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于馬基雅維里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其他思想家的國家觀念在現代的延續性,進行了歷史的、社會的經典研究。波考克提出馬基雅維里思想的重點在于共和國面對其自身在時間中的不穩定性的時刻——“馬基雅維里時刻”,并轉而論述共和思想在清教徒英國和獨立革命時期美國復興,認為美國革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公民人文主義的最后一次偉大行動。
(英)J.G.A.波考克 ·世界政治 ·67.3萬字
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行動,如何影響其他國家?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各國應該如何行動?國際關系作為一門學科,為何會對全球政治行為產生指導性、實踐性影響?云集頂級學者,著眼思想前沿,《牛津國際關系手冊》以權威視角與系統脈絡,深刻呈現了國際關系領域的方方面面。從國際關系的學科定位、理論流派、研究方法,到國際關系與其他學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間的關系,《牛津國際關系手冊》濃縮式地展現了國際關系的知識地圖,是迄今為止對國際關系領域至為權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戰爭與和平仍是重要議題,恐怖主義、氣候變暖、全球金融、數據安全等新興國際性問題日益凸顯的時代,《牛津國際關系手冊》以深厚專業力量,解析國際秩序當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來發展,是所有關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讀者必讀的指南。
(美國)羅伯特·基歐漢 約瑟夫·奈 菲利普·泰特洛克等 ·國際關系 ·52.3萬字
《論中國: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國問題專著》是美國前國務卿、“政壇常青樹”亨利·基辛格一部中國問題專著。他以一位資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獨特視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交傳統,從圍棋文化與孫子兵法中探尋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模式,特別是試圖揭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制定和決策機制,以及對“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臺海危機等等重大外交事件來龍去脈的深度解讀。《世界秩序》中,作者系統梳理了各地區的戰略邏輯和地區秩序觀——歐洲的均勢秩序觀,中東的伊斯蘭教觀,亞洲多樣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觀,以及美國“代表全人類”的世界觀——從文化、宗教、地緣等綜合因素解讀了這些不同秩序觀的形成、沖突和合作,并結合網絡科技等當前新的戰略要素,解析了當下時局的挑戰與機遇。他不僅將視野拓寬到全世界,而且將時間拉長到400年,集結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說是一部大開大闔、談古論今、求索國際關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美)亨利·基辛格 ·國際關系 ·51.7萬字
大西洋兩岸在社會政策方面的相互聯系、交流和競爭,反映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人們如何努力彌補過度放任的資本主義帶來的破壞。從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到1942年倫敦《貝弗里奇報告》,從兩次世界大戰到羅斯福新政,生動描寫各種關系民生的社會政策嘗試,包括社會保險、城市規劃、市政服務、農村合作社和住房改革等方面。視野不僅跨越大西洋,而且涉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始終把握國家問交流互動的脈絡,打破了思想上固有邊界的限制。
(美)丹尼爾·羅杰斯 ·世界政治 ·51.5萬字
眾多支持和贊揚《聯邦憲法》的文獻中,有一本書脫穎而出,流傳至今,成為代表作。這就是漢密爾頓策劃并參與撰稿、麥迪遜和杰伊合作的《聯邦論》。這本書的一個明顯優點,是對聯邦憲法基本觀點的不厭其煩的反復弘揚。《聯邦論》成為述評《美國憲法》的經典著作,聲名與年俱增,在美國反復重印,累次暢銷,至今不衰。華盛頓說:“危機消失、環境安定后,這本書將得到后世的矚目。因為,這本書對自由的原理,對政治問題,提出了坦率精湛的討論。凡有公民社會存在的地方,人們永遠會對這些問題發生興趣。”
(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等 ·政治理論 ·47.1萬字
《論美國》是一部由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撰寫的美國外交史,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敘述了從建國時期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到21世紀的特朗普,250年來美國與世界的互動。全書將美國外交歷程分為五個主要時期:孤立主義主導的建國初期至19世紀末,成為區域性強國的19世紀末至一戰結束,經濟上領先全球的戰間期,作為超級大國之一的冷戰時期,應對全球化時代新挑戰的后冷戰時期。書中以生動傳神的筆觸描繪了影響美國外交走向、在外交舞臺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外交家,如杰斐遜、亞當斯、林肯、羅斯福、杜魯門、威爾遜、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還原了一個個重大外交事件的現場,展現了美國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應對國際挑戰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作為美國外交的資深局內人,作者帶來了一個了解美國外交政策制定過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貴視角,他將畢生積累的一手資料和實踐經驗傾注筆端,使政治家的敏銳洞察與學者的深刻思考結合起來。書中梳理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變軌跡,總結了美國與世界互動過程中遵循的實用主義精神,并辨析出五個關鍵傳統:對北美的重視,對國際貿易自由的重視,同盟關系的轉變,對公眾和國會支持的依賴,以及對美國承擔著宏大使命的想象。
(美)羅伯特·佐利克 ·世界政治 ·45萬字
“人類政治從何而來?”“人類政治在哪里?”“人類政治向何處去?”對于政治領域的關鍵三問,本書從演化論視角給出了回應。聚焦人類政治演化的基本脈絡,本書將不同政體與政治模式視為一個個“政治物種”,分析早期國家誕生的社會條件,從國家分化與演化的維度闡述城邦國家、一般國家、帝國的興起與衰落,從政體分化與演化的維度討論君主政體、封建政體、立憲政體、民主政體的差異與轉換,以及人類不同群體在塑造有效國家與有效約束國家上的一系列差異如何形塑了不同時空的政治模式。如果將人類政治演化比喻為一條大河,那么理解這條大河過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許就會更加明了今天我們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要抵達的方向。
包剛升 ·政治理論 ·44.1萬字
牛津大學政治學元老阿蘭·瑞安歷時30年寫作,完成了這本匯集畢生研究和教學經驗的政治思想通史。這是獻給大眾讀者的一門生動詳盡的政治思想課,一部政治學領域最新的集大成之作。政治的歷史,就是對“人如何治理自身?”孜孜不倦的追問。以此為出發點,本書呈現了一部綿延2500年的政治思想史話。古往今來,眾多思想偉人、戰爭、革命、思潮,一次次革新了人們關于自由、公平、民主、幸福、平等的觀念,也改變了社會的面貌與發展軌跡。作者用豐沛的史料與學識,深入淺出,侃侃而談。
(英)阿蘭·瑞安 ·經典著作 ·41.4萬字
《大使講中英關系》分為上、下兩卷,精選了作者出使英國11年間發表的700余場演講中的117篇。其中,上卷內容涵蓋中英關系、政黨議會交流、經貿關系、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生態環保、地方往來等方面,共57篇;下卷內容涵蓋文化交流、春節慶典、教育交流、孔子學院、軍事往來、華僑華人、英國友人、中英認知等方面,共60篇。書中有作者對中英關系的觀察與思考,包括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中英關系?如何發展穩定互惠的中英關系?如何增進中英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知?更多的章節是介紹中英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對于讀者關心的問題,例如:中英關系怎么了?中英關系能否回到從前?作者的回答是:英國對華認知出了問題,中英關系不會回到從前。“穩定互惠”是我們需要的中英關系。如何做到“穩定”?首先,要相互尊重,不忘中英建交的初心;其次,要求同存異。如何做到“互惠”?首先,要確立正確的對華認知和定位,把中國的發展看作機遇而非挑戰,更不是威脅;其次,要正確認識中英經貿關系的互惠互利。
劉曉明 ·國際關系 ·39.3萬字
《中國改革》的核心論點是,只有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治理邊界,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基于上述論點,《中國改革》從過去170多年的歷史長河,來回顧改革、理解改革、求解改革。面對中國改革的艱巨性,本書提出“明道、樹勢、優術、抓時”四位一體的改革方法論,這也是作者從歷代社會經濟變革得失中汲取而來的經驗。提出了全方位聯動改革的設想,并據此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政治體制、法治建設、文化體制、對外開放、農村改革與城鎮化、要素市場、金融體制、國企改革與民營經濟、財稅體制、社保體制、醫療衛生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教育體制及房地產等改革和發展議題,對各領域深化改革應取的理念和方向進行了探討,給出了行動建議。希望本書能夠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更豐富的視角和思路,也有助于讀者更好地把握中國改革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
田國強 陳旭東 ·中國政治 ·34.5萬字
《聯邦黨人文集》包括論文85篇,是三位作者共同以“普布利烏斯”為筆名在紐約報刊上發表的。《聯邦黨人文集》對后來一些國家的憲法的制定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今人研究美國憲法和政體的重要資料。后來的美國法官常引用本書解釋憲法。1787年,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制憲會議舉行,該會議制定并通過了一部新憲法。新憲法要由13個州的代表會議分別批準,一旦征得9個州同意,憲法即生效。但是在討論過程中,各種擁護和反對之聲不絕于耳,于是便發生了一場激烈的論戰。《聯邦黨人文集》就是這次論戰的產物,是全面為新憲法辯護的一部著作。它一方面反駁了反對派對新憲法的抨擊,另一方面闡述了美國憲法的基本原則和美國聯邦政體的運作模式。
(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詹姆斯·麥迪遜 約翰·杰伊 ·世界政治 ·34.3萬字
《我的對面是你:新聞發布會背后的故事》中展現的是,傅瑩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如何向中外媒體介紹中國的內政外交;作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對國際上的各種誤解和成見,如何客觀平和地介紹中國。《看世界》,出版傅瑩此文集的初衷在于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這是作者公開出版的第二部文集,內容主要是關于如何看世界,旨在回應當時國際上所關心的一些問題。文集分成世界秩序、全球格局與中國角色、中美關系、中俄關系、東亞問題、南海局勢等九個篇章,其中部分內容系在國內首次公開發表。在國際形勢發生復雜深刻變化之際,希望此書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國對外政策與國際關系的態勢和趨勢。
傅瑩 ·世界政治 ·33.3萬字
“貿易的猜忌”是指一種政治與經濟的特定結合,當國際貿易中的成功變成國家的軍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時,它就出現了。如今,它經常被稱為“經濟民族主義”,而在本書中,洪特將民族主義的商業政治學和18世紀的全球化,與商業社會的理論和政治的經濟限制的啟蒙思想聯系在了一起。洪特不僅重構了市場社會性的支持者與其最尖刻的批評者之間沖突的顯著特征,而且幫助歷史性地定位了影響現代性出現的最為重要的觀點。洪特的目標就是要回到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因為通過重構他們的政治學,而無需參照當代意識形態,我們就有可能“在18世紀的國際市場競爭理論中發現政治上的洞見,而這對于21世紀仍舊是有意義的”。
(英國)伊斯特凡·洪特 ·世界政治 ·32.7萬字
成功的現代自由民主制,將強大的國家、法治和負責制政府三種機制結合在穩定的平衡中。那么,這三種機構最初來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驅使它們誕生?又在何等條件下得到發展?建立的順序如何?彼此間有何關系?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為我們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機構是如何從歷史中發展出來的全面畫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對政治秩序的探討向前延伸到人類的靈長目祖先,然后依次講述人類部落社會的出現,第一個現代國家在中國的生長,法治在印度和中東的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問責制政府在歐洲的發展。
(美)弗朗西斯·福山 ·政治理論 ·30.5萬字
在本書中,大衛·哈維帶著城市與空間研究的路徑開啟了和馬克思的對話,就貨幣流通“資本生產與生成”“周轉時間”“利潤率”等主題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貼切的解釋。內容上,他以盡可能清晰和簡明的語言,去其繁,取其精,將引起混亂的表述厘清辨明。他傳達了馬克思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批判所揭示的內容,也闡明了馬克思這一交本與當代資本主義困境(經濟、社會、生態、政治問題)的相關性,并鼓勵我們當下投入反抗資本主義的實踐之中。無論是對于資深讀者,還是第一次接觸《大綱》的普通人,哈維都像一位可靠的向導,指出理論的岔路口和危險地形,并為我們提供啟發和靈感。
(英)大衛·哈維 ·馬克思 ·30.4萬字
本書是我國著名憲法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前紅關于監察改革研究的最新成果,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全方位呈現了我國的監察制度,深度論述了監察改革的歷史路徑,并以獨到的視角展望了制度改革的未來圖景。在理論層面,本書著眼于中國語境,系統梳理了監察概念的起源、流變和演進歷史,總結了監察法學的理論基點、研究對象、基本范疇,以期實現監察法學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在實踐層面,本書從中國現實出發,重點探究了我國監察體制改革中的關鍵問題,如監督權和檢察權的銜接協調、監察機構的地位等,為制度改革建言獻策。本書的問題意識、理論深度皆展現出作者秦前紅教授對監察制度改革的獨特理解和價值關懷,將成為監察法研究無法繞開的權威著述。
秦前紅 ·公共管理 ·30.3萬字
《論政治(上卷)》討論了從希波戰爭到歐洲宗教改革的西方政治歷程,集中論述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奧古斯丁、阿奎那、馬基雅維利等早期西方思想家。這是西方政治傳統的奠基時代,雅典之民主對波斯之集權,古羅馬的共和對帝制,中世紀歐洲的王權對神權,這些歷史沖突中暗藏的是深刻的政治理念與原則之爭。
(英)阿蘭·瑞安 ·經典著作 ·30萬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有一系列重要論述,對黨的政治建設理論做出原創性、時代性貢獻,開拓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新境界,為新時代推進黨的政治建設以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本書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以及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相關規定,圍繞中國共產黨百年非凡歷程中加強政治建設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對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闡述,力求準確把握黨的政治建設的“大本大源”,揭示黨的政治建設的道理學理和實踐要求。
張忠軍 ·中共 ·28.5萬字
印度德里,一個百萬富翁與貧民窟并存,機遇和腐敗共生的所在。長期存在的治安崩壞、貪腐、種族沖突、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缺乏,激化了新富階級的不安全感和精神危機。而他們的巧取豪奪造就了大量貧困人口和犯罪,德里的無序、暴力、貪腐、歧視愈加嚴峻。作為一個從印度移往英國的二代移民,達斯古普塔為城市發展大潮下的疏離與殘酷留下客觀的紀錄——在資本主義和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日,德里的經歷也是許多城市共同的過去或未來。
(英)拉納·達斯古普塔 ·世界政治 ·27.7萬字
《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一書是研究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著作,將會給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帶來深刻的啟迪,促使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理論反思。里格比在書中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探討,圍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馬克思的思想遺產是模糊的,對歷史唯物主義做功能解釋是不能回應對它的各種質疑的,正確的解讀是強調社會生產關系而不是生產力具有首要性,強調經濟基礎不僅包括生產關系,還包括那些發揮生產關系功能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在里格比看來,馬克思主義具有現實意義,因為目前的社會理論和歷史學尚處于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階段。
(英)S.H.里格比 ·馬克思 ·2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