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商鞅、宣太后、甘羅、白起、鄭國、呂不韋、秦始皇、李斯、烏氏倮、巴寡婦清、趙佗、商山四皓等在秦史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秦史人物論稿》以作者對于以上秦史人物的研究為基礎,通過對這些對秦史進程形成影響的歷史人物的分析,深化對秦史與秦文化的認識。理解這些人物的立場、思想、表現及其歷史影響,對于多視角地考察秦史,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新發現。而秦文化的風貌,也可以得到更具體、更生動的說明。
王子今 ·中國史 ·29.3萬字
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從秦漢寫到民國,全書共一千余回,五百多萬字,寫了近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這套書出版以后,廣受歡迎和好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曾致電李克農購此書兩部,以解決延安干部學習中國歷史之需。臥室床畔,長置此書,著名史學家紫德賡認為,此書作為歷史知識講,雖有不足,但內容是夠豐富的,敘述是有系統的。著名小說家二月河認為,此書文學上只能說是中平之作,但讀此書可以入門民族歷史,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前漢演義》為其中的前漢史部分風靡海內外的一套通俗歷史巨著,史學大家蔡東藩正史為經,逸聞為緯。嘔心瀝血十載,真情演義上下五千年,章回體結構,通俗的文筆,機智的點評;真實再現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描慕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朝代更替下的民俗民生,參透疆場血戰、宮廷陰謀,千古興亡中的生存智慧。
蔡東藩 ·中國史 ·29.3萬字
民國通志館創建于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初,經歷了抗戰前的興盛、戰時的中綴、抗戰中后期及戰后的恢復重建三個階段,形成了政府主持創辦、學者參與纂修、社會多方互動的修志格局。本書從機構沿革、人事狀況、修志經費、社會影響等方面對民國通志館予以全面考察,系統勾勒民國通志館創辦與運作的歷史圖像,力圖厘清近代方志發展轉型的歷史淵源與基本脈絡,進而窺探近代中國學術文化的傳承、知識制度的鼎革、社會歷史的變遷。
曾榮 ·中國史 ·29.3萬字
活動于干嘉時代的清代著名學者江藩(1761—1830)為吳派宗匠惠棟的再傳弟子,謹守惠氏“六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的旨訓,既仿漢書儒林傳、藝文志編纂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經師經義目錄,復撰國朝宋學淵源記以繼之。兩記的編纂,反映了江藩對所處時代學術的認識與總結,共同完成了江藩本人對清代前期學術史體系的建構,成為考論這近兩個世紀中思想學術發展首當參考的重要著作。然而較之漢學師承記,作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清代理學史著述,宋學淵源記成書倉猝,行文簡率,甚至不無錯謬,其根源則在于纂輯者江藩深拒固閉的門戶意識。拙稿以傳統文獻學方法研治學術史,對宋學淵源記全書進行條理細密的文本箋證工作,檢覈史源,比勘異同,刪汰訛偽,補苴闕漏,時下己意,間附考證,本于治學求是之旨,務使該記所述清代前期理學人事詳明而準確,以供學界參考利用。無論對江藩本人思想、清代漢宋之爭的學術生態,尤其對清代前期理學發展狀況的理解,竊謂皆有所裨益。
(清)江藩著 劉國宣箋證 ·中國史 ·29.3萬字
呂思勉編著的《兩晉南北朝史》一共四冊,集中闡述了兩晉的政治形勢、南北朝朝代的更迭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人民生活、文化、學術和宗教。呂公以嚴謹之精神、專業之筆觸、高尚之情懷將兩晉南北朝史娓娓道來,旁征博引,一氣呵成。個中滋味,令人掩卷深思。稱其為斷代史中的之作、精品之作絕不為過。
呂思勉 ·中國史 ·29.3萬字
以文書御天下是中國古代國家官僚制度中的顯著特征,而不同時期信息溝通與處理機制的差異,也彰顯出各自不同的時代性格和權力運作方式。宋代的文書行政以多元的信息溝通和發達的文書制度為依托,其所能達到的深度也是遠邁前代。本書梳理了宋代多渠道并存且相互競爭的信息溝通機制,并從御批、省札、批狀等君相日常行政文書和針對決策行為的封駁制度入手,分析了宋代士大夫政治架構下的權力運作機制。
李全德 ·中國史 ·29.3萬字
十六年所向披靡,四百天一潰千里。翻開本書,看懂李自成為什么敗,敗得還那么快!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此時他已奮戰十六年;同年四月,李自成敗于山海關,清軍入關;次年五月,李自成犧牲于湖廣九宮山,距離明朝滅亡僅四百天。輿論失勢:大順軍在追贓過程中刑拷相加,縉紳顏面掃地。而清軍為了在漢地站穩腳跟大肆籠絡漢族官紳地主,這些人曾飽受農民軍打擊,無不喜迎清軍。戰略失誤:在大順軍心中明清之戰是前朝之事,自己未同清方交惡,完全可以相安無事,以為吳三桂投降后東北問題就已解決,清軍則被無視。用人失策:大順軍缺少一批能放眼天下、統籌全局的戰略人才。清廷卻在入關前網羅了范文程、洪承疇這樣一批“引路人”。
顧誠 ·中國史 ·29.2萬字
《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討論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這一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態與政治的關聯,到“五四”后各種思想觀念、行為取向和政治勢力之間的競爭,以及這些因素在競爭中的互動,并從區域、文武、新舊等文化因素與政治斗爭的糾結考察北伐前數年軍政格局的演變。
羅志田 ·中國史 ·29.2萬字
《中國簡史》是呂思勉寫作的一本中國史入門讀物,用通俗簡潔的語言講述了中國五千年歷史脈絡。全書內容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備受名家推崇。一經出版,就受到讀者熱烈歡迎,首版重印近200次。
呂思勉 ·中國史 ·29.2萬字
本書為五部分,緒論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吳越國和吳越錢氏家族研究的現狀;軍事編論述了五代吳越國時期湖州、蘇州、福州對于吳越國陸疆的重要性,以及吳越國對三州的防務策略;文獻編分別對吳越國武肅王錢镠的詩文進行系年,對吳越國、兩宋時期的吳越錢氏家族忠遜王支的著述情況進行梳理,對吳越國、兩宋時期傳世與出土的吳越錢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編先就可靠史料中吳越國、兩宋時期吳越錢氏家族的世系進行串聯,再對吳越錢氏后裔、北宋樞密使錢惟演的生平史料進行編年;最后附有百年來吳越國與吳越錢氏研究的論著目錄。
胡耀飛 ·中國史 ·29.2萬字
由《劉展之叛》《李輔國用事》《仆固懷恩之叛》《元載專權》《吐蕃入寇》《兩稅之弊》《裴延齡奸蠹》《吐蕃叛盟》八篇組成,記敘唐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內政和邊患。通過劉展之叛、仆固懷恩之叛等歷史事件,敘述了唐肅宗時軍將劉展發動叛亂、唐代宗時西北軍將仆固懷恩被朝廷逼反,兩次叛亂最終被朝廷平定的歷史過程;通過李輔國用事、元載專權、裴延齡奸蠹等歷史事件,講述了唐肅宗朝的大宦官李輔國與張皇后聯手干預朝政、唐代宗朝的權相元載弄權、唐德宗寵信的奸臣裴延齡陷害政敵的故事;通過記述兩稅法改革和兩稅法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弊端,反映了唐朝前后期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通過敘述吐蕃入寇和吐蕃叛盟等歷史事件,記錄“安史之亂”后唐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唐與吐蕃之間時戰時和,最終雙方訂立盟約,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
袁樞 ·中國史 ·29.1萬字
本書內容是何高濟、陸峻嶺二位先生利用中外文文獻進行有關元史、中外關系史研究,發表若干文章的匯集。
何高濟 陸峻嶺 ·中國史 ·29.1萬字
西晉末年,司馬懿的子孫為了爭奪權力,展開了長達16年的大混戰,并引發了神州陸沉的永嘉之亂,古老的中國由此進入了動蕩的東晉十六國時代。從開國(317年)到亡國(420年),東晉歷時103年,一直在門閥政治的泥淖里掙扎,皇權與門閥的博弈一直沒有停止。本書以溫情細膩且克制的小說式筆法,以先后控制東晉朝政的瑯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幾大家族間的“權力的游戲”為線索,將幾大家族的盛衰榮辱與東晉王朝的百年興亡娓娓道來,脈絡清晰地梳理了東晉這段充滿挑戰與變革,同時又引人入勝的歷史。
張巖 ·中國史 ·29.1萬字
浦東,上海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張“王牌”,屢屢創造世人矚目的“第一”,尤其是浦東開發區,曾創下全國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等奇跡。本書通過采訪當年經歷開發區早期建設相關人士,以第一手資料再現浦東開發開放初期的崢嶸歲月。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9萬字
本書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在這部作品里,呂先生對中國自上古時代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軍事、社會與文化等作了全面、簡明的敘述與梳理,文字平實,條理清晰,見解獨到,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為一部上佳的中國通史讀物。此次再版,對發現的字詞、歷史知識點等錯訛一一予以訂正,以期為讀者朋友們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版本。
呂思勉 ·中國史 ·29萬字
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從秦漢寫到民國,全書共一千余回,五百多萬字,寫了近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這套書出版以后,廣受歡迎和好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曾致電李克農購此書兩部,以解決延安干部學習中國歷史之需。臥室床畔,長置此書,著名史學家紫德賡認為,此書作為歷史知識講,雖有不足,但內容是夠豐富的,敘述是有系統的。著名小說家二月河認為,此書文學上只能說是中平之作,但讀此書可以入門民族歷史,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民國演義》為其中的明史部分。《民國演義》由蔡東藩編著。
蔡東藩 許廑父 ·中國史 ·29萬字
弭兵之議終結了晉楚的對峙,卻無法消弭戰爭。復興的齊國頑強地阻擊晉國的中原霸權,內亂不斷的晉國風雨飄搖。吳王闔閭以一往無前的勇氣搗破楚都,改寫南方霸業版圖,然而卻意料地敗在名不見經傳的勾踐之手。越王勾踐大起大落,大落后又大起,以“臥薪嘗膽”的堅忍,終于搭上霸業的最后班車……
醉罷君山 ·中國史 ·29萬字
晚清時節,當西方大國強勢崛起時,華夏大地上卻皇朝暗淡、官場腐化,外有列強侵略,內有農民起義,特別是太平軍勢如破竹,大清帝國危在旦夕。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本是傳統意義上的士人,卻欲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創辦湘軍,操練水師,握籌布畫,與太平軍展開一場殊死較量。徐哲身,湘軍將領徐春榮之子。徐春榮與曾、左、彭軍事來往頗多,日常交往亦深。徐哲身耳濡目染,對三人了解甚深,曾國藩之審慎與果敢,左宗棠之狂傲與坦蕩,彭玉麟之剛直與赤誠,徐哲身以淺淺一段往事,便描繪得淋漓盡致。
徐哲身 ·中國史 ·28.9萬字
一部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簡史。本書主要講述了北朝約一百四十年(439—581年)的歷史,細致地闡述了北魏的興起、北魏的分裂(東魏、西魏)、北魏的滅亡(被北齊、北周取代),以及楊堅在北周坐大,篡周一統天下的過程。這是一段民族大遷徙、民族大融合,思想和社會大變革的歷史,經歷痛苦的動蕩、轉折和改革,醞釀了大一統的隋唐盛世。本書以史料為本,氣勢恢宏,邏輯性強,文字流暢,講述簡潔。作者注重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既有遮云蔽日的戰爭場面,又有扣人心弦的黨爭,還有跌宕起伏的后宮爭斗。書中既注重講解歷史故事,又普及人文知識,讓人物與故事相得益彰,故事更有味道,人物形象更為飽滿,可讀性更強。
張瑋杰 ·中國史 ·28.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