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書中囊括了從遠古到鴉片戰爭的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并按照朝代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編寫,知識脈絡清晰、條理清楚,閱讀起來更是方便快捷。叢書在用漫畫展示歷史故事的同時,以簡短、精練的文字介紹了故事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歷史常識,讓小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收獲豐富的歷史知識。
圖畫歷史創作室 ·中國史 ·1.2萬字
本書是對成都在中國空軍對日作戰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的研究,成都作為抗戰大后方的重要基地,在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的各個方面都發揮了特殊而關鍵的作用,在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完成這部書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及社會效益。該項目為成都市社科院王蘋研究員和她的團隊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堅實的研究基礎,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設計規范、研究資料豐富,研究方法科學,研究內容豐富。
王蘋 許蓉生 胡越英 ·中國史 ·15.8萬字
本書收錄了基層抗戰老兵的回憶性文章六十五篇,均是從老兵們的親筆手寫稿中精選而出,是具有“親歷”“親見”“親聞”性質的獨家一手資料。所憶述的戰事,既有廣為人知的大戰,也有平時鮮有耳聞的小役,無論大戰小役,無不體現了國家危亡之際戰士們救亡圖存的鐵血愛國之情。
《抗戰:刻骨銘心的記憶》編委會 ·中國史 ·13.3萬字
圖畫歷史創作室 ·中國史 ·8972字
《辯護的邏輯》嘗試呈現縝密辯護邏輯的展開方式及其案例實務樣態,從事實邏輯與法律邏輯出發,還原最為真實的刑事辯護實務,同時提煉刑事程序法律與實體刑法規則的理論要義。《辯護的邏輯》中,案例覆蓋了故意傷害、走私、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非法經營、操縱證券市場、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單位行賄等司法實踐中多發、常見、重要且在法律適用層面存在諸多爭議的行為類型,相關辯護意見充分運用證據規則認定事實,深入闡釋刑法原理,依法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期待為讀者提供一種關于辯護邏輯的實踐經驗分享與刑事法律理論探索。
謝杰 陸裕 ·中國史 ·16.6萬字
民國詞學大師龍榆生授課所撰教材,宏觀詞史,詞學規律,欣賞鑒別等。
龍榆生 ·中國史 ·7.1萬字
本書原名《呂著中國通史》,為呂思勉先生兩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國時期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壓卷之作。本書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淪陷為“孤島”后,為適應當時大學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原上冊為文化史,為本部書的重點與關鍵,通過敘述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以探求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對現實的裨益,考證翔實、論見獨到,且行文通俗流暢,為文化史中難得的佳作;下冊為政治史,為適應當時的教學需要,相對簡略,然貫通精當、一氣呵成,將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大家風范洋溢字間。
呂思勉 ·中國史 ·6.2萬字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書籍的簡介、影響,以及成書背景、作者生平故事等,全方面、立體地呈現了每本書的價值和意義。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9.8萬字
《開講啦!中國史》是一套針對青少年讀者群體的圖文并茂的中國通史讀物。本套書一共6本,以時間斷代,分別為:夏商周篇、秦漢篇、隋唐篇、宋元篇、明朝、清朝,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簡單風趣,通俗易懂。有史,有料,有趣。闡述歷史史實,剖析歷史原因。深入淺出,鍛煉青少年的歷史邏輯思維;學習中國歷史,學習古人智慧,拓寬人生視野,培養大格局。
鸮胖等編著 ·中國史 ·5.7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清代監察制度的斷代史,作者以《欽定臺規》《清實錄》及清代筆記和野史為主要材料,以時代為線索,以監察機構的設置、監察制度的指導思想、監察官員的人事制度和一些涉及監察官員的重要案件為框架,穿插清代監察制度的重要變革,對清代近三百年的監察制度之形態與沿革進行了整體性的梳理。以期為我國當前的監察體制改革提供歷史經驗與教訓。
劉社建 ·中國史 ·18.7萬字
本書書是姜鳴先生繼《天公不語對枯棋》之后的又一部詳細寫晚清政局和人物的作品。晚清,是中國新舊時代的交替,在這變化中,既有對舊事物的執著,又有對新生事物的渴望和好奇,在這個時代不論是文化、思想、體制、技術等都在不斷的變化,隨著掌權者的思維變化著、碰撞著。正是這種碰撞給這了這個時代的人物以特別的關注,關注著時局和人物的細微變化,值得每一位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一讀。
姜鳴 ·中國史 ·18.3萬字
會館是明清以來流寓客地的同籍人以鄉土為紐帶而自發設置的一種社會組織,是對家族組織的超越和對社會變遷的適應與創造,具有整合流動人口的功能。它既傳承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內涵上亦不乏創新,彰顯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的智慧,至今仍具借鑒意義。本書通過廣泛搜求海內外現存的會館志、征信錄、筆記手札、地方志書、檔案等資料,對會館進行了全方位地描述,具有歷史深度和可讀性。
王日根 ·中國史 ·10.8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揭示國家權力、地方記憶社群、大眾傳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殺在當代中國的記憶政治與記憶文化。本書以文化創傷理論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殺創傷敘事在主流媒體上的建構過程,在紀念館和線上公祭活動中的擴散與再生產,以及在賽博空間中所面臨的敘事挑戰。本書雖以“媒介”為核心,但并不流于對靜態“文本”和“符號”的考察,而是力圖揭示創傷敘事的生產和再生產,媒介紀念空間的生成,以及媒介舞臺上和記憶地方里的記憶實踐。
李紅濤 黃順銘 ·中國史 ·15.8萬字
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戰爭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人民群眾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本書分兩篇,地方武裝篇收錄30余篇“三親”文章,記錄了抗戰期間,身處各地的地方武裝組織基層戰士們所見證的地方武裝建立、發展并積極投身抗戰的歷程。人民戰爭篇收錄的文章,從基層戰士的視角真實地反映了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堅決依靠人民,充分動員人民。文章內容不僅有共產黨基層部隊動員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和支持革命戰爭,人民揭竿而起參加戰斗的過程,也有人民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敵強己弱的條件下,不怕犧牲,堅強團結,從而取得勝利的一次次戰斗歷程。
《抗戰:刻骨銘心的記憶》編委會 ·中國史 ·10.9萬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作為一項持續時間2000多年、范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海上絲綢之路多起點、多航線,具有不同歷史年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這一張由當時東西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從泉州、廣州、寧波、福州、揚州、漳州、蓬萊到越南、泰國、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一路蜿蜒、一路延伸,古往今來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一道靚麗的、別具一格的、永遠無法被替代、永遠無法被磨滅的記憶。每一座城、每一個港口、每一處遺跡都有屬于它的故事與傳說,這一些值得被千秋萬世地銘記、這一些值得你我用自己綿薄的力量讓它們自此世世代代薪火相傳下去。
楊冬兒 ·中國史 ·9.3萬字
本書為杭州研究院《南宋叢書》之一種,為南宋文史通俗讀物。叢書第一輯三本將聚焦于杭州與南宋的關系,探討“作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為杭州的南宋”,再現杭州南宋的歷史場景,讓讀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杭州作為南宋都城,是眾多南宋風流人物的活動地,杭州城也留下了他們數不清的趣聞軼事,本書將細數這些南宋風流人物在杭州的事跡,帶讀者領略他們的流風遺韻。涉及人物包括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思想家朱熹、呂祖謙、陳亮,文學家李清照、陸游、辛棄疾,名臣張浚、文天祥,杭州本籍名人等等,力圖完整呈現南宋杭州城的人物圖譜。
姚雙等 ·中國史 ·15.1萬字
《馬勇說民國》是著名近代史學者馬勇的作品,書中收入馬勇先生幾十年研究成果,時間上橫跨“辛亥革命”到“抗戰勝利”,有見地有深度。全書章節共分四部分:輯一國故,以研究的歷史事實為主,收錄包括《民國政治的起跑線到底在哪兒》《“五四”前的傳言與危機》等;輯二聽聞,以歷史謎團的重新考證為主,收錄包括《誰讓康有為逃出了北京》《駐華首席記者莫理循眼里的辛亥革命》等;輯三姑言,以人物評傳為主,收錄包括《梁啟超:非典型的流亡者》《也無風雨也無晴——梁漱溟的兩次婚姻》等;輯四說法,以歷史評述、政論為主,收錄包括《洪憲皇帝的得與失》《“二十一條”到底該不該簽》等。
馬勇 ·中國史 ·17.8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所寫的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真實的三國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董卓如何擾亂朝綱、曹操勢力怎樣興起、赤壁之戰的真相、司馬氏的興亡等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呂思勉 ·中國史 ·10.6萬字
遼東郡是秦漢時期的防務重鎮。本書從防務的視角對秦漢時期遼東郡的行政建制、屯戍管理、邊民管理、區域政治形勢、民族關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闡明了遼東郡防務建制的構成、特點、功能、地位;分階段剖析了遼東郡的防務對象、防務形勢、防務隱患,闡明遼東郡防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對東漢時期歷任遼東太守的防務事跡進行個案研究,深化了對遼東郡防務的認識。
于凌 ·中國史 ·15萬字
本書收錄舒新城先生于1938—1941年間游歷香港的日記,內容包括他在船上和旅途中的生活情況及所見所聞,間中加上一些感想和評論,可說是抗日戰爭前期的滬港雙城記,從中既可看到中華書局在戰時的狀況,又可看到香港社會民生的面貌,令人感受到戰時的氣氛,在國家苦難期間,知識分子仍為文化事業不懈奮斗的情操。
舒新城 ·中國史 ·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