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瑞安考據學第一人”方成珪延續乾嘉考據傳統,運用傳統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考據方法,對經學、小學和文學等領域多部典籍做了細致考校。代表作《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和《唐摭言校正》于音韻、訓詁、考據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本書以考據為切入點,以學派為觀察點,分研究、考校兩編,對方成珪考據學淵源、治學生平、學術特色與局限、考據學成就與影響等進行了考述,明晰了方成珪在清代考據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劉思文 ·史學理論 ·27萬字
魏晉南北朝是繼秦漢大一統之后出現的一次長時段的民族分裂時期,西晉滅亡,漢民族政權被迫遷出黃河流域,代之而起的是眾多胡族政權在中原的崛起,中華文化面臨發展中斷的危險,是拓跋部落乘時崛起,建立起北魏帝國,擔當起結束十六國,統一黃河流域,下啟隋唐統一新局的歷史使命,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豐富和發展。北魏帝國在延續中華文明連續發展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而北魏帝國之所以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乃在于它認同中華正統,大膽進行漢化改革,勇敢地吸收漢族文化,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自己的歷史定位。本書共收集7篇文章,其中發表于各期刊的5篇,2篇屬于第一次公開發表。這幾篇文章盡管撰寫、發表于不同時間,但其表現北魏在中華文明連續發展中地位主題的邏輯嚴密,環環相扣,故以《北魏在中華文明連續發展鏈條中的地位研究》為書名結集出版。
胡克森 ·史學理論 ·20.3萬字
20世紀的中國歷史撰述出現了流派紛呈、方法各異、觀點多元的復雜局面,甚至有過激烈爭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國歷史撰述的許多精彩“交鋒”,很大程度上是體現在如何撰寫“古史”部分。本書對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構作了條理清晰、材料充實的闡述和探究。以中國“古史”建構的具體“問題”為導向進行論述,具體“問題”之中,則基本以時間為線索加以展開,各個“問題”之間亦存在聯系,力圖橫向研究與縱向探討相結合,進而呈現出中國“古史”建構的整體面貌。本書依托史學史專業,調整問題意識,改進考察方法,旨在從“史著”和“史家”研究的老話題中挖掘出新的意義,開拓了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的新空間。
王興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為緣起,結合哲學闡釋學,考察思維形式與闡釋行為的理論關系,對闡釋學的基本概念進行語義辨析,檢視人類闡釋行為的發生與初形,引出人類思想的發生機制及原初形態問題,提煉出文明發展的跳躍性特征,揭示感性直觀與“觀看”行為在早期人類思想中的奠基作用,描述從語言發生到文本出現的基本過程,再現人類第一次政教大分離以及人神關系第一次大更新的觀念事實,探究漢字的表意性質與認知意義,考察歷史學的原生形態及早期的質文遞變關系,指明以詩記事是世界初期史學的公例。全書以考察闡釋行為的生成為主線,通過中西比較,在多學科融通中引證中西經典,突顯人類觀念的統一性與共通性。作者站位高,視野廣,史論結合,思考深入,力求做到思想性與學術性的有機結合,對于史學理論、史學史、思想史、闡釋學等相關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李紅巖 ·史學理論 ·24.9萬字
由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2016“漢學與當代中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通過2016“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2016“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和“中外影視譯制合作高級研修班”“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等,搭建中外思想交流“朋友圈”。此次研討會有來自26個國家的31位著名漢學家參加。本文集是對研討會漢學家和中國學者專家發言整理后的文字成果。
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編 ·史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是一部比較文化視野下中日史學及史學思想史的學術論著。全書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話”“史學”為五大主題,分別拈出若干中日史學發展中的關捩之點與特色話題,條分縷析,叢談脞論,以期勾劃出全球史學史背景下中日傳統史學演進與近現代史學轉型的基本風貌。
李軍 ·史學理論 ·25.6萬字
本書旨在反映新世紀以來國內史學理論界對于學科核心觀念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對該領域研究狀況較為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并在其中一些重大史學理論問題上做出系統而深入的思考。以此推進當下中國史學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激發進行國際性學術對話的學科能力。本書從史學理論核心觀念的整體性闡釋到基于國別、史家和理論家的個案理解分析。這些內容既在總體上呈現出二十一世紀史學理論學科建設的突破性發展,又能夠有力而具體地說明中國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
鄧京力主編 ·史學理論 ·30.3萬字
本書為程妮娜教授的論文集,擇取作者40余年學術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20篇論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王朝治邊思想、東亞封貢體制、東北民族史、遼金政治史、《金史》編纂等諸多領域,展示了作者在遼金史、東北史、邊疆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貢獻。
程妮娜 ·史學理論 ·32.4萬字
本論文集由四個方面的研究論文組成:歷史文獻學術史研究、簡牘帛書研究、考古研究、先秦秦漢兵學文化研究。共選論文39篇。具體研究多偏重于早期中國的先秦秦漢時期。依照王國維先生倡導的“二重證據法”的學術方法,利用近年來出土文獻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做研究是這本論文集的特點和努力方向。
田旭東 ·史學理論 ·28.4萬字
該成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鑒定等級為“優秀”。作者以當代俄羅斯史學研究為選題,對蘇聯解體后近30年的史學演變與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研究,本身就具有創新性。作者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指導研究實踐,對當代俄羅斯錯綜復雜的社會轉型背景下,歷史科學出現的各種變化和進展作了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對于國內學界了解目前俄羅斯史學界發生的明顯變化和重要進展具有積極意義,特別是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評價,對于我國世界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劉爽 ·史學理論 ·26.1萬字
本成果通過作者近二十年來參加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古文明探源工程”等活動所獲得的系統認識,在深入總結中華文明起源路徑、發展道路與西方文明有鮮明不同的規律基礎之上,斷定中國漢語史詩系統與西方史詩系統產生的背景不同,因而突破了西方史詩理論、概念和術語的束縛,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漢語史詩概念、術語等,并總結中國漢語史詩理論體系。其中對中國漢語“頌詩”與“史詩”的對應關系還做了專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認識。
江林昌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是第七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的論文集正式出版物。此論壇為日本東方學會與社科院歷史所共同發起,每年輪流在中日兩國舉辦。2015年將在中國北京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承辦。每屆論壇活動都匯聚了當下中日兩國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比較活躍的學者參加,不乏在中日兩國學術界有深遠影響力的大牌學者參加。論壇的影響力正在日益擴大,成為有關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日本東方學會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編 ·史學理論 ·27.3萬字
民初湖南辛酉旱荒災重,尤以西路湘西為甚。主持賑務的湖南華洋籌賑會,偏據煙苗情事定等湘西災縣;湘西官紳為爭取辛酉賑路資金出力尤多,而首修潭寶段又使待賑希望落空。西路遂于同感不公之中南兩路一道,圍繞勘災定等標準、工賑宗旨與目標等賑務問題,路界爭議不斷的同時,持續質問干事會。湘西整體深度貧困實乃長期糜爛地方的兵匪毒等社會失范所致,非軍閥割據時期的華洋會所能救治。唯有依靠“精準扶貧”戰略的正確引領,國家對地方經濟、文教等各項事業的大力扶持及民眾脫貧內生動力的迸發,湘西整體深度貧困才于當今得以徹底消除。
曹景文 ·史學理論 ·21.1萬字
口述史學(oral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為數不多的兼具學術研究意義、社會行動議程與公共歷史價值的研究方法與學科領域。經過60多年的發展,口述史學不僅有助于歷史學研究的不斷深化與革新,同時也被廣泛地應用于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在推動跨學科應用與交叉研究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作為現代口述史學的發源地,本書對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的起源、發展歷程、國際背景、基本特征、理論研究、跨學科應用、口述歷史教育與面臨的主要挑戰等問題做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并希望為方興未艾的中國口述史學的發展與建設提供某些借鑒與參考。
楊祥銀 ·史學理論 ·35.9萬字
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和歷史及其關系的有關思想和理論,以長期以來的地理學思想方法及其歷史研究為基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在前續有關著作和論文等基礎上,完成《地理學思想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長表》。該書系統研究和闡述了從“公元前25世紀之前”到“公元21世紀以來”,以世界地理學發展為背景、以中國地理學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長表。本書是地理學學術著作,也可以用于地理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有關課程如“地理科學導論”“地理學思想方法”等的教學及其研究。
潘玉君 鄭度 楊勤業等 ·史學理論 ·46.7萬字
“空間”是現代人文學最基本的范疇之一,在各專業領域歷來不乏深入的研究。本書以“‘空間’還有多少空間”為標題,邀請當下活躍于環境史、城市史、人類學、藝術史、考古學、政治史、歷史地理學等領域的十余位青年學者撰文,呈現當下“空間”研究的多樣性,探討各領域間呼應、互動與合作的可能性。依照問題意識與研究路向,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聚落、自然與文化的互塑”“圖像中的空間呈現”“畫土分疆與王朝治理”“信息流動、話語表達與權力空間”以及“葬域的多重結構”。編者、作者希望與讀者探討的,既是“空間”研究的空間,也是人文學本身在現代世界中的空間。基于這一主題的開放性,以上五部分的劃分乃至每一部分內部的順序,在閱讀時都是可變的,請讀者依照興趣自由探索。
高波 胡恒主編 ·史學理論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