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 金元浦
- 1496字
- 2019-09-29 16:56:40
二、國家的文化財富:信息時代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在信息經濟的基礎上,文化日益被看作是全球競爭中各國得以成功的關鍵。進入現代時期以來,創造新的理念和文化產品新形式的能力成為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要的價值資源,而過去這種關鍵的價值資源則只能由農業、礦產和制造業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資產構成。對于文化財富,我們不應再按過去的觀念把它看作是某種固定不變的、傳承的東西,而應把它視為一種衡量某個特定領域在全面開展創意活動方面的活力、精神和發展機制的指針。各國在加入全球信息社會后,對于文化的關注更加聚焦于營造一個相關的政策、法律、制度、教育、基礎和流通等各個方面的良好的環境,以便改革它的機制,使之在動態的發展中創造新的體制,而不是像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那樣單純地將文化視為事業,由國家實行三包或作為產業基礎。每個國家都面臨的挑戰不是如何為了保護某個已被接受的藝術實體和傳統而去規定一種環境,而是如何去開創一種在所有的文藝和科學領域中都掀起創意和革新浪潮的局面。那些無法贏得這種挑戰的國家只能消極被動地跟在那些真正具有活躍的創意能力并能夠對新的創意形式進行商業開發的國家后面拾人牙慧,亦步亦趨。
在這場關于文化的辯論中,有幾個方面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無論在歐洲還是其他地方,那些反對保護文化產業的民族和國家終將發現(倘若它們尚未發現的話),那些反映在媒介和視聽內容上的文化沖突并不是美國與法國之間的表面化的、高層外交的高壓攻勢,與此相反,它與那些形成了信息經濟之核心的一整套(即所謂的“金牌”)產業的命運有關。在封建社會農業和商業的經濟中,土地、農產品和像黃金之類的自然資源構成了財富的基礎。特別是黃金,自古以來就是使財富得以跨越文化和國家界限的天然貨幣。在工業時代,財富的基礎轉變為其他的礦產資源,例如石油,還轉變為創建工廠的資本、設備以及用諸如鐵、石油和木材等天然原料加工制造的大眾產品。對這些資源的控制和為了擴大市場而將其轉化為大眾產品的手段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就一直是經濟力量的基礎。如今,信息社會正在改變這個公式。財富和力量的來源,即信息經濟的“金牌”,是一種不同類型的資本:在各種信息網絡上以不同形式進行組合和分銷的知識與創意理念。獲利的多寡取決于一個國家連續創造文化產品內容或廣為傳播的文化產品新形式的能力,為此各國需要對整個經濟體系進行創意人力資本的投資,而不僅僅是對配套設施和硬件進行投資。
有鑒于此,每一個想要“發展”新媒體制品和文化產品的國家,都需要擁有生機勃勃的和多樣化的視聽產業、出版產業、知識產業,以及一個非?;钴S的藝術創作者群體。誰擁有創意資本,誰就在競爭中獲得上風。那些著手有效地避免文化產業出現衰退的國家與那些輕易地放棄努力的國家相比就會占據優勢地位。它們參與國際上文化制作商和分銷商的競爭,努力進入那一正在形成的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多樣化格局,并努力使本國的創意產業在全球化背景中實現全球傳播。
無疑,全球互聯網特別是移動網已經從根本上對各種文化形式(包括視聽產品)的分銷和消費產生了革命性影響。文化和信息產業已經達成了共識,否則它們就不會在這場變革中積極地為自己定位。與此同時,新興的信息產業正在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產業部門的重要性,例如印刷出版和電影業,因為它們構成了各種在線文化產品形式的創意基礎和生命線。簡言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支由藝術家、作家、設計家、影視編劇、劇作家、畫家、音樂家、電影制作人、導演、演員、舞蹈家等和網絡工程師、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廣大的媒介知識分子組成的生氣勃勃的創意產業人力大軍,就不會擁有打贏這場信息經濟戰爭的知識庫,因此也就只能聽憑他人來左右你的命運了。
- 治國理政新布局:“四個全面”托起中國夢
- 追尋富強: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1850-1949
-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第11輯)
- 毛澤東最后七年風雨路
-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總第2期)
- 中國形象全球調查(拉薩卷)
- 大公報報道與評論(下)
- 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
- 明清時期對云南民族認知的演進與邊疆治理
- 衙門上班族職場指要:做官樣文章(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整合與形塑:地方政務服務機構的運作機制:J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個案考察(1997~2011)
- 2011~2012年甘肅省社會發展分析與預測
- 依法治國新舉措
- 當代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理論與實證研究: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依歸
- 政治哲學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