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宗教思想歷史悠久,涉及我們理解宗教所必需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如宗教的本質、宗教的價值、宗教思想精神及其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反映、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以及對宗教自身核心理論探究所必須觸及的宗教神學等方面。本書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討論,一為“宗教與思想、精神”,二為“宗教與哲學、神學”,三為“宗教與倫理、科學”,從宗教思想與現實社會關聯層面來討論中外宗教精神,關注宗教倫理道德,探究對宗教與科學的理解。
卓新平 ·理論 ·30.8萬字
“宗教學新論”之三。“宗教學新論”系列圖書為卓新平教授對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學科之學術積累進行整理、補充和提煉而形成的叢書。其中,他搜集自己已發表或尚未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已收入相關論文集的論文和相關專著中的文論,加以較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關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經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反思與會通》等;這一系列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
卓新平 ·理論 ·29.5萬字
本書是以認知人類學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宗教文化傳承的一番嘗試。本書的立論基礎,源于法國人類學家DanSperber在新演化論(Neoevolutionsim)和社會生物(Sociobiology)的啟發下提出、倡導的“文化傳承(CulturalTransmission)研究”,主張“傳承”是解釋文化的演化與現狀的核心范疇,并進而提出“表征的流行病學(EpidemiologyofRepresentation)”模型來將其操作化。這也是中文世界里diyi本用這一理論視角和方法來研究中國宗教現象的人類學著作。
楊德睿 ·理論 ·25.9萬字
本書為上海市宗教學會和上海社科院宗教所合編的2013-2015年度論文集,共收入論文24篇,涉及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論題。所選論文有的較為宏觀,注重思辨;也有的是以現實為背景的或以上海地區為背景的較有特色的研究等。
晏可佳 葛壯主編 ·理論 ·19.4萬字
《道教學刊》為集刊,每年出版兩輯,其目標是探索國際共通的老學與道教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多樣性的道教學術新范式,引領國際老學與道教學術前沿。每輯包括“學者訪談”“新史料”“專題論文”“動態與書評”4個欄目。本輯作者來自中國、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包括“板凳須坐十年冷,獨守千秋紙上塵——馬西沙先生訪談”“李畋《道德經疏》初探”“民國時期北京地區的關帝信仰”“從傳記到傳奇:金元全真仙傳的歷史書寫及仙化傾向”等11篇文章。
何建明主編 ·理論 ·13.6萬字
本書是中國道教區域歷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首部系統研究山東地區道教歷史的學術專著。本書將山東道教的形成、演變與發展置于中國道教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梳理了早期道教(方仙道、黃老道)組織和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經》)在山東地區的傳播,分析了這些早期道教派別與后來的義理化道教教團的淵源關系,系統論證了山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的觀點。考察了先秦時期山東道教的文化淵源,秦漢時期山東道教的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道教的演變,隋唐宋時期山東道教的興盛與繁榮,金元時期山東道教的鼎盛,尤其對金元時期北方三大道教教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在山東的交織發展作了較為清晰的描述。明清時期中國道教雖然整體式微,但在山東泰山、嶗山、沂山、云翠山、錦屏山、博山等地仍然出現了局部繁榮與活躍的局面。同時,本書還系統記述了儒、道、釋在山東的融合與發展,使中國長期存在的“三教會通”歷史現象得以形象地展示于區域道教史之中。
趙芃 ·理論 ·18.6萬字
本書由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著重探求中國文化精神,以彰顯中華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中論述了中華文化三大傳統,并認為人生價值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即是中國國學之魂,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后一部分論述了宗教與社會、科學、文化的關系,探討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尤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本質觀、價值觀、歷史觀和適應觀,強調遵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是做好中國宗教工作的關鍵。文中還認為宗教屬于文化范疇,提倡走文化宗教之路,大力發揮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方立天 ·理論 ·23.1萬字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26.3萬字
本書以專題研究的方式,系統闡述禪宗與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響。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禪宗與佛學”,對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禪宗的傳承,奠定后世禪宗思想基礎的六祖慧能的事跡等,做了精湛的論述。下編為“道家與道教”,對隱士和方士的由來,養神、服氣、餌藥、祀禱的派分,老莊之學,齊燕之風,陰陽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與演化,以及道家與道教對古代天文、歷算、地理(堪輿)、物理、化學、醫藥等自然科學的貢獻等,做了深有見地的剖析。
南懷瑾著述 ·理論 ·19.8萬字
方立天編著的《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把佛教中國化界定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時代化,并敘述了佛教中國化的不同階段、途徑和方式,還通過與中國的政治理念、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民間信仰、社會習俗等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佛教中國化的實質,總結出有別于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的六個重要特點:重自性、重現實、重禪修、重頓悟、重簡易、重圓融。
方立天 ·理論 ·39.3萬字
本書以寺廟與相關人物為基本線索,根據長期田野調查和訪談,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維度,通過對寺廟壁畫、傳世經卷、民間傳說、訪談口述、碑刻家譜等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專題性深入研究,以圖像入史,以文獻解史,以實物證史,厘清了早期黃天道歷史中若干疑點、難點問題,提出了“全廟”與“孤廟”、“三普”與“五祖”等概念體系和分析思路。
梁景之 ·理論 ·16.5萬字
本書是梁啟超撰寫的研究佛教在中國發展興衰的經典之作,從史學角度來闡述對中國佛教興衰流變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義。是梁啟超佛學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梁啟超 ·理論 ·12萬字
《佛教詮釋學》一書從事大乘佛學之本體詮釋學之創建,研究中國哲學史中的大乘佛學所蘊含的豐富的本體詮釋學意涵,兼論其根源之印度大乘佛學本體詮釋學原初模型及其中國轉化。
賴賢宗 ·理論 ·17.9萬字
本書通過探析達斡爾族薩滿教具體形態和內容,來把握歷史上薩滿教發展的基本脈絡。通過薩滿與社會群體關系的展示與分析,剖析薩滿教與達斡爾族傳統社會結構的內在關聯,還原與重構薩滿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及其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而針對現代化進程中,人口較少民族在文化變遷、文化沖突中出現的問題,探尋民族地區各種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
孟盛彬 ·理論 ·14.2萬字
本書以僧人群體為切入,從神異現象、狂僧群體、僧人行醫、佛教讖語、焚身供養、齋月齋日演變角度重新審視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的中國佛教,通過大量鮮活事例說明佛教走向世俗的過程,就是融入中國文化的過程。
石剛 ·理論 ·12.9萬字
本書為論文集,主要設有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個欄目,其中漢傳佛教部分下設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文化。本期共收錄19篇文章,主要來源于全國從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碩博研究生以及佛學院的老師、研究生等,皆為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18.2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佛教的傳入與傳播》為叢書之一,系統全面介紹了佛教史相關歷史知識。《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佛教的傳入與傳播》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 ·理論 ·3.4萬字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范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程,由十四卷十五冊構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對印度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對中國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面論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闡述斯里蘭卡和東南亞佛教的歷史。第十三卷是對亞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尕藏加 ·理論 ·40.6萬字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21.8萬字
《禪學指歸》收錄了胡適論述中國佛教及禪宗的文章。胡適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說到對佛教和禪宗的研究,作為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大學者,胡適先生的通徹見解,是無人能出其右的。他的開創之功,至今仍然影響著世界研究佛教禪宗的學者們。全書對于佛教禪宗的傳播、流布,以及對于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嚴謹細致的研究。
胡適 ·理論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