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的特色,一是基本把握住了人物1931年前的生平脈絡、行為邏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鄭氏的“所以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二是以時間為序敘述事件,既能獨立成章,又前后照應,文筆簡練,暢通易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史結合"上,作者還充分借助了豐富的文學、藝術方面的史料,詩文言志表情,故無論是對鄭氏的現實表現,還是對他的心跡情感,都體察細膩,解讀詳實,把這位復雜、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生動形象并力求歷史真實地呈現出來。
李君 ·隨筆 ·23.6萬字
《辨是非》是“古今人物譚叢書”叢書系列的第二本。書稿內所述人物的生卒時間跨度從1840年到1949年,有藏書家,清末朝臣,民國時期的文學家和軍閥等。該書文筆輕快,內容通俗易懂,既有嚴格扎實的學術考據,又有作者深刻的自我見解。行文風格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之一的《清人筆記隨錄》的延續和提升。
來新夏 ·隨筆 ·9.6萬字
論中國大陸落后問題的秦漢根源,當代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海外讀曹雪芹的“文化沖突”,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史學與紅學》收錄了史家唐德剛在史學理論、研究方法和紅學方面的札記共計十七篇,論及史學與文學的關系、小說與歷史的關系、海外中國作家的本土性、漢字拉丁化等議題。作者認為,“文史不分”是傳統東、西方史學異曲同工之處,優秀的史學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學精品,主張史以文傳,避免僵硬執拗地治史,并強調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書中細述李宗仁回憶錄成書過程的篇章,可見其在口述史學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對《紅樓夢》里避諱問題的集中討論和“以經讀經”分析曹雪芹的“文化沖突”的文章也頗有創見。《史學與紅學》談的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后來跟史家唐德剛打過筆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稱其為“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
唐德剛 ·隨筆 ·15.4萬字
歷史,注定要重啟絲綢之路,這是人類的命運之行。但這條古道已然被風沙掩埋,于是,在今天,重新發現絲綢之路就成為首要之務。著名作家和文化學者徐兆壽帶著他的團隊,率先踏上這條茫茫古道,為人類重新講述一個個古道上的傳奇故事。在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張騫如何鑿空西域、蘇武怎樣杖節牧羊、班超何以縱馬天山……在中華民族壯闊的歷史長河中,這些使者用他們的精神和英雄氣魄攻下了一個個歷史的關隘。
徐兆壽 金西源 ·隨筆 ·9.8萬字
《澠水燕談錄》,宋王辟之撰,韓谷校點。全書十卷,內容涉及政事、官制、文儒等諸多軼聞掌故,凡北宋名臣,均有記述,頗具史料價值。以涵芬樓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本,并以《皇宋事實類苑》等有關筆記史料參校。《西塘集耆舊續聞》,宋陳鵠撰,鄭世剛校點。全書十卷,近四分之一篇幅論述柳宗元、蘇軾等唐宋文賢六十余人的詩詞作品,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所記典章制度、士林習尚亦較有史料價值。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與《四庫全書》本和明紅格殘鈔本對校,同時參校《叢書集成》、《舊小說》等本及《宋史》等書。
(宋)王辟之 陳鵠撰 韓谷 鄭世剛校點 ·隨筆 ·8.9萬字
沙特爾位于法蘭西島大區和中央大區交界的厄爾-盧瓦爾省,坐落于一個山丘之上,在厄爾河左岸,博斯平原的中部。沙特爾在巴黎的西南方向,二者相距71公里,是座清幽的小城,約有4.2萬人口,以城中的大教堂聞名于世,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法國九大名教堂之一,更是早期四大教堂之一。高崗之巔是沙特爾教堂,教堂之下躺著這座靜靜的小城,小河繞城而流,并在市中心分成三叉,因此居民住在河邊,住宅的后花園緊依著小河,猶如一座水上花園。小城的難得之處是非常靜謐,城中悄無聲息,好似無人居住一般。
(英)塞西爾·黑德勒姆 ·隨筆 ·17.7萬字
建立人生觀的30課,每課都講述一個短小、有趣而發人深省的古、今人物故事,認識歷史之余,更會使讀者學會一點點的做人道理。
喬忠延 ·隨筆 ·2萬字
中華帝國向來自詡“天朝上國”,明清以降因閉關自大,失去與西方文明對話的機會。其時朝廷腐敗,弊政叢生。近代列強紛至,用武力打開中國國門,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危難深重。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世界現代化大潮面前,無數志士仁人,為了民族自強和文化復興,他們自覺學習借鑒西方文化,積極探索強國御侮之道,在軍事、經濟、政治、教育、文化與外交上,進行了一系列改良和革命,這條變法圖強之路雖荊棘叢生、艱難曲折,但他們仍前仆后繼、跋涉不輟,推動著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侯杰 趙天鷺 ·隨筆 ·10.6萬字
本書特重歷史演化與中國教育實際問題,在論述教育與各種教育活動關系的同時,反映了當時中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一般成果,對啟發和指導人們研究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舒新城 ·隨筆 ·7.2萬字
本套叢書按朝代排序,上至周朝,下至清代,歷經兩千多年,是一套中國歷代名人所著的經典家訓集成。本書正是這套叢書的開端,收集了周朝至南北朝時期諸多名人的各類家訓作品。既有帝王將相,也有文人寒士;既有沙場名將,也有隱逸高士;既有嚴父訓子,也有慈母教兒。本書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家訓中的名篇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讀。
石孝義編著 ·隨筆 ·7.7萬字
本書為“楊寬著作集”第二輯之一種。主要收集了楊寬先生散落于報刊、雜志的各類文章共計百余篇。本稿所收文章,主要包括書評、中外古今評點、文化小品文、時文、工作文章等,如關于上海市立博物館的籌建、展品的征集、展覽的策劃,關于文博人才的培養,報刊連載的江湖叢談系列,以及楊寬先生在當時各類報刊上關于時事的評點和書評,還收集了楊寬先生對于周邊國家民主獨立運動的介紹等相關文章,比較全面的反映了楊寬先生的博學雜識與生平學術。
楊寬著 賈鵬濤整理 ·隨筆 ·27.6萬字
《百弊放言》以民國初期的社會史實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門,下至妓院賭場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圖、營私舞弊、為非作歹的種種丑惡行徑。書中雖以揭示黑幕遮蓋下舊中國社會各界的種種弊端為主旨,但也收錄了許多看似荒謬離奇,實則確有其事的丑聞。作者用犀利的文字,獨特的眼光,層層揭露,逐一曝光,使今日的讀者認清了作弊者的丑陋嘴臉,了解了其作弊時的鬼蜮行徑,并更加深入地認識了昔日的社會。
王鈍根 ·隨筆 ·22萬字
《民國人物在臺灣》講述了國民黨高層人物在敗退臺灣地區以后的人生際遇。作者以紀實手法,詳細地描述了閻錫山、陳誠、白崇禧、何應欽、胡宗南、吳稚暉、于右任、孫科、陳立夫、嚴家淦十位在中國近現代歷目前深有影響人物的命運沉浮,尤其是他們跟隨蔣介石敗退臺灣地區后的境遇。在臺灣地區,有“袖珍版蔣介石”之稱的陳誠,與蔣氏父子的關系日益復雜微妙;在大陸權極一時的“CC派”陳立夫卻遠走美國,成了“養雞專業戶”;過去殺敵無數的白崇禧,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別人的點頭和搖頭之間,只消扳機輕輕一扣……
張林 丁雯靜 ·隨筆 ·13.6萬字
《拉鐵摩爾與邊疆中國》一書所收文章包括以拉鐵摩爾的生平經歷為縱線的階段性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的上半葉其在中國的邊疆考察和其著作在中國的傳播。更為重要而集中的討論則在于跨越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等學科的邊疆理論、區域史、比較史、中國學等方面。
唐曉峰 姚大力等 ·隨筆 ·12.1萬字
本書論述的對象,包括魯迅、胡適、顧頡剛、羅家倫、易君左、丁玲、洪深和徐悲鴻八位作家(藝術家)。這八位作家,身份各異,有的是學者,有的是作家,有的身兼數任;有的大名鼎鼎,有的鮮為人知。他們的人生軌跡,有的終老于大陸,有的飄零海外;其創作,或專注于啟蒙,或傾心于個人興趣,新舊雜陳,公私有別,詩文書畫,各體兼擅……總之,他們難以一言以蔽之。作者選取的研究角度是一般研究中不太注意的方面,包括他們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和個人興趣、嘎嘎獨造的藝術創作、特立獨行的人格風范等,為讀者呈現出這幾位藝術家不為人熟知的“別材”與“別趣”。
張向東 ·隨筆 ·17.8萬字
由著名學者孫歌在系列講演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幾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進展與突破。全書包含三個內在互相關聯的章節,第一章從認識論角度重新討論了“普遍性問題”,認為新的普遍性所對應的知識實踐方式,不是將討論抽象化,而是通過深化對于具體性、特殊性討論,進一步開放差異性,在具體的層次建立連結。第二章處理了日本戰后知識界圍繞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書寫的《昭和史》一書展開的論戰,觸及了歷史書寫如何處理人的問題。第三章討論了溝口雄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溝口對于“自然”“心”“公私”的討論,指出溝口對于中國歷史動力與眾不同的把握能力。
孫歌 ·隨筆 ·11.6萬字
本書收錄了李天綱教授近二十年在媒體上發表的書評和專欄文章51篇,此增訂本在初版(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基礎上增加了28篇新作。全書約16萬字,內容多涉及中國近代史,作者文化和歷史學養淵深,文字雋永而富有哲理,史實掌故信手拈來,文章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和珅看貪官,從李鴻章看外交,從袁世凱看民主……書中沒有沉重、冰冷的宏大敘事,而是一幕幕融會貫通又鮮活的歷史。
李天綱 ·隨筆 ·15.8萬字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領導人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寶貴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工作方法的價值并不因時間的流逝和條件的改變而失去作用,今天我們應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地挖掘它、繼承它、使用它、發展它,以加快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的進程,學習的同時也是傳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優良傳統的較好方式,讓它們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對我們國家的干部來說這是國情教育的優質讀本。
金沖及 ·隨筆 ·8.2萬字
這是一部對三國群雄進行人格心理的深度剖析的歷史隨筆。全書站在與羅貫中截然相反的立場上,對三國鼎立的主要人物用比較詳盡的史料進行了勾畫敘述和分析評論,將發生在一千七百年前那一個英雄世紀中的英雄人物、英雄心理,近距離地挪至現代人面前。無論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讀者還是同名電視連續劇的觀眾,都會從這本書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將促使人們反省歷史,反省社會,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趣味品讀之中就擁有了智慧。
周澤雄 ·隨筆 ·15.4萬字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尤其是在告別帝制、民園建元的時刻,承載著古老文明意識的歷史遺跡隨處可見。而如何看待、處理和安置這些“歷史與記憶”,使它們不斷融入“現代”中國的現代生活之中,相關討論、爭議貫穿了整個民國乃至共和國初建時期。在大量典籍、詩文、建筑、城市規劃、民族國家等問題的“書寫”互動下,作者直面各種形態的材料,條分縷析、抽絲剝繭,既結構化地呈現了古都北京逐漸消逝的氣息,又在現代性理論上做出推進的嘗試,是“歷史與記憶”本土化思考的范例。
季劍青 ·隨筆 ·1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