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兩位在先秦思想史領域深耕多年的編輯型學者的力作。在書中,作者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方面的眾多代表人物,逐一作了深入精要的敘述分析,指出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評說精當;同時,筆觸深入這個時期的社會大勢和復雜現實,將春秋戰國豐富多彩的思想動態,放到當時整個歷史變遷的總背景中去考察,使讀者可以清晰了解先秦歷史學術的大脈絡。可以認為,這是一部快速、準確了解春秋戰國歷史形勢與思想界百家爭鳴狀態的入門之書。
俞筱堯 沈芝盈 ·史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闡釋了王安石變法的重點及其失敗的原因。全書以王安石變法為主線,將北宋中后期的歷史分為變法、反變法和后變法三個階段,完整地敘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變。王安石的理想是實現儒家的道德社會,在這一點上,王安石與他的反對者并無二致。問題在于王安石希望通過改造、建立新的官僚體制以實現這一理想。作者著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體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運作,并以募役法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為個案研究,總結歸納新政的特點。本書的關注點不僅在于王安石變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權力結構之間的矛盾與糾葛。
(美)劉子健 ·史學理論 ·10.4萬字
《死與重生:漢代的墓葬及其信仰》為漢代思想的學術專著。作者從死亡觀念中的生命意識、解除術給身體以圣潔、作為生居與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變形四個環節出發,探究漢代人的生死觀,對墓葬背后的漢代信仰要素進行了系統的解釋和論述。承認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并為之提供重生的途徑是漢代墓葬信仰的主題及任務,墓葬儀式以生者對死者的處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死亡的看法,隱含著生者對另一個世界的想象,以及為順利到達不朽之境所做的努力。
李虹 ·史學理論 ·15.2萬字
中國現代戲劇的發生和晚清到民國初年的中西戲劇文化交流有著極為密切而直接的關系。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這一時段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相當大的誤區,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我們習慣性地把西方戲劇看作一個連續一致的整體,以易卜生式的戲劇作為現代戲劇唯一合法的存在形態,因而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清末出訪歐洲的國人所觀看和接受的實際是十九世紀西方的主流戲劇,它屬于可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戲劇”的完全不同的劇場史范疇。本書的基本目標就是希望通過重新檢閱晚清國人出訪歐洲留下的觀劇筆記材料,對中西戲劇交流史上這一被遺忘甚至可以說是有意無意被抹去的段落予以發覆。
孫柏 ·史學理論 ·19.9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劉后濱 包偉民主編 ·史學理論 ·17.2萬字
《口述史研究》是由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關于口述史的連續性出版物,此為第四輯。本輯共收入專題學術論文11篇,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捷克與中國的12位學者圍繞口述歷史與環境研究,口述歷史、記憶與認同,口述歷史與女性研究,口述歷史教學,以及口述歷史經驗總結與思考等專題展開跨學科與跨領域探討。此外,還收入書評書介5篇,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來國內外口述史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
楊祥銀主編 ·史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選取了中世紀早期以及近代晚期英格蘭的歷史編撰活動作為研究對象,是對中世紀至近代英國史學研究探索的一次微觀展示,意在使現代史家擺脫專業史學與現代主義思想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桎梏,真正對史學本身存在的意義進行反思。
劉永志 孫逸凡 肖杰 肖曉丹 ·史學理論 ·9.9萬字
《蒙古旅行》是在鳥居龍藏先生的向導下,所記范圍從東、西戈壁沙漠間的興安嶺到西拉木倫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爾喀,南到內蒙古的赤峰地區。根據鳥居龍藏本人的自序,調查的結果有測量途中人口的體質人類學數據,語言的記載,俚歌、童謠等的搜集以及遺跡、遺物的考古學調查。其中,考古學調查包括西拉沐淪河、英金河流域紅山文化的石鏃、石斧等遺物,鮮卑、烏丸以及遼國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遺跡。這是一次較為久遠的旅行,歲月洗練了當時的辛苦,我們去看一段塵封的記錄。
(日)鳥居龍藏 ·史學理論 ·17.6萬字
乳業發展在如今變得越來越引人注意,相關研究也日漸增多,但現有研究多從畜牧經濟角度論述,缺少乳品衛生制度的分析。或在時段上,偏重于80年代以后的行業發展,而對近代以來的發展情況,缺少了解。鑒于乳業市場管理在乳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晚清以來至1949年前的制度演變對現今乳業管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性。
章斯睿 ·史學理論 ·10.3萬字
本書沒有全面介紹漢唐間史學發展的狀況,而是主要討論了幾個與史學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問題,如史學與經學、史學與文學、史學與地域以及社會思潮諸方面的關系等等。近年來,作者認識到,對史學史的研究也不能忽視史學內部的發展邏輯,這次再版,作者為此增補了兩篇相關領域的文章。此外,本書還特別強調了文化史與王朝政治史在時間進程中的不一致,如政治上結束戰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國卻是在漢代。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學術文化差異也是一直存在到唐初。
胡寶國 ·史學理論 ·16.3萬字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學林舊事》《遼金元史考索》兩部著作。收入本書的,是蔡美彪先生沒有編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內容龐雜,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個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題為《史林札記》。
蔡美彪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昭明文選》作為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座豐富礦藏。唐以后的文人,都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詩文家幾乎無一不受到這部文學總集的影響。“選學”的產生和幾度興盛,更促進了《文選》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歷屆《文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文選”學研究者隊伍不斷擴大,學術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同時,每屆研討會后所出的論文集,已經不能夠滿足《文選》研究的需要。基于此,長春師范大學《昭明文選》研究所在學校出版經費的有力支持下,定于自2017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期《文選學研究》輯刊,輯刊系“文選”學研究的專刊,并得到了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的支持,作為文選學研究會的會刊出版發行。創刊宗旨是通過本輯刊的學術切磋、信息交流、資料匯集,探索“文選”學研究的新領域,為“文選”學提供研究成果與信息交流的新平臺。輯刊立足于刊發“文選”學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新成果,新動態,并面向國內外廣大“文選”學研究者公開發行。
陳延嘉 主編 ·史學理論 ·18.4萬字
本書在考證《金樓子》版本與流傳、存佚狀況、編撰體例、成書時間的前提下,以《后妃》為核心構建理想女性形象,以《終制》為核心構建理想身后世界,以《戒子》為核心構建理想世族門第。凡此三篇共同重構了梁元帝蕭繹企圖實現卻最終沒有實現的理想人格,由此掀開《金樓子》一角,看看蕭繹其人,看看南朝那個社會。
孫鴻博 ·史學理論 ·19.4萬字
這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和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從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間,有關全球史、區域史或國別史問題的三次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編。論文集包括五個主題,一是“總論:全球史、區域史與國別史之關系”(葛兆光、艾爾曼、羽田正等三篇),二是“作為區域:何為東亞與中國”(董少新、王振忠等兩篇),三是“在全球史與區域史視野中:觀念、哲學與文學”(FedericoMarcon、中島隆博、大木康等三篇),四是“交錯與關聯:東亞諸國的歷史研究”(馬場紀壽、TinekeD’Haeseleer、王鑫磊、古柏[Paizekeulemans]、SheldonGaron等五篇),五是“全球史研究與大學國際化:各個學校的現狀與思考”(顧云深、佐藤仁等兩篇)。本論文集試圖呈現三校學者對于全球史/世界史、區域史和國別史的一些思考,既承認各個國家歷史學家觀察世界的差異,又努力尋找彼此相容的共識,而且還希望從理論、方法到形式上,探索一個可能的理想型全球史/世界史。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史學理論 ·13.2萬字
歷史學家是在重建真相,還是在講述故事?從古希臘歷史學家的奇聞逸事到現代歷史學家的各種研究方法,《牛津通識讀本:歷史之源》向我們闡述了我們與歷史的關系,以及“歷史”作為一門學科是如何演變的。通過一系列史例,作者阿諾德為我們揭示了研究歷史和理解歷史的方法。我們讀完后定會無比興奮,因為我們不僅能從中發掘過去,還能發掘自己。
(英國)約翰·H.阿諾德 ·史學理論 ·7萬字
《資治通鑒》被稱為“皇帝教科書”,這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權力法則的史學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必讀之書。那么一千年后的我們,應該如何讀懂《資治通鑒》?著名歷史學者姜鵬,倡導用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鑒》,鉤沉隱性的史料價值,參悟個中三昧,發現歷史現象背后蘊藏的哲思。
姜鵬 ·史學理論 ·13萬字
克羅齊按內在邏輯聯系,將系列論文重新排序編輯,結合20和30年代特殊歷史條件,深化并完善其歷史觀和史學理論。此書共分八個部分:作為思想和作為行動的歷史;歷史主義及其歷史;沒有歷史問題的歷史學;歷史的確定性與真實性;歷史學與政治;歷史學與道德;歷史學前景;結論。克羅齊否定歷史哲學的超驗必然性和因果必然性,但肯定歷史學的邏輯必然性。克羅齊對歷史著作的特性進行了分析。作者在書中展現的哲學理論思想和歷史理論思想,至今對世界思想史學和哲學史學仍有重要的啟迪...
(意)貝內德托·克羅齊 ·史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公眾史學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歷史,旨在為有興趣從事或者了解公眾史學研究的讀者提供入門指導,也為公眾史學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首先,概述公眾史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其次,勾勒這一學科的簡明歷史。作為歷史學的新型分支科學,公眾史學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模式,而主要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英語國家,本書將就公眾史學在主要英語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起源、發展、學術史進行梳理和述評;然后,論述該學科的重要課題及重點問題。公眾史學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史學派別。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當代美國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指歷史學者運用學院派歷史學的訓練技能和研究成果,借助于其他學科的方法,服務于與歷史相關的現實社會各領域,包括政府部門、公司企業、新聞媒體、歷史遺址、博物館等機構。公眾史學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其學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實際操作的歷史學家。
李娜 ·史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通過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文本的分析,揭示出這位古希臘史家判斷偉大的主要標準是苦難(希臘文Pathos);并進一步解讀了修昔底德敘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文本片段,探討“苦難與偉大”這一基本觀念如何影響到修昔底德對人類歷史處境的看法和他的寫作。
白春曉 ·史學理論 ·6.8萬字
本書是墨西哥著名歷史學家米格爾·雷昂—波爾蒂利亞兩部重量級作品《戰敗者的見聞》和《戰敗者的見證》的合譯本。《戰敗者的見聞》1959年出版,是從印第安人的角度,記述了西班牙人對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征服。作者從大量的印第安著作(包括古代印第安人用圖畫文字寫成的抄本)和口述歷史中摘取典型的事例寫成此書,且注明了資料來源,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墨)米格爾·雷昂-波爾蒂利亞 ·史學理論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