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外交關系,由于其沖擊效應被國際社會譽為“外交核爆炸”,事件本身也成為推動國際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轉變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國相繼解密關于這一事件的絕密外交檔案。本資料集選編中、法、美、德、澳五國有關中法建交的檔案161件,更完整地展現了中法秘密談判的過程以及美國、臺灣當局等對這一事件的應對,為學界研究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關系尤其是中法關系提供第一手文獻。
姚百慧 ·國際關系 ·16.3萬字
本書從建構主義視角分析過去20多年中身份認同視角下的中德關系,梳理德國外交層面的價值觀內涵及其理論來源,以及價值觀是如何影響國家利益的,對我們深入了解中德兩國外交關系的身份和價值觀念背景,對研究中德關系及中國制定對德國外交政策有參考借鑒意義;對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和創新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李文紅 于芳 ·國際關系 ·23.6萬字
本輯所收錄的文章來源有三:一是2014年在杭州舉辦的“蔣介石與抗日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二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三是另行邀約的佳作。分為“中外關系史專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專題”“學術論文”等六個部分進行呈現,集中展示近代中外關系研究視野下蔣介石研究的關注點和研究動態,以此促進該領域學術研究的交流和進步。
陳紅民 張俊義 肖如平 侯中軍 ·國際關系 ·15.5萬字
本書是一本文集,收錄了作者2013~2014年在國內外發表的68篇國際關系政論文章。作者結合30多年的外交、僑務實踐經驗,對當前國際形勢、中外關系和國際、地區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和剖析,特別是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中美關系、世界經濟等課題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受到國內外學界、外交界和一般讀者的廣泛關注。
何亞非 ·國際關系 ·20.5萬字
本書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即以冷戰與新中國對外政策之間互動為基本框架,重點分析有關時期的重大事件,包括新中國對外政策的提出、中蘇同盟的緣起、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法、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等等,揭示新中國外交思想、對外政策、對外關系等的基本特點,以及這些特點與同一時期冷戰進程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別是對東亞地區冷戰格局的重大影響。
牛軍 ·國際關系 ·32.6萬字
2017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承辦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作為會議的重要成果,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角度,回顧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系的發展歷程。其中,既有邦交正常化親歷者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也有中日學界學者的研究成果,本著“不忘初心,面向未來”的宗旨,不僅總結了中日交往的歷史經驗,也對當下和未來中日關系的發展提出了有益的見解、建議。
高洪 張季風 唐永亮 ·國際關系 ·21.2萬字
關于中國與一戰的關系,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如中國參戰問題、“二十一條”、巴黎和會問題等,學界已有不少成果,但整體研究方面仍然比較薄弱。本書在借鑒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梳理外交檔案,力圖整體考察中國的一戰外交。具體而言,即對從一戰爆發后中國的中立,到中國內部關于參戰問題的討論、中國以工代兵政策的實施、中國對德絕交與宣戰的討論與最終決定、中國出兵西伯利亞、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籌議等重要節點進行系統論述。
侯中軍 ·國際關系 ·28.6萬字
美援是1937~1946年中美同盟外交的重要內容,中國政府的求援活動與美國政府援華政策相結合構成了本階段中美關系的主線。本書圍繞著美援的吁求、獲取、談判、使用和控制,展示中美雙方圍繞著援助而展開的雙向互動、爭執甚至對抗,從中國和美國的雙重角度來記錄中美關系、中美兩國內部各種力量的較量博弈,觀察各個時期戰爭的發展態勢、美國國家利益的訴求以及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變遷。
任東來 ·國際關系 ·19.5萬字
本書回顧了二戰后日本與GMS(大湄公河次區域)關系的發展歷程,深入分析了日本的GMS政策出臺的背景、基本內容及其行動選擇,闡述日本實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簡述了中國參與GMS經濟合作的歷程、中國的GMS政策,并對中日兩國實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做出了比較,揭示了日本GMS政策對GMS五國對華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對日本今后的相關政策走向做出展望,并就中國今后如何進一步加強與GMS五國的關系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畢世鴻 ·國際關系 ·6.2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十余載有關美國東亞政策的研究探索,從美國對華戰略、中美戰略關系、美國對朝政策、美國對臺政策和地區安全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學術分析,有助于人們認識和把握美國東亞安全政策的基本線索、主要思路及政策實質。本書從相互依存和競爭兩大變量分析中美關系走勢的觀點,對美國對華戰略的底線、中美戰略協作的途徑、中美戰略沖突及化解的分析得到學界廣泛關注和肯定。
王帆 ·國際關系 ·14.7萬字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俄羅斯外交受到空間條件、文化特質、民族精神、東正教、帝國體制等文明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傳統,在俄羅斯國家的成長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國際關系和世界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由姚海、左鳳榮、馮紹雷等十位國內知名俄羅斯蘇聯研究專家聯合撰寫,從文明與外交相互關系的層面,梳理俄羅斯外交的發展演變。對文明與外交相關性的研究,是在新的層次上揭示和說明俄羅斯外交本質、風格、特點的一種嘗試。
姚海主編 ·國際關系 ·41.9萬字
本書主要分析和論述了1914~1929年英國對歐洲大陸和平外交戰略的成因、演進和影響,集中論述了英國面向歐洲大陸的“歐洲均勢”戰略同法國追求歐洲大陸霸權政策的矛盾與互動。具體表現為,英國的“扶德抑法”政策與法國的壓制德國政策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經過外交上的折沖樽俎,英國迫使法國一步步做出妥協,各相關大國在歐洲大陸安全問題和賠償問題最終達成了和平的解決框架,促使歐洲在一戰結束后步入短暫的和平時期,但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劉作奎 ·國際關系 ·17.3萬字
國際關系現代化,就是使國家之間的關系由非現代狀態向現代狀態轉變的過程。本書內容主要包括國際關系現代化的現實基礎與環境、國際關系現代化的理論基礎、國際關系現代化的目標形態、中國推動國際關系現代化的方略等,如何扮演好新的角色,發揮好國際體系建設者的作用,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國際關系進一步現代化,這是中國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劉建飛 ·國際關系 ·14.4萬字
本書是周桂銀諸多研究成果的集成,主要包括作者長期對外交理論、國際戰略和國際倫理等的研究成果,對當代外交的重要思想、體系和道義等進行系統闡釋,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拓展,是一本嚴肅深刻的學術專著。
周桂銀 ·國際關系 ·25.5萬字
本書以美國外交為研究重點,從美國外交的決策機制、執行機構、智庫及研究中心等各個方面,事無巨細地對美國外交進行全景式展現,既分析了美國外交的制度層面,又分析了美國實現其外交目標的工具與手段,以有利于中國外交對美外交決策地展開。
舒建中 ·國際關系 ·23.3萬字
羅斯托在美國人眼中,既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更是引導美國實施對越戰爭升級政策的幕后推手。他關于“人類社會經濟增長階段”的劃分雖然遭到不少經濟學家和史學家的抨擊,但卻贏得了肯尼迪政府的青睞,尤其是他關于第三世界的經濟理論,更使他從一名學者一路上升成為能左右美國對外政策的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本書將重點介紹、分析羅斯托的第三世界經濟理論以及他如何把這一理論貫穿到國家政策的制定中,通過對羅斯托20世紀60年代從政經歷的解析,揭示美國知識分子在冷戰中所起的作用及產生的影響。
楊冬燕 ·國際關系 ·11.7萬字
閻學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總編和《國際政治科學》總編。主要著作有《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評估》《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國際政治與中國》《國際關系分析》《中外關系定量預測》《中外關系鑒覽1950-2005:中國與大國關系定量衡量》《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以及AncientChineseThought,ModernChinesePower等。
閻學通 ·國際關系 ·16.1萬字
1870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堪稱歐洲最強大和最繁榮的“崛起中”強國,但它在1914年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由此衰亡。德意志帝國為何會走向大戰?其背后的主要戰略考慮是什么?基于大量著述和檔案材料,本書涵蓋了德意志帝國的40余年歷史,從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對外關系實踐等多角度剖析了上述問題,強調了預防性戰爭思維的影響,也述及了當政者的政治性格的作用,對于一戰前40年中歐洲國際關系的宏觀進程和其他大國在其中的角色也多有展現。本書較好體現了對國際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的介紹、借鑒和辯析,并在多方面提供了有所新意或更中肯細致的看法。本書可被視為中國學者在一戰前國際關系和一戰起源問題上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為當代中國對外實踐提供某些借鑒,也適合作為國際關系史教學的基礎讀物。
梅然 ·國際關系 ·56.3萬字
本書為著名學者佩里·安德森教授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座計劃之邀,在北大講學的合集,書中還收入了由清華大學汪暉教授主持的圓桌討論紀要,和《上海書評》對作者進行的長篇訪談。全書主體內容圍繞著國際體系中的統治機制(包括霸權)以及反抗運動而展開,涉及霸權的觀念、大國協調機制、國際主義、國際法、對新自由主義的民粹主義反抗等一系列主題。通過本書,作者不僅系統梳理了自己的重要理論,同時也對當前的國際秩序做出冷靜的分析。深具啟發性。
(英)佩里·安德森 ·國際關系 ·10.8萬字
天下秩序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伴隨“中國崛起”及其研究的熱潮,很多人將之視為中國歷史上構建世界秩序的成功經驗,但本書認為,它是一個被誤讀的“世界秩序”。“天下秩序”更多的是一種與周邊政治行為體達成共識的國際公共產品,而且它在歷史上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樣行之有效、一以貫之。本書匯編了多篇文章,從多個視域對近世中國的身份認同與對外關系進行了反思。
李揚帆 ·國際關系 ·1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