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書稿收錄了1912年1月至1949年9月的中華民國商業銀行紙幣,包括商業儲蓄銀行紙幣、農工銀行紙幣、專業銀行紙幣、華僑銀行紙幣、在華外國銀行紙幣、中外合辦銀行紙幣等六類銀行發行的流通券、未行用券、樣本券、試印券、作廢券等,以及作為流通使用的匯兌券、存票、債券、儲金券等;本票酌予收錄。詞條按銀行成立或開業時間,以券面年份先后排序,同名同年份的,主幣在前輔幣在后,按面額從小到大排列,無紀年紙幣列于末尾。
《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專業史 ·31萬字
本書收錄一些青年學者有關中國古代交通史的學術論文20余篇,均切近學術前沿,多采用新出土資料,討論學術難點問題,實驗新方法,提出新見解。所論可以推進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也有益于深化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面認識。
曾磊 孫聞博 徐暢 李蘭芳 ·專業史 ·29.5萬字
本書為呂思勉先生名作《呂著中國通史》上冊的整理本,分門別類系統地敘述了中國古代社會婚姻、族制、政體、官制、賦稅、兵制、刑法、衣食住行、教育、宗教和文化學術等許多方面的起源與演變情況。呂思勉先生以史家的眼光,對各個主題予以通貫性的解說,多獨到之見。顧頡剛先生因此這樣評價這部書:“分類專述文化現象,敘述中兼有議論,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
呂思勉著 徐衛東整理 ·專業史 ·24.6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慈善事業的敘事史。本書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的慈善思想,以及從秦漢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對百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和民族慈善家踐行的救助危難、扶持貧弱的人道主義行動進行了生動的還原。本書資料翔實、案例豐富,系統回顧了中國慈善事業演進的歷史,這對于認識今天社會慈善狀況的文化源流和社會條件,對于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慈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劉峰 吳金良 ·專業史 ·31萬字
《北洋大學與中國(第1輯)》是一部探討北洋大學歷史的研究文集。本書詳細論述了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的發展歷史,內容豐富,史料詳實。既梳理了北洋大學的興起與發展歷史,探討了北洋大學相關人物及其影響,又涉及了北洋大學與中國近代社會等諸多論題。北洋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公立大學性質的學校,研究其歷史對于了解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挖掘北洋大學的相關史料,厘清問題,闡發論辯,對于廣大讀者深入了解北洋大學和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有著較好的幫助。
王杰 張世鐵主編 ·專業史 ·29.3萬字
孫昌武先生《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與佛教》一書,集中探討我國歷史上的十六國、北魏、西夏、遼、金、元、清這些北方部族建立的政權的佛教政策、佛教發展狀況,以及佛教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凸顯了佛教從理論、實踐諸多層面為民族平等、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所提供的依據和動力。
孫昌武 ·專業史 ·38.8萬字
本書依據60年來靠前晚清政治史研究所走過的學術軌跡,對晚清政治史中的十個專題史研究分別做一回顧和總結。這十個專題史依次為:次鴉片戰爭史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史研究,太平天國史研究,洋務運動史研究,中法戰爭史研究,中日甲午戰爭史研究,戊戌變法史研究,義和團運動史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清末十年新政史研究。本書大體采取了“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史學術寫作方法,并從縱橫兩個維度對各個專題史的研究進行學術梳理,既縱向揭示各個專題史在過去60多年里走過的歷程,也橫向對各個專題史研究中的重大學術問題和學術觀點做一展示,以期達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
崔志海等 ·專業史 ·45.1萬字
《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請各有關學科學者論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概況和現狀,并對其前景及趨勢做了展望。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以及中國地方史、民族史、邊疆史、歷史地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史學史、史學理論、城市史、宗教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比較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學40年來發展變化的全景。《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作者皆是歷史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著名學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權威性,這使得《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成為研究和學習歷史學必讀的參考書。
張海鵬主編 ·專業史 ·49.4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蘇聯科學院《俄國文學史》翻譯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由該項目首席專家汪介之、項目五個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分別撰寫的論文共32篇構成,內容主要包括翻譯蘇聯科學院《俄國文學史》的學術意義、俄羅斯一蘇聯學界俄國文學史編撰的學術歷程、編撰俄羅斯文學史的基本思路、關于俄羅斯文學與民族現代化進程之關系的歷史考察、俄羅斯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研究、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接受與闡釋等,在總體上顯示出重新解讀俄羅斯文學與文學史的創新意識。本書對于國內學界文學與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優化,對于推進外國國別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以及整個文學研究領域的話語體系建設,都具有不容忽視的借鑒和參照意義。
汪介之主編 ·專業史 ·31.8萬字
本書著重論述了清代西北地區手工業與手工業產品市場的相關情況。本書以手工行業為線索,分別從紡織、食品加工、礦產加工、木材加工及其他手工業領域闡述陜西、新疆、甘肅等地在1644—1840年間的行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本書的市場特指交易手工品貨物的市場,是傳統市場的一部分。因此,本書討論的市場范圍要較一般市場更小,在論述的角度上主要從商人與市鎮兩個方面入手。本書是對過去探討清前期西北手工業史的成果總結,并對一些觀點加以補充、修整,為研究清代西北經濟史尤其是手工業史提供一定的幫助。
劉佩 ·專業史 ·28.2萬字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點項目“秦漢時期齊人的海洋開發”的最終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秦漢時期的海洋探索與早期海洋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是就這一學術主題進行認真的歷史學考察的第一部學術專著。作者注重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的結合,比較全面、比較詳盡地說明了秦漢時期齊人進行海洋探索與海洋開發的成就,分別從經濟史、文化史和社會生活史等層面進行了歷史分析。有些論述,對世界海洋學史的學術總結也有推進意義。
王子今 ·專業史 ·30萬字
《隋書·經籍志》共四卷,是自《漢書·經籍志》以后的第二部正史的經籍志,是自東漢以至隋代近六百年學術史的一個總結,其間目錄之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將史籍從經部中分離出來,基本形成了四部的目錄學。因此后世學者也格外重視這部《隋志》,清代以來一些學者對《隋書·經籍志》做了大量的增補考證研究,其中章宗源的《隋經籍志考證》即是其中最著名的著述之一。而王頌蔚則是晚清的一位蘇州籍的學者,他的《隋經籍志考證》批校則又使得此書增色頗多。因此本書對王頌蔚批校本也做了一些分析。全書分內篇、外篇、補篇三部分,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考述辨析。
黃壽成 ·專業史 ·23.2萬字
《南唐詩史》一書致力于詩史的鉤沉,以南唐三朝境內不同地域詩壇和詩人群體的興起落為焦點,詳考其發展演變過程,力求恢復作為五代十國詩歌重鎮的南唐詩壇的原貌,從而將南唐詩這一唐宋詩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縷述清楚。本書不但對南唐重要詩人如李建勵、李中、徐弦、鄭文寶等人的詩歌加以詳盡論列,也著重還原了由南唐入宋的詩人群之創作實績及其詩學典范和觀念的承傳本末,理清了南唐詩對宋初詩壇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對于南唐詩所賴以生發的南唐文化,也試圖剖析其特質,厘清其淵源,諸如其博學之風和好尚“清貴”的藝術趣味對詩歌的影響、南唐宗室的文藝傳統及宋初文化格局中南唐形象的多歧等現象和問題的發現與解答,都是這一努力的體現。
孫華娟 ·專業史 ·24.7萬字
本書追溯了美國文化中機器人觀念的歷史,探討了從18世紀到21世紀美國人對半機械人、自動機和機器人的觀念的演變。作者從跨學科的視野出發,借鑒了思想史、文學、電影和電視等資源,探討了機器人及其衍生的裝置,如何不僅在概念上相互聯系,而且體現了現代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些問題,如關于男女差異、種族差異、奴隸制、共和主義、機械化、后工業主義等。
(美)達斯汀·A.阿伯內特 ·專業史 ·26.5萬字
隨著新卜辭材料的公布以及植物考古浮選法的引入,晚商農業史有了重新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對我們認識整個先秦時期的農業史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本書以甲骨文資料與考古材料為核心,采用多重證據法,主要討論晚商時期農業氣候、農作物、農事活動、農業生產工具、農業卜辭與農業祭祀、農業生產組織等內容。本書所涉主題,既有細節上的考證,也有總體的推進,尤其是對晚商農作物結構、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祭祀、農業地名與農業生產組織有了新的認識。
王祁 ·專業史 ·20.9萬字
作為一項獨特的救荒養民策,賑貸一直是數千年荒政實踐的重要面向,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中國古代小農家庭農業的延續和發展。相比于其他救荒措施一樣,賑貸雖然也內嵌于封建國家的官僚制度和治理體系,因而可以用維護統治、鞏固政權和實現持續剝削等政治話語進行解釋,但它在制度文化、運行邏輯、機制設計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災荒賑貸制度衍生于中國古代國家與農民的道義關系,同時推動著這種道義關系的不斷形塑。它以統治者對農民的道義責任為重要邏輯起點,以“仁”和“義”為核心評判準則。另一方面,在古代應急性救災舉措中,無償的賑給體現的是純粹意義上的救助,它與恩惠性的施舍并無二致,平價的賑糶則借助于市場機制,利用國家調控的價格向難以維持生計的貧民進行有條件的救助。
楊乙丹 ·專業史 ·31.6萬字
四川國學院于1912年由四川軍政府創立,為全省國學機關,宗旨為“提倡國學,發揚國粹”,聘請吳之英任院正,劉師培、謝無量為院副,院員有樓黎然、曾學傳、廖平、曾瀛、李堯勛、楊贊襄、等宿儒名士。1927年并入四川大學。在15年間,始終以“國學”相號召,是當時國內國學教學研究的重鎮。20世紀初國學運動興起后,以“國學”命名的大型學術機構,四川國學院是第一所;以政府之力興辦國學院,在全國也是首創,在整個百年國學運動史上也是非常獨特的。四川國學院是近代最早出現的大型學術機構之一,具備教學、研究、出版、傳播等多項功能,它開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學術工作和它在國學教育方面的探索,都是很有價值的。四川國學院還是推動蜀學復興的重要陣地,培養的學生遍布四川,其中蒙文通、向宗魯、彭云生、李源澄等對于后來四川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部著作可以加深讀者對近代文化的認知。作者運用了大量檔案資料,很多是第一次公之于眾。
魏紅翎 ·專業史 ·20.2萬字
長期以來,漢代一直是中國美學史研究的薄弱環節。本書以身體為切入點,重建了對漢代美學的理解。作者認為,兩漢美學對身體的認知分為五個層面,即以元氣自然論為身體認知確立哲學基礎,以形神骨相論界定身體的本質構成,以天人相副論建構身體與世界的關系,以禮樂服飾再造身體的社會性,以養生與厚葬表達對身體不朽的期許。以此為背景,本書進一步探討了兩漢身體觀對魏晉美學的開啟之功,認為魏晉文學的文氣論、繪畫的形神論、書法的筋骨論等,均是前朝身體理論向藝術領域的引申;漢代察舉取士制度則是魏晉人物品藻之風得以形成的歷史動因。
劉成紀 ·專業史 ·28.9萬字
從觀念的詞源出發,融會中國思想史三千年,發掘其中超越時代的意義本書從觀念史的角度,對中國古代歷史中“政治、天命、心性、國家、君王、臣民、道德、仁義、禮法、忠孝、公私、華夷”等12組觀念的演變歷程做了闡述。這12組觀念24個字,本意各有所指,但在政治、社會的發展脈絡中各自經歷了融合變化。這些詞我們看似熟悉,時常用到,卻很少深入思考,更不知道其在歷史演變中發生的巨大變化。本書立足文獻,細致剖析了這些政治思想史的關鍵文字,揭示了其原初含義及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變化的特征與脈絡,被譽為思想史研究“由小學入經學”的典范之作。
(韓)張鉉根 ·專業史 ·26萬字
《中國藝術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兩宋)本卷展現公元三世紀至十三世紀,中國藝術在繪畫、書法、雕塑、建筑等領域的發展歷程,同時關注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探究藝術作品背后的社會思想及人文價值。在這千年之間,中華民族歷經多種文化的交融,不斷煥發新活力:自魏晉時代既有外來佛教藝術與本土文明的融合發展,也有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及其與書法的共生共舞;隋唐時代人物畫逐漸走向成熟,唐中期又有山水畫的興起,而唐末期花鳥畫與“超級寫實主義”繪畫的勃興,則展現了另一種時代情緒。與此同時,中國知識分子逐漸發展出早期中國藝術史研究,標志著中國藝術的高度成熟;隨后宋代水墨藝術逐漸成熟,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再次分流,影響了后續百年間中國藝術的發展;文人畫標準的確立,則劃時代地開辟出宮廷與民間兩種審美傾向,中國藝術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繼續發展……
陳滯冬 ·專業史 ·3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