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包含中國政治建設的新進展、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新動態、中國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新亮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新發展、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新拓展、中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新進展、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新突破等十八篇文章。中國政治學者對學理研究和現實關懷并重的熱情和主動性日益高漲,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楊海蛟 楊弘 張等文主編 ·政治理論 ·46.8萬字
現代人雖是國家化生存,但未必理解國家如何與自己“心理”相通。本書揭示了以合法性與有效性增強為軸心的國家治理如何以文明為根基,以政治理念為宗旨進行政治體制構建、制度設計、治理方式選擇、人財物資源配置、協同發展以及達成共同體理想的心理機制。本書采用“中國本位”“問題中心”的研究取向,創新性地跨越了“個體”的心理學與“公共行動者”的心理機制、組織的“管理心理學”與國家治理的心理規律、西方的“國家在社會中”的知識系統與中國的“社會在國家中”的治理實踐之間的三重知識鴻溝,構建了體系性的國家治理心理知識原理。
景懷斌 ·公共管理 ·20.8萬字
《中共灤縣年鑒》(2018)是由中共灤縣縣委編纂的一部全面記述灤縣各級各部門工作的綜合性年刊。按年度系統記述灤縣全年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變化。目的是宣傳黨的政策,展示發展成就,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參考資料,為各單位各部門學習借鑒提供平臺,為國內外各界人士了解灤縣提供最新信息,為日后撰寫中共灤縣地方史書積累資料。《中共灤縣年鑒》2018年卷,以記述2017年度情況為限,采用分類編纂法。全書分為特載、施政綱要、灤縣概況、黨務工作、群團工作、政務工作、政法工作、軍事工作、金融保險工作、企業工作、鎮街工作、重要專題、2017年大事記、媒體視角、附錄共15個類目。類目以下,以單位或部門為主設置篇目。
《中共灤州年鑒》編纂委員會 ·中共 ·45.9萬字
本書重點分析了21世紀東亞的歷史與現實問題、東北地區滿語文化狀及城鎮體系的形成及特點、19世紀末俄國的對華認識與義和團事件、1882—1894年中朝商路歷史性變遷原因及其影響、抗戰初期日本媒體的戰爭宣傳、集體化時代中共在農村關于貧困和反貧困的實踐、“天乳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展開論述、中國舟山群島新區捕撈活動的變化及其影響、當代中國政治史中的“公民”等問題,關注了中國和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國際關系的方方面面。
江沛 陳鴻圖 (日)田中仁主編 ·世界政治 ·47.3萬字
本輯為亞太研究院連續性出版物的第十一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專題:專論、東南亞研究,東北亞研究、東南亞研究、南亞研究在、中亞研究、拉丁美洲研究、婦女研究、澳洲研究、學術著作評介,全書共計30萬字。集中了一批北大和全國高校在這些方面的頂尖專家的優秀學術成果,本書已在我社走過了十年的歷程。
北京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 ·世界政治 ·21.6萬字
本書對制度社會學體系進行了構建,論述了制度社會學體系構建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制度社會學研究的狀況、制度社會學體系框架的內容、制度社會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以及中國社會制度建設,歸納了社會學三個發展時期和不同理論流派的制度分析范式,對西方社會學發展中二十一位社會學家制度范式進行了研究,為制度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創立和研究做了一個基礎性的鋪墊。
王勝利 ·政治理論 ·22萬字
本書將明初近70年的中琉關系置于東亞區域秩序演進的整體視閾下進行探討。通過搜檢關聯性史料,依托奉天門曉諭、楊載鑿空、李浩市馬、梁民出使、地保奴移居、呂淵使日、柴山渡琉等重要交往事件,分析明朝與琉球關系的發展演變過程,并兼及其與北元、高麗、朝鮮、日本、倭寇等的內在聯系,嘗試構建立體、動態、系統的“明初中琉關系相”,借以凸顯明初東亞國家關系的廣泛聯動性和區域秩序構建的復雜過程。
李健 ·國際關系 ·24.5萬字
現代國家政權構建的過程是一個國家權力對社會擴張和向基層滲透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軍事、稅收、司法和其他一些以前屬于地方團體或傳統社會精英的權力都逐漸收歸國家政權所有。在戰爭或國際軍事競爭帶來的壓力下,國家政權在強制、汲取和保護等方面的活動更容易取得成功。抗日根據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反映了這一進程。面對日軍的侵略,為了使抗日根據地得到生存、發展和壯大,根據地政權顯著地增強了自身的強制能力、汲取能力和保護能力。作為新中國國家政權的維形,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成為連接傳統中國國家建設和現代中國國家建設的關鍵節點。
張孝芳 ·中國政治 ·22.6萬字
少數民族鄉村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面臨“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等現代鄉村文明建設重任。對此,少數民族積淀深厚、豐富燦爛的優秀傳統治理資源,是鄉村振興植根的文化沃土與內生資源。而優秀傳統治理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則在于“創造性轉化”。本書立足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探索性地建立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治理資源創造性轉化的理論體系。其中,著重運用民族國家理論與國族理論,同時融入政治學與人類學交叉學科方法,在扎實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對優秀傳統治理資源創造性轉化的“何以”與“何為”問題,特別是“何以轉”“如何轉”“轉的效能”等展開了系統的研究。
廖林燕等 ·中國政治 ·20.8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三篇。第一篇是有關捷克基本國情的全面闡述,包括捷克的綜合國力評價、人口狀況、資源稟賦、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政治生態、民族宗教及對外關系等,旨在為讀者呈現捷克國家、社會、政治、經濟、外交各領域的面貌。第二篇為專題研究,重點考察捷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投資與營商環境、研發與創新能力、氣候保護政策、教育體系與制度、勞動力市場與勞動保障制度、重要城市及區域影響、政治變遷與疑歐主義、國防與軍事和在捷中國移民的融合與發展等經濟、社會和軍事等議題。第三篇則關注中國與捷克雙邊關系的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政治歷史關系、捷克智庫和媒體對華態度、貿易投資合作、金融與銀行合作、人文交流合作、旅游合作和地方合作,分析所取得的成果、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潛力。
胡麗燕 ·世界政治 ·43.6萬字
當前主流的國家治理話語體系是由西方世界創造和主導的,主要包括現代性、自由民主、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等。這些話語體系在當今世界的運行中都表現出了許多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因此中國在發展中應審慎地揀選西方理論、借鑒西方的經驗,但不要背負西方的“包袱”,這就需要新時代的中國建立起一套適用自身的國家治理話語體系。本書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核心議題,對國家治理的四個基礎性理論——國家理論、治理理論、現代性理論、民主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剖析,以期為破除西方國家治理話語體系共同編織的舊藩籬,建立可以闡釋“中國之治”的新概念、新理論、新話語,提供一條基于政治學和行政哲學知識的進路,為學界回應“國家治理話語體系創新”這一時代課題盡可能地掃除理論上的障礙。
柳亦博 ·政治理論 ·21.6萬字
本集刊以反映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就為主要內容,著重關注黨內法規立規制度研究、黨內法規實施機制研究、黨內法規發展史研究、黨內法規比較研究、黨內法規在全面從嚴治黨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等。本集刊定位為研究和評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實踐與理論問題為主要內容的專門性學術刊物,以形成代表國內權威研究水平的黨內法規學術交流平臺為建設目標。
周葉中主編 ·中共 ·22.5萬字
本書即力圖從以下十一個方面對中國的政治智慧加以梳理和總結,并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充分展示和呈現這些極具中國特色和思想魅力的政治智慧,具體為:一是“天下為公,法天合德”的大公政制理想與公共性政治智慧,二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政治信念,三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然觀念與無為政治理念,四是“為政以德,王道仁政”的德政思想與內圣外王的政治信念,五是“納言聽諫,君道天職”的諫議傳統、理論與制度,六是“選賢與能,科舉取士”的文教理想與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七是“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綜合治道思維和政教理念,八是“公正廉明,官品政德”的廉政文化與為官之道,九是“以史為鑒,居安思危”的歷史智慧與政治憂患意識,十是“持中貴和,有容乃大”的中正不偏、寬大包容的政治文化精神,十一是“文明以止,天下大同”的文明理念與社會政治理想追求。
林存光主編 ·中國政治 ·21.9萬字
讀書期于明理,明理歸于致用。本教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介紹國際政治研究的成果,以唯物史觀分析國際政治名著篇目并闡釋其中資政育人的思想資源,力求做到學用統一、知行合一。
余麗主編 ·世界政治 ·23.8萬字
在知識創新與國運興衰密切關聯的現代社會,知識界思想認同不僅寄托著知識分子對人類文明發展走向的多棱鏡式思索,而且反映著不同制度理念、思想體系的人心角逐。本書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梳理和闡釋知識界思想認同的理論要義與國外鏡鑒,進而從背景與格局、境遇與考驗等方面研判和勾勒當代中國知識界思想認同的“精神版圖”,嘗試性提出引領與建構我國知識界思想認同的當代進路,旨在從知識主體的角度拓展研究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問題。
朱培麗 ·中國政治 ·22.2萬字
本書側重從1949年至2014年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中把握青年參與意識發展的脈絡,探究其走向,以形成青年和國家關系的良性互動。青年參與意識的核心內容是權力與權利,發展動力是認同與利益,影響因素是實踐與理論。巨大的環境變化、迥異的青年主體、劇烈的思想沖擊、先進的技術手段等對青年民主參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凸顯青年對其所處特定環境的“意識反應”,結合青年參與意識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探究,以期對青年未來的民主參與有所助益。
楊林香 ·馬克思 ·23.5萬字
本書聚焦于女性的發展變遷,并將女性的發展變遷放在社會的發展變遷的視野下進行審視,深刻闡釋女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向互動關系。其中,社會發展的主線貫穿于全書始終,包含了近現代以來到現在中國女性在社會發展變遷中的自身的發展變遷,將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有機結合,既具有歷史挖掘的學術性,又具有現實審視的應用性。可以說,全書選題視角新穎,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本書體現了女性與社會發展的新的研究視野和研究思路,主題聚焦,基礎厚實,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路徑上思考女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共進性,研究觀點多有創新,體現出較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蔣美華 ·工農組織 ·22.2萬字
本書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研究的著作,由前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認識與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維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學維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濟學維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態學維度、堅持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路徑等部分組成,全書從多個視角出發,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在中國具體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提高了本書的系統性與科學性。對多維視角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與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者、學習者和從業人員具有學習與參考價值。
孫一峰 ·馬克思 ·20.3萬字
本書是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會員為紀念學會成立40周年,以及紀念韓振華先生誕辰100周年的學術群體的論文結集。主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外關系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外關系史學科建設與理論構建;韓振華先生的學術貢獻;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移民與文化交流諸問題;華僑華人問題與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外關系史其他領域研究等等。它對于促進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間的密切交流,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萬明 馮立軍主編 ·國際關系 ·46.6萬字
《亞非研究》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主辦,是國內亞非研究領域的專業性集刊,內容涉及亞洲、非洲任何國家或地區的任何問題,包括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歷史、民族、宗教、語言文學、國際關系、安全、軍事、環境保護等所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其專業性、權威性已廣獲認可與好評,也為國家亞非問題相關決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孫曉萌主編 ·世界政治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