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對談雙方在共享問題意識的前提下圍繞劉志偉及中山大學歷史系的華南研究展開,意在使華南研究的群體成果可以跨出歷史學界,讓更多領域的人得到共享。對談雙方還探討了在思想史研究中如何透過文獻的詞匯概念觸摸它背后的歷史脈動的摸索和知識感覺。本書內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歷史,如何區別動態歷史與靜態歷史,如何推進關于普遍性論述。
劉志偉 孫歌 ·史學理論 ·9.3萬字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問題探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孫祚民先生30余年來致力于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問題研究的論文結集。全書共收入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論文幾十篇。孫祚民先生是中國農民戰爭史的專家,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也有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從五十年代初始至其病故的三十多年里,他發表有關民族關系史方面的論文數十篇,涉及民族關系史問題的各個方面。本書就是其中部分論文的結集。
孫祚民 ·史學理論 ·18.3萬字
全書圍繞Altertumswissenschaft(古典學)一詞展開,這一由19世紀德國學者發明的新詞語用來指稱與古代世界有關的一切事物的研究,并把這種研究想象為一個整體。古典學的任務就是利用科學的力量來復活那已逝的世界,維拉莫威茲相信,這種復活的意義就在于喚醒情感和理想,為現在和未來的時代注入古人曾有過的生氣與活力。
(德)維拉莫威茲 ·史學理論 ·23萬字
依據出土歷簡資料對秦王政元年(前246)至漢武帝太初改歷前的歷法做了系統的探究。判定這一時期分三個階段行用過不同的歷法,三個階段的起止時間為:秦王政元年至漢高祖五年(前206年)十二月、漢高祖五年正月至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前元元年(前163年)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三個時段歷法的歲首建正、置閏規則、節氣算法相同,但朔望月起算點存在明顯差值。這反映了當時歷法改革的基本情況,據此對這一時期“歷法后天”進行了探討。
李忠林 ·史學理論 ·8.7萬字
本書匯集了眾多北大學者、學子有關中國歷史研討的精辟論述和觀點,娓娓道出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人物與重要事件,以我國的歷史進程為主線,按照朝代更迭的順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各位讀者奉獻了一次思想上的饕餮盛宴,可讓讀者能迅速了解和掌握中國歷史知識。
郭曉強 ·史學理論 ·12.5萬字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的編纂始于2004年底。2005年8月《年鑒》2004卷出版后,得到了史記研究界的一致好評,之后每年出版一卷,對上一年《史記》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年鑒》2013卷基本保持了前幾卷的欄目框架和編輯體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創新。增加了原創內容的比例,組織研究人員執筆撰寫了司馬遷研究綜述、史記研究綜述、近十年來《貨殖列傳》研究綜述等篇章,增加了歷年學術會議介紹、1949年至2004年研究著作目錄索引等內容,對1994年至2013年論文目錄進行了補遺。全書16開30萬字,集工具性、資料性、知識性為一體,分為研究綜述、考古發現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與論文摘要、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七個部分。
丁德科 凌朝棟 黨大恩 ·史學理論 ·17.1萬字
北大中國古代史教授閻步克力作!本書以察舉選官制度的七八百年變遷歷程,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一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向科舉制的演變,提供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解釋!
閻步克 ·史學理論 ·22.2萬字
20世紀是中國學術史上極為重要的時期,是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時期,是中學與西學相互激蕩產生空前創獲的時期。作為中國學術中的“顯學”的歷史學,發生的變革尤劇。從世紀初年的“新史學思潮”,到實證主義史學、馬克思主義史學,直到90年代的新國學,可謂此起彼伏、一波三折。因此,處在新世紀的起點上,對前此100年的歷史學的發展行程作一番學術史總結無疑是必要的。目前學界已經出現一些側重于介紹反映各具體領域、具體部門斷代或專題的研究實績的文字,但集中反映、折射20世紀史學研究全局的文集尚付諸闕如,總令人有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憾。本書恰為填補這一空白,書中收入了齊思和、周予同、戴逸、余英時、唐德剛、羅志田等史學大家和著名學者的20世紀宏觀史學評論文章,這些文字或側重發展過程,或突出問題意識,集中系統地展現百年史學發展的概貌。同時,它們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中不少是當事人或親歷者的跟蹤點評,彌漫著當時的學術氣息,是珍貴難得的真實記錄。
王學典 陳峰 ·史學理論 ·46.4萬字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據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大數據歷史專業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其中《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長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中部分學者研究成果、演講稿會結集成《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書。本輯就是《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二輯。
付海晏主編 ·史學理論 ·14萬字
本書在梳理唐代科舉制度有關文獻的基礎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經、進士、制舉等的情況,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設置、內容沿革、貢舉、舉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動,探討了科舉制度對當時文學風氣、社會風尚等的影響。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結合的辦法,綜合考察古人在歷史記載、文學描寫中的有關社會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并著力重現當時部分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習俗,在研究史上開一時風氣之先,影響深遠。
傅璇琮 ·史學理論 ·31.4萬字
古人如何面對瘟疫?瘴氣是真實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時候的醫患關系是怎樣的,他們也有醫患矛盾嗎?于賡哲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中古時期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長遠影響人類歷史”,“在摸索人與社會甚至人性的基本規律的時候,醫療與疾病是一個絕佳的窗口”。本書通過對海內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實際案例,探索疾病與人心、醫療與社會、中醫與西醫之間的關系,嘗試發掘文字背后隱藏的史實,并提供一種思路,試圖將傳統醫學從“科學還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來,還原中國古代醫學的本來面貌。其切入點既有醫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醫者形象的模塑、醫患關系的探討,亦有對古代的衛生體系、瘟疫致與治的思維模式、性病對青樓文化的影響、宋代墓葬壁畫背后的醫藥文化等問題的思考。
于賡哲 ·史學理論 ·22.7萬字
《中國越學(11輯)》內容包括越國新考、勾踐滅吳背后的越國農業經濟研究、紹興秦家山戰國木槨墓、東周越地考古出土擊打樂器的初步研究、再論楚滅越:基于文獻與考古材料的討論、溫嶺東甌貴族墓樂器明器芻議、漢代池州區域的置縣與越人移民和風俗——基于對池州境內的田野調查等。這些文章大多出自對越文化研究有素的專家之手,既有宏觀的概括,又有個案的分析,具備較高的學術價值。
汪俊昌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利用大量第一手清代河工財務檔案,恢復了順治到宣統年間定額河工銀制度的出現、發展、動搖和崩潰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本書從河工財務制度的運作方式入手,重新探討了清代河患的形成過程及其原因。揭示了清朝財政局勢對黃河治理的決定性因素,并對黃河治理中商業化因素的作用進行了客觀評價和分析。
潘威 張麗潔 張通 ·史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選擇了元明清戲劇中重構次數較多,且具有典型性的項羽、劉邦、蕭何、張良、韓信這五個人物展開研究,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楚漢戰爭中人物的重構緣由、楚漢戰爭中人物的重構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元明清戲劇重構對《史記》及中國文學的意義。
靳希 ·史學理論 ·13.3萬字
這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和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從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間,有關全球史、區域史或國別史問題的三次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編。論文集包括五個主題,一是“總論:全球史、區域史與國別史之關系”(葛兆光、艾爾曼、羽田正等三篇),二是“作為區域:何為東亞與中國”(董少新、王振忠等兩篇),三是“在全球史與區域史視野中:觀念、哲學與文學”(FedericoMarcon、中島隆博、大木康等三篇),四是“交錯與關聯:東亞諸國的歷史研究”(馬場紀壽、TinekeD’Haeseleer、王鑫磊、古柏[Paizekeulemans]、SheldonGaron等五篇),五是“全球史研究與大學國際化:各個學校的現狀與思考”(顧云深、佐藤仁等兩篇)。本論文集試圖呈現三校學者對于全球史/世界史、區域史和國別史的一些思考,既承認各個國家歷史學家觀察世界的差異,又努力尋找彼此相容的共識,而且還希望從理論、方法到形式上,探索一個可能的理想型全球史/世界史。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史學理論 ·13.2萬字
著名歷史學家楊念群教授深耕二十余年,政治史研究扛鼎之作;把“大一統”作為方法,開啟理解中國的全新視角;繪制清朝建立特殊“正統性”的全息圖像,深入揭示有清一代皇權的本質;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核心觀念,發掘其在現代歷史轉折過程中的延續性作用。
楊念群 ·史學理論 ·47.5萬字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我們這一套“知宋”叢書,旨在為有一定文史基礎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門徑。文萃選編以兩宋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舉、軍事、城市與鄉村、貨幣、交通、科技、儒學、文學、書畫藝術、建筑等專題。宋代可謂中國近世的“黎明時期”,工商業發展迅速,城市化程度加深,城市和鄉村出現新的發展形態。本書從階層人群、管理制度、等級分布、生產交換、文化概況五個層面,展示宋代城市與鄉村發展情況,剖析兩宋城鄉發展背后的制度、經濟、文化等因素,探討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邏輯,對解決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具有若干參考價值。
包偉民主編 ·史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脫胎自石泉教授受業于陳寅恪先生時撰寫的碩士論文,完成于1948年。歷經半個世紀的歷史風雨塵埃沖刷掩埋后得以問世,初版于1997年。此次再版,面貌一新。旨在使這部經典之作臻于完善。作者帶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通過對甲午戰爭前后中國內部政治情勢演變的考察,闡明甲午戰爭實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以求與遠東國際局勢的演變相表里。本書概述謹嚴宏闊,立論警辟深刻。作者辛勤探索之所得,經受了時間的考驗,為我們了解民國學人如何看待晚清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證。
石泉 ·史學理論 ·17.7萬字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集團崛起于清末新政時期,是左右清末民初政局的主要政治勢力。作為“北洋三杰”之一的馮國璋,是袁世凱北洋集團的主要成員。在清末民初社會轉型的大變革中,馮國璋從北洋軍事將領轉變為主政直隸、江蘇等地的都督,對袁世凱加強中央集權和民初政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客觀歷史活動為依據,從現代化理論和國家治理的角度,全面審視馮國璋在直隸、江蘇等地的地方治理實踐,對于人們了解民初政治復雜面相和深化北洋史研究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熊群榮 ·史學理論 ·32.4萬字
本書從中國歷史傳統中尤其是明清以來司法、行政和政治的關系出發,圍繞督撫兩司等省級司法主體尤其是督撫大員,基于地方行政和君臣關系雙重視角,上編集中剖析督撫等員處理自理詞訟、徒流案件、死刑案件(選取覆審斬絞監候之秋審)的作為;下編基于地方行政和君臣關系的視角,圍繞清代省級司法主題進行更為發散的探討,包括各直省地方刑名與錢糧兩項要務的交匯點,各省兼有立法與司法、行政三重意義的省例,清代不同階段典型督撫大員在地方行政和當朝政治背景下的刑名思想,最后闡發空間政治背景下以直隸總督署代表的中國傳統衙署法律文化及其現代意義。
魏淑民 ·史學理論 ·3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