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說不盡的外交》是中國第九任外交部長李肇星的首部外事回憶錄。作者全面回顧了自己近半個世紀的外交生涯,記錄了與各國政要的私人交往、應對各種外交問題的豐富經驗,并首次披露美國炸館事件、“9·11”恐怖襲擊、中美匯率博弈等重大外交事件背后的內幕。披露了中國若干重大外交事件的決策和談判過程,包括中俄邊界談判、中日圍繞歷史問題的外交斗爭,在聯合國的涉臺外交斗爭等幕后細節,揭示了歷史背后的真相,并第一次系統闡釋了中國外交的布局、本質、原則及新內涵。
李肇星 ·國際關系 ·20.8萬字
本書向國內外講述建黨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世界的故事。以小故事切入,用生動而珍貴的圖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展示中國共產黨與國際友人的主要交往、外國友人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中外務實合作和人文交往等內容,體現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進步性、民主性和開放性。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國際關系 ·9.7萬字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國際關系 ·11萬字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國際關系 ·12.8萬字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國際關系 ·15萬字
研究近代日本的對華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近代史和中日關系史,對敦促日本正視侵略歷史、準確認識和批判冷戰后在日本興起的“新民族主義”思潮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以辛亥革命至國民革命期間中日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從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日本民族主義的沖突的角度分析這一時期日本對華認識的主流觀點、結構框架和本質特征,從近代日本民主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博弈的角度考察日本政治思潮的演變軌跡。
薛天依 ·國際關系 ·15.3萬字
本書是連續出版物,麗水是中國華僑之鄉,全市有40多萬華人華僑分布在全世界。本書由著名華僑研究專家李其榮主編,約請全國的華僑研究專家,寫作的華僑研究文集。文集反映了華僑華人在外艱苦創業、服務中國、支持家鄉建設等經歷,旨在宣揚華人華僑敢闖敢冒、艱苦奮斗的精神,也對華僑在各所在國的狀況進行了研究分析。
李其榮 ·國際關系 ·28.2萬字
朝鮮戰爭爆發后,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這場本屬于內戰的沖突。隱于幕后的蘇聯,雖不是戰爭的公開交戰方,卻與這場戰爭關系密切。本書以近代俄國與朝鮮半島的關系作為切入點,以朝鮮問題的產生、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的抗美援朝、朝鮮停戰談判和停戰后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嘗試為主線,考察蘇聯與朝鮮戰爭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厘清蘇聯對朝鮮戰爭應負的歷史責任,對于推動各大國協商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維護東亞的和平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宋曉芹 ·國際關系 ·17.6萬字
近代以降,日本官方派遣來華的“留華學生”,在中日關系史上扮演了復雜的角色,發揮了特殊的作用,與兩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聯系,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本書以1871~1931年為研究時段,依據中日雙方原始檔案史料,并與時人日記、游記、回憶錄等個人記錄互補互證,嘗試考訂史實,鉤沉梳理近代日本對華官派留學制度的歷史脈絡,并力求對人物史事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判。
譚皓 ·國際關系 ·20.8萬字
自民族國家產生以來,邊界與領土爭端便漸漸成為一種普遍的國際性事項。中東國家邊界與領土爭端具有復雜性、爆炸性、互動性和全球性諸多鮮明特征,對中東國家的自身建設、該地區政治及大國關系等均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本書主要采地區綜合論述與不同國家個案分析相結合的寫作方式,同時盡力借鑒西方多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中東國家邊界領土爭端的復雜原因進行全面解讀,對中東國家邊界領土爭端的多重影響進行宏觀分析,對中東國家邊界領土糾紛的解決途徑進行理論闡釋。作為國內相對系統研究中東國家邊界與領土問題的著作,本書無疑具有一定學術價值。
謝立忱 ·國際關系 ·26.3萬字
支持自由秩序概念的人普遍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帶來了70年的和平與繁榮,它是有益的,且值得被捍衛。面臨當下這一自由秩序的衰落,外交政策的傳統主義者們懷念它,夢想著重建它,因為秩序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本書揭露了這種懷舊愿景的缺陷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假面。作者從自由秩序的理念出發,回顧“秩序”建立的歷史,落腳于對當下美國外交政策“倒退”的分析,并對未來美國應當如何調整對外戰略給出了建議。他指出,所謂自由秩序從未真正存在過,而且也不可能存在。美國野心勃勃的自由主義計劃充斥著強權政治下的暴力、強制和妥協,并為世界帶來了無數的非自由主義后果。當今全球社會的無序正是源于自由秩序的原生缺陷——基于規則的秩序卻延續著古老的現實主義政治,大國可以獨享一套標準,用非自由主義的手段,實現所謂自由主義的目標。自由秩序的承諾只是偽善。
(英)帕特里克·波特 ·國際關系 ·14.5萬字
本書聚焦有關戰爭的根本問題:大戰為何爆發?戰爭勝敗的原因是什么?自核時代以來,國家間的沖突行為遵循什么規律?奧根斯基和庫格勒通過嚴謹的實證研究,提出了權力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國際體系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的增長速度出現差異,體系將變得不穩定,導致戰爭爆發。戰爭的勝敗不僅取決于一國的實力,也取決于其政治體制動員資源的能力。在分析重大沖突的后果之后,作者認為國家增長是決定一國復蘇的關鍵因素。戰爭贏家的國家能力可能上升或下降,而戰爭的輸家將承受慘重的代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20年之后,輸家就會迅速恢復,各方將再度回到倘若戰爭沒有爆發的水平。最后,作者認為,核武器并沒有改變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核武庫并沒有根本改變國際關系,核對抗參與者的行為也不符合威懾理論的預期。
(美)肯尼思·奧根斯基等 ·國際關系 ·15.2萬字
中國與美國,是當今世界的兩個大國,兩國關系令世界矚目。從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首次遠航中國起,中美兩國便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交往。在這悠長的歲月中,中美關系歷經風雨,大起大落,幾經波折,但兩國的交往內涵極其豐富。本書描繪了2001—2016年間中美關系演變的基本軌跡,著重敘述了新世紀以來中美關系中的許多新現象、新發展,包括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和措施以及美國相關政策的演變,中美在應對朝核問題中的合作和分歧,中美關系的機制化建設,兩國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的發展,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中美建設性地管控分歧等。
陶文釗 ·國際關系 ·51.2萬字
新的技術為公共外交開辟了新的可能,但這并未消除歷史的重要性。相反,在通信的角色從未如此重要的今天,歷史的教訓比以往更加休戚相關。通過將歷史視角融入國際關系、傳播學、心理學和當代外交實踐當中,卡爾探究了公共外交的五個核心元素:傾聽、倡議、文化外交、教育交流和國際廣播,同時分析了近年來公共外交的主流手段——國家品牌構建與伙伴關系。本書案例豐富、涵蓋古今,在呈現新興平臺與技術的真正潛能與局限的同時,以史為鑒總結出七條教訓,并為未來全球公眾參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基本規范。
(英)尼古拉斯·卡爾 ·國際關系 ·16.5萬字
《百年大變局遇上百年大流疫》一書緊扣當下熱點,匯集了張蘊嶺、張宇燕、鄭永年、陳鳳英、唐永勝、王義桅、周琪、孟祥青等國內20位國際關系學界最頂尖的專家學者,圍繞疫情期間國際力量的博弈與較量、全球化的命運與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發展前景,以及中國將面臨的國際發展環境等話題,暢談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格局和中國的影響。
欒建章主編 ·國際關系 ·13萬字
本書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概述新時代十年中國外交發展歷程、成就經驗基礎上,通過對戰略機遇期和全球化轉型的深入剖析,重點論述當前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問題及戰略選擇,歸納中國外交的基本理念與新思路新主張新方案,審視中國現行外交布局,厘清中國外交的多目標戰略與戰略排序,明晰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外交的使命任務。本書對于彰顯中國外交的獨特風范和世界情懷,展示中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具有一定意義。
王帆 ·國際關系 ·9.7萬字
本書從歷史學理論出發,結合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以二戰后中東地區主要國家采取的制衡行為為實例,介紹中東地區國家間相互制衡行為的動機、特征、類型等,系統解讀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本書的研究特色和創新之處在于,從制衡視角對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進行宏觀審視和微觀分析,開拓了對中東國際關系史的專門性研究,彌合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和區域研究之間的裂縫,為構建系統的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理論研究添磚加瓦。
謝立忱 齊淑杰 ·國際關系 ·17.9萬字
為何中美“注定要共存”?如何看待中美雙邊競爭狀態?哪些因素會影響發生戰爭的概率?跨越陷阱的方法隱匿在何處?“修昔底德陷阱”對21世紀的世界有哪些現實意義?……作為海內外決策層和廣大公眾理解中美關系時廣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對全球秩序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在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的對話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關系和中美地緣政治競爭、中國崛起、美國外交政策、美蘇關系、全球地緣政治、核武器、朝鮮問題、新冠疫情及影響等議題進行了深入闡述;全面、系統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對“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經濟、金融、科技、軍事、外交等多個方面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競爭的看法;深入而透徹地分析了中美雙方實力的變化,以及發生戰爭的風險;坦誠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議。艾利森認為“識別陷阱的目的是避免落入陷阱”。對中美兩國來說,只有保持克制、理性的態度,規避戰略誤判,管控競爭,加強協調、對話與合作,才能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進而促進競合關系。
王輝耀編著 ·國際關系 ·8萬字
本書主要論述東非共同體如何推進和構建地區安全秩序。全書從東非共同體的性質判定、東非共同體如何塑造地區安全秩序以及東非共同體存在的問題及其走向等方面進行具體考察。本書認為,東非共同體是一個努力打造安全共同體區域組織,當前已備了同一共同體身份和非戰共同體性質,屬于多元安全共體發展階段,但其規則體系的社會化程度尚未足以使該組織突破整個區域層面的無政府狀態,而成為一種超國家的權的治理體系。但東非共同體在推進和構建地區安全秩序中具有眾多積極成果:在區域層面形成了獨特的制度體系和規范體系,通過實現規范體系的社會化,推動了地區安全共體建設的發展。東共體在處理尼羅河水資源爭端、接納新成員國以及處理區域內部關系和推進一體化進程即是明證。東共體塑造的安全共體是走向成熟、衰落或是瓦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突破制度障礙、拋棄一體化中的錯誤認知和行動中的國家利益思維以及能否對已達成的集體共識進行有效的社會化實踐。
趙君 ·國際關系 ·15.7萬字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粹主義、極端主義、反全球化勢力興起,世界是進步的還是可逆的?未來的世界會更好嗎?本書提出,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者指出,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挑戰在于如何應因世界對中國存在的“恐懼與希望之間”的心理認知。化解恐懼,回應希望,核心在于民心相通,超越美式公共外交基于基督教情結的所謂"贏得民心",使命在于讓世界認識、認可、認同中國,形成中國與世界的共識、共鳴、共振。為此應該追求政策目標、價值理念、外交行為的三位一體、知行合一。《國之交如何民相親》是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積極探索,對于理解"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理解中國公共外交智慧很有啟發,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外交學及公共外交教材,還可供關心中國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參考。
王義桅 ·國際關系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