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華簡中《尚書》類文獻二十余篇,有的是今文《尚書》,如《金縢》;有的是見于孔壁古文或百篇《書序》的篇目,如《尹誥》《傅說之命》;還有一些是今古文都沒有的篇目,如《厚父》《封許之命》。本書以清華簡為主要抓手,綜合運用包括甲骨卜辭、金文、郭店簡、上博簡及馬王堆帛書等在內的出土材料,推進《古文尚書》真偽問題的研究。
劉光勝 ·文物考古 ·20.7萬字
自從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後,由於文獻不足徵,關於孔門後學的研究,雖聚訟紛紜卻並不充分。隨著馬王堆帛書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簡帛的問世,孔門後學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機。本書聚焦孔門後學,以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對孔子之後孔門後學分化的原因,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及子貢、仲弓的思想貢獻及學派特徵、影響等進行了辨析,力圖廓清重重迷霧,逐漸走近歷史的真相,爲重寫先秦儒學史奠定基礎。
宋立林 ·文物考古 ·23.7萬字
《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集中推出學術精品、集中展示學術成果的一個窗口。浙江省社科聯采取“鼓勵申報、專家評審、資助出版、社會館藏”的形式,每年遴選反映浙江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優秀原創學術成果的書稿,以“當代浙江學術文庫”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及時向社會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發現、新進展,努力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浙江“文化強省”建設。組織出版《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扶持學術精品,推進學術創新,打造當代浙江學術品牌的重要探索。《當代浙江學術文庫》將堅持學術標準,倡導學術規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斷推出浙江學術的最新成果。
錢文艷 ·文物考古 ·26.2萬字
歷代石刻數量豐富,類型多樣,且刊刻時間、出土地、出土時間明確,這使得石刻中記載有籍貫地、葬地、卒地等信息的鄉里村坊可究可查。《漢魏六朝石刻鄉里村坊研究》一書,選取漢魏六朝石刻文獻,蒐集整理鄉里村坊相關資料;考證與辨析地理位置,稽考郡縣鄉里,訂補都城裡坊;溯求古地名的歷史沿革,展現鄉鎮村落的承襲與演變;探尋鄉里村坊命名理據,呈現漢魏六朝鄉里村坊的面貌;尋求古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探析宗教文化、民族融合與交往、僑民流徙以及家族郡望等,促進中國古代文化研究。
黃敏 ·文物考古 ·29.1萬字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是在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探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文字學著作。本書在甲骨文中選取了104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窮盡收集了每個字的各種形體,以類型學的方法歸納類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出各種類型在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各組類中的分布情況,并對各類形體作出詳細的說明和疏證,從而勾勒出每個字形的演變規律和演變譜系。以此為基礎,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總結歸納出甲骨文字形演變的“簡化”“繁化”“聲化”“異化”“訛化”的五大規律。甲骨文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材料,是漢語現在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源頭,也是漢語史研究的起點。字形是語言文字研究的基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研究,對古文字和古漢語的釋讀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郭仕超 ·文物考古 ·24.8萬字
山東作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石刻數量大,分布廣,時間跨度長,涵蓋內容豐富,見證了山東古代社會的歷史變遷,是一部鐫刻于石的山東通史。本書主要依據具有代表性的曲阜儒家石刻、濟寧漢代畫像石、泰山封禪石刻、高密與淄川鄭公祠石刻等,對孔子及后裔、漢代山東社會、唐玄宗與宋真宗泰山封禪、鄭玄與范仲淹歷史形象的演變等問題進行考察,從而讓山東古代社會歷史以更清晰、更完整、更真實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
孟凡港 ·文物考古 ·28萬字
庵埠鎮位于潮州市南端,毗鄰汕頭、揭陽、澄海,古稱龍溪都。作者對庵埠鎮歷朝歷代有名款及無名款但有歷史價值的題刻進行記錄、拍照、拓片與整理,并收錄其背后故事。全書收錄題刻140余條,按年代順序排列,上編為匾額、書畫,下編為碑記,分圖片、題刻說明、書法點評、作者傳略、內容注釋等部分。本書可作為研究庵埠歷史的文史資料,供讀者一覽庵埠當地人文、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
楊煥鈿編著 ·文物考古 ·7.3萬字
燕地大體指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地區。本書以《漢書·地理志》為準,就此一地區所置134座郡(王國都)縣(侯國)城的地理方位、形制布局、初始風貌及沿革變遷等予以考述,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補充,對仍存爭議的問題加以推考,對古今皆無考者亦談出自己的看法。本書所考述古城達200余座。其內容以漢代為主,上溯至秦以前,下限一般截至南北朝。史料詳實可靠,立論扎實沉穩,有創意而合于歷史實際。
曲英杰 ·文物考古 ·54.8萬字
自1928年迄今,殷墟科學考古發掘已有九十年的歷程。其間積累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包括數量龐大的骨、角、牙、蚌器。本書共選取200余幅照片,分門別類,并配以詳細的文字說明。所選器物或為制作精美、工藝精湛的禮儀性用品,或為形態多樣、功能齊備的武器,或為看似普通卻實用性強的工具,還特別選取了骨器制作工具,此外還有少量甲骨、動物遺存標本等。借此,希望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殷墟骨、角、牙、蚌器制作和使用的面貌,以及它們在殷墟先民生活中的意義。
何毓靈 李志鵬 ·文物考古 ·6.1萬字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從公元366年開鑿第一個石窟,后來又經歷了近千年十幾個朝代的開鑿,最終形成了這座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莫高窟中有無窮的奧秘,自1900年人們發現藏經洞,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寶庫蜚聲海內外,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探索。穿越千年,莫高窟中留下了幾萬平方米的絢爛壁畫,數千身精美的彩塑,還有內容豐富的經卷文書……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這是一座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也是一個文明的奇跡。走進莫高窟,會看到精美的藝術、多彩的民俗風情,也能感受到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厚重。各個時代的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建筑造型、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匯聚于此。本書,將帶領小讀者們暢游莫高窟,在精美的手繪插圖和娓娓道來的科普文字中,賞藝術、學知識,領略莫高窟的無窮魅力。
敦煌研究院編 王慧慧著 ·文物考古 ·1.4萬字
6處大型遺跡,近300張遺跡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講述“何以中國”本書選取了殷墟遺址、三星堆遺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馬王堆漢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遺跡,講述了它們的發掘起因、發掘過程、發掘收獲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過程,涉及88位帝王及諸侯,收錄近300張照片,包括考古現場、歷史遺跡、文物真貌、遺失古籍、珍貴遺存、墓穴骸骨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從考古遺跡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更輕松地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并還原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曲長濤 ·文物考古 ·19.5萬字
【許宏、馬伯庸、于賡哲推薦!和“考古偵探”一起走進發掘現場】兵馬俑是大秦帝國實力與氣度的象征,兵馬俑的背后是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時代中生活過的證明,他們似秦帝國的一個個細胞,成為大秦帝國最鮮活的注解。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30年來始終堅持不懈地“尋親跡”、研究秦史,在本書中,她為我們呈現了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諸多細微的發現,它們合力再現了秦代社會的鮮活圖景:沿著秦俑家族開枝散葉的脈絡,能看到秦人怎樣的創新和傳承、現實與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接骨膏”修修補補的兵馬俑,代表著秦人的務實還是監管部門的妥協?秦代本土怎樣發達的漆器工藝技術支撐著匠人們制造出如此鮮活的彩色兵馬俑?修建秦陵的究竟是哪三種人,他們的后勤保障是如何做到的?……而跟隨作者探索秦朝鮮活過往的步伐,我們也可以看到更多文物遺址背后秦朝的實相:強弩中的“絕絕子”反映了秦朝在軍事方面對游牧民族怎樣的追趕和超越?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到底是真是假,政策的實施是否有彈性?“暴秦”對戰死的士卒有一套嚴格的發喪流程,是否可為我們解開一點點“秦國為何會統一天下”的疑惑?驪邑的發展壯大,為大秦帝國穩固全國統治做了哪些貢獻……
許衛紅 申珅 ·文物考古 ·12.2萬字
《重返:三國現場》以歷史、文物、遺跡為線索,通過對收藏于各大文博機構中的漢末、三國時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對全國三國文化遺跡的調研,借助“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材料”的“二重證據法”,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有趣的三國時代。歷史現身說法,大過一切講述。書中涉及古城址、古墓葬、古戰場、廟宇、壁畫、書法、碑刻、瓷器、漆器、錢幣、兵器、建筑、服飾、飲食、社會生活、宗教、中外交往等與三國相關的諸多領域,收入400多張國家寶藏級文物及三國遺跡現場照片、手繪地圖。視角新穎,圖文并茂,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看得見的三國”。
成長 ·文物考古 ·18.6萬字
陶器,作為考古學最基礎的研究對象,對于了解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一個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結構上基本按照時代順序,分別介紹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藝,同時包括對各個考古學文化基本情況和主要認識的介紹,旨在提供一個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與價值。
孫瀚龍 趙曄 ·文物考古 ·13.4萬字
蓮都區歷史悠久,人文歷史古跡甚多。據統計,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古民居298處,宗祠102處,寺廟49處,古橋55處,古遺址14處及其他101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一般文物保護單位591處。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星羅棋布在蓮都區的大地上,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本書旨在挖掘、整理文物背后的故事,采取田野調查,查閱方志史料和家譜文獻的形式,全面鉤沉蓮都區的千年歷史,挖掘、整理文物蘊含的獨特人文信息。
陳芳紅編著 ·文物考古 ·9.7萬字
入選百道好書榜!讓國寶說話,是我們的宗旨,是我們編輯出版這本書的指路明燈!讓國寶說話,講述中華文化、中華智慧、民族精神、文明發展的偉大歷程!讓國寶說話,讓國寶走出博物館,走進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書齋,走進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讓國寶說話,感受歷史,放眼未來,讓我們為悠久的從未斷裂的中華文明而驕傲而自豪!
佟洵 王云松 ·文物考古 ·21.8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讀物。秦始皇陵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61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本書作者身為考古隊隊長,全程親歷了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在本書中,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發掘過程,妙析地下軍陣排兵布陣之法,再現大秦帝國兵戎相爭的歷史瞬間。
袁仲一 ·文物考古 ·7.1萬字
自秦末至西漢時期的中國嶺南地區,曾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王國,它承襲中原民族的傳統,又帶有濃厚的南方特色,可史書上對它的記載寥寥。而廣州市象崗掘出的這座石室墓,以考古發現,彌補了嶺南地區的歷史空白。本書作者麥英豪是南越王陵發掘對的隊長,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們真實地記錄了王陵的發掘過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貴的文物,為讀者拂開了南越國的層層迷霧,一窺其千年前的風貌華章。
麥英豪 王文建 ·文物考古 ·7.7萬字
《六千零一夜》從知識考古學角度,講述了作為“知識”的古埃及,過去6000多年間在東西方語境中構建和演化的歷程。從月亮神和亡靈書,到弗洛伊德書桌上的小雕像;從尼羅河和圖坦卡蒙陵墓,到拉斯維加斯的金字塔形賭場;從神廟古跡和英國“冒險家”,到歌手蕾哈娜的伊西斯女神文身;從史料中的克婁巴特拉和愷撒,到油畫與好萊塢電影中的埃及艷后……作者剖析了那些關于埃及的異彩紛呈的故事背后,敘述者或主角的不同態度和目的,帶領讀者認識金字塔以外的古埃及。知識考古學是當代西方思想的前沿話題之一,本書則是這些最新思想成果的集中呈現和運用。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將重塑腦海的埃及印象,更能學會一種思考問題、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文物考古 ·14.9萬字
公元前3500—前2000年前后,蘇美爾人在伊拉克南部肥沃的沖擊平原上創造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人是城市、文字、車輪等多項重大發明的首創者,屬于蘇美爾人的那個古代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燭照著我們今天的城市生活和文明世界。問題在于,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蘇美爾人和他們的世界,是否就是真的客觀發生過的歷史?本書作者保羅·柯林斯揭示了在過去150年中,各國學者如何利用出土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各類考古文獻資料,構建出了一套以蘇美爾人為題的“知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蘇美爾人其實從未被我們簡單地“遺忘”過,正如他們從未被簡單地“發現”過一樣。每次“發現”都只是那些試圖“發現”他們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對蘇美爾人的重新建構而已。從古到今,這樣的建構重復了很多次。
(英)保羅·柯林斯 ·文物考古 ·1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