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集中反映國內2020年清史研究的發展趨勢。所收論文均為已發表的學術論文,作者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不同單位。這些論文意在論證清朝的“中國性”,回答歷史上“什么是中國”“中國概念何以成為”等問題,證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批駁了以美國“新清史”為首的“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不是中國”“長城線以北不是中國”等錯誤觀點。
周群主編 吳四伍 呂文利 董欣潔 魚宏亮 廖熹晨副主編 ·中國史 ·43.9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九一八事變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九一八事變》,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00-7,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國主義在沈陽大北營附近制造了柳條湖事件,發動了對東北的武裝侵略。東北軍的部分愛國官兵,自發地與日軍進行了戰斗。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的六年間,中國人民及其軍隊相繼進行了一些局部的抗戰。這些抗戰,可以說是抗戰全面爆發前的序戰。本書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始末及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等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情況。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43.8萬字
本書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全書以時間為序,選取了中華五千年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華五千年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歷程。
于海娣編著 ·中國史 ·43.8萬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3.8萬字
碑志文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文體,其發源于先秦,興起于漢,此后歷經演變。唐代碑志文創作尤為興盛,其中碑志名家輩出,作品質優量豐,成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本書以唐代碑志文為選題,結合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文人創作心理,立足于《全唐文》等書籍的基本閱讀,結合相關文獻,對唐代碑志文進行系統性比較研究,特別注重對新出土碑志資料及研究成果的應用,通過研討其文體形態、時代特征及思想內容,就其藝術成就作出綜合性分析總結,從傳承與革新角度出發,研究還原其發生的基本語境,分析其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及創作走向。
徐海容 ·中國史 ·43.7萬字
本書由作者在日本講學期間搜集整理的近代史料、調查訪問、講學記錄等匯聚而成。近代中國很多杰出人士都在日本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少歷史遺跡保存至今,作者不僅考察了相關歷史舊蹤,還走訪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外務省檔案館、東洋文庫、靜嘉堂文庫、東京大學圖書館、京都大學圖書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圖書館等重要圖書機構,獲得了大量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時期的寶貴資料,并結合長年積累,作了詳實的解讀,為中國近代史學界提供了一份厚重的歷史文本。作者的講學記錄,以及與島田虔次先生等日本學人的交往,作為當代中日史學界交流的珍貴記錄,也彌足珍貴。
湯志鈞 ·中國史 ·43.7萬字
《長征行》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書中考證了黨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記述了沿途的民風習俗、禮儀服飾、飲食特產等,匯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貴圖片。作者石仲泉根據在長征路上的考察,對新時期長征精神的內涵作了解讀。這次增訂本增加了一些全新的考察內容,彌補了初版沒有涉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環節,由初版的33章擴充為38章,字數增加了近20萬,內容更加生動豐富,是了解長征歷史、學習長征精神最直觀的通道。
石仲泉 ·中國史 ·43.6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中原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中原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5-6,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日軍沿平漢鐵路兩側南犯,直抵漳河北岸。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揭開了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抗戰的序幕。本書真實記錄了豫北作戰、豫東作戰、豫南會戰、鄭州戰役、豫中會戰等重要戰役。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43.5萬字
本書從多個角度對庚子勤王問題加以詳細的闡釋,深入分析了趨新各派以及海外華僑、外國來華勢力、地方督撫、秘密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確證了以康有為為主導的保皇會在“庚子勤王”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歷史作用,細致描述了保皇會的組織狀況、活動過程及結果,全面、生動地闡釋了“庚子勤王”運動之于晚清政局變化的深刻影響。
桑兵 ·中國史 ·43.5萬字
這是作者第5部論文集,收入近5年來發表的宋史和西夏史研究方面的13篇文章,以及紀念和回憶史學前輩的8篇文章。另收入15篇有關1999年至2014年國內遼宋西夏金元經濟史研究狀況的述評。
李華瑞 ·中國史 ·43.3萬字
魏斐德教授的史學名著《洪業:清朝開國史》講述了中國王朝史中極具戲劇性的歷史階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續20年清王朝的鞏固。作者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國防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對一個帝國如何陷入困境、另一個帝國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強盛的過程,進行了總體解剖與透視。在本書中,魏斐德希望通過清初對中華帝國秩序的重建來呈現的“洪業”,昭示在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勢力到來之前,中國社會業已發生的一系列重要變化。
(美)魏斐德 ·中國史 ·43.1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3萬字
《長征記》以恢弘的氣魄和生動的筆觸,高屋建瓴地全面觀照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的整體過程。從宏觀到微觀,從全景到特寫,作者立足高點、視野開闊,滿懷豪情又細致入微地對讀者做出詳盡的解說,娓娓道來的描摹同時,不乏激情澎湃的揮灑。作者深入到繁雜材料內部,在以往研究、介紹的區域之外,做了深入的述說與闡發,挖掘出更具深刻內涵的命題,對于提升人們對長征固有的認知,具有嶄新的意義。更為與眾不同的是,作者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的專家,常年處在軍史研究的第一線,接觸到大量有關長征的歷史文獻資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材料得以陸續解密,這就為作者們在本書中更加自如、扎實、全面、客觀地書寫人類歷史上這一偉大壯舉,創造了條件。這種近水樓臺的便利與分寸把握,不是一般作者可以具備的,故而,作者位于專業與文獻的雙重優勢,同時又是出版過軍事文學類著作,他們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聯袂奉獻的這部軍事文學巨著,必將為2016年的圖書市場帶來耀眼的光芒。
曲愛國 張從田 ·中國史 ·43萬字
本卷講述的1947年到1949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2.9萬字
本書從近代西方基督教全球傳教史的視野重新探討了太平天國意識形態的基督教來源,揭示了太平天國跟千禧年主義和末世論的密切關系,尤其洪秀全跟啟示錄神學、洪仁玕跟新教傳教士“基督教文明觀”的關系。全書共分五章:“由宗教革命引起的宗教戰爭”、“別樣的基督教”、“太平天國與啟示錄”、“千禧年主義及其中傳”、“一個基督教國家的現代化方案”。本書基于大量的文本對照、比較和分析,反駁了許多流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觀點。
周偉馳 ·中國史 ·42.8萬字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軍90周年獻禮書“解放戰爭”系列之一。此為《決戰:中原西南解放戰爭1945~1951》,作者為著名軍史專家、《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始末》作者劉統。用流暢的筆觸講述了中原野戰軍,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劉鄧大軍,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從配合重慶談判的上黨戰役、黃河歸故斗爭、堅持中原、突圍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序幕。可以說,中原解放的過程,特別凸顯了毛澤東高人一籌的戰略思想和戰術。
劉統 ·中國史 ·42.7萬字
本卷內容時間自1912-1923年,敘述了中國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這一時期的基本社會狀況。這時期的主要事件有北洋軍閥統治、袁世凱稱帝以及護法戰爭,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兩次直奉戰爭以及這期間北京政局的動蕩等,在此廣闊的背景下,作者敘述了民初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描述民初經濟的黃金時期極其起伏的復雜情況,說明中國傳統經濟在向現代經濟轉型過程中仍然步履艱難。
汪朝光 ·中國史 ·42.6萬字
《史記》告訴我們,中國是具有五千年輝煌文明的古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她不僅博大精深,而且神奇瑰麗,歷久彌新。《史記》翔實、嚴謹而生動地記述了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記述了我們祖先在創造文明過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讀《史記》,會使我們對中國已往的歷史、悠久的文明和偉大的祖先,懷有一種深深的溫情與敬意。
(西漢)司馬遷 鄭晨主編 ·中國史 ·42.5萬字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叢書第14卷的中譯本,描述了1949—1965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努力解決中國當代問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遇到的問題。本書共兩編,第一編記錄了新政權將蘇聯模式運用于中國嘗試,第二編論述了為尋求本國發展模式而做的努力。兩編都分析了該時期政治、經濟、教育、黨與知識分子、外交等方面的關鍵問題和發展狀況,以及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和“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作用。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謝亮生校訂 ·中國史 ·42.5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