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研究從“科倫坡計劃”開始到冷戰結束之初(1950~1993年)的這一時期,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與模式、促因與目標及其影響與本質等,旨在揭示在冷戰產生、加劇直至終結的大背景下,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體制、內容、目標以及利益糾葛經歷了哪些起伏變化及其深層原因,即在服從于西方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受援國發展利益與加拿大國家利益的共存與雙贏是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賀建濤 ·國際關系 ·13.9萬字
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代表的高層決策者欲將日本從二戰后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建立經濟、政治、軍事與文化上強大的日本,開展了極富雄心的戰略性外交。本書從歷史事實出發,基于文獻追蹤與赴日調研,把日本外交置于國際秩序變革大背景下,主要立足于單元層面考察日本外交轉型新動向,對日本外交戰略與決策體制的“雙轉型”結構進行系統剖析,并就日本外交理念變革、體制重構、智力支撐、精英引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
張勇 ·國際關系 ·16.3萬字
當前歐洲正處在異常艱難的時期——歐債危機余波未平,國際政治-安全危機接連爆發,逆全球化、民粹主義浪潮趁勢崛起,英國脫歐,跨大西洋聯盟裂痕進一步擴大——德國作為歐盟的“領頭羊”和最大經濟體,在歐盟層面發揮主導作用,近年來在國際危機管理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責任。本書力圖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剖析德國國際危機管理理念,研究德國國際危機管理機制總體框架,以期為我國和國際社會的國際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鄒露 ·國際關系 ·23.2萬字
本書從安全與規范的視角,解釋歐盟如何從一個國際核不擴散制度的被動參與者轉變為核不擴散制度和規范的積極維護者,如何將國際核不擴散規范內化為自己的安全規范。本書提出,歐盟反核擴散政策的形成一方面是歐盟在與國際核不擴散制度互動的過程中內化反擴散國際規范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冷戰結束后,核擴散帶來的危險在歐盟安全議程中地位上升、歐盟安全認知發生轉移的結果。本書還以歐盟參與朝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的解決為案例,分析了歐盟推廣核不擴散規范、解決地區核危機的方式、工具和特點等,并對其成效做了評估。
呂蕊 ·國際關系 ·21.3萬字
本書在當前全球化、地區化、跨學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國際問題學科定位,使地區研究成為聯結國別和全球問題研究的重要層面和節點,地域無問東西南北,理論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區研究”引領地區研究風氣之先。本書依托云南大學特色鮮明的中國西南面向的地區和國別研究力量,同時這一研究面向的東南亞南亞正是中國周邊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經略的重點地區,其大量主題既具有顯著的地區特性,也具有普遍的全球性意義。
盧光盛主編 ·國際關系 ·14.2萬字
本書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外關系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總結,并對未來前景進行了科學展望。中國為何能夠在短短40年的時間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為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把握發展是硬道理這個大方向。就對外關系而言,則是緊緊抓住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書中作者都是國內國際問題研究界相關領域內的一流專家學者,他們從各個角度進行的深度分析和解讀。
任晶晶 張蘊嶺等 ·國際關系 ·25.7萬字
中印關系是中國外交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對中國實現周邊戰略、維護西南戰略方向領土完整與國家安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中印關系發展跌宕起伏,既受到快速變化的國際與地區形勢的影響,也受到雙邊關系結構性問題的制約,如何認識中印關系的性質、結構和內容,始終是中國南亞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作者從事南亞地區外交工作及涉印研究近20年,本書即作者對近年來中印關系發展演變及中國對印政策的系統性思考。
葉海林 ·國際關系 ·13.7萬字
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6國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對內遵循“上海精神”,對外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開放的原則。上海合作組織有兩個常設機構,分別是設于北京的秘書處和設于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地區反恐怖機構執行委員會。本書系統介紹了上海合作組織的歷史沿革、基本情況、行動領域、前景和展望等,對讀者了解該組織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肖斌 ·國際關系 ·18.2萬字
本書梳理了冷戰結束后美國政府在防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導彈擴散領域的政策與做法、成效及其影響,勾勒出一幅美國單邊、雙邊和多邊防擴散政策框架的立體畫面。作者把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防擴散外交和戰略安全環境三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即深度研究專題個案,又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冷戰后美國防擴散采取的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模式,尤其是其集防擴散、反擴散以及后果管理三位一體的政策,認為美國防擴散的實質是防威脅,為保障自己的絕對安全而不考慮他國的安全需求。
劉子奎 ·國際關系 ·22.6萬字
在民國外交史上,“英美派”外交官是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群體。本書將“英美派”外交官置于1931~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全局視野里,考察這個群體產生的內外環境,探討“英美派”外交官與國民政府美援外交的關系,及其在國民政府美援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揭示“英美派”外交官主要代表人物之間及其與國民黨高層政治之關系,進而審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與美國關系的廣度與深度,為抗戰時期的中美關系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陳永祥 ·國際關系 ·17.2萬字
明代是中越邦交模式形成的重要階段。明太祖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王朝為主導,有等級的、和諧的邦交秩序。然而,作為體系內的重要成員,越南在邦交理念、維護邊境秩序、處理鄰邦關系等方面,與明朝存在更大的認知差異,雙方摩擦不斷。明朝在處理與越南的危機時,曾經采取軍事占領或軍事脅迫的方式,但更多的事件能在宗藩體制下以務實靈活的方式妥善解決,使雙方關系得以持續發展。明代中越關系因其內涵豐富,處理危機方式多樣,成為研究古代中國王朝對外關系模式的典范案例。
陳文源 ·國際關系 ·24.9萬字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SecurityTreatyOrganization),簡稱“集安組織”,成員國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本書系統梳理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基本發展脈絡和國際互動,為考察獨聯體國家間的關系提供了視角。作為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不斷發展,在維護歐亞地區安全方面不容小覷。
牛義臣 ·國際關系 ·13.1萬字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的大國間直接沖突的可能性在降低,但各種地區性危機與沖突層出不窮。在一些地區,危機和緊張獲得了較好的管控;在另一些地區,危機卻上升為地區性沖突,并引發了域外大國或國際組織的介入和干預。這些安全難題和困局呈現出新老因素交織、地區性因素與全球性因素聯動的特征。如何實現對這些安全難題和困局的管控與治理,是維護全球和地區兩個層次穩定與安全的重要路徑,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也引發了眾多青年學者的思考。
劉鳴主編 ·國際關系 ·17萬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不但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進程,而且首次在實戰中向世人展示了這種武器前所未有的驚人破壞力。事實上,戰時美國“曼哈頓工程”所研制出的原子彈,是美英兩國政府與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翻譯、選編相關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本書旨在將英美兩國先后步入核研究領域和最終聯合研發原子彈的歷程,以及兩國戰時核領域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特征,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既可以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一手的史料,又可作為歷史愛好者的讀物。
耿志編 ·國際關系 ·22萬字
當前中東正處于新舊秩序轉換之中,其持續時間長短、前行方向皆是未定之數,而這一轉換必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其實質是權力的調整與再分配。在這一調整過程中,美國、俄羅斯、歐盟、印度、日本等域外大國或組織以及土耳其、伊朗、沙特、以色列、埃及等域內大國,各自將扮演何種角色?作為新興大國的中國將在新中東秩序構建中發揮何種作用,如何參與中東事務的解決?未來的新中東秩序又將是什么樣的面貌?本書精辟分析了中東秩序之變,并嘗試為大家描繪新中東秩序圖畫。
唐志超 ·國際關系 ·20.9萬字
共同外交與安全決策機制的建設是歐盟一體化過程中進展較為緩慢的合作領域。歐洲國家試圖通過這種機制實現地區和平,并提升歐盟的全球行動能力。本書將歐盟決策歸納為四種類型:立法型外交決策、倡議型外交決策、日常型外交決策和危機型外交決策。本書引用了大量資料,也舉例了典型的事例,有助于讀者了解歐盟在外交方面的協同進展。
葛建華 ·國際關系 ·19.8萬字
德國與中東歐國家同屬中歐地區,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外交方面,德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千絲萬縷,層層交錯。冷戰后,在全球化潮流的裹挾下,地緣因素變得十分活躍。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曲折,也使得歐盟的中東歐新成員對其鄰國德國抱以更多外交和發展期許。本書不僅從歷史、地緣和文化角度對“中歐”概念做了追溯和分析,而且深入探討了冷戰后德國與維謝格拉德四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波羅的海三國共九個中東歐國家的關系。
楊燁 高歌主編 ·國際關系 ·31.5萬字
2017年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性事件是中共十九大的召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是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金磚五國首腦廈門會議。中國周邊外交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帶一路”進入了初見成效的深入拓展的新階段。本學刊收入15篇學術論文及3篇會議綜述,將展現我們對于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周邊外交的總結性研究以及對于中國周邊局勢的觀察、評估與展望,敬請讀者關注和指正。
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研究中心編 ·國際關系 ·22.1萬字
《中國周邊外交學刊》是由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研究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分中心主辦的中國周邊外交研究的專業性學術集刊,宗旨是“瞄準中國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重大問題,努力推進對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政治、安全、經濟、外交、文化關系的理論研究、戰略研究、個案研究和綜合研究”。本輯對于2015年中國周邊外交方方面面的問題做了詳細的觀察、評估和展望。
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研究中心編 ·國際關系 ·23.7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就“一帶一路”建設組織中外專家學者開展中外聯合研究形成的成果,來自俄羅斯、埃及、巴基斯坦、美國、馬來西亞、土耳其、新加坡、印度等22個國家30多位國外學者和30多位國內專家就“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全球新形勢和新挑戰、“一帶一路”建設與多領域合作、推進“一帶一路”的對策建議等內容展開了深入研究,為了解“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挑戰、國際合作進展和實施建設的行動概況等提供了參考資料。
王靈桂 趙江林主編 ·國際關系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