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書從鴉片戰爭寫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寫得深入淺出,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中國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將近百年的歷史演變和人物生平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曾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蔣廷黻 ·中國史 ·11.7萬字
《近代史資料》總146號共收錄近代史原始資料五篇,即《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儀若日記(二)》、《歐洲觀戰報告》、《旅行長安日記》、《陸征祥致劉符誠手札(二)》。其中《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為徐廣縉擔任兩廣總督時與廣東巡撫葉名琛的信札,反映了道光末、咸豐初清軍在兩廣鎮壓農民起義的情況。《儀若日記》為清末外務部大臣鄒嘉來的日記,詳細記錄了晚清政局、以及京官的日常生活。《陸征祥致劉符誠手札(二)》收錄陸征祥1936年至1948年間致劉符誠的220余通手札,不僅反映了陸征祥晚年生活狀況,也披露了他與許景澄的交往、北洋政壇舊人的行跡等內容,對全面了解和認識陸征祥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6.5萬字
本書為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所的連續出版物。本卷本期將刊載7篇資料,其中5篇為未刊手稿或原始檔案,2篇為翻譯稿,1篇資料輯錄。主要篇目為:《張之洞督鄂時期未刊函札》,共收錄光緒十七年至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致惲祖翼、陳寶箴、瞿廷韶等人的親筆信函39封,內容涉及張之洞督鄂期間的洋務措施、周漢案、李洪反清起義、武穴教案、張銘案、甲午戰時借款、湖北官錢局的設立、丙申湖北水災等問題,對于張之洞及晚清史研究有所補益;《梁啟超致康有為未刊手札》,本篇收錄甲午至辛亥間梁啟超致康有為手札17通,主要涉及保皇會時期康、梁的政治活動和思想,于晚清史研究頗具史料價值;《山西大學堂西文史料一組》,本組資料由時任西齋教習的西人撰寫,內容涉及山西省城興辦新式教育的情況、山西大學堂的設立過程、師資狀況、教學活動、建筑的設計及建造始末,以及譯書館出版譯著書目等,不僅反映了西人對當時山西教育的認知,且可與中文文獻互補。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8.9萬字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日)田村實造 ·中國史 ·14.7萬字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均包含原音頻節目的二維碼,可以相互參照閱讀。《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文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之稱。先秦的六經、漢初的五經、后漢三國的七經、唐代的十二經、南宋以下的十三經,皆有《春秋》的身影。
李明 ·中國史 ·13萬字
自張騫“鑿空”以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創造性地構建了東西方交流互動的網絡體系。而附著于絲綢之路上不勝枚舉的古文明遺址遺跡,則生動展現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書對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古文明遺址遺跡進行了多角度描述,不僅使讀者領略到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還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東西方古文明的孕育發展、傳播交流、相互影響。
安文華 侯宗輝主編 ·中國史 ·14.7萬字
鄭和四次遠航非洲,是將明初與各國“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方針,覆蓋到際天極地國度的標志。本報告深入闡述了實現人類歷史上這一空前壯舉,離不開當時中國先進的舟船技術與航海保障,以及對三條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新航線的開辟:鄭和訪非,將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慢八撒等地納入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體系,較之歷代更顯示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意義:通過對帕泰島“中國村”的探訪,那些因海難而留居非洲的鄭和部屬后裔至今仍保留著中國文化傳統,并成功融人非洲社會,是“移民”非洲的首批華人。將華人移民非洲史提前二三百年,有力回擊了所謂的“新殖民主義論”和“中國威脅論”,并對非洲“”向東看”和中非貿易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本報告對促進中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李新烽 鄭一鈞 ·中國史 ·6萬字
本書屬中社智庫國家智庫報告系列,鄭和船隊共計七次的遠洋航海歷程,時間上延續近三十年。船隊到達了東南亞各國、印度洋北岸、阿拉伯諸國,最遠到達非洲大陸東岸,并在這些地區留下了諸多歷史文明遺跡。這一偉大的航海壯舉為傳播先進的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擴展經貿往來,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人類航海史上,中華民族(也是人類)首次大規模海上船隊進入浩瀚的印度洋,并與沿岸各國在貿易互通與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了長期交流,最終在世界航海史上劃上了濃重的第一道彩虹。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鑄,對我國以及世界經濟的交聯促進很大,(五通)可以將中國影響進一步輻射到北印度洋、中東國家、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地區,在擴大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打造中國軟實力的同時,經濟上對沿線國家均有重大利好,有利于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區域經濟發展帶的進一步形成。因此,針對部分國家政府與民間對“海上絲路”的疑問,積極釋義是首先要做好的。
李新烽 鄭一鈞 ·中國史 ·10.1萬字
吉林省扶余市檔案館藏有清代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及伯都訥旗務承辦處滿、漢文檔案。檔案起止時間為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統三年(1911),總量約為5000多卷,30000余件。其中,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約100件,其余為漢文檔案。本《檔案選編》所選檔案,主要為滿文或滿漢合璧檔,以及與其內容關聯密切的少數漢文檔,以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或伯都訥旗務承辦處,與吉林將軍衙門或吉林全省旗務處、以及及其轄下各機構間往來的公文書為主。其內容主要涉及到了軍事、官制、人事、財政、旗人生計、民人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吳忠良 趙洪祥主編 ·中國史 ·3412字
孤竹、東胡、令支、屠何四個古民族,商周秦漢時期生活于東北地區西部及西北部,處于中原與東北地區交通的要津之地。他們既是東北地區西部及西北部古代文明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同時,也為中原文明向東北地區的傳播以及東北邊疆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本書以傳世文獻記載為主,并參證考古資料等,系統地論述了這四個民族的歷史,全面地總結了其在中國民族史、中國文明史及東北史中所占之地位和影晌。
李德山 李路 ·中國史 ·13.2萬字
抗日戰爭時期,霍亂菌是日軍細菌戰部隊使用最廣泛的細菌武器之一。侵華日軍的霍亂細菌戰是造成中國抗戰時期霍亂大流行的重要根源,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必須加以揭露。本書第一章概述了世界各地以及抗戰前中國的霍亂流行歷史;第二章考察侵華日軍的霍亂菌武器化研究活動;第三章考察侵華日軍1937—1941年的霍亂細菌戰試驗和作戰方法技術的形成;第四章至第六章逐年考察1942—1945年日軍在華霍亂細菌戰情況;第七章從總體上討論日軍霍亂細菌戰的特點、規律與后果、危害,為繼續深入研討日軍細菌戰史提供參考。本書認為,1938—1945年,侵華日軍進行了20余次霍亂細菌戰活動,攻擊范圍涉及20個省市,造成數十萬中國人民受害,其中至少有16萬人死于日軍霍亂細菌戰。本書是對侵華日軍霍亂細菌戰的系統考察,對于研究和探討中國的霍亂流行與日軍細菌戰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羅運勝 ·中國史 ·12.2萬字
本期共刊載資料6篇,其中中文文獻4篇,譯稿2篇。《恩澤存札有關甲午戰爭史料選編》,內容為曾任黑龍江將軍的恩澤所存長順、安定、依克唐阿、劉坤一等在甲午戰爭期間來函,內容多與軍務有關,尤詳于各方應對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顧肇新家書》收錄曾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的顧肇新家書19封,涉及膠州灣交涉、戊戌年張之洞入樞受阻、翁同龢開缺、總署議復康有為《第六書》、政變后張蔭桓被革職、光緒皇帝下詔求醫等內容。《中蘇關系檔案選譯(1924—1932)》,選自俄羅斯檔案館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出版的文件集,內容主要為蘇聯對中東鐵路、九一八事變后的中蘇關系、新疆問題等的態度,對了解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很有參考價值。《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來自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系1924年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大會上的發言記錄。本期將繼續刊載《錫良函稿》及《六二回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5.9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7.9萬字
奏議文是中國古代文章之大宗,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書旨在考察中國古代奏議文之淵源、生成與發展,對其文類概念、研究范圍與文體特點做出明確界定,并以秦漢魏晉南北朝為中心,對奏議文與相關文體以及奏議類主要名目作文體辨析。本書認為,奏議文是中國古代社會秦漢至明清時期,中央臣僚以及中央派出的地方長官在行使其參政權、議政權時向君主進呈的陳請或論議文書。奏議文是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禮樂文化之產物,其內在屬性是“君臣名分”,外在特征是“進御性”。中國古代奏議文孕育于先秦時期,至秦代正式生成。漢魏六朝時期,奏議文集的編纂與奏議文體的研究促成奏議文類觀念的形成。明清時期,奏議文體研究漸趨深入,至姚鼐《古文辭類篡》出,“奏議”之名終得以立。本書文體辨析部分將奏議文與制詔、上書、連珠等相關文體進行比較,以考察奏議文之文體功能與文體特點,并對奏議類主要名目“章”“表”“奏”“議”“疏”“啟”“對策”“封事”等加以辨析,考察其文體格式、文體功用、文體特點及發展變化。本書創新之處在于從文體生成的角度對奏議文作較為細致的名實考辨,對奏議類主要名目作較為細致的文體辨析。
仇海平 ·中國史 ·17萬字
前秦滅前燕后,又相繼滅前涼、代,統一北方。淝水之戰,前秦慘敗。慕容垂趁機借故脫離苻堅,留在關東,起兵復國,定都中山,史稱后燕。參合陂之戰后,慕容垂病死,拓跋魏大舉南下中原,慕容寶棄中山退守龍城。后燕在龍城經慕容寶、慕容盛,最后亡于慕容熙。本書分通史、典志、傳記、考異、圖表、大事編年六部分,力圖對后燕歷史做一較全面的介紹。
田立坤 ·中國史 ·17.7萬字
本書以神話學為研究視角,將中國正史之源頭《史記》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対象,探究為何信史中有大量神話,司馬遷如此撰寫史書的意圖何在。《史記》的撰寫體現了古代典籍中源遠流長的神話敘事脈絡,延續了商周巫史傳統。西漢時正處在“巫”與“史”逐步交替之際,故而整體上已經具備了為后世所認可的理性的、嚴謹的、系統的歷史表述,但同時書中也留下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夢兆、術數、占卜等有關巫風遺習的“不雅訓”之語,兩者并不相悖,這就是《史記》中出現以神話為史料的深層原因和文化背景。而西漢正值大一統的帝國甫立,司馬史公對神話的采用除了延續文化脈絡,還有其為當下所用的意圖。所以說,對《史記》中神話敘事的解讀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潛意識層面,就是對神話思維的不自覺的繼承和發展;另一個是意識形態層面,正是基于潛意識層面,利用神話思維對宗教文化、學術思想和民間信仰根深蒂固的影響,對前代所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進行整理和改造,從而“神道設教”,完成新的歷史表述,在這種時代背景與文化氛圍中出現了正史《史記》中對于大量神話素材的采用。
于玉蓉 ·中國史 ·15.2萬字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為了封鎖、扼殺華北地區的敵后抗日武裝斗爭,隔絕、切斷抗日根據地之間、抗日武裝隊伍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滅絕人性地推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在華北的長城沿線、冀晉邊界、晉東北等地大規模制造“無人區”。它是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劃、有組織地對中國人民實施的長期、殘暴野蠻的大屠殺,不僅便廣大“無人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了空前的大劫難,而且使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遭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打擊和破壞。
申玉山 ·中國史 ·16.8萬字
“鐵面御史”趙抃是清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歷代清官中廉潔自律、清白一生的楷模。趙抃四次入蜀作官,兩次再知成都府,就是“清白文化”的歷史傳統的生動實踐,對治蜀興蜀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書前兩章介紹了趙抃清白廉政思想文化的內涵與歷史特征、邏輯體系與價值維度,又從七個方面詳述了其清白廉政文化的表現:清白重德,孝悌齊家;選賢與能,舉薦人才;向心凝聚,維護正統;民生為重,民用為先;懲貪治腐,正風祛邪;鐵面無私,彈劾不避權倖;儉以率蜀,和易為政。
劉平中 任利榮 ·中國史 ·15.2萬字
前燕是由慕容鮮卑以東北為政治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權,始于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止于東晉廢帝太和五年(370),經慕容廆建立前燕、慕容皝自稱燕王、慕容儁稱帝,至慕容暐時期滅國,歷4世,先后存續85年。本書共分通史、典志、傳記、圖表、考異、大事編年等對前燕史事進行梳理,展示前燕統治者及其輔政集團勵精圖治,使慕容鮮卑建立的地方政權從東北一隅到問鼎中原,位列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五胡”建立的十六國之一的歷史進程。
趙紅梅 ·中國史 ·16萬字
剖析宋金兩國的政治博弈,還原亂世之中的官場生態。發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敗,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重大悲劇。本書以史料分析和情景還原為基礎,再現宋金太原之戰的完整戰斗細節,呈現宋金博弈與北宋靖康之敗全過程。作者對金軍采取的進軍路線與攻城戰術、太原軍民的守城策略、北宋混亂的政治局面、將從中御的軍事法度以及北宋當時一流將領人物的多次軍事行動均有細致描摹,不僅再現了戰場上的烽火刀兵,也給出了北宋何以失敗之發人深省、層次豐富的歷史解讀。
趙大胖 ·中國史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