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空中花園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古希臘羅馬人為何稱它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究竟是哪一位偉大帝王建造了它?花園運用了哪些驚人的技術成就?又對后世的花園設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斯蒂芬妮·達利深入研究了神話傳說與古典文獻,對這座傳奇花園的位置與形象給出全新的解釋,生動描繪出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古代文明。
(英)斯蒂芬妮·達利 ·文物考古 ·15.1萬字
本書包括半坡遺址和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半坡人的家園寸土、生產與生活、精神世界、民風習俗,以及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等內容,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半坡人及半坡社會的獨特風采,述說了半坡遺址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脈絡,描繪了史前半坡人的生活畫卷,傳遞著來自6000多年前的文明呼喚。走進半坡,開啟史前文明之旅,奔向史前文明的召喚曙光,重溫關于人類童年的久遠故事。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1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沈從文講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這本書剖析了史前考古學中一些基本和常見的問題、對人和人類文明由來的根源進行了考古學視角的觀察和解答。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演化的密碼、史前人類的狩獵采集行為、農業起源、人類社交行為的起源、文明誕生背后的動因等,都進行了細微的探討。從世界領域來看,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以及狩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等,都是頗受關注的問題,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將自己多年求學、教書和研究中的心得融入其中,并結合中國本土的考古材料,文字淺顯易讀,內容新奇有趣。作者的此項課題,受到了人文社會學科課題資助,能夠提供一定的資助款。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8.5萬字
世界考古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十幾個國家的著名考古學家參與的盛大的學術活動?!妒澜缈脊耪搲瘯尽肥鞘澜缈脊耪搲邪l布的優秀論文集。本文集有中外頂極學者的歷史學和考古學方面的文字,還有當年評出的十大世界考古發現的介紹,有大量的圖片。是一本了解世界考古學現狀的比較優秀的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上海市文物局 上海研究院 上海大學 ·文物考古 ·14.5萬字
史前美術的研究目的,除了探討審美的起源,更是為了通過史前物質文化遺存,研究早期人類的精神世界。史前的浙江,貢獻了年代久遠的彩陶器物、登峰造極的玉器工藝、獨具匠心的刻紋藝術等種類繁多的美術題材,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貫穿浙江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的精神脈絡。本書以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為主,串聯四個不同的專題,形成全書架構,通過提取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美術題材中不斷重復的“模式”,構建適當的用以闡釋象征意義的規律,以期突破史前美術研究中常見的因主觀類比造成的認識瓶頸。
朱雪菲 ·文物考古 ·9.1萬字
本書廣泛搜集國內外沉船資料,對照各類陸地遺址出土的陶瓷器遺存,圖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國古代陶瓷經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銷的歷程及階段特征,揭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變遷的歷史及不同階段中國在世界海洋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窯址資料的基礎上勾畫出中國古代外銷瓷業生產變遷的脈絡,并以個案的形式討論了以陶瓷貿易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動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劉淼 胡舒揚 ·文物考古 ·14.9萬字
201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赴埃及考古發掘和研究”成功立項。作為重大項目的一個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邀請到六位國內外知名的埃及學專家,先后共組織了十三場埃及考古專題學術講座,對埃及學和埃及考古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精彩講解,講座主題基本上涵蓋了埃及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設計到了當前國際埃及學和埃及考古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書可供埃及學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參閱,也適合廣大學生及對古埃及文明懷有興趣的普通民眾閱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考古 ·8.2萬字
中國北方人面巖畫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陰山、桌子山、賀蘭山,以及赤峰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借鑒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本書對中國北方系統中的人面巖畫進行研究,分析與總結中國北方各區域人面巖畫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并進行分期研究和年代的探討。同時,本書還對人面巖畫的傳播路線,人面巖畫與原始宗教,人面巖畫與巫儺面具及原始戲劇等問題加以討論,以更全面地研究人面巖畫的文化內涵,再現中國相關歷史文化面貌。
王曉琨 張文靜 ·文物考古 ·7.1萬字
本書《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是《中華流失文物迷蹤》系列的第一輯,它通過一個個專題,講解了我國流失文物的來龍去脈。《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共分為四個專題,分別為“圓明園大劫難”“紫禁城的黃昏”“在漫長的古道上”“從云岡到龍門”。本書具有較強的資料性,圖文并茂,對中華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對流失情況進行追蹤。由于作者是一些事件的親歷者,說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具有可讀性。書中對珍貴文物的創作、流傳、收藏等情況細加梳理,對其流失情況進行追蹤,其中涉及諸多文史類知識,能使讀者開卷有益。本書對中華流失文物的探尋和追索,就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保全,對民族根系的維護。全書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牛憲鋒 ·文物考古 ·16.3萬字
本書是學部委員文集的一本,張長壽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長,是我國知名的商周考古學家,本書匯集了張長壽先生在青銅器、玉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這些文章都曾在中國考古學界尤其是商周考古學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在青銅器和玉器的研究難題的解決方面,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本書的出版,對于后學繼承前輩的學術十分重要。
張長壽 ·文物考古 ·15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為寧夏博物館各文物撰寫的英文解說詞,分為兩部分內容:史前至清朝的寧夏通史及寧夏巖畫,兩部分內容完全按照寧夏博物館寧夏通史展廳與寧夏巖畫展廳的參觀順序設計排版,可以使讀者初步了解寧夏歷史及特色。
張雨婷 ·文物考古 ·1.7萬字
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特別是在一些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分神祇、人物故事、靈異、生活、出行、建筑六大類,可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朱滸編著 ·文物考古 ·6.1萬字
疾病考古是運用古病理學方法對人類遺骸所表現的疾病和創傷進行科學鑒定,并借助文獻資料、圖像和出土遺物對相關人群的社群關系、生業模式和文化習俗進行綜合分析的學科。本文綜合分析了已公布的38處新疆青銅時代與早期鐵器時代墓地與遺址的人骨材料,按地理概念劃分為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3個單元,結合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對創傷、齒科疾病、先天畸形、腫瘤、關節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傳染性疾病、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疾病,以及顱骨變形、鉆孔、頭骨環鋸等現象進行研究,客觀反映這一時期新疆地區的人地關系與族群沖突。
張弛 ·文物考古 ·12.6萬字
殷墟對于中國考古學的意義,不唯其埋藏著豐富的古代遺跡,更在于它的發現和發掘與中國考古事業息息相關,殷墟發掘因此而被視為中國考古學史的縮影?!兑笮婢攀昕脊湃伺c事》一書,選取1928年以來,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眾多考古學者在殷墟工作過程中留下的照片、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給九十年來的殷墟考古留下了物證,并賦予其學術史意義。
唐際根 鞏文 ·文物考古 ·5萬字
《古城古墓挖掘簡史》一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煉通俗的語言,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跡的發現和發掘歷程。這是鄭振鐸先生在考古學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和可讀性。此外,本書附錄還收錄了朱偰的《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使本書的內容更豐富、更完善。全書約插入了160幅圖,很多都是很珍貴的老照片。
鄭振鐸 ·文物考古 ·6.1萬字
本書是一部記錄在“第三極”青藏高原開展考古發掘工作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記。作為一部反映青藏高原考古的通俗讀物,作者通過十余篇隨筆及多幅直觀的實物圖和形象的線描圖,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在考古發掘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田野資料,圖文并茂、通俗、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其在發掘西藏拉薩曲貢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等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遺址過程中的發現和感受,同時展現了雪域高原上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燦爛古老的文明風貌。
王仁湘 ·文物考古 ·0字
本書通過對宋代寺院碑文系統深入的研究,認為宋代多維度的佛教信仰,在豐富多彩的寺院碑文書寫中,得以確立和呈現。對于佛教的現實價值,雖然官方、民間和寺院的立場、認識不同,但彼此之間并不存在對立和沖突,而是互相補充與呼應,最終通過文人、僧侶和平民的碑文書寫,建構了宋代佛學文化的基本思想面向:人生福祉、心靈自由與社會和諧。這一結論,無疑對當下整合各方力量、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趙德坤 陳傳芝 ·文物考古 ·19.4萬字
璽印的制作與使用,是中國社會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寥寥數字,攜帶者種種的歷史痕跡。宋代至清代,金石學長足發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學興起以后,古璽印成為考古學、古文字學的重要門類,同時也為認識中國古代印章提供了“顯微鏡”,為研究古璽印開啟了新的大門。《考古印史》從考古學分析切入,對古代璽印的基本分類、材質、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鑒定、辨偽等作了全面的闡述介紹,并對古璽印從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學分期及其演變發展,作了系統梳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同時對古璽印的鑒定與辨偽,以及篆刻的學習,具有實用性的指導。本書展示了685個圖例,絕大部分為原大尺寸,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鈕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為收錄。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周曉陸 ·文物考古 ·1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