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柯恩逝世之后才出版,被視為他“最成熟的著作”。全書分為22章,從“上帝的獨一性”開始,柯恩以專題的形式分別選取猶太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如創造、啟示、贖罪、律法等等展開討論,最終論證了猶太教不僅可以作為理性宗教的源頭,而且可以與理性宗教并行不悖、共同發展。柯恩將其前期的哲學思想融入了其猶太思想之中,哲學的理性與宗教的熱忱在本書中彼此交融,可謂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德)赫爾曼·柯恩 ·理論 ·42.5萬字
本書以僧人群體為切入,從神異現象、狂僧群體、僧人行醫、佛教讖語、焚身供養、齋月齋日演變角度重新審視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的中國佛教,通過大量鮮活事例說明佛教走向世俗的過程,就是融入中國文化的過程。
石剛 ·理論 ·12.9萬字
廬山慧遠教團是指東晉時期以慧遠為中心,在廬山建立的一個佛教修行團體。慧遠教團時期,是中國佛教由都市佛教向山林佛教轉型的時期。廬山教團在中國佛教山林化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廬山教團對佛教戒律汲汲以求,并在佛教戒律傳譯中做出巨大貢獻,在具體實踐中以富有中國特色的僧制為教團規則。與長安鳩摩羅什教團相呼應,代表了中國佛教發展的兩個方向。本書對它做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介紹,頗具學術價值。
李勤合 ·理論 ·19.9萬字
本書是以認知人類學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宗教文化傳承的一番嘗試。本書的立論基礎,源于法國人類學家DanSperber在新演化論(Neoevolutionsim)和社會生物(Sociobiology)的啟發下提出、倡導的“文化傳承(CulturalTransmission)研究”,主張“傳承”是解釋文化的演化與現狀的核心范疇,并進而提出“表征的流行病學(EpidemiologyofRepresentation)”模型來將其操作化。這也是中文世界里diyi本用這一理論視角和方法來研究中國宗教現象的人類學著作。
楊德睿 ·理論 ·25.9萬字
本書探討的是康德的宗教哲學,旨在從“倫理神學”和“道德宗教”兩個維度分析康德道德地建構宗教的思想邏輯,闡釋存在于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信仰在何種意義上“可能”,又在何種意義上“可行”,并在絕對視域中檢視康德宗教哲學的現代性效應,理性地詮證自由與至善、神圣、仁慈與正義、善與惡、道德救贖與上帝恩典、良知與信仰、法治與法權等價值理念。
傅永軍 ·理論 ·33.4萬字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傳入中國并迅速得到發展的重要時期。本書的重點即是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的代表人物——道安、支遁、慧遠、道生、僧肇、蕭衍、法顯、菩提達摩的個案研究,以展現當時佛教的基本面貌與思想風采,展示早期佛教中國化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特色。書中還專門論述了魏晉南北朝佛教的歷史演變與整體特點,以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實質。
方立天 ·理論 ·27.1萬字
空間是人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空間就表現為不同的文化形態。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系統,必須對空間加以形塑和建構,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符號和表征系統,即所謂的宗教文化空間。空間有較為直觀的感性形式,宗教空間所勾勒的恒定場所和目的論,是宗教“拯救”時間的必由之路。本書就宗教文化空間的信仰觀念、感性形態、本質特性、實踐模式等進行探討,從一個側面對宗教文化進行探賾索隱,是為空間的指引。
董琳 ·理論 ·19.9萬字
本書將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來中國佛教傳統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緣宗族”的命題,全面探討了模擬宗法制度在中國佛教中的宗派組織、寺院管理、經濟文化諸方面的意義。筆者嘗試說明在剃度、受戒、傳法過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產生出多種“法號”的現象,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義。本書認為:以派輩譜系編制為典型特征的禪宗與“遍利三根”的凈土宗之間的“禪凈關系”,并非并列的兩個教派團體的關系,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互補關系,前者維護了中國佛教僧侶的正統性,后者則成為正統佛教與民間信仰之間交流的重要中介。
張雪松 ·理論 ·18.5萬字
《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為集刊,包括名家論壇、經典解讀、歷史鉤沉、田野調查、研究動態五個欄目,對中國本土宗教發展史上的教派傳承、道經問題、道教科儀、民間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王卡 汪桂平 ·理論 ·17.9萬字
本書為論文集,主要設有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個欄目,其中漢傳佛教部分下設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文化。本期共收錄19篇文章,主要來源于全國從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碩博研究生以及佛學院的老師、研究生等,皆為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18.2萬字
本書通過對海外華人宗教文書個案的系統深入解讀,探討海外華人文化傳承的具體機制問題。書中在系統梳理1947年至1966年二十年間的德教紫系文獻的基礎上,從“儀式專家·儀式·文獻”三位一體的系統角度,全面考察新馬華人教派德教紫系由創立、建構到傳播、演化的過程,進而著重分析新馬德教紫系文獻,特別是乩文集的形成與傳播機制,討論新馬德教紫系在海外華人社會中傳承華人文化的具體機制。
陳景熙 ·理論 ·21.2萬字
《北大佛學》由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內容涉及與佛教研究相關的哲學、歷史、藝術、宗派、人物等諸多方面,是綜合性的佛教研究學術集刊。本輯為創刊號,以近代佛教大師太虛為研究對象,從太虛事跡考證、太虛佛學思想、太虛手札選錄、太虛海外演講翻譯等方面展開研究。全書分為“史海鉤沉”“思想發明”“檔案解密”“海外擷英”“方法評議”“學術動態”等六個欄目。
王頌主編 ·理論 ·24.4萬字
作為中國宗教史、敦煌文獻研究的專家,作者在本書中對絲綢之路沿線及敦煌寫本中有關佛教儀典的文本做了與以往不同取徑的研究。對佛教儀禮的歷史傳承軌跡,用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了跨學科、跨文化的探討。作者具體考察了敦煌文獻中用于療治病人的寫本“患文”,通過對“患文”的文式、文體、措辭和實施場所以及參與者等文獻資料的詳細分析,梳理出本土化儀禮中貫穿的佛教基本觀念及儀禮邏輯和儀禮結構。
(美)太史文 ·理論 ·6.7萬字
本書理論聯系實際,試圖建構宗教文化與民族團結關系的學說體系;立足國情探討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宗教觀,整理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宗教與民族團結的理論著述和工作經驗,結合云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的戰略任務,分析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諧共存的歷史、現狀及趨勢,對影響云南民族團結的各類宗教因素如宗教滲透、邪教傳播、宗教極端主義、宗教文化生態失衡等問題予以重點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孫浩然 ·理論 ·18.8萬字
本書依“平等的經學觀”,從“真識心緣起”這個概念入手,系統地研究了凈影寺慧遠的佛教思想。首先,發現p.2141號敦煌文獻寫本殘卷是慧遠著作《〈地持〉義記》的一部分;其次,闡明在慧遠思想中,真識心是宇宙萬法的終極真實,也是他歸本真識心緣起宗的理論根據;其三,討論慧遠關于真識心的體性及其遮蔽、朗現等內容,較為全面地撥正了以慧遠為地論師的傳統看法,而認為他是以《華嚴》《涅槃》等經為宗趣的如來藏學家。慧遠的真識心緣起思想,不僅對此后中國佛教的特質(以如來藏學為主體),而且對其開展的方向,都有奠基性的影響。
馮煥珍 ·理論 ·31.6萬字
本書從政治、法律、文化、行政管理、經濟等方面,考察了大清帝國對民間宗教的預防、民間宗教懲治與官員治理民間宗教行政問責制度,并對該制度的實際成效進行了的評議。
周向陽 ·理論 ·18.1萬字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21.8萬字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韋伯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資本主義、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書在現代社會科學諸領域皆有深遠影響,引用率極高,為教學研究的必讀經典。
(德)馬克斯·韋伯 ·理論 ·9.3萬字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18.4萬字
本書以寺廟與相關人物為基本線索,根據長期田野調查和訪談,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維度,通過對寺廟壁畫、傳世經卷、民間傳說、訪談口述、碑刻家譜等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專題性深入研究,以圖像入史,以文獻解史,以實物證史,厘清了早期黃天道歷史中若干疑點、難點問題,提出了“全廟”與“孤廟”、“三普”與“五祖”等概念體系和分析思路。
梁景之 ·理論 ·1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