是從總體宏觀的格局來思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何以必要、何以緊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二是從中觀、微觀的視域探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標指向、歷史演進、現狀剖析、成效經驗、問題不足、路徑優化。本書運用實地調查獲得的資料,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的典型案例,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弄清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全面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結構體系、治理功能體系、治理制度體系、治理方法體系、治理運行體系的現代化。全書從全球和中國國家治理演進的規律出發,結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七十多年的歷史底蘊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和模范區的現實發展,進一步彰顯新時代中國國家治理的顯著效能和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
周朗生 盧石英 ·中國政治 ·15.9萬字
本稿為《中山改革開放口述歷史系列叢書》之一。作者在廣東中山生活工作了幾十年,對中山情有獨鐘。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擔任中山市副市長,親歷了中山改革開放的黃金季節,參與了中山從一個農業縣變成中國“四小虎”的騰飛進程,主導了該市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使中山成為國內頗有名氣的宜居城市并獲得我國首個“聯合國人居獎”。他參與并培育出有持久影響力的群眾性公益慈善品牌:“中山慈善萬人行”,使該市成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作者用口述的方式,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通過一個個平凡的故事,生動地記錄了中山市在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和城市發展進程,表現了中山人“敢為人先”的開創精神,重現了騰飛時代的火熱生活,勾勒出一幅有血有肉的、真實的改革開放歷史畫卷。作者經歷豐富,故事多多,性格硬實,風格清爽而接地氣。他所經歷的往事,正是中山發展騰飛的見證,而中山的城市發展史,又折射出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本書披露了八九十年代中山改革開放早期一些重大事件的內幕和決策過程,對讀者了解和研究中山市乃至廣東的改革開放進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偉雄 ·中國政治 ·15.9萬字
本書重點闡釋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傳承,如何弘揚,如何重新生長,融入社會主義特色文化中,按主題分章,每章討論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質及其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的作用。
金元浦 ·中國政治 ·15.8萬字
本書主要勾勒了唐代戶籍編造的概貌。武德、貞觀時期是唐代戶籍法令頒布、各類戶籍文書出現并依法編造的初期。而開元、天寶時期則是唐代戶籍編造的頂峰,戶籍法令得到有效的調整與維護,戶籍編造十分頻繁。盡管存在地域與時代差別,唐前期一直致力于戶籍編造。安史之亂開啟的唐后期政局,其對戶籍編造周期、戶等審定及編造政策都產生了顯著影響。同時,本書作了兩項個案研究:一是編戶民年齡——“籍年”的概念與其具體統計、功用;二是唐代特殊戶籍——僧尼籍的編造始年、周期、份額等狀況。
孫寧 ·中國政治 ·15.8萬字
本項研究聚焦于西部地區這一中觀區域空間,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政府能力理論、政治系統理論、行政生態學理論為理論基礎、資源和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比較分析、實地調研和描述統計等研究方法,致力于探尋和分析地方政府能力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內在邏輯、一般過程和實現路徑,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地方政府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為依據審視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能力現狀及其問題,探尋其制約因素,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遵循提升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能力的總體思路與對策建議。
王永明 ·中國政治 ·15.8萬字
本書是為紀念中國改革40周年而作的。當代中國改革40年來,我們的經濟、政治、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中國奇跡。中國改革為什么能夠成功,其背后的奧秘是什么?這是中國和世界人們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總結經驗,深化改革的一個前提問題。本書從以下十個方面進行系統解答:1.一個執政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2.一個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3.一個理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一條思想路線:實事求是;5.一個原則:以人民為中心;6.一種方法:摸著石頭過河;7.一種精神: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8.一種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9.一種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一個價值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本書的寫作目標是,用深刻的思想、通俗的語言、多樣化的風格清楚地闡釋“中國改革為什么能成功”這個問題,成為思想性和通俗性統一的具有更大讀者群的著作。
徐斌 ·中國政治 ·15.8萬字
本輯報告是對中國政治發展與變遷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的理論成果。全書整體上分為“城市治理”、“國家治理”、“香港政治”、“東南亞政治”、“海外中國研究”等板塊,內容涉及城鎮化與城市治理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的階層分化與政治整合、網絡反腐的演進機制、完善香港政制發展的難點等問題。本輯報告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前瞻性和創新性,對于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 ·中國政治 ·15.8萬字
本書圍繞“中國扶貧從哪里來?中國扶貧方案是什么?中國扶貧到哪里去?”三個問題,以介紹習近平扶貧思想的豐富內涵與生動實踐為主線,全面回顧了中國減貧的歷史與現實,總結了中國脫貧攻堅的理論與實踐,展現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改革發展、消除貧困的情懷與智慧,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幫助國內外讀者讀懂中國脫貧攻堅蘊含的中國故事與中國方案。
胡富國主編 ·中國政治 ·15.8萬字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僅集中體現了毛澤東文藝思想,更是20世紀以來我國最重要的理論文本之一。本書結合文獻史料,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進行整體譜系性探源,重返其發生的歷史現場。通過考察每一關鍵詞和核心范疇衍變背后所含蘊的時代變遷以及各種話語之間的內在沖突,揭示其生成的時代語境和變形圖景,藉此探究它在整個中國文藝發展鏈條中的一脈相承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歷程,并透視中國文藝觀念的嬗變及轉換間的內在機制。
田韶峻 ·中國政治 ·15.6萬字
中國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并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研究“治理什么樣的國家,怎樣治理國家”這一重大課題。本書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為基礎,通過對治國理政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聯系的特點的分析,提出要處理好五大基本關系:信仰與理想、目標的關系;治黨與治國、治軍的關系;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關系;民主與法治、德治的關系;黨的領導與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的關系。通過分析這五大關系,闡述了治國理政的“主體論”、“客體論”、“制度論”、“治理論”、“運行機制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集中型治理體系。
李君如 ·中國政治 ·15.6萬字
作者認為,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深圳在探索和完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中是立了大功的。作者作為深圳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對深圳近四十年改革進程進行了系統梳理,對深圳取得的寶貴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同時也對改革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反思,并對未來改革方向和重要領域的改革舉措做了深入思考。
張思平 ·中國政治 ·15.6萬字
作者以記者的筆觸記錄了14位中國移民到美國之后真實的工作、生活狀態,采訪對象涵蓋了教師、公司老板、藝術家、醫生、工程師等人群。他們作為徹頭徹尾的外國人,在美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都經歷了掙扎、破碎和重塑,都有著自己對美國社會、文化及其價值觀念的獨特體悟,也為我們拼湊出一個完整、真實的美國社會版圖:“美國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它和我們此時生活的此地一樣,需要不斷調整、適應、奮斗,才能建立新的生活,并尋找到它的價值和意義。
林世鈺 ·中國政治 ·15.6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組織史資料(第三卷)》是《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組織史資料(第二卷)》的續編本。該書本著尊重歷史、求實存真的編纂工作方針,著重記錄了陜西省渭城區1998年6月至2007年5月地方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地方軍事組織、政協組織、群眾團體組織以及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機構沿革變化和領導人名錄,同一時期中共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組織工作大事記,并在黨組織的綜述中簡明反映了中共咸陽市渭城區委同一時期在履行職能職責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共咸陽市渭城區委組織部 ·中國政治 ·15.6萬字
本書以“動員”與“認同”為理論視角探討法治中國建設的動態過程與主客體關系。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保證在于加強黨的領導權威,這反映出黨的領導權威內在結構中具有法治建設事業所需要的動員力量。這其中包括領導法治建設的思想權威、確保法治建設高效展開的制度體系以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的權力結構。與此同時,法治中國建設不是純粹“自生自發秩序”的結果,而必須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以強有力的政治智慧與領導核心加以推動,并由全社會在“公度性聚合”過程中產生全面的認同。
趙子堯 ·中國政治 ·15.6萬字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叢書之一,全書挑選了楊光斌、張廣生、高翔、張康之、時殷弘、朱云漢等名家的十余篇關于合法性概念、中西方文化與中國發展道路、政績與地方干部晉升、國際社會“去中心化”時代的合作秩序建構、對外政策與中國特性、中西方社會科學、中國在全球秩序重構中的作用等的文章,較為集中地呈現了在這些問題上學術界的前沿觀點,對于未來中國社會科學乃至未來中國的發展方向及它們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非常具有啟發意義和學術借鑒價值。
劉元春主編 ·中國政治 ·15.5萬字
黨的十九大明確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對文化軟實力水平的提升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出更高要求。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如果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血肉”,那文化軟實力可以理解為“魂魄”,社會治理格局或可稱為“骨骼”。本書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工具,緊跟學術前沿,嘗試學科交叉,以內蒙古為重點案例,研究區域文化軟實力和社會治理問題,厘清現狀、找準不足、探尋路徑,對于其他省區以及全國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旨在為公共治理、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等研究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郭喜 李政蓉 李東旭等 ·中國政治 ·15.5萬字
本書是一部深入分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戰略格局和國際關系發展變化的著作。本書從經濟、金融、文化、新媒體、非政府組織、國際移民等多個視角,全面觀察和剖析全球治理問題的歷史、現狀和改革。作者何亞非曾親身參與多場重要國際談判,對現時全球治理機制的不足深有體會,由此提出的改革思路,以至中國如何把握歷史機遇提升國際地位的建言,均極具參考價值。
何亞非 ·中國政治 ·15.5萬字
《澳門創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法律問題研究》一書是《港澳基本法研究》叢書之四。此系列已經在我社出版兩本,銷售良好。本書是澳門創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法律問題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合集。課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李飛副秘長提議研究。
鄭戈 朱應平 ·中國政治 ·1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