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湯因比的歷史觀中,宗教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他認為宗教對于認識人類本性、糾正人類的自我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是湯因比論宗教與社會關系的著作,可以說集中囊括了他全部的宗教思想。全書分兩部分,分別是“高級宗教的萌芽”和“宗教在西方化的世界”,從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宗教在世界歷史及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宗教的起源、本質及其與其他意識形態的關系,同時著重對西方文化進行了反思,認為可以用“高級宗教”的振興來解決西方社會的危機。
(英)阿諾德·湯因比 ·普及讀物 ·21.5萬字
凡研究天主教東傳史或中外文化交流史者,決不可忽視澳門歷史;凡研究澳門歷史者,又無法回避圣保祿學院。有鑒于此,本書試圖通過對澳門圣保祿學院的建立及相關爭議、人員構成及其組織機制、教學體制、財務問題等的分析與研究,考證并分析澳門圣保祿學院及其相關歷史的重要意義。
戚印平 ·基督教 ·21.5萬字
星云大師的《百年佛緣》是一部重要的口述歷史的著作,全書分為:生活篇、社緣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場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別冊、名家看百年佛緣十個部分,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記述了星云大師與社會各界的往來、弘揚佛法和為社會服務的經歷,讀來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臺灣幾十年來的歷史變幻和海峽兩岸關系從冰凍到如今的全面交流與交融的全過程,是一部難得的歷史巨篇。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21.4萬字
五臺山佛教是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縮影。自北魏佛教傳入五臺山到現在的1600余年里,各宗高僧均把五臺山作為弘傳佛法的地方,使五臺山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并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特征。本書作為《山西佛教史》的一卷,主要對元代以來的五臺山佛教進行補充研究,著重考察五臺山藏傳佛教發展的歷史脈絡及發展特征,闡釋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趙改萍 ·佛教 ·21.3萬字
《感應篇匯編》乃《安士全書》姊妹篇,被譽為古今善書之王。本書歷經數百年白話再版面世,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黃夏年先生和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分別為本書作序。本書為匯編原文加注標點,對生僻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進行注釋,并譯成現代白話文,對原文中史實還不夠詳細的內容作了“譯者補充”。本書為《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第三卷。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道教 ·21.3萬字
本書聚焦不同宗教的心理學探究,既關注歷史又關照現實,既研究理論又重視方法,既有跨文化的研究也有跨宗教的研究,重視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整合,持續為宗教心理學學科建設貢獻力量。
金澤 梁恒豪主編 ·理論 ·21.3萬字
本書主要對道教的創立與早期發展、最基本的教義、主要的經典與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研究,提示出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征。對于我們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大有裨益。
湯一介 ·道教 ·21.3萬字
本書包括兩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有五章內容:第一章闡釋伊斯蘭教人權傳統的特色;第二章著重講述《古蘭經》關于人權的基本原則和相關教導;第三章借助非穆斯林在穆斯林社會中的生活經歷,深入闡釋前述第二章的人權原則和教導;第四章專門講述穆斯林傳統社會的變遷;第五章重點論述代表性的國家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第二部分包括摘選的伊斯蘭傳統相關人權的一手資料、穆斯林世界一些重要思想家和活動家的傳紀概略等內容。
(蘇丹)穆丹希爾·阿卜杜·惹希慕 ·伊斯蘭教 ·21.3萬字
本書主要勾勒了道教視角下煉丹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圖景,涉及古代中國與印度、波斯、阿拉伯、東南亞等地區所發生的文化、科技和醫藥學等方面的相關交流情況。
韓吉紹 ·道教 ·21.3萬字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于弘始六年(四〇四)譯出。問世之后,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纂要、注解、夾頌、宣演、義記、采微、集解、科釋、宗通、決疑、大意、直說等各種注疏達一百多種。經中主要論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現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論。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于章),然后逐品做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做總結,以闡發自己的研究心得。《金剛經》中的疑難之處,于中剖析得淋盡致。茲經版權方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一二年七月第二版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南懷瑾著述 ·普及讀物 ·21.2萬字
本書通過對海外華人宗教文書個案的系統深入解讀,探討海外華人文化傳承的具體機制問題。書中在系統梳理1947年至1966年二十年間的德教紫系文獻的基礎上,從“儀式專家·儀式·文獻”三位一體的系統角度,全面考察新馬華人教派德教紫系由創立、建構到傳播、演化的過程,進而著重分析新馬德教紫系文獻,特別是乩文集的形成與傳播機制,討論新馬德教紫系在海外華人社會中傳承華人文化的具體機制。
陳景熙 ·理論 ·21.2萬字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課記錄。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自己的心得。《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于弘始祥譯出,問世之后,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篡要、注解、類頌、重演、義記、采微、集解、科釋、宗通、決疑、大意、直說等注釋達一百多種。
南懷瑾 ·佛教 ·21.2萬字
《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史上從莊、玄到禪的歷史轉換做了別人基本沒有做過的研究。作者從比較美學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國玄學所接納的過程,并試圖在與西方現象學的比較語境中揭示禪宗審美經驗的特質;還運用還原式描述的方法,從最基礎的禪的感性經驗入手,勾畫禪宗現象空觀的哲學史、美學史轉換線索,揭示了禪的感性經驗與其背后的哲學思辨、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征之關系。
張節末 ·佛教 ·21萬字
自明末天主教再次傳入,福建鄉土社會中基督教與民間信仰共處的局面就一直延續至今。福建民間信仰內容豐富,尤以風水信仰、祖先崇拜和神祇信仰三者最為突出。本書采取新的研究視角,對基督教在福建傳播時,與福建風水信仰、祖先崇拜以及神祇信仰之間的沖突與融合現象進行了探討,并對基督教與福建民間信仰的共處關系,從七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反思。
范正義 ·基督教 ·20.9萬字
陳摶(871~989),道家著名學者、養生家。其修煉思想對道教內丹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易學思想對儒家學派的邵雍、周敦頤、朱熹等人產生了影響。本書以陳摶為中心,結合對其師友與后學的研究,揭示作為隱士的陳摶,何以能在當時及對后世的道教產生巨大影響。從宗教與社會的關系角度,本書展現了在北宋初年的宗教、文化背景下,陳摶固守于華山修道圈,如何與皇室產生政治互動,與士大夫階層產生文化互動,并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易學、理學與內丹學。
栗艷 ·道教 ·20.9萬字
本書是弘一法師透悟佛學要義與人生真諦的集大成之作,書中除了弘一法師的著作之外,還包括他的演講稿與處世格言,這些內容被梁實秋、林語堂等名家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弘一法師 ·普及讀物 ·20.8萬字
集中收錄了梁啟超各類佛學文章,這些論文基本上是梁先生在接受了新的研究方法后的學術成果,它又反映了從傳統佛學向現代佛學研究轉向的特點。陳士強先生的《導讀》對《佛學研究十八篇》作了詳盡的分析研究。
梁啟超 陳士強導讀 ·普及讀物 ·20.8萬字
《感應篇匯編》乃《安士全書》姊妹篇,被譽為古今善書之王。本書歷經數百年白話再版面世,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黃夏年先生和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分別為本書作序。本書為匯編原文加注標點,對生僻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進行注釋,并譯成現代白話文,對原文中史實還不夠詳細的內容作了“譯者補充”。本書為《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第二卷。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道教 ·20.7萬字
《藏漢佛教交流史研究》以唐、宋、元、明、清、近代幾個大的歷史朝代為綱,對藏漢佛教交流進行系統研究。在每一個朝代中,以具體的專題為目,分別就藏漢佛教之間的人員往來、思想傳播、典籍譯介、藝術交流、民族認同等問題進行論述。力求在整個研究工作中做到縱向的時間和橫向的專題相結合,具體的研究“點”和每個時代總特征的“面”結合,歷史史實的陳述和理論分析相結合。同時,在每一個時間段中,將藏漢佛教之間的交流,從形式到內容一直到最后的交流成果,都進行一個詳細的論述和分析,并過對藏漢佛教相互交流和影響的研究,發掘藏漢佛教文化認同的軌跡。
朱麗霞 ·佛教 ·20.7萬字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2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