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兩晉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鐵血時代,也是充溢著傳奇的一個時代。迷亂狂歡的跌宕起伏間,除了西晉王朝有過短暫的統一外,其余時間,華夏大地陷入四分五裂、刀光劍影中,王朝更迭頻繁,令人眼花繚亂。時勢造英雄,一個個豪杰粉墨登場,展現著他們的豪邁和悲情,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亂世出大師,一位位名士瀟灑生活,書寫著他們的風流與有趣,迎來了一個思想極為解放,個性尤其張揚的文化高峰。
趙海峰 ·中國史 ·27.3萬字
青年文史作家張向榮的全新歷史非虛構力作,接續《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本書主要講述被新朝洗禮過的“第二漢朝”是什么樣子,儒學在培養“哲人王”的道路上失敗后怎樣延續自己的文化生命。東漢在前期就擁有了較為成熟的政教體系,即“秦制—儒教”政制,這是穩定漢家天下的“底層邏輯”,然而其中的張力最終促成了秦漢帝國的滅亡,數百年的“大一統”由此崩解。本書重點關注東漢后期桓、靈二帝近五十年的執政生涯,同時全面系統地還原黨錮之禍的始末,細致考察黨錮中人的心態、目的、行為,解讀儒家在其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為什么從輔佐漢朝走向了輔佐三國。
張向榮 ·中國史 ·27.3萬字
本書是知名作家李國文20多年來專心于通俗歷史文化筆耕,從當下著眼,書寫中國古代個人歷史得失的代表作。本書在熟讀大量史料——正史野史稗史、史札叢著筆記的基礎上,讀史品人,以古知今,以史為鑒,為今天中國人的現實人生提供足以可操作的借鑒。它按歷史順序排列,以歷代各類人的生存狀態、心路歷程、命運遭際、為人處事、才華成就、時代影響為依托,既寫了他們的努力耕耘、人際關系、開拓創造、實至名歸、名垂青史,也寫了他們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經營、艱難成功,從而組成中國人宏大的往事歷程。它告訴讀者中國人應該把個人的歷程、往事視作珍貴的財富,吸取各方面的經驗教訓,在今天及以后的現實人生中,生活得更輕松、更幸福、更明智一些。本書更顧及大眾的閱讀習慣,語言不失幽默、詼諧,看嚴肅的正史作品猶如看小說那樣淋漓酣暢。本書在“歷史大散文”里獨樹一幟,儼然一大家之作。它神游千古、放眼時代、慷慨笑罵、筆耕學問,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富有人生智慧的暢銷書。本書讓讀者在認識中國古人生存智慧的同時,更多地認清今天每個人的活法。評論家名高度評價:“這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李國文 ·中國史 ·27.3萬字
《中國經濟立法史》探究中國經濟立法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全書結合中國古代和近代經濟法制變革的歷史背景,剖析了中國歷代經濟立法活動的歷史脈絡,融政治、社會、經濟、法制于一體,客觀評價中國經濟立法在中國法制史上的作用及影響。作為法制史的一門重要專題史和法學的分支學科,中國經濟立法史著重于研究經濟法律制度的制訂、主要內容、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執行情況,并盡可能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其成敗得失。
郭建 ·中國史 ·27.2萬字
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相關的研究已經很多,本書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大量檔案材料的披露,資料來源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東京的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臺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故宮博物館文獻處。重大史實的精心考證與重要場景的細密描述: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中下層官員與民眾對變法的建策;張之洞調京主持朝政與機會錯失;光緒帝的對外觀念;日本政府的觀察與反應。舊說的認知、補正與修正,新說的展開、論證與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茅海建 ·中國史 ·27.2萬字
本書主要記述了從故宮博物院建院的1925年至今的90年的歷史,它展現了一座皇家私人宮殿成為國家級博物館的發展歷程,讀者能從中看到一座皇宮的變遷,也能看到一個國家從封建末期到國民革命到內憂外患再到和平時代的歷史軌跡。本書為再版,增加了故宮與盧浮宮、白金漢宮、克里姆林宮、艾爾米塔什、凡爾賽宮等世界級皇宮博物院的比較,文物遷臺、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交流等內容,并配百余幅圖片。
吳十洲 ·中國史 ·27.2萬字
湘軍,中國近代史上令中外側目的一支武裝力量。在中國命運正值日落西山、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幾乎難以為繼的時候,湘軍的出現可謂給清朝廷打了一劑強心針,它不僅是清朝廷穩定國內政局的指望,更是清朝廷對外作戰,維護統一大局所倚靠的力量,由此,晚清朝廷也隱約有了中興的氣象。同時也是這支軍隊,鑄就了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中興名臣的地位。本書運用豐富的史料,全面講述了湘軍內戰、外戰歷史。內戰主要包括湘軍與太平軍、捻軍的血戰,外戰主要包括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湘軍與阿古柏侵略者、沙俄、法國、日本、德國等外敵的斗爭。每一場戰斗都具體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同時,本書從人員構成(兵歸將選,兵為將有)、練軍理念(講軍紀、重思想教育)、戰略戰術(以靜制動)、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蠻性格)等諸多方面對這支“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極富特色的武裝力量進行了深入和立體的解讀。楊度曾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正是對湘軍的忠義、鐵血、善戰的一個極為到位的注解。
廖正華 ·中國史 ·27.2萬字
讀完三國,要看兩晉十六國——中國歷史上最亂的年代。本書從公元265年西晉開國寫起,到公元439年北涼滅亡為止,其間174年,包括了西晉、東晉十六國、北魏初年、南朝宋四個階段。全書涉及七十多個國家,近兩百名國君,三百多個性格鮮明的將臣謀士,四百多場戰爭,一百多場政變,四十多個典故,大小權謀計策不計其數。文中有許多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對當時社會形勢以及未來發展的精辟論述和分析,也有失敗者對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反思。當然也少不了悲壯與豪情的故事,感慨與激昂的場景。這是一部歷史大劇,是一個群雄匯聚的舞臺。
張軍 ·中國史 ·27.2萬字
從西晉的短暫穩定到東晉十六國的混戰,短短150年,治與亂短時間內迅速更替,南與北在對峙中不斷融合,社會秩序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重建,中華文明在混亂與顛覆中迎來新生。作者政治學的專業背景帶來與眾不同的歷史視角,以兩晉人物為主線,從西晉建國講到東晉滅亡,從名士風流講到門閥政治,從世族關系講到政權混戰。15個家族的起落,23個政權的更迭,20余場大戰的始末,數百位風云人物的命運,用一書厘清百年亂局,講透前因后果。
張瑋杰 ·中國史 ·27.2萬字
要塞,歷來是軍事上的防御重地。16世紀以來,帶有殖民性質的海洋文明國家逐漸將侵略的觸覺伸向中國。歷代中國政府為了確保國土安全和沿海貿易利益,建設并完善了海防要塞工程。到了19世紀,我國的國防前線重點已經從長城內外轉移到了沿海地帶。本書由南及北,由沿海到內地,主要講述了我國華南、華東、華北、東北分布的重要海防要塞、關口要塞及地下要塞,描寫了中華兒女面對外敵侵略,以血肉之軀進行英勇抵抗,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7.2萬字
本書以三國時蜀漢政權的興衰脈絡為主線,以流暢的筆觸激活那段歷史。在一個生動的歷史流程里,凸顯出那些人與事的意義,在一部斷代史的著述里照應“通古今之變”的史學追求。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圍繞天命、合法性與政治興亡這一主題做了通透的論述,對一些爭議性的問題——諸如衣帶詔的真偽、《隆中對》的得失、襄陽之戰的明暗折沖、夷陵之戰的敗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孫劉聯盟的政治問題、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檢討等——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修訂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煉,對李嚴案、姜維復國之謀等細節也作了補充性的分析。
饒勝文 ·中國史 ·27.1萬字
元修《遼史》是研治遼代歷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獻,獨自鑄成了當今學界有關契丹王朝歷史的主體認知框架,但是學界對元修《遼史》的史料來源和編纂過程的探討卻頗為薄弱。為了徹底厘清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本書首先對《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做總體性探討,其次分專門章節分別考證《遼史》中元代史官編纂因素較多的部分,包括《天祚皇帝紀》《營衛志》《兵衛志》《地理志》《禮志》《樂志》《儀衛志》《食貨志》和“西遼事跡”。本書通過系統地研究元修《遼史》的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和史料價值,呈現出《遼史》本身的生命歷程,并將元朝史官編纂建構的敘述框架加以離析。同時,本書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凸顯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意義,對傳統的史源學研究作出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探索歷史學視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徑。
苗潤博 ·中國史 ·27.1萬字
《中華二千年史》是鄧之誠久負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該書本來是其在北京大學的授課講義,原名《中國通史講義》。原本只有上、中兩卷,上世紀30年代初,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講義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公開出版。上世紀50年代初,鄧先生續成下卷,全書告成,歷時二十余年,逾二百萬字。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終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時,縱橫二千余年,可謂是《通鑒》以后第一部通史。全書旨意,重在通觀歷代興亡史實始末,識其成敗得失,臧否人物,檢討謀略,以供后人借鑒,頗有《通鑒》遺風。而書中顯露出來的史家意識、春秋筆法,又深得《通鑒》精神,體現了鄧之誠作為歷史學家的全局意識和史實勾稽能力。
鄧之誠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收錄了陳直先生已出版專著以外的主要論著(包括已發表的和未發表的),按照文學、史學、考古學三個方面分類編輯。文學方面收錄了《楚辭解要》及對漢鐃歌十八曲、張衡四愁詩、孔融離合詩等古典文學遺產的研究成果。史學方面收錄的一些論著則早已成為治秦漢史學者的圭臬之作,如對《史記》的研究論文,皆為《史記》研究者之必讀篇目,其中的論點與資料則廣為引用。考古學方面的論著則廣涉簡牘、封泥、陶器、銅器、刻石、壁畫、佛經佛像等各方面,其中雖多系短文,但卻是不刊之論。
陳直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考察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從國民黨內部探尋其制度結構與運作機制,對國民黨內部派系沖突、黨務與黨權在地方的運作、黨與政和軍的關系等做了細致的討論。全書核心是國民黨為“弱勢獨裁政黨”,其組織的散漫性使其無法實現俄共式的一黨專政,即有獨裁之心而無獨裁之力。作者指出,國民黨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組織體系,這是其最終失去政權的主要原因。
王奇生 ·中國史 ·27.1萬字
20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強盛的唐朝建立1400周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唐人”“唐風”“唐藝”甚至“唐裝”作為大國盛世的印記,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引為自豪。本書是作者唐史研究的總結匯集,著重梳理了唐史中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現象及焦點問題。
葛承雍 ·中國史 ·27.1萬字
本書為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內反復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峽谷中的羌族聚居區,具體包括汶川、茂縣、理縣、北川、松潘等地,進行了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豐富的歷史檔案資料,王明珂以“羌”為案例,深入討論了“民族”由來問題,以及華夏邊緣族群的融合變遷,提煉出“一截罵一截”“毒藥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具有創造性的歷史人類學理論概括。全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文化篇”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羌族社會結構中的認同與區分、羌族歷的典范敘事與歷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認同下的文化再造與展演。
王明珂 ·中國史 ·27.1萬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相繼出現五個割據政權,分別是漢族張氏的前涼和李氏的西涼,氐族呂氏的后涼,鮮卑禿發氏的南涼,匈奴沮渠氏的北涼。五涼政權管轄的范圍東至今甘肅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將河西走廊等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包括在內。五涼歷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邊疆史和古代絲綢之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為十個專題,以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為基礎,全面還原五涼政權的興衰更替與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
趙向群著 賈小軍修訂 ·中國史 ·27.1萬字
東西兩晉,中國歷史上黑暗又耀眼的時代。這里有最美貌的男人,最率性的女子,生兒子最多的皇帝,殺皇帝最多的牛人,有史上最狂放、最讓人神往的名士,更有最自由也最壓抑的風氣。“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作者以兩晉時期的人物為主線,嚴肅考據,梳理歷史脈絡,探究事件因果,打造讓人一看就懂,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歷史!《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史·下冊》主講東晉的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入華等歷史變故。
舊時艷陽 ·中國史 ·27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明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明朝建立、永樂盛世,到仁宣之治、土木之變,再到內亂不斷、北虜南倭,最后萬歷怠政、思宗失國,精彩演繹了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到明思宗殉國270多年的興亡歷程,重現了這一時期幾經分合、治亂相雜的歷史畫面。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明朝的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內亂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