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聽歷史講中醫》主要是從史籍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入手,從醫事制度、醫學教育、著名醫家、中醫文獻四個方面展現古代中醫藥的面貌及中醫學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而未涉及史學方法與中醫學研究的相關問題,這一點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有所論述。此外,本書不涉及中醫藥的診斷治療,旨在幫助人們了解中醫學在古代的地位及其發展,從而更好地弘揚中醫藥文化。從寫作角度與內容出發,我們希望借此書以饗愿意或者想要了解中醫學的讀者。
熊益亮 林楠編著 ·專業史 ·16.4萬字
主要反映中國鐵路建設史(1876年至1965年)上所發生重大歷史事件和主要政策頒布,稍加故事情節,講與讀者;介紹作者所掌握的鐵路發展各階段(1876年至1965年)的遺留物——鐵路文物,及其來歷和社會、科技、藝術價值,與讀者共賞;增加讀者興趣。達到繼承、宣揚、傳播鐵路科技發展的歷史,了解鐵路艱難而曲折的經歷,吸引青年知識分子投身鐵路事業。
賈本義 ·專業史 ·25.7萬字
《平漢鐵路與華北經濟發展(1905—1937)》一書共分為六章,主要探討1905—1937年間平漢鐵路的營運狀況,及其對華北地區商業、農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本書曾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87年出版,列入該所專刊第55號。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 ·專業史 ·9.1萬字
全書分六章:第一章是“史料中的蹴鞠”,主要結合史料闡述中國蹴鞠歷史;第二章是“遼代蹴鞠繪畫”,包括紙畫、絹畫、繡畫,生動還原當時的蹴鞠活動;第三章是“蹴鞠游戲規則”,講述鞠球、球場和游戲規則;第四章是“蹴鞠的發展”,講述步打球和馬球,二者的共同點是仍用手臂,都用球杖,其區別是一個徒步,一個騎馬;第五章是“水域的蹴鞠”,即水球和冰球,這是陸地蹴鞠在北方水上的延伸;第六章是“其他球戲”,有古代的跳丸、拋球、木射、踏球,也有民間流行的踢石球、托高球,等等。本書雖以蹴鞠為名,實際上涉及傳統球戲的方方面面。
宋兆麟 ·專業史 ·2.3萬字
本書精心收集整理了50多篇文章,按照“輝煌歷程”“珍貴回憶”“風流人物”“企業風采”四個專題,系統概述了農藥研發、產業發展、制度建設、標準制訂、安全環保、推廣應用、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等各個方面內容,其中蘊含了農藥行業發展縮影,著名專家的成長經歷和難以忘懷的記憶,企業家的創業故事等;此外,還編輯整理了“中國農藥七十年發展大事記”,其內容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藥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以及發生的重要事件。本書具有較高的史料研究和學習交流價值,可供相關政府部門、農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藥生產經營企業、農藥推廣應用部門、圖書館等單位和廣大讀者查閱、參考和收藏。
顧旭東主編 ·專業史 ·33.9萬字
本書立足于歷史視角,以漢語的基本句類(疑問句、祈使句、致使句、感嘆句、比較句、比擬句等)為考察對象,以句子的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為著眼點,旨在通過對基本句類發展進程的描述與歸結,凸顯漢語句類系統的典型性和傳承性,并提取出漢語句類系統的發展動因、演變軌跡和運作機制。
王建軍 湯洪麗 ·專業史 ·22.5萬字
百年中國教科書是一個隨著“歷史的視界”的拓展需要不斷解讀的主題。本書立足于大量教科書實物及史料,通過對“救亡圖存與教科書變革”、“烽火歲月與教科書強化”、“國家意志與教科書革命”、“科教興國與教科書現代化”的系統分析和深入研究,揭示百年中國教科書承載著不同時代的希望與夢想,有目的傳承和嬗遞不同價值取向的知識,成為社會變革的基礎性制約因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了巨大的啟蒙力量。
吳小鷗 ·專業史 ·22.8萬字
本書收錄一些青年學者有關中國古代交通史的學術論文20余篇,均切近學術前沿,多采用新出土資料,討論學術難點問題,實驗新方法,提出新見解。所論可以推進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也有益于深化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面認識。
曾磊 孫聞博 徐暢 李蘭芳 ·專業史 ·29.5萬字
在《財政學史》中,作者先簡短地交代自己的方法論與著作寫法,再以德國為中心,在視野所及的財政思想范圍內,書寫財政學說的歷史。內容涉及德國自身的財政學傳統、與德國財政學對話的英國財政學、德國現行財政學、奧地利學者的財政學、社會發展與財政的關系、對未來財政發展的展望。整理者則將繁體豎排的原著以簡體橫排形式呈現,在保持書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校訂,主要涉及專有名詞、個別文字和標點符號的調整。為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整理者為每本著(譯)作寫出了導讀,并對文中提及的部分史實與原理加以注釋。經整理后,本稿更加適應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為讀者了解民國時期財政思想提供了路徑。
(日)阿部賢一著 劉守剛整理 ·專業史 ·12萬字
《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是臺灣學者張瑞德早年的著作,曾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出版,列入該所專刊(第63號)。本書分為五章,由政治環境入手,從內部管理的角度探討1876年至1937年間鐵路事業的組織運作、人事管理等相關問題。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 ·專業史 ·14.6萬字
《鐵路改變世界》講述了創造鐵路的人物與事件,如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的鐵路開通標志著運輸工具的巨大變革。揭示了鐵路的迅猛發展對世界的巨大影響,鐵路不僅聯通了各大城市,還史無前例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從巴拿馬到印度西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到意大利都靈市,文中展現了極富遠見和決心的鐵路開拓者,以及鐵路工人的不辭辛勞,才建造出了跨越各大洲的全球網——鐵路。還證明了火車的興起造就了工程學領域的豐功偉績、建筑領域的創新和全球客流和貨物的快速運輸。
(英)克里斯蒂安·沃爾瑪爾 ·專業史 ·25萬字
“過渡時代”之前的清代女性生存狀態,大都是小腳伶仃、識字無多,基本處于一個“由家人和朋友構成的、受到遮蔽的生活區域”——即私人領域,幾乎沒有對于公共生活的參與。直到近代,中國的特殊歷史變故,才給女性地位的改變帶來了契機。本書將區域史(江浙地區)與社會史(性別史)相結合,引入了一個舶來的新概念——“公共人”,并以此為視角對晚清江南地區婦女解放運動涉及的女子教育、不纏足等方面及婦女解放的思想、與國家的關系等等,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研究。
張源遠 ·專業史 ·16.5萬字
沈衛榮,1962年生,江蘇無錫人。南京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德國波恩大學中亞語言文化系博士。現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教授、博導。研究領域為西域語文、歷史,特別是西藏歷史、藏傳佛教和漢藏佛學的比較研究。歷任哈佛大學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員、德國洪堡大學中亞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共同研究員、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等。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代表作包括《西藏佛教歷史的語文學研究》《尋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視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與歷史:藏傳佛教歷史敘事的形成和漢藏佛學研究的建構》《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等。
沈衛榮 ·專業史 ·14.4萬字
建文史研究是明代史學界的一門顯學。由于建文歷史的復雜性,明中期以后出現了大量的建文史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文史學。本書以明代大量的史籍、史料為依據,闡述了明代建文書法、建文史觀、建文歷史建構以及建文遜國傳說的演變過程,揭示了明代建文史學從禁錮走向開放、從歪曲走向真實、從偏見走向客觀、從貧乏走向豐滿的發展歷程。本書取材廣泛,并對重要的史籍、史料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史實考辨,注重探析明代社會與建文史學發展的密切聯系,這將不僅有利于夯實建文史的研究基礎、推動建文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明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脈絡。
吳德義 ·專業史 ·26.8萬字
家臣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是構成卿大夫家族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代家臣制度是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及采邑制度密切相關,共同構筑周代鮮明政治特色的一項重要制度。本書以周代卿大夫私家家臣為研究對象,以縱向的家臣產生發展史為線索,同時關注不同時期家臣制度發生的新變化,以“變”為核心,力圖對周代家臣制度這一動態的發展過程作出全面的梳理和系統的闡釋。
姚曉娟 ·專業史 ·16.8萬字
本書是研究秦漢時期馬政的專著,作者對秦漢時期的馬政職官、交通用馬、養馬、馬匹管理以及馬文化等內容做了一番梳理。馬政是國家行政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政治控制經濟的歷史特點,也體現了我國古代社會結構的特點。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凡馬政大發展的時期也是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正所謂“漢唐之所以能張者,皆惟畜牧之盛也”。而秦漢時期作為中國古代馬政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又顯得尤為重要。故馬匹的作用不僅限于軍事,它也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使役工具,對中國古代馬政的研究理應成為重要的歷史研究課題之一。
陳寧 ·專業史 ·12.5萬字
本書是董黎明教授為慶祝北京大學地理學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建院10周年而作。董黎明教授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并留校任教,對北京大學經濟地理學科建設具有巨大貢獻,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北京大學經濟地理專業建立于1955年,始終秉持“教學科研并重,理論服務實踐”的宗旨,60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探索出一條跨學科交叉發展的教學科研之路,建成了一個獨具特色、高度綜合的北大經濟地理學科群體,享譽海內外,在中國地理學界及城鄉規劃、土地科學、區域科學、風景園林等學科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
董黎明 ·專業史 ·9.7萬字
拜占庭帝國大概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實體,地跨歐亞非三洲,從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奧斯曼帝國之手,長達1123年。拜占庭帝國是人類宗教文化時代典型的中世紀封建國家,基督教的主要分支“東方正教”為其國教。因為有始有終,所以,它又是中世紀國家最為完整的典型。它一千三百多年(包括亡國后二百余年)的文學,就是完整的中世紀文學典型。它的主體雖然是基督教教義籠罩下的文學,但它的文學思想異常復雜,幾乎蘊含了后世的一切文學思想;就主題而言,也幾乎蘊含了后世種種文學母題;在文學形式方面,則創造了除“影視文學”以外的一切文學體裁。
劉文孝主編 ·專業史 ·43萬字
本書是一部融人類學、文明史、醫學思想、醫學狀況、醫生人物、民間傳說和人類災難史為一體的通俗易懂的醫學史著。它講述的是瘟投的歷史和人類對抗瘟疫的精神史。它全面回憶了自古至當代人類面對過的各種瘟疫的特征和過程,深刻地揭示了醫學的進步,病毒的威力和文明的演化之間的關系,為人類認識瘟疫的真面目提供了藍圖,為防治瘟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歷史證明沒有瘟疫的時代是稀少的,人類始終伴隨著瘟疫,也就是說瘟疫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永遠要與之作斗爭的對手。霍華德·馬凱爾的著作證明了病毒學之父巴斯德的論斷:“瘟疫和死亡的規律,總是在設想著破壞性的新手段,而和平、工作和健康的規律,則始終在謀求把人類從瘟疫中解救出來的新方法。
(美)霍德華·馬凱爾 ·專業史 ·11.3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慈善事業的敘事史。本書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的慈善思想,以及從秦漢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對百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和民族慈善家踐行的救助危難、扶持貧弱的人道主義行動進行了生動的還原。本書資料翔實、案例豐富,系統回顧了中國慈善事業演進的歷史,這對于認識今天社會慈善狀況的文化源流和社會條件,對于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慈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劉峰 吳金良 ·專業史 ·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