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西晉的短暫穩定到東晉十六國的混戰,短短150年,治與亂短時間內迅速更替,南與北在對峙中不斷融合,社會秩序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重建,中華文明在混亂與顛覆中迎來新生。作者政治學的專業背景帶來與眾不同的歷史視角,以兩晉人物為主線,從西晉建國講到東晉滅亡,從名士風流講到門閥政治,從世族關系講到政權混戰。15個家族的起落,23個政權的更迭,20余場大戰的始末,數百位風云人物的命運,用一書厘清百年亂局,講透前因后果。
張瑋杰 ·中國史 ·27.2萬字
《吳晗論明史》匯集了明史大家吳晗多部關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編排整理,更加完整、精煉地向讀者展示出大明朝歷史的華卷。本書涵蓋了明朝政治、制度、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以真實史料為基礎,深刻揭示了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書中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極佳。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政治大勢”,系統地展示了明太祖建國、明成祖遷都北京、明初的恐怖政治、晚明流寇等明朝歷史主線及重大事件;第二部分為“制度變遷”,詳述了明代的軍兵、錦衣衛和東西廠、科舉情況和紳士特權、明初衛所制度之崩潰等明朝的各大體系制度變化;第三部分為“世情百態”,講述了資本主義萌芽問題、鄭和下西洋、明代之農民、記大明通行寶鈔、《明史》小評等經濟、文化、社會各方的問題;第四部分為“風云人物”,收錄了明朝幾位代表性人物的生平故事,如海瑞、戚繼光、談遷、魏忠賢、顧炎武等,由這些人物故事亦可一覷當時的歷史面貌。
吳晗 ·中國史 ·37.9萬字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殷周春秋戰國”一卷。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于夏商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于戰國的史籍,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日)平勢隆郎 ·中國史 ·23.9萬字
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是以漢唐王朝為中心建立起王朝與周邊各族、各國之間分上下等級的政治體制。漢唐東北亞封貢體制的涵蓋范圍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郡縣以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邊地郡縣統轄管理,包括大小規模不等的諸民族政權和原始氏族部落,主要是古代中國王朝統轄的東北邊疆地區,本書稱之為“內圈”。第二是處于古代中國王朝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他們以朝貢的形式與中國進行貿易與文化交流,主要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本書稱之為“外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分之間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兩部分鄰近的民族與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曾出現“外圈”民族或國家轉為“內圈”,也出現過“內圈”民族或國家轉為“外圈”的現象,其中變化的原因是復雜的。漢唐時期中國王朝經歷了從統一走向分裂,并從分裂再次走向統一的巨變,東北亞封貢并沒有因為中國王朝的分裂而廢止,而是經歷了由一元體制轉變為多元體制、二元體制,又再次恢復一元體制的變化過程。從漢到唐,東北亞封貢體制始終是這一區域重要的政治體制。
程妮娜等 ·中國史 ·26.3萬字
《新世界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集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圖在新材料的解讀、新理論和新方法的運用和新視角的發掘上下功夫,每輯設置不同的研究主題,設有“專題研究”、“史料及論著選譯”、“學術動態”、“讀史札記”、“名家訪談”、“圓桌會議”等欄目,全面展示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貢獻。本書是第一輯,以“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國界的思考”為主題展開討論。
孟廣林 王大慶 ·中國史 ·24.9萬字
本書論述的中國國家的起源問題,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這個重大學術課題的核心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經歷了什么樣的歷程產生形成的?許多學術界前輩、國學大師都曾探討過這一問題。本書作者采取多學科交叉結合的研究方法,廣泛運用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的理論,系統整理、分析考古學發現材料,對傳世典籍的種種古史傳說試做整合解釋,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新意的理論觀點,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古史研究體系。這部力作是對作者近年來提出的“文明和國家起源路徑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進入國家社會之后所經過的“邦國—王國—帝國”說,以及“夏商周三代為復合制國家結構”說這些學術體系的系統展示和進一步深化、完善。
王震中 ·中國史 ·38.6萬字
國會即議院是民主政治在政權組織形式上的主要體現,清末在朝野的努力下,基本形成了一個全面預備立憲的改革方案,也將國會的性質、權限以及與責任內閣的關系等等明確規定下來,以便向著這個目標邁進,體現立憲的基本精神。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客觀描述了這一重大歷史進程,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
侯宜杰 ·中國史 ·21.3萬字
本書從多個角度對庚子勤王問題加以詳細的闡釋,深入分析了趨新各派以及海外華僑、外國來華勢力、地方督撫、秘密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確證了以康有為為主導的保皇會在“庚子勤王”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歷史作用,細致描述了保皇會的組織狀況、活動過程及結果,全面、生動地闡釋了“庚子勤王”運動之于晚清政局變化的深刻影響。
桑兵 ·中國史 ·43.5萬字
本書是在張蔭麟《中國史綱》、呂思勉《中國史》和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的基礎上,取其所長,融合而成。本書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節,為張蔭麟所;第十二章第二節至第十九章第一節、第二十二章第三節至第九節、第二十四章第二節至第十二節,為呂思勉所;第十九章第二節至第二十二章第二節、第二十四章第一節,為蔣廷黻所。時至今日,這三位史學家的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仍然大大超過了今天的一些史學專,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歷史的好讀物。
張蔭麟 呂思勉 蔣廷黻 ·中國史 ·35.2萬字
洋務運動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最早嘗試階段。在洋務運動中,中國開始出現了一些現代性因素:在軍事方面,引進和生產新式軍火裝備,開展了新式軍事訓練,建立了新式海軍;在外交方面,開始建立新式的外交制度,派遣駐外公使和領事;在經濟方面,開始創辦包括航運、保險、采礦、通信、紡織、造船、冶煉等行業的新式工廠和企業,并采用了官商合作的“官督商辦”制度和股份制形式;在科學技術方面,開展了一些學習外國先進科技文化的教育和傳播活動,培養了一批新型的科技人才,翻譯出版了一些西方的科技書籍;在爭取民族獨立方面,開展了一定程度的抵抗外國侵略的軍事和外交較量;在政治改革方面,出現了一些早期的維新(改良)思想家,提出了諸如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的思想和主張。從中國早期現代化的三大主體內容來看,洋務運動時期的嘗試主要表現為包括軍事工業在內的工業化方面,其他兩個方面或顯得軟弱無力,或處于思想萌芽階段,無所建樹。因此,洋務運動時期的早期現代化嘗試,主要是早期工業化的嘗試,或稱為早期工業化的開端,而且是一種缺乏前提條件的工業化嘗試,是一種局部的、初步的和畸形的早期現代化嘗試。洋務運動以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束而告終。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則證明洋務運動的“自強”目的不僅沒有實現,甚至使中國更加貧弱,更加遭到列強的侵略和掠奪。
虞和平 謝放 ·中國史 ·34.7萬字
本書從政治、軍事、地理、經濟、文化多個維度講述春秋三百多年的亂世,其中推翻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解釋,重新詮釋了歷史真相。上卷講述了春秋前段的故事,故事線索以春秋五霸為主,時間跨度從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首都鎬京開始,到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截止。
烽武野 ·中國史 ·20.1萬字
本書為韓昇教授在中讀錄制講授“閱讀《史記》”課程的文字整理版。作者多年研讀《史記》,有頗多心得,此次通過講授,作者系統整理了自己對《史記》的認識。今天重讀《史記》決不能完全按照原著來讀,而必須讀懂司馬遷的歷史哲學,看清楚哪些是歷史的建構,還要看穿這些建構的人文理念、各個歷史時代的思想意識,乃至通過歷史建構樹立起來的文化傳統的導向和目的,洞徹思想的來龍去脈和文化傳承的歷史依據,才能去偽存真,提取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要素,重建當代中國的文化。一言蔽之,必須通過理性的批判重讀《史記》,而不能照本宣科,這樣才能讀活《史記》。
韓昇 ·中國史 ·39.1萬字
《何以華夏》結合天文、生物、地質考古、金石、甲骨、典籍文獻等多方面的史料,通過故事性的文字還原了自地球有生物起,我們的祖先經過古猿階段進入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再進入漁獵畜牧的氏族社會,后發展到詩書禮樂的文明社會的曲折歷程,生動再現了華夏文明的誕生之路。在長期的征伐、交往、遷徙和聯盟中,一個以共同文化為基礎的華夏民族逐漸形成,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不斷豐富物質資料和改善生活的同時,他們創造了文字、錢幣、日歷、陶器、音樂、禮俗等質樸而燦爛的古代文明,逐漸走出野蠻、蒙昧的時代,進入文明社會。
陳樨常 ·中國史 ·22.7萬字
《沖擊與回應》:本書在“沖擊-回應”模式的框架下,試圖分析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條重要的線索:面對西方的強勢擴張,中國精英階層如何理解這個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續本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體制。本書通過選取近代歷史文獻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經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現了近代中國幾代先鋒人物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古代中國的戰爭之道》:本書集合了八位著名漢學家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的細致分析,研究內容囊括了野戰與圍城、外征與內討、御侮與平亂,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漢、唐、宋、明各代,通過城濮之戰、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陽圍城、鄱陽之戰、土木之變、剿平倭寇等經典戰例,呈現出經常被忽視的古代中國的軍事風格和軍事傳統。
(美)費正清等 ·中國史 ·39.9萬字
本書是知名作家李國文20多年來專心于通俗歷史文化筆耕,從當下著眼,書寫中國古代個人歷史得失的代表作。本書在熟讀大量史料——正史野史稗史、史札叢著筆記的基礎上,讀史品人,以古知今,以史為鑒,為今天中國人的現實人生提供足以可操作的借鑒。它按歷史順序排列,以歷代各類人的生存狀態、心路歷程、命運遭際、為人處事、才華成就、時代影響為依托,既寫了他們的努力耕耘、人際關系、開拓創造、實至名歸、名垂青史,也寫了他們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經營、艱難成功,從而組成中國人宏大的往事歷程。它告訴讀者中國人應該把個人的歷程、往事視作珍貴的財富,吸取各方面的經驗教訓,在今天及以后的現實人生中,生活得更輕松、更幸福、更明智一些。本書更顧及大眾的閱讀習慣,語言不失幽默、詼諧,看嚴肅的正史作品猶如看小說那樣淋漓酣暢。本書在“歷史大散文”里獨樹一幟,儼然一大家之作。它神游千古、放眼時代、慷慨笑罵、筆耕學問,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富有人生智慧的暢銷書。本書讓讀者在認識中國古人生存智慧的同時,更多地認清今天每個人的活法。評論家名高度評價:“這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李國文 ·中國史 ·27.3萬字
19世紀末的最后十年,晚清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敗?內部變革、外部戰爭、思想碰撞、外交壓力……一部全球視角的晚清史。19世紀末的清帝國嘗試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應對危機,卻連續失敗,并在世紀末導致一場國家參與動員的義和團運動。與此同時,東亞格局徹底轉換,中國遭遇日、俄直接壓迫,西方各國在清廷的不斷失敗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審視對華關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圖謀下一場新政,革命者則徹底來到歷史舞臺的中央。李禮以全球史視野重述中國近代史,從清廷皇室、高官、士紳、變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歐洲皇帝、外交官、教會、傳教士、軍人、記者的全景視角,描述了全球視野下甲午戰爭前后的動蕩中國,揭示了19世紀最后十年的戰爭、變革和失敗。
李禮 ·中國史 ·24.7萬字
正德帝身后無子,由興藩世子朱厚熜繼皇帝位,是為嘉靖帝,文武百官請其入繼大宗,作為嗣子,改認堂伯弘治帝為父,而稱生父為叔,自此引發震動朝堂長達二十四年的“大禮議”。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鎮壓伏闕抗議的言官群體,導致左順門血案;編纂《明倫大典》,構建皇權正當性的理論文本;編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殺士人“為王者師”的政治理想;不斷變更國家禮法,名為“恢復祖制”,實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鞏固自身皇權;又為操控群臣,大張閣權,幾易首輔,朝廷政治風氣日下,為黨爭愈演愈烈創造了條件。本書通過“大禮議”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異變,尤其是圍繞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廟的問題,嘉靖君臣唇槍舌劍,博弈多年,最后嘉靖帝如愿將生父稱宗祔廟,也達成了皇權重塑、小宗變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卻動搖了以“禮”為主的政治文化體系,皇權私化,名分禮秩混亂,導致了明中葉政治動蕩、君臣沖突、社會失序的危機,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潰瓦解。
尤淑君 ·中國史 ·24.3萬字
本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也是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全書在系統梳理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結合政治架構、思想形態等狀況,首次就兩宋對五代十國的歷史記憶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整體研究,對這一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群體歷史記憶的構建與演變、共識與歧見,及其與政治現實和思想走向的互動等問題進行了動態的研究與細致的解讀。本書的主要框架大致如下:第一章搜錄兩宋專述或主要記述五代十國史的著述,同時簡要探討它們的特點。第二章探討北宋前三朝關于五代十國的研究狀況及特點。第三章探討北宋中后期關于五代十國史的研究狀況及特點。第四章探討南宋的五代十國史研究。第五章進行個案研究。最后是結語與總結部分。
陳曉瑩 ·中國史 ·26萬字
東西兩晉,中國歷史上黑暗又耀眼的時代。這里有最美貌的男人,最率性的女子,生兒子最多的皇帝,殺皇帝最多的牛人,有史上最狂放、最讓人神往的名士,更有最自由也最壓抑的風氣。“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作者以兩晉時期的人物為主線,嚴肅考據,梳理歷史脈絡,探究事件因果,打造讓人一看就懂,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歷史!《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史·下冊》主講東晉的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入華等歷史變故。
舊時艷陽 ·中國史 ·27萬字
故宮無與倫比的宮殿氣象,歷經600年風霜,依舊熠熠生輝。故宮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及其他元素的互動、演繹,成為故宮600年的歷史。本書共100講,分六個章節,以時間為經線,以故宮為場景,將大故宮600年歷史從頭細細道來,分別講述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原作銷量40萬冊的珍藏版,本次調整為大開本全一冊,進一步全面完善書中文字,保持經典版本、經典設計,精雕細琢,全新亮相!隨書彩插《十二美人圖》《朱瞻基行樂圖》,附贈的明清皇帝檔案,便于讀者翻閱、攜帶。
閻崇年 ·中國史 ·2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