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記錄在“第三極”青藏高原開展考古發掘工作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記。作為一部反映青藏高原考古的通俗讀物,作者通過十余篇隨筆及多幅直觀的實物圖和形象的線描圖,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在考古發掘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田野資料,圖文并茂、通俗、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其在發掘西藏拉薩曲貢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等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遺址過程中的發現和感受,同時展現了雪域高原上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燦爛古老的文明風貌。
王仁湘 ·文物考古 ·0字
本書是2006-2021年間漢長安城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的集大成,收錄了這一期間幾乎所有的發掘資料和專題論文,是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書。全書分成兩大部分:上編為田野考古資料,包括12篇發掘報告和12篇簡訊(發掘工作已經完成但尚未整理出正式報告之前的材料);下編為研究論文,包括4篇研究綜述和42篇有關專題論文。都城是一個朝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薈萃之地。漢長安城是西漢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它貫通中西絲綢之路的創始起點,與西方的羅馬并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都市。經過65年的考古探索,基本搞清了漢長安城的平面形狀、規模以及城墻和城壕的結構、城門與城內大街的形制、城內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宮與長樂宮、桂宮、北宮的范圍和布局、武庫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業作坊的種類等;以南郊禮制建筑為代表,城郊的面貌也逐漸清晰。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考古 ·64.5萬字
本書通過對宋代寺院碑文系統深入的研究,認為宋代多維度的佛教信仰,在豐富多彩的寺院碑文書寫中,得以確立和呈現。對于佛教的現實價值,雖然官方、民間和寺院的立場、認識不同,但彼此之間并不存在對立和沖突,而是互相補充與呼應,最終通過文人、僧侶和平民的碑文書寫,建構了宋代佛學文化的基本思想面向:人生福祉、心靈自由與社會和諧。這一結論,無疑對當下整合各方力量、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趙德坤 陳傳芝 ·文物考古 ·19.4萬字
璽印的制作與使用,是中國社會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寥寥數字,攜帶者種種的歷史痕跡。宋代至清代,金石學長足發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學興起以后,古璽印成為考古學、古文字學的重要門類,同時也為認識中國古代印章提供了“顯微鏡”,為研究古璽印開啟了新的大門。《考古印史》從考古學分析切入,對古代璽印的基本分類、材質、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鑒定、辨偽等作了全面的闡述介紹,并對古璽印從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學分期及其演變發展,作了系統梳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同時對古璽印的鑒定與辨偽,以及篆刻的學習,具有實用性的指導。本書展示了685個圖例,絕大部分為原大尺寸,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鈕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為收錄。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周曉陸 ·文物考古 ·19.5萬字
世紀70年代初,馬王堆漢墓發掘。一二三號墓中均出土了大量遣策簡。遣策即是記錄下葬物品的清單。本稿圍繞馬王堆漢墓出土遣策,第一章集合以往諸家隸定,加以精按,第二、三章對應隨葬物品、助葬物事,加以全面整理,并提出新的解析和觀點。第四章為“三號墓簡序復原研究”。本書精裝8開本,30萬字。內部為四色彩印,有精美配圖。對于馬王堆漢墓文獻專業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鄭曙斌 ·文物考古 ·21.3萬字
本書依托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珍貴簡牘,精選了其中關于兩漢時期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民族關系等第一手史料。通過創新性地挖掘簡牘這一文化遺產,生動地講述了那些在絲綢之路上發生過的耐人尋味且真實的歷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書中不曾記載的普通絲路民眾的日常生活細節,帶領讀者重溫絲綢之路的建設歷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簡牘背后所蘊含的中國歷史與文化。
馬麗 ·文物考古 ·12.9萬字
考古天然地帶有一些傳奇色彩,那么,真實的考古學是什么樣的?考古學發現了什么樣的古代中國?這是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本書由活躍在考古第一線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執筆,共設置100個題目,涵蓋了什么是考古、怎樣做考古、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古代墓葬考古、特種考古、石窟考古、技術與文明、古代文化、絲綢之類等九大領域,介紹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取得的重大發現。以新穎、巧妙的角度提出問題,引出專業、嚴謹的考古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理念、方法、技術、重要發現、重要文物、重要遺址,梳理中國考古學的前世今生,使讀者對中國考古有清晰、完整的認識,對華夏文明有更深的理解與思考。
劉文鎖主編 ·文物考古 ·21.5萬字
本書收錄20世紀50年代至2003年期間新發表的魏晉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國之始,迄楊隋之末(220—618),共計231方。全書分為魏晉十六國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五個部分,每方墓志包括錄文和疏證,注明圖版刊載、錄文著錄和研究概況,并對墓志所涉史事作簡單的考證和說明,是集資料性和研究性于一體的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典范之作。
羅新 葉煒 ·文物考古 ·32.5萬字
名物學是涉及社會生活史、工藝美術史、文物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學科,二十多年來,揚之水通過其扎實嚴謹的研究和勤奮著述,將名物學發揚光大,給這門古老的學問注入了新的內涵,正如作者所說:“在考古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情況下,今天完全有條件使名物學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解決文學、歷史、考古等領域中遇到的問題?!北緯婕肮糯揖?、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節令風物等內容,以專題的形式講述和揭示名物學這一交叉學科的研究內容、方法和功用,考據精審,文圖并茂,一卷在手,既可以領略和體會名物研究的魅力,也可對作者治學的特點以及學問的如何養成等多所領悟。
揚之水 ·文物考古 ·17.5萬字
《唐城考古·絲路玻璃》,安家瑤著,收錄了作者主要的學術論文21篇,分為“考古篇”和“古代玻璃篇”,末附作者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提案若干篇?!翱脊牌笔珍浾撐姆?篇,多為作者參加唐長安城西明寺、圜丘、大明宮、太液池等考古發掘的研究心得,涉及了隋唐長安城研究中有關宗教寺廟、禮制建筑、宮殿建筑等方面的重大問題?!肮糯A笔珍浾撐姆?5篇,這是作者四十余年耕耘的研究領域,從點到面,從微觀到宏觀,結合中外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總結了我國古代玻璃的發展脈絡和工藝特色,并提出“歷史上的東西交通要道不僅是絲綢之路,而且也是玻璃之路”。
安家瑤 ·文物考古 ·24.9萬字
系統地闡述了展示設計的主要原理和設計方法,既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對新理念、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的把握,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單文革 陳國輝 李卓主編 ·文物考古 ·6.5萬字
宇文猛本人是北魏、西魏、北周王朝的三朝元老,宇文猛墓的發現和發掘是迄今為止有明確紀年的北周較為重要的大型墓葬,出土的文物、壁畫可以看出宇文猛是西魏、北周統治集團中的顯赫人物,但史書卻無傳。本書的出版,對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及中西文化交流,民族關系有重要的意義。
耿志強 ·文物考古 ·9.9萬字
本書利用考古發現新資料和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參照歷史文獻,從考古學角度對以山東省為核心的海岱地區(或東方地區、齊魯地區、東夷文化區)早期文明與社會發展詳細特點、具體進程進行了論述。本書主要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作為中國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地區史前文明發展特點突出,社會發展模式也獨特,二是海岱地區對中華早期文明形成與發展發揮了獨特作用,三是從古代文字產生、社會分層、兩性分工、貴族用品玉器制作與控制、鹽業生產與區域社會發展等具體方面分析了海岱地區史前社會文化發展特點,四是東夷族群對夏商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以及與夏商王朝的關系,五是殷商文化在海岱地區的發展過程,著重指出,商代晚期,殷商文化與勢力在西、北、南部大范圍退縮,唯在東方地區發展最為穩定,聚落和人口數量急劇增多,文化面貌與殷商文化關系最為密切,而與東夷文化互不往來,形成二元對立,而周王朝分封在東方地區的姬姓、姜姓、妊姓、姒姓封國均位于晚商文化分布區內。這些成為早期齊魯文化的底色。
燕生東 ·文物考古 ·28.6萬字
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經濟研究所,牽頭組織國內各民族契約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于2014年申報并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14ZDB030),合作對一些民族語種契約進行系統的整理,同時開展了對各民族契約文獻的多方位研究,2015年10月,在吐魯番市舉辦了“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與會的四十多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察合臺文以及漢文契約文獻作了多方位的探討,對于契約在絲綢之路繁榮中的作用,各民族語種契約與漢文契約比較中的異同以及由異趨同的演變,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的調整及其經濟活動的比較,契約自身發展中的特點和規律性認識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見。現將這些學術成果匯輯成《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以廣交流。
乜小紅 陳國燦主編 ·文物考古 ·27.1萬字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一書是孫機先生的代表之作,本次修訂,孫機先生除更正原作不確及訛誤之處外,又親手重新繪制了百余幅圖片,讓本書內容更加嚴謹,圖片更加豐富,形成了最終定本,故名“修定本”。本書結合出土文物,詳細介紹了漢代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內容涉及耕作、漁獵、窯業、冶鑄、紡織、錢幣、車船、武備、建筑、家具、服飾、文具、醫藥、飲食器、燈、熏爐、玉器、金銀器、樂器、雜技、娛樂、少數民族文物等。書中附有上千幅漢代文物圖樣。孫機先生在解說這些物質遺存時,大量引用相關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對于每件物品的產生、發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統、簡明的闡述,時有獨到精辟之見,本書是了解漢代物質文化生活的必讀之作。
孫機 ·文物考古 ·46.1萬字
本書選取十四個關于古代銅鏡的話題,從不同角度,對銅鏡進行了研究。內容涉及舉世矚目的金村大墓出土銅鏡,銅鏡上的銘文詩詞、圖畫,鑄鏡工藝,關乎銅鏡使用方法的鏡架和鏡臺及其映射出家具的發展,與銅鏡相關的磨鏡工藝和手藝人,以及和考古學有關的銅鏡出土環境、盜墓問題。這些話題單獨成篇,編排按照時代由早至晚。不僅為大家介紹了銅鏡精美絕倫的外觀,還對與之相關的人和歷史進行了剖析,達到了考古學由物見人的研究目的。
霍宏偉 ·文物考古 ·13.3萬字
本書選取秦始皇兵馬俑為典型案例,探討“一帶一路”沿線文物可以采取的虛擬復原技術。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本書重點討論“一帶一路”沿線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方案,針對以兵馬俑為代表的剛體文物碎塊確定三維數據模型,采取基于斷裂面上多特征的碎塊匹配方法,將相鄰碎塊進行匹配拼接,從而實現文物的虛擬復原,以此對“一帶一路”沿線文物的虛擬復原進行技術可能性的探討。
趙夫群 ·文物考古 ·7.8萬字
先秦及秦漢時期的有字文物,主要包括甲骨、青銅器、簡牘、帛書、漢畫像石、陶器、玉器、金銀器等。而其中最具時代特色的,又是商周的甲骨和青銅器、戰國、秦漢的簡牘和帛書,以及漢畫像磚石,本書所選取的34種文物主要出自這五類。全書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大眾普及有趣有料的歷史知識,旨在科普一般人不知道的歷史冷知識、顛覆一般人都知道的歷史濫知識。
林屋公子 ·文物考古 ·20.6萬字
禮樂制度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青銅禮器是中國禮樂文明的載體和標志,承載了豐富的精神內涵。許宏在本書中,梳理了中國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從原始銅合金到紅銅、青銅的考古發現,捋清在甲骨文發現之前一千多年青銅技藝發展的脈絡,勾畫了東亞大陸青銅文明畫卷的卷首,追溯“青銅中國”的肇始。
許宏 ·文物考古 ·8.7萬字
山西現存的古代寺觀建筑及壁畫在數量上均居我國各省之首,而其中元明兩代壁畫水平最高。本書即是在田野考證的基礎上對山西幾處元明清寺觀壁畫的具體研究,對一些杰出的壁畫作品進行個案研究,深入剖析每堂壁畫的主題內涵、藝術意蘊以及社會時代背景,既有對老問題的重新思考,也有對一些新材料的發現和深入思辨,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山西壁畫、拓展中國古代壁畫史以及中國宗教藝術研究具有較大的借鑒價值和補缺意義。
李凇 ·文物考古 ·2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