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十余載有關美國東亞政策的研究探索,從美國對華戰略、中美戰略關系、美國對朝政策、美國對臺政策和地區安全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學術分析,有助于人們認識和把握美國東亞安全政策的基本線索、主要思路及政策實質。本書從相互依存和競爭兩大變量分析中美關系走勢的觀點,對美國對華戰略的底線、中美戰略協作的途徑、中美戰略沖突及化解的分析得到學界廣泛關注和肯定。
王帆 ·國際關系 ·14.7萬字
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外交關系,由于其沖擊效應被國際社會譽為“外交核爆炸”,事件本身也成為推動國際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轉變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國相繼解密關于這一事件的絕密外交檔案。本資料集選編中、法、美、德、澳五國有關中法建交的檔案161件,更完整地展現了中法秘密談判的過程以及美國、臺灣當局等對這一事件的應對,為學界研究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關系尤其是中法關系提供第一手文獻。
姚百慧 ·國際關系 ·16.3萬字
縱觀近三百年的歷史,從現代國家制度之父紅衣主教黎塞留,到羅斯福、斯大林;從德國的統一、德國的兩次戰敗,到戰后冷戰的開始與結束;這本由亨利·基辛格著,顧淑馨、林添貴譯的《大外交(修訂版)》旁征博引地論述了權利的均衡與外交的藝術塑造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格局。亨利·基辛格憑借其致力于國際事務的經驗,運用豐富的歷史知識及智慧幽默的文筆,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國外交風格的差異,重點揭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淵源。
(美)亨利·基辛格 ·國際關系 ·57.8萬字
本書嘗試從文化的角度切入美國對外政策,通過歷史的考察和政策過程的分析來研究意識形態對20世紀美國外交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的影響。本書認為美國外交中的意識形態起源于美國殖民地時代和建國的歷史之中,根植于美國賴以形成、建立和發展的宗教的和世俗的文化傳統之中,同時由于美國獨特的社會發展模式和經驗而得到強化。
王立新 ·國際關系 ·31.8萬字
這部書是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資助項目“中俄關系”的最終成果。2014年該項目立項,主要研究中俄關系問題。俄羅斯是中國最大鄰國,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和政治地位。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這期間,中俄關系既有友好同盟的歷史,也經歷過兵戎相見的時期。蘇聯解體后,中俄關系不斷發展,目前中俄關系已經進入新時代。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不斷采取同時打壓中俄兩國的外交戰略,試圖遏制中俄兩國的崛起進程。在這個大背景下研究中俄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本書圍繞中俄關系主要合作領域展開,研究對象是蘇聯解體后1992年至現在的中俄關系。研究內容涉及中俄關系的政治、經濟、人文以及中俄在地區和國際層面的戰略合作與互動。中俄關系要保持發展的遞進性,在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重點。
邢廣程 初冬梅主編 ·國際關系 ·46.5萬字
宋代東亞秩序錯綜復雜且風云變幻,海上絲路空前繁榮并發生了深刻變革。該書探討宋代東亞秩序和海上絲路的若干問題,討論了宋朝對國際局勢的判斷與應對、對國內社會和少數民族的控制措施、宋代海上絲路新格局、福建和浙東地區海洋性地域特征的形成、海洋知識與海洋意識的新變,以及海洋貿易時代的確立等問題。該書對推動宋史和海上絲路的研究抓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黃純艷 ·國際關系 ·24.1萬字
書中作者詳細深入地探討了以色列公共外交的方方面面,及其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關系。作者首先明確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現實意義,隨后進行概念厘定和學術梳理,最終確立了“軟實力理論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國家形象與軟實力的邏輯關系”和“歷史學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與軟實力構建”兩個大的研究視角,其中既有理論探討,也不乏實證支撐,從而凸顯本書的學術價值。
閔捷 ·國際關系 ·14.8萬字
朝鮮戰爭爆發后,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這場本屬于內戰的沖突。隱于幕后的蘇聯,雖不是戰爭的公開交戰方,卻與這場戰爭關系密切。本書以近代俄國與朝鮮半島的關系作為切入點,以朝鮮問題的產生、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的抗美援朝、朝鮮停戰談判和停戰后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嘗試為主線,考察蘇聯與朝鮮戰爭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厘清蘇聯對朝鮮戰爭應負的歷史責任,對于推動各大國協商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維護東亞的和平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宋曉芹 ·國際關系 ·17.6萬字
加拿大既是美國在北美的安全伙伴,亦是美國在北約的重要盟友。迪芬貝克政府時期是加美安全關系史上最緊張最混亂的時期。本書以北美空防司令部的創設、加美在軍工領域的合作、軍事演習和核武爭端以及1963年加拿大大選等事件為中心,研究約翰?G.迪芬貝克擔任加拿大總理時期加美安全關系的演變與矛盾,有助于重新認識加拿大在冷戰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深化國際冷戰史的研究。
張華 ·國際關系 ·23.1萬字
拉美地區是中國實施全面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支點。而中拉整體合作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精髓一脈相承。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結合創新工程項目研究,緊緊圍繞中拉整體合作和國際產能合作開展了國內、國外一系列調研,并最終形成了這本國家智庫報告。報告基于充分的調研、詳實的資料和有力的論證,從對“一帶一路”和中拉整體合作的認知上尋找突破,并從驅動力、人文交流、協調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有現實意義的政策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國際關系 ·9.3萬字
漢唐時期中國登上了世界外交舞臺,縱橫捭闔于歐亞大陸暨海東、南海迤邐地中海沿岸諸國,開創了中國古典外交的輝煌時期。在此基礎上創建并施行了一整套古典外交制度,支撐并推動了這一歷史時期外交的發展。本書首論外交決策制度,揭示了皇權體制下的外交決策方式、方法、程序、體制;次論外交管理制度,揭示了從中央到地方,從主管機構到關涉機構,從外交政務到外交事務,既分門別類縷述不同的機構、官員及其職能,又提要鉤玄展現了諸機構的分工合作和外交運作的全過程及其一體性。本書所揭示的這一歷史時期的外交制度,奠定了日后諸皇朝外交制度模式。
黎虎 ·國際關系 ·51.5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非洲”頻頻成為世界各國媒體的頭條,“新殖民主義”“債務帝國主義”甚至“流氓援助國”這樣的奇談怪論不絕于耳。事實上,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僅僅是提供“援助”嗎?“援助”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一帶一路”真的是到處撒錢嗎?西方國家真的如“好的基督徒”一般無私幫助非洲嗎?或者說,援助真的可以拯救非洲嗎?這些問題都是國際發展學科的研究問題。程誠博士接受了西方國際發展研究的系統學習,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八年的時間里游歷非洲近十個國家、旅行數十萬公里、調研了近百個中國企業項目,對以上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者可以說是中國的答案。進入新的世紀,中國在對非交往中廣泛使用以互利共贏為導向的“造血金融”模式,對西方長期執行而又效果不彰的“輸血金融”進行了揚棄與超越,為“一帶一路”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豎立了“南南合作”的全球典范。
程誠 ·國際關系 ·15.4萬字
閻學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總編和《國際政治科學》總編。主要著作有《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評估》《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國際政治與中國》《國際關系分析》《中外關系定量預測》《中外關系鑒覽1950-2005:中國與大國關系定量衡量》《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以及AncientChineseThought,ModernChinesePower等。
閻學通 ·國際關系 ·16.1萬字
本書以小國行為選擇為主要視角,從聯盟形成和聯盟存續兩個維度探究小國在不對稱同盟下的行為規律及其背后的理論原理,并發掘其蘊含的政策啟示。本書重點研究了小國的四種行為:兩面結盟、自我孤立、自主權衡和兩面下注。
曹瑋 ·國際關系 ·16.1萬字
本書在當前全球化、地區化、跨學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國際問題學科定位,使地區研究成為聯結國別和全球問題研究的重要層面和節點,地域無問東西南北,理論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區研究”引領地區研究風氣之先。本書依托云南大學特色鮮明的中國西南面向的地區和國別研究力量,同時這一研究面向的東南亞南亞正是中國周邊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經略的重點地區,其大量主題既具有顯著的地區特性,也具有普遍的全球性意義。
盧光盛主編 ·國際關系 ·13.4萬字
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肯尼思·華爾茲的代表作,也是國際政治學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戰爭的根源是什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考察了西方文明史中主要思想家的觀點。通過深入探究經典政治哲學家(如圣奧古斯丁、霍布斯、康德和盧梭)以及現代心理學家與人類學家的著作,他從中發現了他們試圖對國家間的戰爭所做的解釋,以及實現和平的解決方案的相關觀點。在書中,作者圍繞“戰爭的主要根源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作了深入探討,提出了著名的戰爭根源的三個意象——人類行為,國家內部結構,國際無政府狀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消除戰爭、實現和平的對策。
(美)肯尼思·華爾茲 ·國際關系 ·16.6萬字
本論文集的主題涉及中國在當今世界上所處的戰略環境、價值追求、身份建構和外交調整等較為廣泛的國際戰略議題,涵蓋理論研究、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言等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法、詮釋方法等,力圖多元多維地展示當代中國對外戰略的現狀和未來。
王存剛 ·國際關系 ·17.5萬字
關于中國與一戰的關系,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如中國參戰問題、“二十一條”、巴黎和會問題等,學界已有不少成果,但整體研究方面仍然比較薄弱。本書在借鑒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梳理外交檔案,力圖整體考察中國的一戰外交。具體而言,即對從一戰爆發后中國的中立,到中國內部關于參戰問題的討論、中國以工代兵政策的實施、中國對德絕交與宣戰的討論與最終決定、中國出兵西伯利亞、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籌議等重要節點進行系統論述。
侯中軍 ·國際關系 ·28.6萬字
1870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堪稱歐洲最強大和最繁榮的“崛起中”強國,但它在1914年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由此衰亡。德意志帝國為何會走向大戰?其背后的主要戰略考慮是什么?基于大量著述和檔案材料,本書涵蓋了德意志帝國的40余年歷史,從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對外關系實踐等多角度剖析了上述問題,強調了預防性戰爭思維的影響,也述及了當政者的政治性格的作用,對于一戰前40年中歐洲國際關系的宏觀進程和其他大國在其中的角色也多有展現。本書較好體現了對國際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的介紹、借鑒和辯析,并在多方面提供了有所新意或更中肯細致的看法。本書可被視為中國學者在一戰前國際關系和一戰起源問題上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為當代中國對外實踐提供某些借鑒,也適合作為國際關系史教學的基礎讀物。
梅然 ·國際關系 ·56.3萬字
本書從“阿拉伯之春”著手,以北非五國(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所面臨的三大非傳統安全問題(國內沖突、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為考察對象,旨在論證一個核心假設:多重“角色沖突”是導致美、歐的北非安全政策失靈的重要原因。全文以“角色理論”(RoleTheory)為理論框架,探討美國在北非扮演的“急需國際公信力與合法性的實用主義行為體”角色和歐洲扮演的“務實的規范性行為體”角色是如何進行自我調試與平衡,卻走向了失靈。
王聰悅 ·國際關系 ·2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