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作者從事中日關系史研究40余年,本書精選其部分研究成果。全書分為四編,第一編以史為鏡,論述中國與日本互相認識和互相比較的歷史經驗教訓。第二編以事為鏡,論述近代中日兩國重大歷史事件的互動影響及其經驗教訓。第三編以書為鏡,論述近代中國日本研究的重要著作的成書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與評價。第四編以人為鏡,論述近代中日兩國一些著名歷史人物的互相交往與促進中日友好的事跡。
王曉秋 ·世界史 ·28.5萬字
本書敘述了從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非洲到當代非洲的歷史,探索了歷史與文化的關系,著重分析復雜歷史事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發展對歷史的影響。通過在歷史視野下對非洲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的綜合考察,來反映非洲歷史發展的生動性和文化的豐富與完整性。作者在實地考察基礎上,把實際感悟與對中外文獻發掘相結合,細節性地展現了非洲歷史文化風貌和非洲人的價值觀、審美觀與民族性,以有助于人們更全面了解非洲社會。
程舒寧 ·世界史 ·24.3萬字
土耳其位于歐亞大陸的交匯處,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歷史上,奧斯曼帝國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體。20世紀20年代凱末爾革命后,土耳其共和國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二戰后,土耳其實行多黨議會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當代土耳其滿懷大國抱負,試圖再創輝煌。
馬細譜 ·世界史 ·32.1萬字
本書以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知識體系為框架,收錄相關基本歷史知識,為中級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提供一本簡明扼要的世界歷史知識手冊。本書包括世界歷史名詞、世界歷史年表兩部分。其歷史知識涵蓋范圍包括基本歷史理論范疇與自人類起源至1949年的世界歷史。
武寅主編 ·世界史 ·27萬字
本書是一本介紹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通俗歷史著作,涵蓋范圍從公元前4千紀蘇美爾文明開始,中經阿卡德文明、巴比倫文明,再到亞述文明和波斯文明,最后以馬其頓帝國取代波斯作為結束。與已有學術著作相比,本書具有三個鮮明特點:第一,拋開歷史細節,注重勾勒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脈絡和框架,以期幫助讀者迅速掌握古西亞的來龍去脈;第二,將看似雜亂無章的政權更替,還原為閃米特人和印歐人的持久博弈,揭示古西亞政治變遷的線索和動力;第三,將遙遠而陌生的古西亞與古東亞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建立一種時空上的關聯,賦予異域歷史一種親近感。
胡其柱 ·世界史 ·22.6萬字
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那它實際上是什么樣子的?人們對它的想象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穿行于塵土飛揚的沙漠中,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但本書將要為你揭曉: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比這幅景象有趣得多。作者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發現,綜合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十種第一手文獻材料。這些文獻材料涉及多種古代語言,有古代中國僧人和現代探險家的回憶錄、古代女性寫的信件、法律契約、宗教贊美詩等。《從敦煌到撒馬爾罕》有更高的學術價值、更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讓讀者更貼近古代絲路的方方面面,親身感知絲綢之路的真實面貌。
(美)芮樂偉·韓森 ·世界史 ·29.5萬字
本書創新性地取英國與東南亞雙視角,結合即時即景歐美與東南亞國際關系的背景,以對比方式縱向考察馬來亞與緬甸在殖民地形成過程、應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教育與社會殖民政策,以及在戰后保留英國殖民遺產,和選擇去殖民化道路方面的相通性與不同性。結果表明殖民與被殖民是一個不平等的雙向互動的歷史過程。此過程不僅與馬、緬各自的前殖民時期歷史密切相關,對戰后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潔明 王云裳 ·世界史 ·21.2萬字
在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進程中,外來的因素與本土國家的自主因素共同發揮了影響和作用。本書分國別展開,除對東南亞國家的民族國家建構與民族整合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之外,還就其成效進行了初步的分類、比較和評估。盡管東南亞國家在民族國家建構和民族整合進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些成就或進步,但是,由于國情不同,目前又都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共同或不同的問題。這些依然是東南亞國家需要面對的。
何平 陽舉偉等 ·世界史 ·35.4萬字
書稿為論文集,是2004年至2019年,任職于世界歷史研究所老師的論文結集出版。論文均已發表。書稿分五卷,分別是“古代中世紀研究”“俄羅斯中亞”“歐美史研究”“亞非拉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書稿主要包括了以下文章:易建平《關于國家定義的重新認識》、劉健《赫梯基拉姆節日活動的儀式特征及其功能》、呂厚量《雅典古典時期的埃菲比亞文化》、祝宏俊《古代斯巴達的公民大會》、王超華《中世紀英格蘭仆從的法律地位探析》等。
汪朝光 羅文東主編 ·世界史 ·29.8萬字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辦,劉新成教授和劉文明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 劉文明主編 ·世界史 ·26.8萬字
本書系作者由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部落社會理論視野下的印度現代早期農業社會研究”成果文稿修訂而成。該書在當代國際學界印度史學轉向的學術語境下,全面細致地考察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對印度現代早期農業社會和莫臥兒帝國的不同詮釋,創造性地提出了歷史空間理論。此外,作者還進一步深入考察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的歷史性問題,從智識史的角度解析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產生的具體歷史脈絡。本書是國內學界關于印度史學轉向的第一部專題著作,它的出版將大大更新我們的印度史知識,對國內學界的印度史研究產生深刻影響。
王立新 ·世界史 ·23.8萬字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兩位盧旺達同道,讓-內樸穆塞內·恩庫里基伊姆富拉(Jean-NépomucèneNkurikiyimfura)和讓·魯米亞(JeanRumiya)。前者是圖西人,后者是族際婚姻下的胡圖人。兩人都是優秀且年輕的歷史學家,前途本來均不可限量。恩庫里基伊姆富拉并不涉政,也接受暴力前的哈比亞利馬納政權。魯米亞積極投身于政治。隨著哈比亞利馬納政權漸漸走向極端,一些知識分子開始為該政權搖旗吶喊,魯米亞也一度加入過這個陣營。但是,魯米亞后來頭腦清醒了過來,大義凜然,反對喪心病狂的極端勢力即將展開的殺戮。在種族大屠殺期間,兩人不幸遇難。在那段特殊的時期,他倆的一些同事違心奉承本應予以痛斥的惡魔,但他倆維護了我們這個職業應有的正直和尊嚴。
(法)熱拉爾·普呂尼耶 ·世界史 ·28.4萬字
貝克和蓬派吉捕捉到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碰撞,包括城市民族主義者、野心勃勃的將軍、共產主義反叛者和商業政客,他們試圖在20世紀爭奪民族國家的控制權。他們通過經濟繁榮的高潮和低谷、全球化以及大眾社會的演進來追蹤泰國的經濟變化。本書揭示了泰國近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包括2006年的軍事政變、2010年五月的暴力街頭政治,以及2011年標志性的大選及其余波。它揭示了在今日泰國,君主制、軍方、商界和新的大眾運動在關于這個國家民主的性質與未來的復雜沖突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英)克里斯·貝克 (泰)帕素·蓬派吉 ·世界史 ·23.5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經國務院批準于1981年5月成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專門從事當代日本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和智庫單位。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日本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值此日本研究所成立40周年之際,特組織本所各學科帶頭人并適當吸收所外專家,對過去40年來中國學術界有關日本政治、經濟、外交、中日關系、安全、社會、文化、歷史、思想九個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學科發展進行系統梳理,在總結日本研究發展規律、主要特點、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學科綜述是學科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希望本書對國內外國際關系學界有所參考,推動當代日本研究進一步創新發展。
楊伯江主編 ·世界史 ·29萬字
《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與全球化的思想動力》是塞爾日·格魯金斯基對15、16世紀拉丁美洲的殖民化進行的開創性研究成果。殖民化不可避免地帶來沖擊巨大的混血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與統一化和全球化聯系在一起。本書以詳實的史料論證了殖民地本土與歐洲文化融合現象,從教堂藝術形象到流傳至民間的書籍、歌曲甚至手工藝品等各方面對殖民地人民產生的影響。這種文化融合造成了以下結果:原住民與殖民者之間的混血、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并加入殖民政府、美洲印第安人對耶穌和珀耳修斯等人物形象的藝術視覺化。這些文化的融合孕育出了新的文化、新的個體,以及被稱為全球化的新現象,還有梅斯蒂索人心智——一種500年以后出現的多元文化思維的普遍狀態。本書為我們解答了文化融合所涵蓋的各種不同的現象和極端變化的情況產生的原因,對人們往往忽視的問題——文化融合的途徑、條件、環境、方式甚至速度等一一做出了回答。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世界史 ·22.7萬字
本書對2007—2017年期間俄羅斯最新歷史著述進行翻譯和評述。新資料包括:選編了2016年新版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部分內容;摘登了阿巴爾金院士主編、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出版的《蘇聯經濟史》,這是近年來對蘇聯70年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最準確的評價;介紹了俄羅斯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薩宗諾夫教授整合大量原始文獻編撰的《是誰、是怎樣摧毀了蘇聯?—依據檔案文獻還原蘇聯解體過程》一書;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茹科夫所寫《改革:成果與經驗教訓》是從社會學角度系統研究蘇聯社會發展與蘇聯解體關系全過程的權威論著;翻譯俄羅斯最新出版的《斯大林全集》第14-18卷一些文章,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了《斯大林全集》后幾卷的文著。全書按照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軍事、歷史等專題分類,大致涵蓋了俄羅斯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吳恩遠主編 ·世界史 ·46.5萬字
歷史是承載民族文化密碼的不朽碑文。也正是歷史才能夠塑造獨特的民族性和民族特點,比如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語言及文化傳統等。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發展前行首先取決于對民族史的深刻了解,而對友好國家的歷史認知則能夠拉近民心,鞏固國家間的關系。正如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所說:“欲縱觀當下且極目未來,必要回首審視過去。”本書引用最具說服力的史料和公認的通理,從不同角度剖析史實,展現了哈薩克斯坦古往今來的歷史精華。本書將有助于中國專家和讀者更好地了解哈薩克斯坦,并以不同于以往的固有觀念和看法的新視角去眺和感悟哈薩克斯坦的歷史。
(哈)坎·格奧爾吉·瓦西利耶維奇 ·世界史 ·26.2萬字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辦,劉新成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22.1萬字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26.7萬字
《印度史存稿》是彭樹智教授早年對南亞近代史研究的成果,全書分為《學步文稿(上)》《學步文稿(下)》《學步書稿》《學步手稿》等篇章。本書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系統闡釋了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義,1905—1908年印度獨立運動的經濟和社會動因、歷史進程和影響等,以及提拉克等人的民族主義思想與實踐,對于認識印度近代歷史的變遷具有參考價值。
彭樹智 ·世界史 ·2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