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大一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化轉軌為主線,比較研究了中蘇(俄)銀行體制演變的歷史。書中首先討論了為何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之初都選擇了“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分析了“大一統”銀行體制運行的特征,以及為何“大一統”銀行體制最終難以維系的原因;接著梳理了中國“體制內”的銀行體制改革與“半體制內”銀行興起的歷史進程,比較了中國銀行體制“漸進式”改革與蘇聯(俄羅斯)“激進式”改革的路徑與績效。
肖翔 ·專業史 ·13.6萬字
本書著重論述了清代西北地區手工業與手工業產品市場的相關情況。本書以手工行業為線索,分別從紡織、食品加工、礦產加工、木材加工及其他手工業領域闡述陜西、新疆、甘肅等地在1644—1840年間的行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本書的市場特指交易手工品貨物的市場,是傳統市場的一部分。因此,本書討論的市場范圍要較一般市場更小,在論述的角度上主要從商人與市鎮兩個方面入手。本書是對過去探討清前期西北手工業史的成果總結,并對一些觀點加以補充、修整,為研究清代西北經濟史尤其是手工業史提供一定的幫助。
劉佩 ·專業史 ·28.2萬字
《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以“詩話”的形式全景展現了英國田園詩歌的發生、發展過程。作者突破歐洲田園詩歌的傳統概念和理論疆界,將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上溯至古典神話,下延至當代文學。全書以文本分析為主,基于豐富的文獻資料對英國田園詩歌的傳承關系展幵考據式梳理;論述翔實,有理有據;語言清新,雅俗共賞。該書可以作為專業文學研究者的參考用書,也可以為文學愛好者拓展文學知識提供幫助,甚或可以成為普通讀者的消遣讀物。
姜士昌 ·專業史 ·17.3萬字
思想史研究者關注歷史與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歷史中的國家、社會與個人。不過,名為“思想史”的這個領域在數十年中經歷了相當重要的改變,不惟研究重心屢經轉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連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億萬、與各專門學科融匯合流的趨勢。基于以上理解,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創設“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學人,激揚思想,舊史新研。本書匯集的是2019年12月舉辦的第一屆“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的成果。該屆論壇以“化身萬千:開放的思想史”為主旨,希望以此回應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諸多曲折,并會聚各領域的學者共同關心思想史研究的問題。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 ·專業史 ·20.6萬字
《南唐詩史》一書致力于詩史的鉤沉,以南唐三朝境內不同地域詩壇和詩人群體的興起落為焦點,詳考其發展演變過程,力求恢復作為五代十國詩歌重鎮的南唐詩壇的原貌,從而將南唐詩這一唐宋詩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縷述清楚。本書不但對南唐重要詩人如李建勵、李中、徐弦、鄭文寶等人的詩歌加以詳盡論列,也著重還原了由南唐入宋的詩人群之創作實績及其詩學典范和觀念的承傳本末,理清了南唐詩對宋初詩壇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對于南唐詩所賴以生發的南唐文化,也試圖剖析其特質,厘清其淵源,諸如其博學之風和好尚“清貴”的藝術趣味對詩歌的影響、南唐宗室的文藝傳統及宋初文化格局中南唐形象的多歧等現象和問題的發現與解答,都是這一努力的體現。
孫華娟 ·專業史 ·24.7萬字
中國古代水運、漕運持續近兩千年。各朝漕運有數量消長和運程伸縮,但本質上呈現先明可持續和明清不可持續兩種形態。本書把中國古代水運史分為先明和明清兩個階段,前者不斷圓古代中國水運夢,而本質上具有可持續性,后者在不可持續中追求河運持續,也有不斷圓夢精神在其中。上冊主要研究大禹至元朝水運史,彰顯古代中國人的水運筑夢精神;下冊主要研究明清兩朝治河通漕史,表現其在運河不可持續中追求持續的精神。
趙維平 ·專業史 ·69.5萬字
本書以清代桐鄉地區數位文士的往來信件為線索,較為詳細地梳理和展示了這幾位文士的生活軌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一些考證,從中可管窺清季江浙地區文士的生活風貌。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書信原跡展示和翻譯。書札的作者都為進士出身,具有很深的文化造詣,每一通書札都是書法精品,且涉及內容廣泛,均系第一次公開發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其二為人物年譜,主要通過參考相關資料梳理了陳萬泉兄弟的生活軌跡,其中涉及諸多人物與詩歌。
張麗敏主編 ·專業史 ·18.1萬字
本書分為三卷,第一卷《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詳細論述了從1866年第一批淘金華工踏上長白云之鄉——新西蘭至今150余年來華僑華人的歷史;第二卷《新西蘭華僑華人口述訪談錄》通過口述訪談的形式,記錄了17位新西蘭華僑華人各自迥異的移民之路以及平凡卻又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直觀、真實地再現了新西蘭華僑華人社會的歷史變遷里程;第三卷《新西蘭華工歷史圖片集》以極其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多角度、多側面記錄19世紀中晚期華工遠赴新西蘭淘金的坎坷遭遇與奮斗歷程。
杜繼東主編 ·專業史 ·69.4萬字
這是一個儒術不再獨尊、思想多元、崇尚人的個性風神的時代。這又是一個文藝至上、藝術多姿多彩、彰顯獨特文藝精神的時代。世俗與超越,是其文藝精神之兩極。從西晉到東晉,文人(陸機、王羲之、顧愷之……)與文藝攜手穿過一往情深的一百五十多年時光,創造出久享盛譽之“晉人的美”,而品格獨具的陶潛也因其對東晉文藝超越精神的平衡而得以與王羲之、顧愷之等一道成為光耀古今的文藝巨匠!
陳志剛 ·專業史 ·26.1萬字
《遠東東方學:歷史概述》描述了從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東方研究在遠東的發展歷史。該書系統梳理了遠東東方學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演變軌跡,不僅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高等學校、學術團體等納入研究視野,而且也將域外俄國僑民的學術活動納入其研究范疇。該書首次構建了遠東東方學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提出了遠東東方學是俄羅斯東方學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論斷。
(俄)阿米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西薩穆特迪諾夫 ·專業史 ·24.8萬字
隨著新卜辭材料的公布以及植物考古浮選法的引入,晚商農業史有了重新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對我們認識整個先秦時期的農業史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本書以甲骨文資料與考古材料為核心,采用多重證據法,主要討論晚商時期農業氣候、農作物、農事活動、農業生產工具、農業卜辭與農業祭祀、農業生產組織等內容。本書所涉主題,既有細節上的考證,也有總體的推進,尤其是對晚商農作物結構、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祭祀、農業地名與農業生產組織有了新的認識。
王祁 ·專業史 ·20.9萬字
本書是作者對自己科研與教學工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其所收論文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中國古代糖業史的論文;第二部分是有關明清時期廣東海防史的論文;第三部分是有關廣東社會、經濟、人物的論文。三部分基本反映了作者第一個階段的科研成果。
周正慶 ·專業史 ·17.4萬字
本書是一部斷代區域災害史方面的學術專著,主要研究清代寧夏地區自然災害情形及社會對災害的應對等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形、氣候條件復雜。清代是這一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的一個時期,干旱、水澇、地震等諸種災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人們在遭受各種自然災害襲擾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和積累防災、備災和救災的經驗教訓,以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王功 ·專業史 ·14.7萬字
本書各章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兩章,主要從地理學發展史的痕跡中找尋地理學發展的規律,以及這些規律中所涉及的因素在思想史上的表現。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主要是對地理學史編史方法論的考察,史料來源于中外具有代表性地理學史史料,其中特別論及語境論編史方法論和科學社會史方法論的代表作。第七章至十一章是本書的最后一個部分,這些章節關心的是當代地理學發展的總體特征。其中,第七章對地理學的人文主義思潮和影響作了一項回顧,試圖說明地理學在理性(狹義)與人文之間保持必要張力的意義;第八章對當代地理學公眾問題的一個討論,梳理了一些達成地理學學術與公眾之間張力的行為措施;第九章集中分析“地理學第一定律”爭論的不同知識背景,其中主要的爭論差異來源于爭論雙方的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差異;第十章關注中國當代地理學范式的流變;第十一章集中分析當代地理學發展戰略討論中的不同知識背景。
潘玉君 武友德 湯茂林 孫俊等 ·專業史 ·16.7萬字
在“新史學”“新漢學”“新宋學”等多重視野下的紅學呈現出不盡相同的風貌,一部紅學發展史某種程度上可謂一部中國學術史的縮影。《紅樓夢》在從學術經典到文學經典再到文化經典的歷程中,現代史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紅學發展史上,以胡適為代表的新漢學運用考據學的方法從作者身世、版本等層面奠定了新紅學發展的基本框架。新史學之唯物史觀是在繼承新漢學成果基礎上重視對《紅樓夢》文學價值的挖掘與探討。而新宋學則是立足于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對新漢學的有意糾偏,新時期以來的《紅樓夢》研究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挖掘作為文化經典的《紅樓夢》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史學視野下現代紅學發展大致遵循了中國學術文化由傳統走向現代、由西學到馬克思主義、最后再到以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演進歷程。
郭士禮等 ·專業史 ·18.5萬字
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和歷史的有關思想和理論,以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為基礎,在《地理學思想史——通論和年表》之年表基礎上,完成《地理學思想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包括:地理學年表:公元前25世紀之前、地理學年表:公元前25世紀至前11世紀、地理學年表:公元前10世紀至前1世紀、地理學年表:公元1世紀至18世紀末、地理學年表:公元1800年至1899年、地理學年表:公元1900年至1959年、地理學年表:公元1960年至今。
潘玉君 ·專業史 ·16.6萬字
《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請各有關學科學者論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概況和現狀,并對其前景及趨勢做了展望。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以及中國地方史、民族史、邊疆史、歷史地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史學史、史學理論、城市史、宗教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比較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學40年來發展變化的全景。《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作者皆是歷史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著名學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權威性,這使得《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成為研究和學習歷史學必讀的參考書。
張海鵬主編 ·專業史 ·49.4萬字
潘玉君 ·專業史 ·13.8萬字
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和歷史觀以及“歷史與邏輯同一”原則,從“內—外史論”綜合的角度,主要表述了作者在2016年以前關于地理學思想史和地理學年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地理學史包括世界地理學思想通史和中國地理學思想通史,地理學年表包括地理學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地理事件。
潘玉君 ·專業史 ·16.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