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中國放射化學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楊承宗的學術傳記,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楊承宗的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從本書獲取大量獨有的歷史資料。
劉培 張志輝 ·科學家 ·16.2萬字
作者在20世紀80-90年代,在袁隆平院士手下擔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分管科研和外事的副主任時,收藏了袁老寫給他的一些信件,有中文也有英文寫的。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山區也難通電話,更沒有互聯網這樣的渠道,水稻培育技術純粹靠書信往來進行交流。這些信件牽涉的內容繁雜,大多與工作有關,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原件,從未出版,在內容上和時間節點上均堪稱絕品。信件見證了從1970年代中期,雜交水稻在中國取得成功,引起國際關注開始,到如今雜交水稻畝產一千多公斤的輝煌歷程,不但是我國當代科技史也是世界科技史的極為寶貴的文獻。
毛昌祥 ·科學家 ·2萬字
本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夏培肅的學術傳記,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夏培肅的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從本書獲取大量獨有的歷史資料。
韓承德 ·科學家 ·14.1萬字
本書從服務設計對傳統企業變革與商業價值出發,系統分析介紹服務設計過程相關的理論、工具、方法以及業界案例,同時結合通信企業的特點,介紹如何運用服務設計的理念和方法,系統地提升通信產品業務與服務感知的案例與思考。本書將有效幫助讀者了解、學習、掌握服務設計相關理論、方法,以及實施過程。本書適合通信行業產品開發、服務、運營、戰略、市場部門人員閱讀參考,同時對決策層從全局角度提升企業服務體驗和面向競爭提供差異化服務,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此外,本書也適合作為其他行業的產品設計師、服務設計師、用戶研究專業人員、交互設計師、設計管理者、項目管理者的參考用書。
何菁欽 季鴻 張云霞 ·科學家 ·11.6萬字
葉叔華,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學術生涯中,葉叔華主持建立和發展了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并長期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她負責建立了我國甚長基線干涉儀(VLBI)網,這個觀測網無論是在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方面,還是在90年代末開始的“探月工程”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葉叔華是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國家攀登計劃“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動下,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APSG)國際合作計劃得以施行。1997年,我國發現了第3241號小行星,國際天文組織將其命名為“葉叔華星”。本書以時間為主線,講述葉叔華院士從出生、求學、工作,到取得重要學術成就,獲得一系列榮譽。文后附有葉叔華年表和主要著作目錄。本書講述了葉叔華對我國天文學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并提煉出她學術成長和學術成就的發展特點與特色。
寧曉玉 ·科學家 ·15.5萬字
戴立信,1924年11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蘇句容。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47年戴立信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后曾工作于上海鋼鐵公司、華東冶金局等單位。1953年技術歸隊調至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上海有機所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以及第19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國際金屬有機化學會議和第七屆IUPAC國際雜原子化學會議主席。戴立信共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中英文著作11本,授權中國專利13項,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余名。曾獲得兩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獎勵。本書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對傳主一生的學術成長、學術成就、學術貢獻進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史的研究、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國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戰略均有較大的參考研究價值。
朱晶 宮維明 ·科學家 ·19萬字
作為物理學家,黃祖洽的杰出貢獻主要可陳述為三點:第一,黃祖洽與導師彭桓武先生共同奠基和開拓了我國反應堆理論的研究。第二,黃祖洽是中國第一位同時參加和指導原子彈研制和氫彈研制的理論物理學家,在中國核武器事業中立下漢馬功勞。第三,黃祖洽于1980年后從事教育事業,先后出版了《核反應堆動力學基礎》、《輸運理論》等經典教材,并為中國現代教育培養了諸多物理學杰出人才。作為知識份子,黃祖洽一生謙和低調,始終稱自己還是個學生,職業生涯的前三十年致力于中國的國防事業,在核物理、統計物理、中子物理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后三十余年,致力于教書育人事業,倡導“教學相長”,在非平衡態統計、輸運理論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年輕的教學科研人員。
陳雁 ·科學家 ·17萬字
本書是一本全面、客觀、真實地介紹浙北地區名老中醫徐振華先生生平的傳記著作,內容均為傳主親自回憶、親口講述和作者調查采訪記錄。全書共十五章,再現和還原了徐振華先生的成長故事、奮斗歷程、從醫經歷、社會活動及家庭生活,全面體現了徐老先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展現了一個名老中醫德藝雙馨的一生。
徐世堯編著 ·科學家 ·10.6萬字
“走,去追風暴!”想象一名氣象學家一腳剎車,漂移著急停在你面前,從這輛追風暴的定制“裝甲車”的車窗戶里喊出這句話。風在呼嘯,他在歡呼,一切都很混亂——然而,你清晰地看到他那咧嘴大笑的臉龐,腎上腺素前所未有地飆升!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令人驚嘆的追逐風暴之旅、哈佛大學的求學歲月,以及相關的氣象學基礎知識。美國佛羅里達州、越南河內、摩洛哥的菲斯和白雪皚皚的北極等,都有他的身影。他說,歸根到底,想過一種抬頭仰望的生活,想要追逐新的地平線。只要有合適的同伴和無畏的態度,每天都可以是一場冒險。有時,開啟冒險只需要抬頭仰望。
(美)馬修·卡普奇 ·科學家 ·17.2萬字
陳灝珠,祖籍廣東新會,心血管病專家,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1924年11月6日,陳灝珠出生于香港,并在那里接受了學前及中小學教育。1941年12月,日軍侵占香港后隨家人返回內地。在故鄉廣東新會短期停留后,1942年到韶關繼續高中學業,并于第二年考入國立中正醫學院。1949年畢業后,入職國立上海醫學院實習醫院、上海中山醫院內科。此后再未離開這里。1997年7月,陳灝珠當選我國心血管病內科領域位工程院院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凡60余年。本書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對傳主一生的學術成長、學術成就、學術貢獻進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史的研究、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國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戰略均有較大的參考研究價值。
李衛國 ·科學家 ·19.2萬字
本書為李志堅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傳主李志堅,1928年出生于浙江鎮海,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微電子學科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創始人之一,曾長期任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長。本書詳細敘述了李志堅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楊艦 王佳楠 王公 朱晨 ·科學家 ·15.6萬字
尼古拉·特斯拉,這位天賦異稟的科學巨匠被西方科學界譽為與達·芬奇比肩的偉大科學家。他親筆撰寫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特斯拉親自揭秘了多項偉大發明的產生過程與背后的心路歷程,以少年生活為始,至對世界和平的展望收尾,將自己傳奇的一生客觀而深刻地展示在廣大讀者面前,更是親自揭秘了流傳已久的與愛迪生之間的針鋒相對、愛恨情仇背后的真相。全書縱覽尼古拉·特斯拉的一生,在他的文字下,我們能夠見到一位具有強烈歷史責任感的發明家、科學家。他的一切努力和發明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維護世界和平。
(美)尼古拉·特斯拉 ·科學家 ·11.2萬字
沈志云是我國機車車輛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1983年發表非線性輪軌蠕滑力計算理論,被譽為“沈氏理論”,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在輪軌動力學、曲線通過理論、蛇行運動穩定性和隨機響應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導向貨車轉向架,達到了接近無輪緣磨損的程度,為中國數十萬輛貨車更新換代開辟了新途徑。1988年以來籌建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能模擬400km/h高速列車運行的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試驗臺……本書向讀者系統呈現了沈志云院士的學術成長過程與思想脈絡。
田永秀 ·科學家 ·15萬字
本書以周毓麟人生經歷為主線,盡可能完整、清晰、準確地描述他的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系,反映他同時期數學學科領域的國際發展背景和國內發展過程,同時注意將周毓麟的學術生涯和貢獻,與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結合起來。尤其注重他的學術風格、科學成就、產生深刻影響的工作環境、學術交往中關鍵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節點,勾勒其學術思想、觀點和理念生長、形成、發展的過程,并提煉總結其學術成長的特點及重要影響因素。
吳明靜 ·科學家 ·17.3萬字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特有范兒:科技特派員在行動》回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源起、發展的歷程,綜述該制度取得的豐碩成果,沿著“政策—人物—故事—精神”的脈絡,選取20位扎根農村、精準幫扶農業科技發展的科技特派員典型,從奉獻、堅守、務實、創新4個方面勾畫出一幅幅他們服務“三農”的動人畫面,宣揚他們“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熠熠風采,并提供10段采訪視頻,生動鮮活地講述在脫貧攻堅戰中涌現的先進事跡。《特有范兒:科技特派員在行動》還進一步梳理出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卓有成效的創新模式,以傳播科技扶貧的實踐經驗。《特有范兒:科技特派員在行動》反映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突出作用,旨在激勵和引導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新擔當新作為。
科技日報社 ·科學家 ·13.4萬字
本書為沈榮顯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傳主沈榮顯,1923年出生于遼寧遼陽,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年來一直從事家畜病毒的免疫學研究,做出了多項水平的創造性科研成果,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書詳細敘述了沈榮顯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李可寶 林躍智 李妍 ·科學家 ·17.6萬字
本書為院士薛鳴球的學術傳記,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薛鳴球的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從本書獲取大量的歷史資料。
胡曉菁 董佩茹 ·科學家 ·19.6萬字
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曾為科學對撞作畫,題為“核子重如牛,對撞生心態”,畫面上兩頭壯實的公牛肌肉緊繃,拼足了渾身氣力低頭對撞,似乎剎那間就會火花四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它的出現,標示著從一個貧弱的舊中國到富強的新中國,從一個奮發向上的大國到世界強國的艱辛歷程。經過中國科技人數十年的卓越努力,這一大科學裝置成為中國繼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之后,所取得的又一偉大成果,是中國科技發展一個標志性的科研項目,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成功建造是世界加速器建造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中國科學家為人類創造的一把揭開物質微觀世界之謎的“金鑰匙”。
葉梅 ·科學家 ·13.3萬字
本書是北京同仁醫院的同仁人用心記錄的一部傳記,力求用最真實客觀的文字、圖片去還原一段歷史。張曉樓教授1940年6月畢業于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他曾任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副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防盲咨詢組成員等職。幾十年中,他在醫療、科研、教學和防盲事業中貢獻突出,曾在國際國內多次獲獎。書中真實地記錄了張曉樓從一名優秀的眼科醫生到沙眼衣原體的研究者,再到沙眼防治及防盲工作的先驅;記錄了同仁眼庫乃至全國眼科醫療技術的發展過程,詮釋了我國著名眼科專家張曉樓為我國眼科醫學事業無私奉獻、不平凡的一生。
魏文斌等編著 ·科學家 ·6萬字
《一清如水:徐光憲傳》的框架是時序為經線,從徐光憲先生的童年寫起,青少年、中年到晚年。前7章介紹徐先生的求學、教學、科研的曲折經歷和所作出的貢獻。本書后半部分是緯線,講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理念、方法、教訓和經驗,以及晚年意圖回報社會的幾個愿望。
郭建榮編著 ·科學家 ·1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