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卷的《經史百家雜鈔》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十一類。與之前吳楚材、吳調侯叔侄選編的《古文觀止》比,此選本更能體現選編者的學術主張;與姚鼐主編的《古文辭類篡》相比,此選本更能體現曾國藩對經史類文章的重視。《經史百家雜鈔》在晚清和民國時風行海內,影響極大,被毛澤東稱為“最佳國學入門書”。
曾國藩 ·史料典籍 ·45.9萬字
本卷的《經史百家簡編》是《經史百家雜鈔》的精簡版。曾國藩在序目中有言:“咸豐十年,余選經史百家之文,都為一集,又擇其尤者四十八首,錄為簡本,以詒沅甫。”又稱:“茲別選簡本,僅得四十八首,以備朝夕吟誦,約而易守。”是曾國藩為方便自己及弟弟們讀誦而精選的文本。全書繼續沿用《經史百家雜鈔》的分類方式,其中韓愈的文章占了全書的四分之一,足見曾國藩對韓愈文章的推崇,“研窮經文,尤好昌黎韓氏之文”。
曾國藩 ·史料典籍 ·45.3萬字
本書收錄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陸征祥與親朋故友往來的700余通手札。陸征祥與清末民初時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書簡中留有不少痕跡,如其與顧維鈞、王正廷、林森、黃郛、張群、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數量最為集中、史料價值最為突出的是陸與其契弟劉符誠的往來手札,這批書信開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陸征祥“最后筆跡”,詳細記錄了陸征祥晚年的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內外的政局、社會民情。
李學通主編 ·史料典籍 ·31.4萬字
本卷的《書札》是曾國藩寫給上級、同僚和朋友的私人信函。在《書札》中我們看到一個更真實的曾國藩,他時常會和朋友們發牢騷,傾訴困境。《書札》多處寫到戰爭形勢的危急,“日在驚濤駭浪之中”,又言“軍事變幻無常,每日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之太驟”。
曾國藩 ·史料典籍 ·40.4萬字
本書從年譜角度展示大晟樂府機構沿革、工作性質、職官任免、大晟樂制作、推廣情況、樂書編撰、樂詞創作、詞人活動等相關史實,并揭示宋代詞史重要現象和個案深層的音樂、政治背景,在文化史大參照系中闡釋大晟樂府及文學發展的過程形態和“文學—文化”關系。
張春義 ·史料典籍 ·34.9萬字
賴永初是20世紀40年代貴陽商界的風云人物,其個人經歷也與近代歷史變遷緊密相連,尤其是貴州的政經環境對其影響甚大。本書通過廣泛收錄與賴永初相關的地方檔案、地方報刊和文史資料等,呈現這位近代貴州著名商人的事業軌跡和生平史實。同時,本書也可揭示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20年中貴州省經濟金融的許多歷史實態,進一步推動學術界對貴州近代歷史的研究,同時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賴永初這位茅酒先賢。
馮筱才 郭子健編 ·史料典籍 ·21.5萬字
《崇雅堂書錄》是近代學人甘鵬云為自家藏書所編輯的目錄。甘鵬云于從政之余始終究心于學問,《崇雅堂書錄》即是甘鵬云根據其多年積累的大量藏書編纂而成的目錄。《書錄》共十五卷,大體依照《四庫全書總目》之分類方式對書籍進行著錄,但在若干類目的設置上,又根據所收書籍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反映了甘鵬云對古代典籍及學術思想源流的思考。本書所著錄的圖書多為晚近刻本和叢書本,展示了晚清民國時代古籍刊刻與流傳的一般狀況。同時,本書目也著錄了一定數量的舊抄本、精校本和名人批校本等,具備較高的版本和學術價值。《崇雅堂碑錄》五卷、《補錄》四卷,是甘鵬云為了向初學者介紹歷代碑刻的源流所編。所收起自先秦,終于清代。每條依次著錄碑名、作者、字體、撰寫時間、出土時間及地點,如有前人相關考證,則簡述之。
甘鵬云撰 劉暢 趙嘉點校 ·史料典籍 ·31.1萬字
本書是對唐代中書、門下兩省屬官的全面系統研究。綜合運用歷史學、考據學、辨僞學、年表學、校勘學等方法,搜集資料,查勘比對,辨別推理,去僞存真。以年表形式,清晰呈現出歷年中書、門下兩省屬官的任免情況或仕歷軌跡,爲唐代文學社會、人物互動及職官研究提供便利。編纂年表的同時,發現文史資料中的一些錯誤,爲典籍校勘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李振中 ·史料典籍 ·25.2萬字
本卷的《求闕齋讀書錄》是曾國藩歷年的讀書札記。“求闕齋”為其書齋名。“求闕”二字源于他讀《易經》的感悟,他認識到“陰陽相生,一損一益”的自然之理,進而意識到“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的本性,其時他“名位漸顯,而堂上重慶,門祚鼎盛”,“每以盈滿為戒,自名其書舍曰‘求闕齋’。”“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自然大道如此,何況人事?讀書錄分經、史、子、集四部,記載了他的研讀心得、考證和校勘等,多有獨到精辟的見解。;《求闕齋日記類鈔》收錄了曾國藩自咸豐八年到同治十一年二月去世時的日記,由曾國藩的同鄉王啟原進行分類編輯。主要分為問學、省克、治道、軍謀、倫理、文藝、鑒賞、頤養、品藻、游覽十類。為“修己、治人、道之大綱也”,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曾國藩 ·史料典籍 ·30.1萬字
本書以作家書信、日記為中心,對有關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史料進行了深入的挖掘,通過作家在其書信、日記中展示的心理細節來探究獨立的作家個體對于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歷史意義。著作有較強的學理性,立場正確,史論結合,著力還原歷史現場。
吳辰 ·史料典籍 ·21.5萬字
為進一步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回顧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光輝歷程,為事業的發展保存一份豐富而有價值的史料和資料,中國殘聯黨組、理事會決定進行文獻資料征集并編輯出版《春風吹來的時候》系列叢書。中國殘聯黨組、理事會對征集出版工作高度重視,要求系列叢書的編輯要體現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的歷史傳承和發展軌跡,體現改革開放中殘疾人及其組織順應潮流、融入大局、不斷創新嬗變的時代烙印。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史料典籍 ·23.9萬字
本書選取“村落”和“鄉村治理”兩個關鍵詞,旨在分析以此為對象的兩個歷史世界:即“以村民自身為中心的歷史世界”和“以政治為中心的歷史世界”。唐代以后,村落的家鄉化和鄉村的政治化,是同一對象的兩個不同方面。從村落角度看,其家鄉化使其成為村民的地緣共同體,宋以后因其宗族性強化,很多村落還成為血緣共同體;從政權的角度看,就是為了強化賦役,破壞或利用村落共同體的過程。以往的研究更多地站在政權的角度,以觀察者的身份,研究鄉村社會和政權對鄉村社會的治理過程和治理成效,但它忽視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感受。如果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中的“參與”的方法,深入村民的生活世界中,以他們的角度來認識當時的村落社會和政權與鄉村社會的關系,會對當時的歷史產生新的理解。
谷更有 王文兵 ·史料典籍 ·30.4萬字
《新世界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集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圖在新材料的解讀、新理論和新方法的運用和新視角的發掘上下功夫,每輯設置不同的研究主題,設有“專題研究”、“史料及論著選譯”、“學術動態”、“讀史札記”、“名家訪談”、“圓桌會議”等欄目,全面展示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貢獻。本書是第三輯,以“新視野下的英國文明史研究”為主題展開討論。
孟廣林 趙秀榮 ·史料典籍 ·27.8萬字
本書寫的是“西方到來”之前的中國。18世紀的中國不是“不變”,而是存在著生機勃勃的“變革”,是對于潛在發展成為強大的、近代的中國有重要意義的改革時期。“耗羨歸公”是財政制度這一改革主要領域的頂點,它不僅解決了前朝遺存的種種問題,而且是對當時各種財政危機的有效的合理化解決方案。各省實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成效顯著,有益于國計吏治民生。然而“耗羨歸公”并不能一勞改永逸地解決清朝財政存在的所有問題,改革從一開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權國家的財政要求,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傳統經濟結構的根本性制約,后來的“耗羨歸公”政策輝煌不再。這是一部“在中國發現歷史”的作品,是利用檔案細致探討中國歷史的代表作。
(美)曾小萍 ·史料典籍 ·23.2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文獻匯編幾個專題。
張伯偉 ·史料典籍 ·38.4萬字
沈敦和(1866~1920),字仲禮,浙江寧波人,中國近代著名社會活動家、慈善家。早年曾肄業于英國劍橋大學法政科。歷任南洋大臣翻譯官、金陵同文館教習、魚雷學堂提調、江南水師學堂提調等職。后從事實業和慈善業多年,任滬寧鐵路總辦、中國通商銀行總董。著有《俄羅斯國志略》《英吉利國志略》《法蘭西國志略》《德意志國志略》,均被收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光緒年間有排印本。1906年在《寰球中國學報》上發表了《統一方言說略》。本書以中國紅十字會主要創始人沈敦和為中心,全面梳理與其相關的報刊、函電、書籍、檔案等各類史料,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其言行、思想、生平事跡及相關史事,努力還原歷史的真相。
孫善根編著 ·史料典籍 ·32.4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
張伯偉 ·史料典籍 ·35.7萬字
《延安大學校史資料(第三輯)》主要收錄1937年至1949年延安大學(包括其前身院校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院校魯迅藝術學院、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新文字干部學校、行政學院)的相關文獻、檔案、資料,作為對《延安大學校史資料》第一輯、第二輯的補充。書稿中所收文獻均遵循史料按原貌全錄的原則,凡是能夠全部采用的文獻,均盡量整篇采用;如是部分選用,則按節選、摘錄處理。書稿內容編寫扎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本書編委會 ·史料典籍 ·29.3萬字
本書是關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的一本圖文著作,在對北大中文系的文字歷史追根溯源的同時,更有大量的歷史事件圖片,資料豐富具體,以事件和人物來串連起整個中文系的歷史的寫法也別有一種新的角度和眼光。
溫儒敏 ·史料典籍 ·22.2萬字
黃易是清代金石學與藝術史中的一位關鍵人物。在大多數時間里,他任職于濟寧運河廳,并擔任河道總督的幕僚。1786年八月在經過山東嘉祥時,他發現了著名的武氏祠,并就地復建,這是乾嘉金石學標志性的事件。黃易所收藏的金石拓本,數量富甲一時,他為學術界貢獻了大量精拓本與舊拓本,《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可以視為一個縮影。而作為“西泠四家”之一,他的隸書、篆刻與繪畫在當時也負有盛名,友人常以不獲他的字畫與印章為憾事。本書從公立博物館與圖書館的收藏、清代金石著作、各種出版物、海內外拍賣圖錄及私人收藏中輯得黃易友朋往來書札660余封。與黃易通信的人,既有乾嘉時期的學術菁英如王昶、錢大昕、翁方綱、錢坫、嚴長明、孫星衍、洪亮吉、武億、桂馥、阮元、瞿中溶,文藝菁英如袁枚、姚鼐、陶樑、梁同書、羅聘、董洵、鄧石如、伊秉綬、奚岡、錢泳,也有散布于全國的地方官員、幕僚與布衣學者。通過考證信札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與事件,那些已經消逝的歷史場景與人物心態變得清晰而生動,大量信札之間內容的勾連也使得零碎的資料更加具有組織性。這些對于我們理解乾嘉時期的社會環境,金石學共同體的運作方式,金石學術的推進方式,以及藝術應酬活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薛龍春撰 ·史料典籍 ·4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