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南先生歷數了自古以來居士對于傳播佛法的貢獻,簡要概述佛法在古印度和中國的發展過程,介紹了禪堂中修行的規矩,例如打坐的姿勢、行香的方法、香板的使用等。他特別重視軟修法門的唱念;傳授六妙門的修法,指示修安那般那是最快成就的捷徑,解說了呼吸法門初步的實修方法以及諸多有關修持上的盲點。他特別批評有的學者只注重佛理的研究而輕視實證,主張教理和修持并重。總之,南先生作為學佛者中的善知識,他的引導、鼓勵、扶持,甚至訓斥,將使聽眾和讀者感激、受益。
南懷瑾 ·理論 ·14.5萬字
本書通過對海外華人宗教文書個案的系統深入解讀,探討海外華人文化傳承的具體機制問題。書中在系統梳理1947年至1966年二十年間的德教紫系文獻的基礎上,從“儀式專家·儀式·文獻”三位一體的系統角度,全面考察新馬華人教派德教紫系由創立、建構到傳播、演化的過程,進而著重分析新馬德教紫系文獻,特別是乩文集的形成與傳播機制,討論新馬德教紫系在海外華人社會中傳承華人文化的具體機制。
陳景熙 ·理論 ·21.2萬字
本書全面梳理了儒釋道三教的歷史根源與發展,為理解三教的歷史功能提供有力的闡釋,亦有助于讀者理解中國歷史時期的政治發展、思想變遷、社會進程及中國人的生命觀。作者認為,道教、佛教雖然術不同,但宗旨一樣,視生命為神圣,是一種生命宗教,而儒教更多地討論政治起源、政治結構和政治道德,是一種政治宗教。生命宗教和政治宗教代表了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宗教和政治,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思想圖景。
張榮明 ·理論 ·30.8萬字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范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程,由十四卷十五冊構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對印度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對中國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面論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闡述斯里蘭卡和東南亞佛教的歷史。第十三卷是對亞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王頌 ·理論 ·41.6萬字
本書是國學大師梁啟超有關佛學方面的著作,是全面了解佛學文化起源及發展的讀本。書中包括中國佛法沿革說略,印度佛教與佛陀時代,佛教之初輸入,佛教與西域,佛學經典等內容。全文見解獨到,內容深刻,是梁啟超對傳統佛學的現代性闡釋。
梁啟超 ·理論 ·8.3萬字
《北大佛學》由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內容涉及與佛教研究相關的哲學、歷史、藝術、宗派、人物等諸多方面,是綜合性的佛教研究學術集刊。本輯為創刊號,以近代佛教大師太虛為研究對象,從太虛事跡考證、太虛佛學思想、太虛手札選錄、太虛海外演講翻譯等方面展開研究。全書分為“史海鉤沉”“思想發明”“檔案解密”“海外擷英”“方法評議”“學術動態”等六個欄目。
王頌主編 ·理論 ·24.4萬字
本書依“平等的經學觀”,從“真識心緣起”這個概念入手,系統地研究了凈影寺慧遠的佛教思想。首先,發現p.2141號敦煌文獻寫本殘卷是慧遠著作《〈地持〉義記》的一部分;其次,闡明在慧遠思想中,真識心是宇宙萬法的終極真實,也是他歸本真識心緣起宗的理論根據;其三,討論慧遠關于真識心的體性及其遮蔽、朗現等內容,較為全面地撥正了以慧遠為地論師的傳統看法,而認為他是以《華嚴》《涅槃》等經為宗趣的如來藏學家。慧遠的真識心緣起思想,不僅對此后中國佛教的特質(以如來藏學為主體),而且對其開展的方向,都有奠基性的影響。
馮煥珍 ·理論 ·31.6萬字
作為中國宗教史、敦煌文獻研究的專家,作者在本書中對絲綢之路沿線及敦煌寫本中有關佛教儀典的文本做了與以往不同取徑的研究。對佛教儀禮的歷史傳承軌跡,用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了跨學科、跨文化的探討。作者具體考察了敦煌文獻中用于療治病人的寫本“患文”,通過對“患文”的文式、文體、措辭和實施場所以及參與者等文獻資料的詳細分析,梳理出本土化儀禮中貫穿的佛教基本觀念及儀禮邏輯和儀禮結構。
(美)太史文 ·理論 ·6.7萬字
廣東簡稱“粵”,素有祖國“南大門”之稱。由于自然的及歷史的種種因素,廣東境內又被分成幾個獨立的區域,即廣府、客家、潮汕和以高州、茂名、湛江一帶為中心的粵西地區。作者以上述四個區域為單位,分別梳理與探討廣東民間信仰文化的歷史之流、廣東民間信仰文化的主要神祇、廣東民間信仰文化的主要特點和廣東民間信仰文化的社會歷史作用與影響。
賀璋瑢 ·理論 ·19.8萬字
本書首先探討宗教現象學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概念,同時闡明了舍勒、奧托、列歐、伊利亞德等人在宗教現象學發展史上的貢獻和地位。本書的第二部分探討狄奧多若、奧古斯丁、波愛修、阿奎那等古典宗教思想家以及施特勞斯、桑德爾等當代政治哲學家在宗教倫理方面的理論貢獻。
朱東華 ·理論 ·24.7萬字
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亞土著民族,北歐薩米人,南亞地區的一些族群以及東北亞地區的諸多民族都信仰或曾經信仰薩滿教。最近30年來,中國學者主要致力于中國各個民族薩滿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成就,但是對于國外薩滿文化的考察與國外薩滿文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則很少涉獵。本書的目的在于分析北美印第安人薩滿文化,除了要對北美印第安人薩滿文化的一般性特征進行說明外,還論證了該地區薩滿文化特殊性。
李楠 ·理論 ·17.3萬字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書分為五章,對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漢代至清代佛教的興衰變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思考,以及亞洲和歐美各國的佛教概況等,做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書末所附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乃是研究佛教叢林制度的由來、內容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文獻,頗具價值。
南懷瑾著述 ·理論 ·9.7萬字
本書內容共有五部分:“序言、前言和創刊詞”和“書評”,主要是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中國佛教與中國哲學論著所作的序言和評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學和中國哲學學術研究的進展。書中“追念前賢”部分記錄了幾位老師對作者的教育、扶持和恩德。作者五十多年來的治學體會,匯集在書中的“治學”部分。另有十多篇文章,因不易歸屬,則列入最后一部分“其他”之中。
方立天 ·理論 ·25.4萬字
本書為論文集,主要設有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個欄目,其中漢傳佛教部分下設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文化。本期共收錄21篇文章,主要來源于全國從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碩博研究生以及佛學院的老師、研究生等,皆為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23.1萬字
本書是世界佛教通史叢書之中國佛教卷,介紹了鴉片戰爭至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發展情況。主要內容如下:一、清末社會劇變與佛教危機。清末佛教制度與佛教的衰落,基督宗教的傳播及太平天國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清末廟產興學運動與僧教育,楊文會與近代佛教的復興。二、北洋政府時期的佛教政策與佛教的發展。民初南京臨時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國初期的佛教組織,北洋政府時期的佛教政策及宗教法規,北洋政府時期的僧教育,太虛大師的僧制改革與僧團建設。三、國民革命時期的佛教政策與佛教的繁榮。國民革命與各地毀寺占廟之風氣,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寺廟管理制度,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廟產興學運動,民國政府時期的佛教組織,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四、抗戰時期的佛教政策與佛教界的愛國舉措。抗戰時期的佛教政策,抗戰時期佛教界的愛國舉措,漢藏教理院及蒙藏佛教界積極參與抗戰。五、清末民國時期的佛教宗派。近代密宗的復興,近代唯識學的復興,近代天臺宗與華嚴宗的弘揚,近代凈土宗、禪宗與傳統佛教的維系。
紀華傳 ·理論 ·53.7萬字
作者有關宗教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濟活動之的密切聯系和互相作用的論述,可以看作對馬克斯·韋伯關于新教倫理促進資主義發展著名命題的回應、批評和補充。而在當今世界經濟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離,經濟倫理越來越成為各界共矚目的緊迫問題的情況下本書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時更為引人注目,也更具啟迪意義。
(英)R.H.托尼 ·理論 ·23.9萬字
本書在柯恩逝世之后才出版,被視為他“最成熟的著作”。全書分為22章,從“上帝的獨一性”開始,柯恩以專題的形式分別選取猶太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如創造、啟示、贖罪、律法等等展開討論,最終論證了猶太教不僅可以作為理性宗教的源頭,而且可以與理性宗教并行不悖、共同發展。柯恩將其前期的哲學思想融入了其猶太思想之中,哲學的理性與宗教的熱忱在本書中彼此交融,可謂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德)赫爾曼·柯恩 ·理論 ·42.5萬字
本書將從古至今道教立教的過程,劃分為十個演變時期。首先簡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學不分家的要點。其次,略述周末學術分家,神仙方技與老、莊等道家思想混合,為漢末以后道教成長的原因。復次,引述魏晉南北朝以后一直到現代道教的發展,和它與道家不可或分的微妙關系。書末附錄有海內外各派道教徒人數統計資料、臺灣道教會章程,以及南先生為藝文印書館所出《道藏》所寫推介文字。
南懷瑾 ·理論 ·6.8萬字
“宗教學新論”之十二。“宗教學新論”系列圖書為卓新平教授對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學科之學術積累進行整理、補充和提煉而形成的叢書。其中,他搜集自己已發表或尚未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已收入相關論文集的論文和相關專著中的文論,加以較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關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經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反思與會通》等;這一系列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反思與會通》以作者自己的學術回顧為主,分為“上編”和“下編”:“上編”為其學術生涯的自我反思及總結,題為“路難心靜”;“下編”則以“會通”來搜集相關“學友文序”,分為兩個部分,一為作者在各種學術場合的致辭或發言,二為作者給學界同仁所寫的序言或相關文集的前言。書后“附錄”部分包括作者學術簡介及其出版的著作和發表的文章等目錄。
卓新平 ·理論 ·33.1萬字
空間是人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空間就表現為不同的文化形態。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系統,必須對空間加以形塑和建構,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符號和表征系統,即所謂的宗教文化空間。空間有較為直觀的感性形式,宗教空間所勾勒的恒定場所和目的論,是宗教“拯救”時間的必由之路。本書就宗教文化空間的信仰觀念、感性形態、本質特性、實踐模式等進行探討,從一個側面對宗教文化進行探賾索隱,是為空間的指引。
董琳 ·理論 ·1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