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石家莊文化通史》分先秦秦漢卷、魏晉隋唐卷、宋金元卷、明清卷、近現代卷。書稿為5卷本《石家莊文化通史》的第五卷。本書為石家莊學院重點建設學科“專門史”研究成果。以區域歷史文化為視角,系統地梳理了石家莊市近代以來的文化事象。通過介紹石家莊近代以來由村莊,而市鎮,而城市,而都市的勃興的歷史進程,揭示該地區文化性格的內在變化趨勢。在封閉—開放、保守—包容的糾葛之中,對傳統的燕趙文化做出了新的發展和闡釋。
袁丙澍 王鋒 王倩 ·地方史志 ·26.3萬字
《“十二五”廣州大事記》是“廣州史志叢書”中的一種。本書采用編年體的形式,按時間先后順序記述了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廣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堅持存真求實、一事一條、文字簡潔的原則,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廣州地區“十二五”期間的建設成就。全書約30萬字。
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31.6萬字
《佛坪縣志(1990~2010)》分為二十六編。有總述;大事記;第一編行政建置;第二編自然地理;第三編秦嶺四寶;第四編中藥材;第五編人口;第六編農林水牧;第七編工業;第八編商貿業;第九編旅游;第十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第十一編交通郵電;第十二編財稅金融;第十三編經濟綜合管理;第十四編中共地方組織;第十五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第十六編地方人民政府;第十七編地方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八編群團組織;第十九編審判檢察;第二十編軍事;第二十一編綜合政務;第二十二編教育體育科技;第二十三編醫療衛生;第二十四編文化文物廣播電視;第二十五編社會;第二十六編人物。
佛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42.8萬字
《措勤年鑒2018》是一部系統記述措勤縣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的資料性文獻,內容主要記錄措勤縣2017年度的基本情況、最新成就、重大事件、發展趨勢等。該年鑒的出版將為社會各界了解措勤縣、建設措勤縣、開發措勤縣和研究措勤縣提供全面、翔實的資料。該書的作者是西藏措勤縣黨史征集辦公室,主要職能是根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對照黨史工作規劃完成情況,及時科學高效搶救黨史資源,征集編纂整理中共地方資料。
西藏措勤縣黨史征集辦公室 ·地方史志 ·32萬字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示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出版協會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員會初步規劃在2019年10月前夕正式出版發行《影像中國70年》叢書。人民出版社將指導、協調叢書的編寫工作,計劃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出一卷。其中,《影像中國70年·重慶卷》(以下簡稱“重慶卷”)的編寫、出版工作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和重慶出版集團共同承擔。本書編寫時限為1949至2019年,采用圖文結合,以圖為主,圖說為輔的形式回顧了70年間重慶市在發展中的滄桑巨變。全書圖片的選取結合重慶市的特點,面向普通群眾、面向基層,堅持普通人視角,展示重慶市市容市貌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給老百姓衣、食、住、行帶來的深刻改變,反映出特定時期重慶市的社會民生風貌。
周勇編著 ·地方史志 ·3.1萬字
從臺灣島的史前起源及十七世紀的歷史開始講起,用八十個故事,原原本本地理出一條貫穿臺灣古今的鏈條。故事基本分三部:一、臺灣的歷史,包括先民的歷史、荷蘭及西班牙人的侵占、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結束鄭氏家族的統治、中法之戰及甲午戰爭后日本開始殖民臺灣;二、日據時代殖民者對臺灣的管理、壓制、掠奪和臺灣民眾的反抗;三、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后,國民黨政權的接收狀況以及一九四九年后蔣氏家族對臺灣統治的始末。全書配有珍貴歷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現臺灣的歷史、物產、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不同時期的時代面貌以及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活動等。
楊渡 ·地方史志 ·26.6萬字
半壁店村首部村史在本世紀初編寫完成,為村民鑒古察今、尋根問祖,了解村莊概況、民風習俗、生產生活等,提供了參考資料,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喜事。半壁店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據清康熙《大興縣志》記載,半壁店村由山西移民于明初建立。村中現存有二百年以上歷史的大廟遺跡,還有一棵約二百年樹齡的洋槐樹,可作歷史見證。目前村民中健在的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十人,其中八十歲以上者約十人,年齡最大者九十六歲,他們都見過張氏家族建村人的墳墓,以及時間比較久遠的黃氏家族、路氏家族、傅氏家族的祖墳。但是,各姓氏家族都沒有傳下年代較久遠的家譜,村中情況也很少見諸文字記載,過去的事情主要依靠輩輩口耳相傳。目前健在的老人,不僅聽過前輩講述清朝末年他們自身的經歷以及所見所聞的社會狀況,而且親身經歷了辛亥革命以來,尤其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初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所以,本書有些內容主要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如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明清時期大事發生的時間,歷史上的戰爭和災害,1949年以后大興縣歷年的糧食產量等;有些內容以口頭傳說和口述為依據進行編寫,如清末以來半壁店村的生產生活狀況、民風民俗等。
半壁店村史編委會 ·地方史志 ·11.4萬字
桃李芬芳滿天下,英才濟濟遍中華。時值金秋,清風送爽,碩果累累。在這喜慶豐收的日子里,我校迎來了建校六十周年慶典。六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對三營中學來說,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三營中學校史》編寫組 ·地方史志 ·32.5萬字
固原是寧夏的南大門和半壁河山。《固原年鑒2017》由固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寫,全書共計30編,282幅圖片,約70萬字,本書全面、系統、詳實的記載了2017年固原市行政轄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成就,體例科學得當、內容詳實精煉、版式新穎精致。將全面發揮志書“資政、存史、教化”的作用,成為打造文化固原的重要載體。通過特載、大事記、附錄等類目將固原2017年大事、喜事、難事、急事等均以體現,使之成為了解固原的重要窗口。
固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47.4萬字
黨氏莊園位于陜西省綏德縣,由黨氏家族第四世開始修建,經六代人不斷擴建,形成了以窯洞為主體的若干個四合院組成的集群村落。它不僅具有典型的窯洞風貌,還是建筑領域的奇觀,滲透著濃郁的陜北風情,是黃土高原上北方民居傳統建筑文化的縮影。是純正本真的“陜北印象”和“陜北風貌”。《陜北黨氏莊園————未曾遠去的村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著名攝影家秦嶺拍攝,該書以圖片配合文字的方式,完整展現該民居瑰寶的風貌。
秦嶺 ·地方史志 ·2.4萬字
《清澗縣衛生志》(1632—2014)是清澗縣衛生局委托縣衛生進修學校組織人員,在1990年成稿的《清澗縣衛生志》(下限1990年)的基礎上,擴充、修改、編纂的方志類衛生專志。全書上限追溯到本區域有記載的醫藥事業的明代(1632年),下限為2014年。
《清澗縣衛生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17.1萬字
本書共分三個部:一是以《銀川城市起源研究》為主的銀川建城史研究論文,其中包括了課題組專家關于銀川城市發端、城址的起源與演化、銀川歷史沿革、城市歷史變遷、銀川地名由來、銀川城發育的地理基礎、西夏至元代興慶府絲路等九篇論文和碑文,涉及到了銀川建城史研究的各個方面;二是在完成《銀川城市起源研究》課題前后的工作資料,記錄了課題研究從開始到結題后有匯報材料、領導批示、市政協的建議案、市面上人大的決定及專家誶新聞發布會等相關資料;三是中央及地方各平面媒體對銀川城市起源研究課題的新聞報道、消息、評介文章等。
洪梅香 ·地方史志 ·19.5萬字
21世紀東西方文化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向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場博弈中,我們要想立于不敗之地,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基本的一點就是要了解我們的文化。基于此認識,本書闡明了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禮”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全書論理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活潑,舉例形象生動,讀后發人深省。
彭林 ·地方史志 ·20.6萬字
《神木市脫貧攻堅志》由神木市史志編纂研究室編寫。真實記錄神木市脫貧歷程,客觀反映幫扶工作成效,總結好的經驗做法,發揮存史資政作用。該書設概述、大事記、分志、人物、附錄等篇章,包含市委、市政府系列安排部署和發展規劃;重點扶貧措施實施、扶貧歷程、取得成果、積累的經驗;先進人物事跡;優秀理論文章、調研報告、媒體宣傳等內容。全書約25萬字。文前編排有彩色照片約20張,主要反應新城舊貌的變化和先進脫貧事跡。
神木市史志編纂研究室 ·地方史志 ·21.6萬字
本書主要反映了從20世紀初至90年代北京市的交通變遷,包括有關北京道路交通的文章一篇,有關北京的道路、電車、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機場、立交橋的檔案史料10組,有關北京公共汽車、北京的汽車制造及北京鐵路的照片3組。本書史料均為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所用照片除檔案中所存外,公共汽車和汽車制造兩組分別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北京市檔案館 ·地方史志 ·10.2萬字
本書作為紀念五四運動的學術性研究成果,結合中國1897—1922年的歷史背景和相關史實,系統地梳理了青島問題的來龍去脈,對青島問題所涉及的中日“二十一條”要求交涉、日本圍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攫取青島利益的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動、巴黎和會中國關于青島問題交涉及引發五四運動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闡釋,揭示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和中國人民愛國抗爭的偉大精神。
楊來青 ·地方史志 ·13.4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體與紀事體相結合的形式,全面、系統、真實地記載了固原黨校的歷史沿革、大事紀要、干部培訓等內容,生動反映了黨校人艱苦奮斗的歷程和足跡。
王宏祺 ·地方史志 ·15.1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了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展示了祭奠現狀,探尋歷史變遷緣由,揭示內部變遷機理;同時,借鑒宗教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解讀成吉思汗祭奠的神秘符號象征和文化內涵。本書作者進行了大量人類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并利用了蒙、漢、日等多種文字資料。
烏云格日勒 ·地方史志 ·20.9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禮泉歷史第二卷(1949—1978)》是一部由中共禮泉縣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的,旨在反映1949年至1978年共3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禮泉領導人民群眾、組織政權、恢復和發展生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挫折,直至撥亂反正、整頓國民經濟等。本書稿經過八次易稿,專家及上級黨史部門審讀,符合有關規范,客觀公正、較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禮泉歷史,對禮泉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有較高的資政作用,填補了一段黨史研究的空白,有一定的出版價值,建議列入我社出版計劃。
石泉縣檔案史志(局)館 ·地方史志 ·18.2萬字
本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地反映榆林市發展改革史實,力求達到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的統一。上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下限至2015年底,大事記和個別章節涉及到2016年。本志重點記述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后榆林發展改革的情況,設大事記編,主要記述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點工程、主要領導變化、機構變化及其他可資借鑒的事件,用語體文記述,語言力求簡潔、明快、嚴謹、樸實,以志為主,有記、傳、錄、圖、表等,力求圖文并茂,篇目有六編近40余萬字。
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地方史志 ·3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