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篩選收集了1958年10月25日至2017年12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要會議、重要事件、重要活動以及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方面建設的真實記錄,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本書從絲綢之路的興起寫起,以泉州為視角,介紹了唐五代時期的泉州港交通、造船技術、對外貿易等情況,重點介紹貿易中流通的各個時期的貨幣情況,并配以精美圖片,讓我們重識這些海上絲路貨幣以及相關文化遺存的歷史,追憶當年沿線各國在海上絲路貿易中和平共榮的盛景。
李冀平主編 ·地方史志 ·7.6萬字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究構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3.8萬字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2.8萬字
本書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搜集、譯介和研究國外黑龍江史料的開拓之作。書中搜集介紹了未被國內學者發現或鮮為人知與利用的國外有關黑龍江歷史資料,包括我國北部邊疆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及對外關系史新資料。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系統搜集、梳理與研究,編撰出俄羅斯、日本、朝韓及歐美一些國家現存的黑龍江史料提要,以作為東北史研究者入門向導和深入研究的工具書,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我國東北邊疆史料學搜集整理研究之不足。
戰繼發主編 ·地方史志 ·72.2萬字
本書記述了陳渠珍作為進出西藏經歷的政治動蕩和戰爭風云,穿越茫茫雪域大漠的歷險以及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該書深刻揭露了英、俄帝國主義對西藏的覬覦與爭奪、清末封疆大吏和新軍內部的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真實記錄了辛亥革命對川藏地區的重大影響,以及不同政治勢力較量的實況;詳細描繪了川、藏、青的山川風景、少數民族人情風俗和社會生活。該書是一部重要的清末民初川藏軍政情勢的實況史料,也一部精彩的紀實文學作品。
陳渠珍著 中華書局編輯部整理 ·地方史志 ·9.4萬字
《海南島傳:一座島嶼的前世今生》是“絲路百城傳”叢書中唯一一部以整個島嶼(省)為地理單元的作品。海南島的自然之魅,已經為無數的眼睛所領受。然而,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特殊現場,這里曾經風起云涌、撕心裂肺的一切,卻杳然沉入歷史的深幽與冰涼。本書以隨筆的話語,敘述了這座海島隱秘而傳奇的身世,打撈出沉船一般斑駁的人物與事物,在復活再現的同時并加以輾轉演繹,從中榨取出豐盈而令人驚訝的意義與滋味——這恰恰是海南島最令人神往的所在。
孔見 ·地方史志 ·34.4萬字
生肖又稱屬相,是中國人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用來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組文化符碼。十二生肖濃縮農耕文明而形成的時間空間序數符號系統及其應用習俗,是富有中國特色的一項文化遺產。本書引用大量文獻史料,介紹十二生肖的由來,介紹相關民風民俗、典故傳說等,多方面展現了源遠流長的生肖文化。本書圖文并茂,娓娓道來,既富于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關十二生肖知識的國民讀本。
吳裕成 ·地方史志 ·6.6萬字
《龍巖傳:兩條江與兩個民系》是“絲路百城傳”大型叢書系列之一。龍巖本質上是移民城市,中原移民的后裔在此生息繁衍,海外移民的祖先由此出發遠航,漢民族兩個民系在此碰撞與磨合,多元文化在此混雜與交融。全書從閩西中古之前文明說起,細述民俗的起源變遷、海絲史上彪炳史冊的人物事跡,到近百年來成為中華民族探索出路振興國家的關鍵地域——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作者以典雅的語言,呈現兩條江、兩支民系及兩個州(汀江、客家人、汀州府,九龍江、河洛郎、龍巖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和發展,為故鄉龍巖譜寫出一曲山與海的交響詩。
馬卡丹 李治瑩 ·地方史志 ·20.2萬字
桐鄉歷代名人輩出,其科舉、宦績、著述、立世事跡等,地方志均有或詳或略的記載。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進入了正史,或立傳,或附傳,或著錄書目,或被提及。這代表了桐鄉人所達到的一個高度。他們走出桐鄉,處江湖之遠而輝耀他鄉,躋身廟堂而與議國事。其人其事很值得挖掘梳理、展示宣傳,以耀鄉邦,以勵后人,以增一地之文化自信,以助一方之文化創新。本書梳理出宋元明清“正史”中出現的桐鄉人、涉及的桐鄉事,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敘說,并適當點評與感悟。涉及歷史人物138人。
王士杰 ·地方史志 ·24.4萬字
北京中軸線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歷史發展,是北京人文歷史、道德教化、風俗民情乃至社會發展的一條命脈。《北京中軸線》作者李建平先生長年從事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北京中軸線”。本書圖文并茂、史料翔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軸線上特色建筑的左右對稱文化、神秘數字文化、九門宮闕文化、橋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圖書。
李建平 ·地方史志 ·11.7萬字
《綠色記憶》是中共榆陽區委和榆陽區人民政府為了進一步挖掘榆陽區人民治沙造林歷史,弘揚榆陽治沙精神,以史鑒今,傳播榆陽正能量而編撰的一部書籍。本書通過80余位人物回憶和大量的歷史圖片,集中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榆陽歷屆黨委、政府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北治沙、南治土、中治水等戰天斗地的重大事件、人物和先進典型。講述者中有親歷榆陽治沙的專家學者、有決策治沙的領導干部,有默默奮戰的技術人員和勞動群眾,以生動感人的親身經歷,從不同的視角見證了榆陽治沙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銘記了榆陽治沙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榆陽區林業局 ·地方史志 ·36.5萬字
《德耀三秦》是由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持編寫。旨在宣傳“陜西好人”先進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人人學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本書收集了賀軍、盧效平、樊文來、劉彪、方玉光、何卓遠、李科義、任立新、張小俠、王養洲、王滿強、任鳳祥、王應保、吳書強、馬彩鳳、胡芯、曹鵬、張丹、龔奇福、王維、吳建法等多位榮獲陜西省第四屆道德模范稱號的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秉著傳承先進文化,播撒社會文明,提高全民素質的美好愿望。將好人好事記錄并與讀者分享。
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11.9萬字
本書為“端州歷史文化”系列中的一本,書稿主要從“鄉土風物”“人文史話”“吉祥諧趣”等三個方面記述金林村的歷史人文風俗,以傳說故事的形式“復活”村中古物古樹古風等,對讀者有一定吸引力;聯語集錦妙趣橫生,頗具哲理意味;書中對謝氏家族的記錄可作為宗族探源的參考資料。全書概述全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謝卓偉 ·地方史志 ·11.6萬字
《深圳傳》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深圳只用了四十年時間便躋身中國一線城市并成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為國際性的都市;懷揣夢想的人從四面八方來此奮斗,成為敢想敢為的深圳人。但正因深圳年輕,深圳人來源復雜,如文化沙漠,冒險家的樂園……作者在深圳生活近30年,觀察、思考、生活,用眼睛和腳步丈量常人罕至的角落,用心體悟歷史變化,觸摸當下脈搏,以一個記者的敏銳和學者的深沉,用多年積累的素材和精微的個人發現,敘述建造這座城市的偉人、英雄和追夢之人,亦關照那些易被忽略的小人物小事件的生存狀貌,以事實呈現這座城市的巨變,以入心入肺的深刻解讀照見這座城的思想史和心靈史,為“誤讀”正名。
胡野秋 ·地方史志 ·14.2萬字
神通寺位于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為古代名剎,也是山東佛教的發祥地。原名郎公寺,約建于東晉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開山祖師為僧朗公禪師。本書分風物形勝、開山弘法、興衰沿革、寺院修復、寺院高僧、古剎靈跡、法屬伽藍、傳說故事和金石文獻共九卷。通過編纂寺志,既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本寺的歷史及其變遷的發展情況,繼承、發揚本寺的優良傳統,又有利于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佛教,弘揚佛法,同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釋界空主編 ·地方史志 ·16.3萬字
本書按照自貢市委領導的要求,為深入挖掘自貢特色黨史資源,傳承老一代戰士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供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作者單位采訪了原解放軍西南服務團24位老戰士,通過他們的回憶,展現了這些老戰士參軍受訓、八千里挺進大西南、參加新中國人民政權建設、剿匪、土改、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再立新功的真實畫面。本書從一個側面生動地反映出共和國成立之初,自貢地區新生人民政權的建立、鞏固及其之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近70年發展的風雨歷程。此書的編寫出版,不僅為西南服務團團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自貢地區黨史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以史勵志、以史育人的活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中共自貢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地方史志 ·13.9萬字
目前,我國地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者,只有“南京老地名”和“江寧老地名”。本書的基本內容,包括50條江寧非遺地名釋文,相關的詩詞、民俗等鏈接文字,古舊地圖、新老照片、書影、文物、物產等圖片。成書篇幅約8萬字、200幅圖片。
胡阿祥 呂凡 段彬 ·地方史志 ·8.7萬字
圖文并茂,通過老照片和回憶文章梳理記錄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的建設、發展歷史,以及校友在校的學習體會和專業工作經歷,展示學院在科研、育人等方面獨一無二的歷史過程與文化特征。
趙頌平 王震 ·地方史志 ·26.4萬字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二輯,共收錄20篇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周曉光主編 ·地方史志 ·3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