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卷首以《百年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作為導論,即貫穿著李學勤先生這一學術思想。總說部分,我們選有4篇,大體上概觀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分說部分,我們選有34篇,從中國古代文明的人口處炎、黃二帝說起,歷經夏、商、周,包括春秋、戰在內,力求反映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征;書后附有7篇,包括作者小傳和論著目錄,可以作為參考。
李學勤 ·中國史 ·22.1萬字
這是呂思勉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精心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7萬字
本書是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之一種,全書收錄的基本是作者在21世紀頭十年中所寫下的有關中國古代政治史的論文18篇,其內容涉及以宋代為主的政治傳統、臺諫制度、清官名節、官場黑幕,其中還有一部分以史為鑒的對現實社會的觀照,其文風犀利,切中時弊,且史料翔實,有大家風范。
王曾瑜 ·中國史 ·27.5萬字
黃河流域的先民們,是怎樣奠定了今天民族的基礎?歷朝歷代的都城選擇,背后有著怎樣的邏輯?貫穿三千年的封建社會,何以孕育出如此繁盛而獨特的文明?《中國通史簡編》從原始社會寫到鴉片戰爭前夕,不是記載帝王將相等少數特權人物的言語與行動,而是分析了歷朝歷代人民大眾的生活境遇。從這一系列的分析里,探求中國社會遵循了什么道路向前發展,梳理數千年變遷背后的歷史脈絡?!吨袊ㄊ泛喚帯肪帉懙哪康脑谟谧屪x者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法則,了解中華民族與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前途。為創造歷史而研究歷史,是《中國通史簡編》與一般學院派著作的顯著區別。
范文瀾 ·中國史 ·48.1萬字
《中國經濟立法史》探究中國經濟立法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全書結合中國古代和近代經濟法制變革的歷史背景,剖析了中國歷代經濟立法活動的歷史脈絡,融政治、社會、經濟、法制于一體,客觀評價中國經濟立法在中國法制史上的作用及影響。作為法制史的一門重要專題史和法學的分支學科,中國經濟立法史著重于研究經濟法律制度的制訂、主要內容、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執行情況,并盡可能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其成敗得失。
郭建 ·中國史 ·27.2萬字
故宮無與倫比的宮殿氣象,歷經600年風霜,依舊熠熠生輝。故宮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動、演繹,成為故宮600年的歷史。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將明清600多年歷史從頭細細捋來,分別講述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到2020年,再現了故宮600年的風云變幻。
閻崇年 ·中國史 ·30.4萬字
《中國簡史》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用簡潔流暢的文字敘述了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歷史大勢、制度沿革、文化發展。在形式上一改長篇大論的說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板;內容上不僅條理清晰,而且極多新穎獨到的見解,可以說是呂思勉的通俗的一部中國通史。
呂思勉 ·中國史 ·22.5萬字
《先秦史》是呂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斷代史中的第一部。寫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期,初版于1941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現代研究先秦時期歷史的經典之作。《先秦史》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貫通精當、一氣呵成,將中國先秦時期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后半部為文化史,采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通過敘述先秦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
呂思勉 ·中國史 ·37.5萬字
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記錄百年歷程,弘揚光榮傳統,本書按照時間脈絡,用大事記形式,忠實記錄上海百年來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工作活動和歷史事件,從歷史的角度,梳理總結了上海百年來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了上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領導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展現了上海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以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上海續寫新的輝煌成就、創造新奇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2.8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中國史 ·21.2萬字
《堅守與突圍:李鴻章與大清帝國》回顧了李鴻章從拜曾國藩為師起至暮色年逝的一段歷史,分析了李鴻章作為當權大臣的得與失、功與過、罪與悔,肯定了李鴻章作為清代末期改革者的客觀形象。他早年落拓,任曾國藩幕僚抱負不得,而后創立淮軍,在鎮壓太平軍中屢建奇功,成為封疆大吏。創辦洋務運動而使其聲望達到頂點,甲午戰爭卻粉碎其強國夢,迅速由盛而衰,只能周旋于列強的外交舞臺,懷著忍辱負重之心為清政府“修修補補”,直至死去。李鴻章被視為“再造玄黃”的中興名臣,是大清帝國的“裱糊匠”和“探照燈”。他的一生,不止是晚清數十年的寫照,更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他的失敗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敗,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全書清晰地展現了大歷史下政局中個體的命運與抗爭,悲壯鮮活,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鳳凰書品 ·中國史 ·24.9萬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相繼出現五個割據政權,分別是漢族張氏的前涼和李氏的西涼,氐族呂氏的后涼,鮮卑禿發氏的南涼,匈奴沮渠氏的北涼。五涼政權管轄的范圍東至今甘肅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將河西走廊等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包括在內。五涼歷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邊疆史和古代絲綢之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為十個專題,以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為基礎,全面還原五涼政權的興衰更替與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
趙向群著 賈小軍修訂 ·中國史 ·27.1萬字
這是一本專講文化的通俗史書,分門別類講述18種文化現象。比如,婚姻是從零禁例開始,其后逐漸增加禁例,縮小通婚范圍而演變成今日的一夫一妻制;關于族制,古代因為勞力重于資本,丁多即可致富,而今日卻在某些情況下成為窮困的原因;官僚階級,總是以自利為先,國事為后,若不防勢必導致泛濫不可收拾。文化本是人類控制環境的工具,環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異。而反過來,文化不同又使得環境不同,身處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自然就養成不同的性情。
呂思勉 ·中國史 ·24萬字
本書從近代西方基督教全球傳教史的視野重新探討了太平天國意識形態的基督教來源,揭示了太平天國跟千禧年主義和末世論的密切關系,尤其洪秀全跟啟示錄神學、洪仁玕跟新教傳教士“基督教文明觀”的關系。全書共分五章:“由宗教革命引起的宗教戰爭”、“別樣的基督教”、“太平天國與啟示錄”、“千禧年主義及其中傳”、“一個基督教國家的現代化方案”。本書基于大量的文本對照、比較和分析,反駁了許多流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觀點。
周偉馳 ·中國史 ·42.8萬字
本書講述的是從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斗爭,至1683年清廷收復臺灣這300余年間,在大航海時代到來的背景下,倭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侵略勢力走馬燈似的妄圖染指臺灣,中華民族的愛國者們,在臺灣島上為抗擊外來侵略做出了不懈的奮斗和巨大的犧牲,一次次成功地抗擊了侵略者,保衛了美麗而又富饒的寶島臺灣。大航海時代的炎黃子孫,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里,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留下了屬于中國的宏偉篇章。
張嵚 ·中國史 ·20.1萬字
提起宋朝,不少人的的第一人印象是“積貧積弱”,然而宋朝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本書從趙匡胤建立宋朝開始,到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止,按時間順序細讀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通過分析宋朝的對內對外政策、兩宋人物的心理風貌、幾次重大的改革、文人與武人在宋朝的地位、面對內部起義和外部勢力時的決策,為讀者展現一個顯微鏡下的大宋。
劉路 ·中國史 ·28.7萬字
《哈佛中國史5·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第五卷。著名漢學家卜正民別出心裁,從氣候這一環境史角度講述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凸顯出這一時代的兩大特征:蒙古征服后東亞大陸的新型政治秩序與環境變遷帶來的社會生存困境,進而呈現出中國第yi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同時,他還探討了中國古代專制、社會復雜性和商業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加)卜正民 ·中國史 ·21.4萬字
本冊文獻集編纂收錄了《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報道和評論。作為民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報刊之一,《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派遣、在中國兩國的調查活動、報告書的出臺,以及中日之間的外交斗爭和國聯討論中日沖突的歷次會議情形,有大量的報道和評論,是了解和研究李頓調查團的重要參考資料。
宋書強 史鑫鑫 菅先鋒 ·中國史 ·31.4萬字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收入了作者有關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幾乎所有有代表性的論文,基本代表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文章大致按年代順序編排,上編多寫于1949年之前,下篇大都寫于20世紀70年代后。包括《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魏收之史學》、《論諸葛亮》、《論梁武帝及其時代》及有關魏晉南北朝史學的一組論文,以及關于官制、禮制、詞語的考證文字,均可見作者對魏晉南北朝史多方面的貢獻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
周一良 ·中國史 ·41.6萬字
本書系作者大轉折時代四部曲之一,著重探討辛亥革命前后親歷者的心態,及其對政體、國體、社會性質諸劇變的觀察。作者返其舊心,借著性情、政見千差萬別的日記主人們的身手耳目,順著歷史的進程重新經歷一番時代風云的變幻,深入體察革命時代的波譎云詭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對巨變,適應形勢,調整自我,在進入新時代的過程中設法立足存身,以致有所施展發揮,一方面可以補充大歷史的視野所不及,豐富歷史的影像,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變認識歷史的方式,還原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差異與活躍之于歷史和史學的應有之義。
桑兵 ·中國史 ·2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