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之一。文集包括18篇文章,分為三組,第一組收四篇論文,是對唐代文學史上一些較為重要問題的研究;第二組收10篇文章,是關于高適、芩參、杜甫等盛唐詩人和文學家的生平事跡的考證。其中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三組收四篇論文,是對有關唐代科舉制和銓選制的某些問題的探討。這些文章最早的發表于1963年,最晚的發表于2012年,相距49年,從中或可見出作者在文史研究領域的跋涉歷程。
陳鐵民 ·中國史 ·25.1萬字
《路史》是一部上古史通史性質的著作,以緯書十紀為時間紀年,認為天地開辟至孔子獲麟,共歷“二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在十紀的時間觀下,羅泌于三皇五帝的帝系之上,增列了五十八位上古帝王,敘述天地開辟至夏代的上古歷史。《路史》帝系背后所蘊藏的古史觀念,彰顯了羅泌對于上古歷史與文化進程的思考,對后代的古史著述與神話小說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從文學研究面向來看,羅泌重新詮釋了神話人物/符號的象征,使之接軌于歷史。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路史》透過讖緯與道教史觀,建構上古歷史的發展,是一部藉由“神話歷史化”的過程所記述的文化通史。本書試圖分析《路史》帝系的排序意義,及其由“神話”到“歷史”思維脈絡的演變,進而從較為宏觀的史學、文學視野重新定位《路史》在學術史上的價值。
陳嘉琪 ·中國史 ·30.6萬字
呂思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大家,著作宏富。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門史領域都作出了獨到的貢獻,為后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就說過,“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本書是先生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應邀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書成之日一時洛陽紙貴,世人爭先傳閱。本書用簡潔流暢的文字敘述從遠古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歷史大勢、制度沿革、文化發展,終篇則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依歸,不僅條理清晰、記述準確,而且處處體現了作者獨特的研究方法以及或綜合或具體的識見,在今天看來仍不失為一本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然而本書畢竟產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囿于科學技術的不發達,個人資料搜集的不完善,書中難免存在一些缺誤。特別是歷史事件的年代問題,一些跟現代通行的不符,我們根據現代通行的年代予以修正;對于歷史分期上涉及的年代問題,我們則予以了保留,因為不同的分期代表的是對歷史的不同看法,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多一種說法、看法對歷史的發展來說也是有益的。
呂思勉 ·中國史 ·22.8萬字
本書是“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全書分為五個專題,包括“鄭和下西洋與一帶一路”“史料鄭和下西洋與考古”“再思鄭和下西洋”,以及”大航海時代與海上絲綢之路”。本書的作者集結了一批歷史、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考古等專業的知名學者,他們從各個角度研究分析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細節,從宏觀的意義、影響到中觀地考證鄭和航行的路線和范圍,再到微觀地考古其所到之地的中國瓷器,最后從鄭和開創的大航海時代引申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傳承和現實價值。
李新烽 曹放主編 ·中國史 ·27.9萬字
本書運用文獻學與經學史相結合的方法,對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作者考辨了杜預的生平與著述,編撰出詳盡的《杜預年譜》;對《春秋經傳集解》的書名、成書時間及編撰方式等問題作出了新解答;歸納了杜預注解《春秋》《左傳》的基本方法與特點;深入解析了杜預以“《左傳》解《春秋》”這一理論的產生原因、基本構造及實際施用等問題,再現了《左傳》杜氏學的義例體系。作者以扎實的文獻考析為基礎,以解決《左傳》杜氏學的基本問題為中心,進行了一系列學術新探索。
方韜 ·中國史 ·39.2萬字
《明史研究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l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輯,包含15篇學術論文,2篇書評。其中“文化、外交、政治”類的論文有8篇,分別是張兆裕通過《司銓奏草》對萬歷初年書院整頓的研究,陳時龍對陽明后學陳嘉謨的生平、著述及思想的研究,陳曉珊對成化十九年林榮、黃乾亨出使滿剌加王國的研究,龐乃明對利瑪竇在華交游人物做了補正,解揚對南皋書院和鄒元標講學都勻做了分析,秦博則對王守仁新建伯爵位的冊封、停襲、復嗣的情況做了梳理分析,美國學者魯大維用全球史的視野對明朝尚武行為作了研究,劉永霞對王船山《龍舟會》雜劇的研究也很有新意。“文獻、史料”部分,幾位學者分別對萬歷朝宗藩立法、黃景昉《宦夢錄》點校、張福臻年譜、《明儒學案》的點校辯誤、以及《武職選簿》與《明太祖實錄》中所見衛所設置時間的差異、錢海岳《南明史》的校讀等方面做了文獻學和史學的分析。“動態研究”方面則有彭國翔對袁黃研究的述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中國史 ·23.2萬字
本書是伏俊璉教授關于《史記》與《人物志》研究的一部力作,包括以下專題內容:《史記》中的悲劇(《史記》中末路英雄的悲劇,《史記》中平凡人生的悲憤,司馬遷的悲劇心理);《漢書·藝文志》的思考到《人物志的》創作者與創作環境。總之,《史記》到《人物志》反映了中華民族史學發展的對接、想通和恢弘氣象。作者討論的幾部著作在中國史學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深厚的歷史根源與深遠的歷史影響,更是中華民族不曾中斷的偉大記錄,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思想淵源在史學上的最突出的彰顯。
伏俊璉 ·中國史 ·22.3萬字
衛國,是先秦時期華夏大地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始封于西周初年,至秦二世時滅國,立國八百余年(約公元前11世紀至前209年)。本書展現了兩周時期衛國的興衰歷史,運用大量翔實的史料再現了衛國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并對衛國的歷史名人做了一定的研究。衛國的政治地位、地理人文環境在當時的中原諸侯國相當顯赫,是華夏文明的先進代表,對中原古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郭霞 ·中國史 ·31.3萬字
本冊文件集編纂收錄的資料是《中央日報》關于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沖突及國聯處置的新聞報道,其時間起始于1931年9月中國向國聯申訴,止于1932年1月國聯調查團正式組建。這些新聞資料集中反映了國聯調查團曲折的組建過程,揭示了中日兩國在國聯外交舞臺上的折沖,以及英法美等西方大國對中日沖突態度的變化。
屈勝飛 陳志剛 楊駿 ·中國史 ·48.2萬字
《宋遼金夏元史》講述的是宋遼金夏元這一多民族間不斷融合時期的歷史。該書融紀事本末體、編年體、紀傳體、章節體等幾種體裁于一爐,而尤以紀事本末體為全書主干,編制各朝史實、制度、學術、文學、風俗、宗教等,并輔以圖表,以簡馭繁,條目清晰,內容豐富。1934年商務印書館把其列入《大學叢書》。
鄧之誠 ·中國史 ·26.9萬字
“三集團”是指由曾國藩開創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最為后起的袁世凱北洋集團。本書在厘清它們各自群體狀況的基礎上,特別注重考察其間關系和走勢,揭示其“多邊互動”的復雜情狀。這就意味著,要有的放矢地將其做整合研究、比較研究、動態研究,以及對清朝權力格局“內外輕重”態勢影響的研究,打破對其各自孤立著眼的視域局限,拓寬考察范圍,提升立意高度,切實凸顯其整體演化特點。這可謂此項研究的意義和學術價值的基本點所在。
董叢林主撰 ·中國史 ·29.9萬字
本書系統爬梳了1903年至1945年四十余年間,中日兩國媒介在中國東北地區這一特殊場域的博弈歷程。內容架構上,以日本對中國東北實施的新聞侵略手段及步驟為經,以中國廣大東北民眾遭受的身心折磨及東北新聞界的艱苦抗爭歷程為緯,深刻剖析了日本侵華過程中,以新聞侵略為主導的文化侵略的特點、實質以及對我國東北地區造成的危害;同時將東北新聞界在不同階段不同形式的反抗予以深入挖掘,著力凸顯東北新聞界有識之士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思想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氣節,從而豐富了東北新聞史及日本侵華史研究的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
王翠榮 ·中國史 ·25.9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體裁,記述了自1943年至1944年中華民國歷史時期的重要史事,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本書所記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反抗;世界大事,與我國相關者也適當列條,內容充實,包容量大,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中國史 ·42.2萬字
13—14世紀,蒙古統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國關系密切,交流頻繁,這一時期中國文明對伊朗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本書聚焦蒙元時代中國西遷伊朗的移民群體,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國之間的使者,考察他們為中華文明西漸所做的貢獻。本書還重點討論了中國物質文化在伊朗的傳播,揭示出中國文明的影響更多體現在物質文明層面,“中國制造”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貢獻了巨大力量。
陳春曉 ·中國史 ·27.8萬字
《孔廟國子監論叢》為公開對外發行刊物,本刊登載有關孔廟研究、國子監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古代教育及科舉制度研究、博物館學研究等多方面的學術論文。《孔廟和國子監論叢》不但為館內外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學術文化平臺,它也日益成為該館展示優秀學術成果、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且不斷為該館推出的各項陳列展覽及大型文化活動提供智力支持。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編 ·中國史 ·27.6萬字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得到國際社會眾多民間援華組織的支持,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有中國人民“在西半球最忠實朋友”之稱的英國援華會。援華會成立于1937年9月,不僅在英國國內掀起援華抗日的高潮,而且搭建起國際合作援華的平臺,使英國一度成為世界援華運動中心。本書基于豐富的史料考察了援華會的成立、發展和退出歷史舞臺的全過程,分析了援華會早期蓬勃發展和后期逐漸衰落的原因。對援華會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也有所討論,為理解國際社會民間組織的援華運動提供了新視角。
范秀云 ·中國史 ·24.8萬字
東丹國是遼太祖滅渤海國后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為遼之藩屬國,立國57年后廢之。以往學界對東丹國的研究一向比較薄弱,亦不系統。撰寫東丹國史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前輦學者從未觸及的課題,這本《東丹史》屬拓荒之作。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東丹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及重要的歷史人物等。在東丹國號、貴族大氏姓氏、國民南遷時間、官制、東丹國罷廢時間等問題的研究方面都得出了與以往研究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另外還就東丹國民流向及相關的歷史地理問題等進行了論述和考證。
都興智 ·中國史 ·28.5萬字
鐵路以及圍繞鐵路主權和利益產生的路權問題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大課題。本書從東北鐵路在鐵路發展以及路權紛爭的特殊性出發,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為首的奉系集團為主角,圍繞鐵路這一主線,探討奉系的鐵路建設基本歷程及其成敗得失、奉系主導修建的鐵路對東北近代化進程的效應,以及奉系與蘇聯、日本圍繞東北路權產生的長期紛爭等問題,揭示九一八事變前東北鐵路問題的復雜面貌。
易丙蘭 ·中國史 ·30.1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了晚明史家明史考據的若干重要問題,主要以王世貞、錢謙益、潘檉章的明史考據成果為核心,并將對明史考據有重要貢獻的焦竑、張朝瑞、朱國楨、徐學謨等史家的著作列入其中,為考據學于明中后期興起補充另一種解釋思路。同時綜合考察了明代的明史考據成果,全面分析、總結了明人的明史考據成就。
余茜 ·中國史 ·25.4萬字
侵華日軍南京“榮”1644部隊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海外的6支細菌部隊之一,其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研發及實戰能力僅次于哈爾濱731部隊。本書基于國際社會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和平愿景,通過揭露“榮”1644部隊生物細菌戰罪行史,達成警示世人、引為鏡鑒之學術目標。本書首選日本戰史文獻、蘇聯《伯力審判材料》、美國館藏相關解密資料,以此為主要依據,次及中、日、美學者研究成果為重要參考,探究“榮”1644部隊如何編成及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的研制與實戰、覆亡諸問題;首選中國原始文獻,次及中、日、美學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之調研成果(含加害者、受害幸存者口述史),探究“榮”1644部隊與哈爾濱731部隊等日本細菌戰機構在華中廣大地區共同實施細菌戰造成的危害及中國防疫工作之得失等問題。本書文獻征引豐富,史料翔實,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研究侵華日軍“榮”1644細菌部隊的歷史學專著。
朱清如 ·中國史 ·2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