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中國放射化學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楊承宗的學術傳記,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楊承宗的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從本書獲取大量獨有的歷史資料。
劉培 張志輝 ·科學家 ·16.2萬字
沈志云是我國機車車輛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1983年發表非線性輪軌蠕滑力計算理論,被譽為“沈氏理論”,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在輪軌動力學、曲線通過理論、蛇行運動穩定性和隨機響應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導向貨車轉向架,達到了接近無輪緣磨損的程度,為中國數十萬輛貨車更新換代開辟了新途徑。1988年以來籌建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能模擬400km/h高速列車運行的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試驗臺……本書向讀者系統呈現了沈志云院士的學術成長過程與思想脈絡。
田永秀 ·科學家 ·15萬字
這是一個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他用電氣改變了整個世界,他用勇氣帶給我們光明,他用創造帶給我們新生活,他就是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是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和電氣工程師,同時也是預言家、UFO科學研究鼻祖,他被譽為“交流電之父”“無線電之父”,他一生的發明不勝枚舉,獲得專利超過1000項。世界上很少有第二個科學家可以同時涉獵這么多的研究領域,而且還能在這些領域取得超越時代百年的成就。他是具有藝術天賦的科學家,他的發明影響著那個時代不同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但他一生卻多次被人誤解,其發明被人盜用,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在他去世32年后的1975年,他被正式引入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堂。
史迪夫 (塞爾)維里米爾·阿拉莫維奇編著 ·科學家 ·14.8萬字
涂銘旌,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于金屬材料及強度和稀土、釩鈦、納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指導或主持開展了“鑭鐠鈰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貯氫合金規模生產關鍵技術”“無釹貯氫合金鎳氫電池研究”“高耐候性與抗菌型納米改性粉末涂料技術研究”“室溫磁致冷材料開發”等重大項目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曹萍等 ·科學家 ·19.7萬字
王大珩(1915-2011)是我國著名的應用光學專家,“兩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事業的開拓者和領導者。本書是第一部關于王大珩先生全面學術成長與系統研究的傳記,包括王大珩的家世、受教育經歷、光學事業初起步、回國辦學的歷程、在長春光機所工作、經歷“”風暴、關注中國科學事業發展、成長為戰略科學家等十六章。作者以翔實、客觀、生動的筆觸,記錄了王大珩先生波瀾壯闊、愛國奉獻、成就卓著的一生,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放眼全球、前瞻未來的膽識謀略,激勵和感召后人以先生為榜樣,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同時,該書也是一部“中國現代光學事業史”,記錄中國光學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
胡曉菁 ·科學家 ·25.2萬字
本書從服務設計對傳統企業變革與商業價值出發,系統分析介紹服務設計過程相關的理論、工具、方法以及業界案例,同時結合通信企業的特點,介紹如何運用服務設計的理念和方法,系統地提升通信產品業務與服務感知的案例與思考。本書將有效幫助讀者了解、學習、掌握服務設計相關理論、方法,以及實施過程。本書適合通信行業產品開發、服務、運營、戰略、市場部門人員閱讀參考,同時對決策層從全局角度提升企業服務體驗和面向競爭提供差異化服務,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此外,本書也適合作為其他行業的產品設計師、服務設計師、用戶研究專業人員、交互設計師、設計管理者、項目管理者的參考用書。
何菁欽 季鴻 張云霞 ·科學家 ·11.6萬字
顧誦芬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超聲速殲擊機的歷史,持續開展航空戰略研究,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顧誦芬與中國航空工業歷史同行,從事飛機設計和航空事業長達70年,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代表性人物、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额櫿b芬:把理想寫在祖國藍天》由報告文學作家羅元生撰寫,由長期撰寫顧老科研人生的師元光老師審定。全書以報告文學的筆法,全面、真實、翔實、深刻地展現了以顧老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的初心與理想、追求與擔當、人格與精神、親情與愛情、奉獻與風范,詮釋了顧老“把理想寫在祖國藍天”的崇高精神。
羅元生 ·科學家 ·22.4萬字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自強的傳記。全書通過傳主訪談、實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各種方式,全方位地講述了梅自強的學術成長歷程,總結了其人生歷程、學術成長中值得后學汲取的寶貴經驗。對本學科的學術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陸慕寒 ·科學家 ·23.3萬字
本書講述了高伯龍扎實深厚的理論物理學養,在我國激光陀螺研制領域無出其右者。激光陀螺研制每取得階段性突破和進展,高伯龍都要對實際研制工作進行深入的理論總結,并對下一步研制以及遇到的技術難關進行理論探索,從而確保了國防科大激光陀螺研制始終在正確理論指導下進行,這也是國防科大激光陀螺研制得以不斷推進并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追尋高伯龍學術成長的歷程,可以發現,高伯龍參與激光陀螺研究其實有著十分偶然的因素。同時,高伯龍一直以來的學術志向,也并非應用物理,而是他始終醉心學習鉆研的理論物理,如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等,并期望在量子場論方面有所建樹。
王曉軍 ·科學家 ·23萬字
本書為翟光明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傳主翟光明,1926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鉆井工程技術專家,為我國油氣勘探和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書詳細敘述了翟光明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閆建文 ·科學家 ·22.3萬字
本書是第七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本傳記通過深入挖掘王文興一生的生活、學習、工作軌跡,以真實、客觀的史料,將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和頑強追求科研的一生進行了還原和再現。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著重遵循時代大背景、成長小環境、增強可讀性、尊重歷史事實等原則。
周漢 牛勇 張錦 ·科學家 ·23.6萬字
本書為張乾二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張乾二,1928年出生于福建惠安,1951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8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4年任廈門大學化學系系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本書詳細敘述了張乾二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林夢海 黃宗實 郭曉音 ·科學家 ·21.6萬字
謝學錦,1923年生于北平。著名勘查地球化學家,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先后榮獲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AAG)的最高國際獎項——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金獎。他在父親謝家榮院士的指引下,開創了中國的勘查地球化學事業。為了全面、準確反映謝學錦的科學研究生涯,了解他的學術成長歷程,本報告采用以時間發展為主線,同時兼顧研究項目的完整性的敘述方式,將全書劃分為十二章,敘述他的主要學術與人生經歷,將其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系,以及對其學術風格、科學成就產生深刻影響的工作環境、學術交往中的關鍵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節點等內容,融入其中,力圖以此將其學術思想、觀點和理念之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學術成長的特點以及重要影響因素等,展示給讀者,為祖國未來科學的發展和科學家的培養提供一份可茲借鑒的資料。
張立生 ·科學家 ·21.5萬字
谷超豪雖然未能像陳省身一樣自行開創全新研究領域,極大地影響20世紀數學主流發展,但他在自己的數學“金三角”內也表現出超強的想象力與宏觀思考的能力,他在偏微分方程領域開創新的研究方向,尋找到重要的核心問題,讓學生們在其中繼續摸爬滾打,自己又繼續尋找新的學科生長點。
張劍 段煉 周桂發 ·科學家 ·22.9萬字
洪朝生是我國物理學家,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他發現了半導體鍺單晶低溫電導與霍耳效應反常現象,并提出雜質能導電象模型,成為國際上無序系統電子輸運機研究的開端。他創建了物理研究所低溫物理實驗室,建造氫、氦液化系統,開始了低溫、超導研究。致力于低溫工程技術與低溫物理的綜合研究與應用開發。
秦金哲 馮豐 ·科學家 ·21萬字
王翰章為我國著名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口腔醫學教育家,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與整形外科學創建人之一,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前華西醫科大學副校長、華西口腔醫院院長。擅長口腔頜面損傷與畸形整復的診斷與治療方案的設計,在頜面損傷與畸形整復外科學、頜骨血供動力學、皮膚組織血供、人工骨生物學基礎、口腔醫學信息學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書客觀、系統地展示王翰章的精彩人生。
吳樺 張宏輝 王允保 ·科學家 ·20.1萬字
若論事業的發展,熊遠著是一個典型的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人。直到1982年,53歲的他才評上副教授。他從一個在家里倍受寵愛的地主少爺,到初上大學時無心畜牧專業,再到嚴冬里能將小豬抱進自己的被窩以至時常牽掛他的那些“豬親戚”,或許這就是他能成為中國首位養豬學院士的好注腳。他幾次參與豬種資源調查,重視實驗平臺和團隊建設,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并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領軍培育了“湖北白豬及其品系”并在我國豬種測定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熊遠著感恩組織在他求學期間久病不愈時所給予的生命關懷,他執著地投入,他深情地熱愛,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念著他的團隊和養豬學科。熊遠著沒有兒女,但他培養了一批在我國養豬學領域卓有建樹的弟子。
覃兆劌 馬繼萍 朱沛沛 ·科學家 ·20.9萬字
陳灝珠,祖籍廣東新會,心血管病專家,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1924年11月6日,陳灝珠出生于香港,并在那里接受了學前及中小學教育。1941年12月,日軍侵占香港后隨家人返回內地。在故鄉廣東新會短期停留后,1942年到韶關繼續高中學業,并于第二年考入國立中正醫學院。1949年畢業后,入職國立上海醫學院實習醫院、上海中山醫院內科。此后再未離開這里。1997年7月,陳灝珠當選我國心血管病內科領域位工程院院士?,F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凡60余年。本書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對傳主一生的學術成長、學術成就、學術貢獻進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史的研究、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國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戰略均有較大的參考研究價值。
李衛國 ·科學家 ·19.2萬字
李樂民在20世紀率先提出采用雙邊橫向濾波、判斷反饋濾波等多種結構抑制干擾的方法,解決了當時抗窄帶干擾的核心問題,主持研制出了我國臺“載波話路用9600bit/s高速數傳機”,解決了高精度自適應均衡問題,研制出“數據轉接終端機”,解決了高可靠數字傳輸問題,在“抗毀光纖以太局域網”和“電視與數據綜合光纖傳輸網”的研究和器件研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助力解決我國通信產業發展的被國外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在21世紀帶領團隊再攀光通信網絡研究高峰,全力助推未來網絡研究,他至今在通信理論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廣闊領域不斷探索。
張娜 王曉剛 ·科學家 ·20.3萬字
伽利略作為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開創者,被愛因斯坦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甚至是整個現代科學之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也說,他是“現代科學最偉大的奠基人”。伽利略的杰出科學成就之一,莫過于將觀測天體、繪制星圖的古老藝術,革新為一項探索宇宙奧秘、定位人與地球位置的科學事業,他也因為發展并捍衛哥白尼的日心說,而遭到當時宗教裁判所的質疑、審判和軟禁,成為科學史上為思想自由、學術自由而戰的標桿。馬里奧·利維奧作為一名當代天體物理學家,少有的以科學家的視角來講述伽利略的生平故事,評價他的科學成就與科學精神遺產。圖像、發現、戲劇性、獨創性、勇氣、長壽與傳播——作者以此描摹了這位現代科學奠基人的常青形象。今日天文望遠鏡的觀測結果,證明了伽利略在四百年前對月球、木星、太陽黑子觀察的精妙之處;而今天科學理論和觀念依舊遭到否認和質疑的現象,也說明了伽利略為真理而抗爭的科學精神仍有無限啟迪。
(以)馬里奧·利維奧 ·科學家 ·1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