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因三國時期,蜀錦馳譽全國,設置錦官管理蜀錦生產并筑城保護錦蜀生產,被稱為錦官城。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有“花重錦官城”“錦官城外柏森森”的經典詩作傳詠至今。作家蔣藍以“蜀人外傳”“風物獵記”“天府新錄”三部分,描述了錦官城的歷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李調元詠成都燈會”、“布衣狀元駱成驤”、“林語堂在成都”、“魚鳧與魚鷹”、“歷史文化中的大熊貓”、“成都鳳凰山的演變史”、“龍池書肆的記憶”等文章,就像給讀者呈獻一幅幅錦官城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
蔣藍 ·隨筆 ·21.6萬字
本書記錄了1842年至1941年中國的百年歷史,前半段是作者“親聞”的,后半段是作者“親歷”的。作者利用抗戰期間躲空襲的“閑暇”,在沒有燈光、沒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隨身攜帶的鉛筆和硬面筆記本,寫成這樣的一部“自傳”。這部書被作者視為“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
蔣夢麟 ·隨筆 ·21.6萬字
羅新教授近年撰寫了許多“與專業反思有關”的學術隨筆,反映他對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工作的反思與理解。這些與他走出書齋用自己的腳步丈量歷史、發現中國、認識世界異曲同工,一個目的即追索歷史的縱深感,嘗試發現和講述不一樣的歷史故事。本書用一系列個案討論了諸如歷史學家的美德、史料的運用及反思、歷史敘述的多樣及其背后的原因、歷史的記憶與遺忘、怎樣超越民族主義史學、古代民族的起源傳說與神話、歷史研究的想象空間、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進退波動、帝國帝制的內外輕重等問題,以歷史學家的方式質疑傳統的歷史論述,示范了一種健康的看待和解釋歷史的態度、方法。
羅新 ·隨筆 ·13.1萬字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十四歲步入深宮,成為唐太宗的妃嬪。唐太宗去世后她被剃發為尼,遠離宮廷。命運轉折,她憑借才智重返宮中,再次成為高宗妃子,并輔佐高宗處理政務。高宗病重時,她逐漸掌握朝政,臨朝稱制,取代了高宗的權威。直至公元690年,武則天打破性別禁錮,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開創了女性執政的先河。她的一生充滿傳奇,憑借非凡的政治才智與決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女皇帝之一。
順衍 ·隨筆 ·9.6萬字
《胡適雜憶》原是作者在撰寫《胡適口述自傳》時,打算自寫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筆即幾十萬言,結果“頭”大不掉,只好印成專書,獨立出版,可以說是胡適口述歷史的縮版。唐德剛先生憑自己的回憶和日記上的記錄,對胡適一生牽惹到的無數問題與糾葛,幾乎無所不談,談無不快。但又不止于回憶,他暢談歷史、政治、哲學、文學以及其他一切胡適關注的學問,可見作者才氣縱橫,博學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詼諧,故落筆氣勢縱橫,妙趣橫生。唐德剛將胡適寫得生龍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裝飾什么英雄超人。他筆下的胡適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錯誤和缺點的真實人物。讀了唐德剛筆下的胡適,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語談辯,不知夜之將盡,人之將老。
唐德剛 ·隨筆 ·8.5萬字
《澠水燕談錄》,宋王辟之撰,韓谷校點。全書十卷,內容涉及政事、官制、文儒等諸多軼聞掌故,凡北宋名臣,均有記述,頗具史料價值。以涵芬樓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本,并以《皇宋事實類苑》等有關筆記史料參校。《西塘集耆舊續聞》,宋陳鵠撰,鄭世剛校點。全書十卷,近四分之一篇幅論述柳宗元、蘇軾等唐宋文賢六十余人的詩詞作品,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所記典章制度、士林習尚亦較有史料價值。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與《四庫全書》本和明紅格殘鈔本對校,同時參校《叢書集成》、《舊小說》等本及《宋史》等書。
(宋)王辟之 陳鵠撰 韓谷 鄭世剛校點 ·隨筆 ·8.9萬字
本書集合閻崇年先生一生研究成果之精要觀點、治學之心得體會。本書匯集了閻崇年先生從1984年起,歷時近40年應邀在海內外的機關、高校、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團體等單位進行的多次演講的精華。全書共五編。分作“以史為鑒”和“文化遺產”“歷史人物”“讀書修身”“愛國精神”,共47篇文章。這里面有“明亡清興的歷史啟示/赫圖阿拉之問的答案/物種文化形態的解讀/三千年文化政治中心的地域變化/海洋文化的歷史短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等,還有閻崇年先如何“讀書、修身、修心、踐行、厚德、出新”。
閻崇年 ·隨筆 ·38.8萬字
《歷史的微聲》主要收入歷史學家王笛在西方發表的英文書評,其中大部分文章是首次翻譯成中文出版。研究民眾最大的困難是找到他們的聲音,因為在歷史上大多數民眾的聲音消失了或被遺忘了。歷史學家為民眾寫史,必須找到他們的真實聲音。正史中沒記載,但他們仍然在歷史上留下微弱聲音,有待于歷史學家從各種文獻甚至文學中,以各種方法,尋找民眾在歷史上的蹤跡。過去的歷史寫作,集中在帝王將相、政治人物、知識精英等,只見到他們在歷史舞臺上縱橫馳騁,而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廣大民眾卻基本上消失了。找到歷史的微聲,就變得十分重要。本書共五部分。
王笛 ·隨筆 ·18.5萬字
文史大家金性堯在注詩之余熟讀明史,深諳明代掌故。此部作品是其有關于明史的隨筆結集,包含讀史札記、閑談文化掌故、解讀歷史迷思、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點評著名歷史人物等諸多方面。《爐邊話明史:社會變局與歷史迷思》不同于一般歷史類作品,并非編年史、大歷史,而是在史海中擷取一些小掌故,編綴而成。金性堯功力深厚,深入淺出,評史論人議事時,文史結合,常有獨見。
金性堯 ·隨筆 ·11萬字
如果有皇帝們那年有報刊雜志,會出現多少篇記錄他們經歷和心路的報道?想一想都巴不得趕緊讀到呢。那么,就由時拾史事的記者,不,作者,高成,報道出這一切吧。“時拾史事”是由一群歷史愛好者共同運營的歷史自媒體,在微信公眾號、網易云閱讀、今日頭條等平臺都有賬號。它專門關注正史當中的八卦事,用詼諧的語言講歷史的細節,把枯燥的歷史還原成生活中的街談巷議。
高成 ·隨筆 ·3.1萬字
本書以群像視角寫就,為以王維、李白、杜甫為代表的十位唐代詩人作傳,同時挖掘自初唐到安史之亂百余年間四十多位詩人的趣聞軼事。在史料記載的基礎上虛實結合,通過小說筆法補充空白,生動解讀了名篇佳句背后的人事變遷和歷史波瀾,勾勒出詩歌在大唐的發展歷程,全方位復原唐代詩人和詩歌的不朽魅力。
薛易 ·隨筆 ·32.8萬字
在歷史的長河中,秦始皇嬴政的名字如雷貫耳。順衍所著的《大一統之始:秦始皇與他的霸業》,帶你穿越時空,領略這位千古帝王的波瀾壯闊一生。從秦國的起源到嬴政統一六國,從建立帝制到推行一系列改革,本書詳細講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與遠見卓識。同時,書中也展現了他的暴政與晚年的昏聵,以及大秦帝國在他身后迅速走向滅亡的悲劇。跟隨本書,你將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跡,感受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從中汲取歷史的智慧與教訓。
順衍 ·隨筆 ·10.3萬字
名叫新橋的橋卻是塞納河上最古老的橋。巴士底獄先后關押過大文豪伏爾泰和薩德爵士。巴黎的第一個證券交易竟然誕生在一座橋上。巴黎的源頭不在市中心的西岱島,而在楠泰爾市。埃菲爾鐵塔底下長眠的是2000年前和愷撒軍隊作戰的高盧將士。這些你萬萬想不到的歷史小八卦全都匯集在這本非典型性旅游手冊中。作者洛朗·多伊奇帶你乘地鐵,游小巷,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巴黎。21個地鐵站,21個世紀,暢游古今巴黎!
(法)洛朗·多伊奇 ·隨筆 ·21.9萬字
大唐盛世熠熠生輝,而李世民無疑是這一時代的核心人物。順衍所著的《大帝李世民》,帶你穿越千年,走進這位帝王波瀾壯闊的一生。隋末風云際會,他協助父親李淵太原起兵,在唐朝建立過程中屢建戰功。玄武門之變后受禪繼位,開啟“貞觀之治”,展現出卓越的治國智慧。他禮賢下士,從諫如流,與房玄齡、杜如晦等能臣共創輝煌;經略邊疆,平定東突厥,先后被尊為“天可汗”。本書生動講述李世民的傳奇故事,帶你領略大唐的風云變幻,感受這位千古帝王的雄才大略。
順衍 ·隨筆 ·9.7萬字
自建國以來,明朝就不斷遭遇倭患,好在明太祖、明成祖雄才大略,加強海防建設,建有戰斗力強大的陸軍、水軍,給予倭寇沉重的打擊,讓倭寇不敢肆意妄為。但是到了嘉靖年間,由于日本處于戰國時期、倭寇失控,加上明朝海防變弱,導致倭患特別嚴重,生靈遭到涂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愛國將士紛紛投入到抗倭大業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跡。但當時奸臣嚴嵩集團勢力一手遮天,只顧自己的利益,將抗倭名將朱紈、張經、王忬等誣陷致死,抗倭大業功敗垂成。后來胡宗憲擔任南直隸和浙江總督,他團結帶領戚繼光、俞大猷、譚綸、湯克寬等名將,成功誘殺王直、徐海等大漢奸。特別是戚繼光,建立能征善戰的戚家軍,創設能攻能守的鴛鴦陣,打贏一場又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斗,讓倭寇膽寒。經過許多人的艱苦付出,明朝終于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勝利。但在萬歷時期,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侵朝戰勝,試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大明。明朝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兩次派兵抗倭援朝,經過歷時七年艱苦卓絕的戰爭,最終將日軍趕出朝鮮。
呂筆活 ·隨筆 ·16.4萬字
《歷史,不規矩》為著名學者張鳴教授的最新作品。這本歷史文化隨筆文風犀利,舉凡歷史史跡和掌故,俯拾所得皆學問。本書內容豐富,涉獵廣泛,上至三國兩晉南北朝,下至中華民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豐富多彩。作者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入木三分的剖析,以及眾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將五彩斑斕的往事以新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別樣的歷史畫卷,表現出“個人化的歷史”和“細節化的歷史”的趣味。
張鳴 ·隨筆 ·17.8萬字
從馬可波羅、利瑪竇、馬戛爾尼、呤唎到洛克,這些懷揣各種目的來到中國的西方人眼中,折射出西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以及東西方歷史文化的糾結。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即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史上幾個具有特色的結點,反映了中國朝政、歷史的變化。
祝勇 ·隨筆 ·15.4萬字
2006年夏的蒙古國考察,是一次以中國學者為主、多國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的蒙古歷史考察之旅,歷時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學者羅豐以詳實豐贍的旅行筆記為基礎寫成此書,生動記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獲。一路上作者筆不離手,不放過點滴的個人感受和生活細節,他追摩前輩科學探險學者的風范,悉心記錄游牧生活特有的風土人情,壯麗蒼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來的鹿石、碑銘、遺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繪圖片,使這部紀行成為一部難得的科考筆記佳作。作者對學術旅行的記述有骨有肉,特別是對于考察行程中諸多細節的描寫,對蒙古國社會、經濟、民生的細致觀察,呈現出一部出色的考察記應有的風貌。本書的意義還在于,中國讀者對于蒙古國所知甚少,隨著近年來中蒙兩國社會、經濟交往加深,本書對蒙古歷史和現狀的記述可以滿足中國讀者的濃厚興趣。
羅豐 ·隨筆 ·9.4萬字
這本書中收入的文字是作者1999年至2004年間斷斷續續寫下來的,書中的部分文字曾經在一些報刊上發表過,而還有一部分文字,是由作者演講時的錄音整理的。這是作者寫作跨度最長的一本書,文字雖然是零散的,提供的只是一幅幅剪影,但都圍繞了“百年中國言論史”這一主題。本書正如副標題所言,此書與《追尋失去的傳統》、《筆底波瀾》一起,共同探尋百年中國言論史的幾個時代以及重要人物。傅國涌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國不少歷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啟發,實現了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傅國涌 ·隨筆 ·16.7萬字
本書真實記錄民國社會風云人物。有些掌故是出人意料的:基督將軍馮玉祥,實際上是個偽善多變的人;陳宦晚年落魄,專心研究相術和占卜;吳佩孚作威作福慣了,下臺后仍然端著很大的架子;何成濬認為自己是孫悟空轉世,專門準備了一間密室,采補幼女養生;王克敏喜好男色,其相好之一即為劇壇大家某博士;孔祥熙俗不可耐,山西腔英語不絕于口。還記錄了一些歷史迷案,如張宗昌之死,乃韓復榘指使殺手所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作為日本人,對當時的抗日將領如張自忠、趙登禹等多有好評,而對土肥原賢二等人則非常厭惡。所記相關史實,比較客觀公允。
(日)矢原謙吉 ·隨筆 ·1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