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黃昏:1944—1945,從萊特灣戰役到日本投降
1944年6月的菲律賓海戰役后,盟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占據了絕對主動。為了減少傷亡和速戰速決,美國人絞盡腦汁,而日軍考慮的卻只是如何“光榮赴死”。在“七生報國”的心態驅使下,從萊特灣戰役起,日軍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萬歲沖鋒”。無論是以“神風”為代表的特攻部隊,還是海上巨無霸“武藏號”和“大和號”,通通走上了不歸路。日本媒體將一場場慘敗美化為大捷,在東京遭遇傷亡超過十萬人的空襲后只強調皇宮完好無損,天皇安然無恙。日本政府則要求民眾展示“大和魂”,為國家做出更大犧牲。連婦女兒童也被訓練用竹槍迎戰,準備“一億玉碎”。而在馬尼拉,自知行將毀滅的日本兵,展現出人性至深的黑暗面,犯下罄竹難書的獸行。作為“太平洋戰爭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諸神的黃昏:1944—1945,從萊特灣戰役到日本投降》延續了前兩卷的特色,逼真還原了戰爭末段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而且帶領讀者走進華盛頓和東京的決策地,品鑒各方首腦在戰略和外交層面的重大決議。它不僅給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畫上了完滿的句號,更將軍事史寫作推向了新的巔峰。
·60.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