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交界地區相關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本書運用歷史地理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方法,從交界地區政區設置與調整、動亂防護、水利開發、災害調適、交通設施管理、信仰文化擴散等方面來考察明清民國時期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省交界地區的互動關系,構建了交界地區地域互動的機制。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發展,對于研究涉及地區的有效治理和區域和諧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程森 ·歷史地理 ·25.5萬字
晚清湖北現代化歷史內容豐贍、氣勢宏闊,是中國早期現代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不拘泥于現代化的理論詮釋,盡可能地搜集相關史料,著重陳述晚清湖北與現代化相關的歷史變相,兼及探討此種變相產生與運動的內在機制。就具體框架而言,本文分為兩部分,縱深面與橫切面兼顧,第一部分以時間為軸,著重論述晚清湖北現代化的歷史動態進程;第二部分橫向剖析,主要探討晚清湖北現代化的內在機制。
常城 ·地方史志 ·22.7萬字
本書探討晚清著名學者王先謙所著三部外國史地著作的版本、成書過程,主要內容、資料來源;評述其外國史地研究特色及貢獻。對王先謙著作史源的梳理和辨析,客觀、詳盡,是一部有突破性的文獻學研究新成果。
程天芹 ·史料典籍 ·24.9萬字
文化是傳承的,只有傳承才可能使數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傳統。天文作為中國文化之源,對中華文明諸核心內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天文考古學研究揭示傳統的宇宙觀體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時代的知識、制度與思想,從本質上闡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核心價值。全書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古天文學相結合,以對己身文明的理論探索為基礎,完成上古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典章制度、哲學觀及科學觀的研究,辨析天文與人文的相互關系,是一部從天文學角度,運用天文考古學研究方法全面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著作。
馮時 ·中國史 ·45.3萬字
歷史的客觀性問題不僅是一個歷史哲學界所爭論的核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涉全部人文社會科學合法性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借助于黑格爾“思想的內涵邏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澄明了人類現實的歷史。一方面,馬克思把對個人的理解訴諸人們所創造的現實歷史,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現實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尋求現實個人的解放道路。重新彰顯馬克思對“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澄明,不僅有利于破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教條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學理上回擊當前甚囂塵上的歷史虛無主義。
劉雄偉 ·史學理論 ·22.3萬字
從心態入手,立足文集與史料,將個體、時代、社會、文化相結合,來探討士人的交游、活動、思想與創作實績,是作者研究的重心與理路。書稿上編是關于明清易代之際的士人結社研究,下編是古代士人心態與思想文化的論題研究。
曾肖 ·中國史 ·20.2萬字
省會作為一個區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它的遷移將對遷出與遷入城市以及該區域整體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河南省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八個遷移省會的省份之一。本書運用了大量的地方檔案文獻,真實再現了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的歷史背景、遷移過程;深入探討了省會遷移的歷史動因以及對鄭州、開封乃至河南整體發展的影響。最后本書對區域政治中心變遷對該區域城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般規律進行了歸納與總結。
張勇 ·地方史志 ·27.7萬字
本書運用文獻學與經學史相結合的方法,對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作者考辨了杜預的生平與著述,編撰出詳盡的《杜預年譜》;對《春秋經傳集解》的書名、成書時間及編撰方式等問題作出了新解答;歸納了杜預注解《春秋》《左傳》的基本方法與特點;深入解析了杜預以“《左傳》解《春秋》”這一理論的產生原因、基本構造及實際施用等問題,再現了《左傳》杜氏學的義例體系。作者以扎實的文獻考析為基礎,以解決《左傳》杜氏學的基本問題為中心,進行了一系列學術新探索。
方韜 ·中國史 ·39.2萬字
本書系統地收集整理了散見于各種檔案、日記、年譜、文集、報刊等文獻中有關袁世凱與各方的函電,并對其進行了深入地分析與研究。如實展示了袁世凱在辛壬鼎革之際的政治、軍事謀劃及其與各方的聯系,客觀展示了辛亥革命期間政治力量的分化組合、個人的榮辱浮沉。充分梳理了袁世凱政治威望的重塑、非袁莫屬環境的形成,其南北議和、清帝退位、“五族共和”等重大歷史問題上的抉擇,民國初建的戮力和用心等。入情入理地探討了各個政治派系在政治風云變幻中態度變化的脈絡,客觀真實地再現了辛亥革命期間個人、家國與社會互動的真實場景。
丁健 ·史料典籍 ·30.5萬字
該成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鑒定等級為“優秀”。作者以當代俄羅斯史學研究為選題,對蘇聯解體后近30年的史學演變與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研究,本身就具有創新性。作者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指導研究實踐,對當代俄羅斯錯綜復雜的社會轉型背景下,歷史科學出現的各種變化和進展作了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對于國內學界了解目前俄羅斯史學界發生的明顯變化和重要進展具有積極意義,特別是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評價,對于我國世界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劉爽 ·史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全面展現了當代中國在近代史理論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發展歷程,主要論述了近代史理論范式的確立(涉及近代史理論的淵源、基礎和方法等問題),介紹了1966—1976年間的近代史敘事及其理論狀況,評述了新時期的近代史理論研究狀況(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道路的反思與重建、中國近代史諸問題的理論再思考、中國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討論等內容)。
王也揚 趙慶云 ·史學理論 ·31.3萬字
元朝亡于通貨膨脹?從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一部以財政為線的元朝興衰史。知名歷史作家郭建龍新作!本書從成吉思汗西征的財政影響說起。成吉思汗采取了軍事掠奪制、達魯花赤制度、投下制度等種種措施,利用商業精神建立了更龐大的世界性政權,為古代中國歷史上最重商的王朝——元朝打下重要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基礎。到了忽必烈時期,因大肆征戰,引發了嚴重的財政隱患和制度弊端。之后的皇帝更是像走馬燈一樣輪換,為元朝的結局埋下伏筆。元朝統治者在蒙漢文化之間游移不定,南北的財政和政治失衡更是讓元朝命懸一線。翻開本書,多維度挖掘元朝短命之謎,一窺古代中國歷史演變的財政暗線。
郭建龍 ·中國史 ·23.4萬字
本書論述的是中英關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對象,開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國家。在侵略者一方,隨著美、日、德等新興列強在遠東的崛起,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華利益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新形勢的變化,英國的索爾茲伯里第三屆內閣不得不調整其對華政策,由視中國為英國的禁臠轉而參與列強在華勢力范圍的劃分,并開始放棄其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試圖尋找盟友。1902年,英日兩國締結“英日同盟”,此舉標志著英國對外政策與以往相比發生了一次重大歷史轉折。
(英)楊國倫 ·世界史 ·23.6萬字
“那些書太古舊了,我也太老了,對這世界沒有用了?!薄斑@些書都是您新寫的呀,怎么會太古老,沒有用呢?”“你以為這些書能救北洋水師么?你以為這些書能救社稷么?你以為這些書能救中國么?”本書以深沉、典雅的敘事手法,為晚清以樸學大師孫詒讓為首的一代知識分子存影寫照,展現了身處“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他們所遭遇的空前的復雜情勢和分化結局、選擇依賴或掙脫傳統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時的矛盾心理和精神危機,更寫出了他們各各不同的精神突圍方式:有人抱殘守缺,消沉墜落,有人遷延不定、進退失據,也有人艱難求索,勉力自新,書名“蟬蛻”的寓義,正在于此。全書如同一幅漸次展開的水墨史詩長卷,展現了一個風雨如晦、九州振蕩、天光尚遠的時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海戰、庚子拳變、百日維新……歷史的大事件在畫面中一一閃過;蘭貴人、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俞曲園、孫詒讓、翁同龢、黃紹箕,容閎、盛宣懷、康有為、張謇,政治家、經學家、舊派書生、新潮文士、革命黨人在眾聲喧嘩里漸次登場,而思想史的傳承脈絡是背景深處的遠山淡影。
胡小遠 陳小萍 ·中國史 ·28.1萬字
本書以統治主體的演變為主線,從歷史和文化的起源、律令國家、武人政權、前近代社會、明治維新、對外侵略與擴張、變革與戰爭、占領與戰后體制、經濟大國、轉折時期的改革等方面,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政治演進過程,兼及不同時期的文化成就、經濟發展、大眾心態等內容,清晰、完整地繪制出日本歷史的鳥瞰式全貌。本書曾榮獲“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新版吸收學界近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增補替換了部分插圖、列表、進一步閱讀書目,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日本歷史的線索和脈絡。
王新生 ·世界史 ·26.7萬字
本書是《歷史的溫度》系列第四本。歷史是萬花筒,每個人看到的不同,每個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殘酷,有的人看到了溫情。有的人看到了殺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贖。有的人看見了別人,有的人看見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冷冰冰的歷史中,其實飽含溫度。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默默無聞的人,都在饅頭大師的文章里面現出一張張面孔,你會看到他們閃光的一面,進而讓自己受到鼓舞或激勵。饅頭大師說的歷史,亦正亦邪。正是指其整體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人物事件不管歷史評價如何,你總能讀出正能量。而邪,是有趣,風趣的文字將原本或許枯燥的歷史,變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一些冷冰冰、生人勿近的歷史故事,像在微波爐里轉過,帶上了溫度,暖暖的,想一起分享。
張瑋 ·普及讀物 ·26.2萬字
《湖州傳》是“絲路百城傳記”系列叢書之一。作者以詩意的筆觸,寫出作為絲路帶上的文化名城湖州:湖州的地氣糾纏,將絲綢氣質吟成百代史詩,將夏商古瓷譜成長調短韻,將筆韻風華做成文字大略;這里空氣清爽,乾坤干凈。彎彎河面,浮動著江南民居的倒影,緩緩蠕動的舟楫存載著信念之火,黑白依偎中自創一種風水人格。大大小小的家居庭院時時布竹,用藝術外殼護持家園,憑松蘭竹菊自成法度,是文化人胸藏的江南園林。湖州的街面路途透著歷史的光澤,散落一種不存戒心的美;時尚躲進深巷,新城大道夾帶古風秘笈,濱湖風情與藤蔓古墻,各自孕育著文化的繁榮。
張加強 ·歷史地理 ·23.6萬字
《連云港傳》是“絲路百城傳記”系列叢書之一。連云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的節點、交匯點,既具備開放性、國際性的特質,亦歷史悠久,底蘊厚重:連云港歷史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軌跡,秦漢以來曲折多變,唐宋達到鼎盛,明清落入低谷。但連云港與之聯系一直沒有中斷,新亞歐大陸橋從太平洋西岸的連云港穿越10870公里的歐亞大陸到達荷蘭的鹿特丹,使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板塊和最大的海洋有了交通的便利和聯系的節點;“一帶一路”倡議又賦予這條亞歐國際大通道更廣闊、更厚重的責任與意義。
古龍高 周一云 ·歷史地理 ·21.6萬字
宋徽宗在位期間,中國幾乎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位二十多年間,這位極富藝術天賦的皇帝引領宋朝達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過,因為被女真人俘虜,最終死于異國他鄉,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認為是一個失敗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盡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兆谠诩次辉缙诮吡Τ匠Ⅻh爭,隨后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杰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筑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后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注,還讓臣民也接受并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美)伊沛霞 ·中國史 ·32.4萬字
這是一部全真插圖戰爭史書,是對人類歷史兩次最致命沖突的記錄,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詳細解讀前因后果,客觀點評政治經濟,還原歷史真相,破解重重謎團,為讀者呈現不一樣的戰爭全史。其中既有對不同軍事策略之成敗的分析,也會論及戰爭的關鍵轉折點以及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力等。視角客觀公正,故能與眾不同;論述精警,足以讓人擊節。內容既適合普通讀者對“一戰”“二戰”進行大致了解,也可供軍事迷和專業人士學習參考。
姚妤 蔡新苗編著 ·世界史 ·3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