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基于政府績效管理信息化的視角討論政府績效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通過對政府績效管理的現狀、理論、實施、實踐的研究,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現狀篇,主要從國內外政府績效管理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著手進行介紹與分析。理論篇,重點介紹政府績效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實施篇,主要從政府績效管理信息化的視角介紹政府績效管理的實施問題。實踐篇,對中國地方政府績效管理信息化的十余個案例分別進行了介紹和分析。
北京軟件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編著 ·中國政治 ·18.9萬字
本書立足于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宏大歷史背景,深入考察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的歷史發展進程,全面剖析社會改造思潮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來源、目標、方法、手段、理論根據、依托力量等等,闡明其中各種改造主張與社會轉型的互動關系。
李永春 ·中國政治 ·66.1萬字
《政治傳播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內容簡介:全書共六章,主要內容有:政治傳播視野中的國家形象傳播研究檢討、中國國家形象傳播中的國家理念問題、中國國家形象傳播中的政治合法性問題、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公共化問題、章中國國家形象與國際環境、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戰略與策略。
李彥冰 ·中國政治 ·22.1萬字
本書從縱向(從二次創新、組合創新到全面創新的我國自主創新主導模式和基本路徑的演進)和橫向(結構層次上,從企業、產業、區域、國家多個層面)兩個維度,對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開深入分析,提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及多層次的自主創新體系,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為我國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戰略提供決策參考和借鑒。
許慶瑞 ·中國政治 ·24.4萬字
第三卷收集的是1930-1949年間中國政黨理論的文獻資料。以編者查閱的國內報刊篇章、專題文集、個人文集(全集選集等)看,其中涉及政黨論說的篇章不下1500余篇。較之第一卷、第二卷所包含的內容更多、所顯示的特征更為復雜,不過,限于篇幅,本卷只能選其中的1/6予以編輯。此一時期,以歐美政黨政治為圭臬,試圖應用于中國的聲音相對微弱,但不絕如縷;接受了“列寧主義政黨”理論并應用于實際行動的中共政黨學說經歷直接采用失敗,民族化、中國化、時代化之后迅速成效,影響至巨;處于執政地位的國民黨局限于自身的革命階段論和仿聯共(布)而又無法在組織上成型、行動中成效的過程中力量逐漸消蝕。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政黨理論的特殊性于知識界的品評中“無心插柳”般地顯現出來,同時知識界這一時期的政黨觀也在“有意栽花”中展示了出來。
楊德山 ·中國政治 ·51.6萬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于統治地位、具有引導與指導作用的價值理念。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彰顯著社會主義本質的價值維度,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深刻變革的時代具有指導意義的價值導向。本書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依據哲學價值論的理論成果,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孫偉平等 ·中國政治 ·29.4萬字
書是一本系統討論“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著作。其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堅持將內在機理的分析與外在機制的探求結合起來,在系統闡發培育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的調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以及教育教學的外部環境等方面探討了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和方法。本書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雙群 ·中國政治 ·21.6萬字
全書大體分為四大板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板塊,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圖景象、戰略任務、歷史重任,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準和評價方法探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板塊,涉及經濟轉型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精準扶貧、人民幣均衡匯率、金融風險防控、口岸開放等方面;行政體制改革板塊,涉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層級優化、中央與地方關系、公共服務統籌、城市群治理,以及公眾參與、城管價值等方面;社會建設板塊,涉及創新社會治理、社會組織發展、環境保護、大學畢業生就業、藥品安全、養老保障、社區志愿服務、家庭教育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既有頂層設計的宏觀思考,也有尋幽探微的微觀分析;既有街談巷議的社會熱點,也有尚未顯現的潛在問題。而這些研究成果共性的一面,都圍繞破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問題,力求服務于“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實現。
魏禮群 ·中國政治 ·31.4萬字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書全面梳理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國內理論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發表的成果,展現專家學者提出的主要觀點和達成的共識,從中發現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和理論發展的空間。本書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和實踐具有積極的意義。
張景榮 張達 張美君 ·中國政治 ·19.7萬字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化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抗爭、重構政治秩序,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執政理念的提出為標志,中國政府開始調整政府定位、轉變政府職能,從發展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以此為契機,文章對這次政府轉型的背景、過程、邏輯和效果進行了研究。從動因來看,這次政府轉型是國家與社會合力的結果,具有較強的“社會有需求,國家有回應”的國家與社會互動論色彩。為此,文章在對既有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國家與社會互動論的分析框架,并總結出了這次政府轉型的四個特征:以社會公正為主的社會需求,以社會抗爭為主的政治互動,以服務型政府為主的國家供給,以非選舉問責為主的政治發展。
閆帥 ·中國政治 ·21.2萬字
民生幸福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不懈追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過程,就是將民生福利的內涵和覆蓋面不斷拓展,使更多的民生福利惠及更廣泛市民的過程。本書指出,深圳經濟特區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把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民生福利的頂層規劃和設計,加大民生投入,不斷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牢固樹立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的理念,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主體,不斷擴大群眾在社會建設中的參與,激發社會活力;始終把科學和法治作為社會建設的支撐,不斷推進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專業化和法治化水平。本書對深圳社會建設領域的經驗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總結,為進一步推進民生福利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陳少兵 謝志巋等 ·中國政治 ·28.7萬字
本書真實記錄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歷程,從理論上闡述了中國社會轉型的特點與規律。作者認為:社會結構轉型是影響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既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也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量。在整個社會轉型期,結構轉型作為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將以它特有的方式規定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源配置的方向,這種力量用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都是無法概括的。
李培林 ·中國政治 ·26.2萬字
1914—1929年是中國近代政黨發生轉型的重要階段。歐美式政黨政治盡管在現實中破產,但其理論的宣揚不絕如縷。組建中華革命黨,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前后付出了十年的艱辛,探索適合中國革命特點的革命政黨建設模式。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便以支部的身份加入了國產國際,但共產黨人也一直在摸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黨道路,并有了初步的成就。青年黨亦以革命政黨自詡,有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和政黨觀點。其間,黨際關系的復雜性使中國政黨理論內容較之前一階段更為豐富多彩。
楊德山 ·中國政治 ·46.1萬字
《"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目標——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為指引,圍繞青年與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五大主題,通過理論研究、訪談實錄、實例展示等方式,呈現各國青年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與看法,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揭示北京大學以及北大青年為構建"一帶一路"青年命運共同體所做的努力與反思。
蘇暉陽 ·中國政治 ·27萬字
本書匯集了2015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評選的優秀論文,以“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為主題,內容涉及經濟社會學、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治理和社會心態等,體現了當前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各界學者探討的熱點話題,對于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來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斌 潘澤泉主編 ·中國政治 ·26.8萬字
本書從創新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斗五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的新探索。
楊志超 ·中國政治 ·9.8萬字
王國維自視其《殷周制度論》為經史二學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經學于史學的進路一再被遮蔽。本書由史而經,由王國維而上及歷代諸儒,對西周王制要素的繼統法、封建、禘禮,尤其是宗法等,進行了翔實而具有系統的闡發,試圖在規模、廣度與深度上呈現西周王制的幾本架構、制度基礎、精神原則和理念根基。本書的特色在于:基于經史之學的進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視野,對西周王制做了別開生面但又根植于經典的詮釋,尤其是對繼統法、宗法等進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對《殷周制度論》與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進路,也為中國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視野。
陳赟 ·中國政治 ·44.3萬字
《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眾集體行動,即所謂“民變”為研究對象。以史籍記載為基礎,借鑒西方新文化史、歷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諸學科的理論進行闡釋,應用量化分析、集體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明清城市民變的歷史背景、領導人與參與者、行動模式及城市民變的各種不同類型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從各個方面,對城市民變這一“老課題”得出了較為全面和新穎的認識。
巫仁恕 ·中國政治 ·28.5萬字
區域治理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對于中央與地方之間越來越多的跨行政層級和跨行政區的要素往來和公共事務,區域治理起到協調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以及地方之間關系的功能,可以彌補科層制和行政區劃造成的分割和阻隔,是國家治理不可缺少的手段。已有的年度報告多為經濟發展報告,以對過去一年的區域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還缺乏關于行政方面、社會方面、以及國際方面的區域合作的研究報告。基于此,本系列報告定位于區域治理,不局限于區域經濟發展,而是擴展到區域公共管理、區域社會和文化發展等方面;不局限于區域經濟合作,而是擴展到區域公共管理合作、區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不局限于國內區域合作,而是擴展到地方間的國際合作。本系列報告也不局限于整體描述中國的區域發展,不局限于分區域描述中國的區域發展,而是細化為對主要區域政策、主要區域戰略的專門研究報告。
楊龍 ·中國政治 ·26.7萬字
官僚自主性是伴生于組織化社會的一個傳統難題,它意味著官僚機構及個體有可能脫離權力委托人的控制,理性地為自身牟取私利。近年來,地方政府嘗試在部門績效考核過程中引入公眾參與,意在探索體制內外的兩套控制官僚邏輯的結合點,實現垂直監督與水平監督的銜接。黃俊堯編著的《政府績效評價公眾參與與官僚自主性--控制官僚的一項杭州實踐/解讀中國叢書》以杭州的“公眾參與式”績效評價為研究對象,爬梳其十余年間的發展線索,力求呈現“制度化”、“公眾參與”、“官僚控制”三個要點的有機聯系,客觀評析此類政府創新的效果與局限,進而從“結構-行動者”的視角來探究其蘊含的深層邏輯和政治啟示。本書最后基于古今中西的相關經驗,提煉和比較了“復合型”、“單一性”與“軸心化”三種控制官僚的總體模式。
黃俊堯 ·中國政治 ·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