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商鞅、宣太后、甘羅、白起、鄭國、呂不韋、秦始皇、李斯、烏氏倮、巴寡婦清、趙佗、商山四皓等在秦史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秦史人物論稿》以作者對于以上秦史人物的研究為基礎,通過對這些對秦史進程形成影響的歷史人物的分析,深化對秦史與秦文化的認識。理解這些人物的立場、思想、表現及其歷史影響,對于多視角地考察秦史,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新發現。而秦文化的風貌,也可以得到更具體、更生動的說明。
王子今 ·中國史 ·29.3萬字
自從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後,由於文獻不足徵,關於孔門後學的研究,雖聚訟紛紜卻並不充分。隨著馬王堆帛書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簡帛的問世,孔門後學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機。本書聚焦孔門後學,以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對孔子之後孔門後學分化的原因,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及子貢、仲弓的思想貢獻及學派特徵、影響等進行了辨析,力圖廓清重重迷霧,逐漸走近歷史的真相,爲重寫先秦儒學史奠定基礎。
宋立林 ·文物考古 ·23.7萬字
本著作為對部分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所作的專題研究,涉及西北邊疆史地、民族關系、歸義軍史等領域,許多問題還復雜的交織在一起。全書由十三篇文章構成,前三篇為歷史地理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敦博58號文書的重要價值與《沙州都督府圖經》、唐蕃道路等;四、五兩篇是對幾篇發愿文與《河西巡撫使判集》(舊稱)的研究,涉及肅代之際沙州及河西軍政局勢的重大變化;六、七兩篇為利用敦煌變文及系列書信文書,對回紇等西北民族史及民族關系史的研究,涉及回鶻西遷甘州前后的系列重大史事;八、九、十、十一等篇則是對沙州歸義軍史的研究,涉及歸義軍對于涼州的經略及曹氏歸義軍史的幾個問題;十二、十三兩篇分別是對三件簽署姚崇官銜職任與姓名的文書和張仁愿上武則天奏疏文書的研究,對于鉤沉二人政治生涯及時局史事大有裨益。
李宗俊 ·文物考古 ·24萬字
本書以歷史地理及區域史為依托,吸收相關學科的學術成果,闡述歷史上的北京成為首都或陪都之后對城市本身、周邊地區乃至我國其它省份在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影響,探討城市發展引起的“人地關系”變化的歷史過程、一般規律以及各個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致力于通過歷史研究關照現實問題,嘗試拓寬區域歷史地理和地方史的研究領域,為推進當代北京以及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歷史借鑒。
孫冬虎 吳文濤 高福美 ·歷史地理 ·28.7萬字
記錄英語民族歷史的輝煌之作,歷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丘吉爾全景式的史學名著。《英語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國歷史為中心,從英語民族的起源、發展一直記述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為止,既概述了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發展情況;也完整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語國家的誕生過程以及與英國的關系的書籍。本書作者溫斯頓·丘吉爾,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為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全景式的歷史畫卷。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26.2萬字
《印度史存稿》是彭樹智教授早年對南亞近代史研究的成果,全書分為《學步文稿(上)》《學步文稿(下)》《學步書稿》《學步手稿》等篇章。本書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系統闡釋了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義,1905—1908年印度獨立運動的經濟和社會動因、歷史進程和影響等,以及提拉克等人的民族主義思想與實踐,對于認識印度近代歷史的變遷具有參考價值。
彭樹智 ·世界史 ·29.6萬字
本書從考古學、民族學與人類學、藝術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學科、多領域的視角,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理論闡釋和個案研究。考古學篇,包括北方草原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漢代、十六國、遼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遺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對此進行歷史視域的分析;民族學與人類學篇,包括漢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飲食文化和人口特點、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草原文化的多樣性、北方草原飲食行為習俗等,涉及民族學、生態人類學、飲食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藝術學篇,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藝術、民間美術的分類與特征、民間美術遺產的文化生態觀等內容,通過藝術表象挖掘隱藏在美術背后的多樣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篇,既有理論的闡釋,又有具體的個案分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理論和傳承保護及發展趨勢,就其現象和本質進行深入的探討。本書可供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藝術學、文化遺產學感興趣者參考閱讀。
張景明 ·文物考古 ·29.1萬字
本書圍繞著壯族形象建構的問題,分析了歷史文獻、壯族口述作品、當代壯族歷史書寫、壯族英雄敘事、壯族山歌活動、文人書面文學、儀式活動、品牌創建活動、全球性交流活動的壯族形象建構功能、建構規律、建構特點,探討了文化認同在壯族形象建構中的具體作用,總結了壯族形象建構活動的共性規則,為壯族形象的建構實踐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本書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們的壯族形象建構意識,促進壯族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壯族形象的建構研究提供了思想、思路、話語和方法等方面的啟示。
歐宗啟 ·民族史 ·22.5萬字
本書將近代北京置放在近代中國大歷史的框架之下,截取若干典型事件、現象與文本,通過政治、文化與社會的多維視角透視,交織呈現北京從一座傳統帝都到近代城市演進過程中的紛繁畫面。具體內容涵括20世紀初期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初步啟動、二十年代北京知識群體面對時代更迭時在思想與行動上的選擇、國民黨新政權建立之后對北京的政治與文化改造、三十年代北平發展路徑的新規劃、消費空間與城市文化新秩序的構建、抗戰時期北平的文化生態等。
王建偉 ·地方史志 ·23.6萬字
本書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其在新大陸上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伴隨其政治、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成長歷程,提供了研究美國歷史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線索。
何順果 ·世界史 ·22.4萬字
本書從“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的角度切入,通過考察清代民國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編繪的歷史過程,重新評價了傳統長江上游航道圖志的文本價值,進而思考近代航道圖志編繪轉型與川江內河航運變遷的互動關系。研究表明,近代中國地圖學對西方測繪技術與制圖知識的認同與接受,是一場由西方文化傳播者與本土地圖繪制者共同參與的、頗為復雜的“在地化”知識生產過程。只有充分認識“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復雜性,才能真正重建中國地圖史學對“現代性”問題的闡釋體系。同時,只有折中“全盤現代”與“本土傳統”,關注晚清以降“現代傳統”的創制過程,才能重新找尋中國社會走向“現代性”的歷史路徑與具體方式。
李鵬 ·歷史地理 ·26.6萬字
2015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與河北大學歷史學院在華北古城——保定舉辦了以“華北城鄉與近代區域社會”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為會議論文集結而成,從不同側面探討近代華北及區域史相關問題,并提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京津冀區域社會史。
肖紅松 唐仕春主編 ·地方史志 ·37.1萬字
本書系作者由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部落社會理論視野下的印度現代早期農業社會研究”成果文稿修訂而成。該書在當代國際學界印度史學轉向的學術語境下,全面細致地考察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對印度現代早期農業社會和莫臥兒帝國的不同詮釋,創造性地提出了歷史空間理論。此外,作者還進一步深入考察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的歷史性問題,從智識史的角度解析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產生的具體歷史脈絡。本書是國內學界關于印度史學轉向的第一部專題著作,它的出版將大大更新我們的印度史知識,對國內學界的印度史研究產生深刻影響。
王立新 ·世界史 ·23.8萬字
本書以《史記》日本藏本注本為對象,從兩個側面展開研究:系統論證《史記》日本藏本的文本形態、文本特點及文本價值;論證《史記》日本注本的形成過程、注釋結構、注釋特點及學術價值。
張玉春 ·史學理論 ·20.5萬字
王繼光教授從事教學與科研40余年的業績,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擬編輯《王繼光教授七十誕辰慶壽紀學術論文自選集》、《王繼光教授七十誕辰慶壽紀念學術論文集》兩種。王繼光教授涉獵廣博,治學嚴謹,勇于探索,勤于著述。自1982年以來,共出版學術論著11部,發表論文100余篇。本書即為其論文自選集,從其從教50余年的學術論文中選取,分篇列目。
朱悅梅 段小強 周松主編 ·史學理論 ·27.8萬字
華僑或來自中俄邊境地區,或來自內地省份,或經陸路長途跋涉,或經水路一路艱辛,他們選取不同的赴俄線路,采取不同方式,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地域遙遠風霜寒冷之地,漂泊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廣袤土地上。旅俄華僑與東南亞和歐美其他國家的華僑不同。在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人數眾多、處境艱難、經濟活動大起大落、華文教育匱乏、社團組織薄弱等特點。由于一個半世紀以來中俄關系曲曲折折的發展變化,旅俄華僑也經歷曲折的人生歷程。本書通過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李永昌、薛銜天、黃定天、李傳勛、曲曉范、張建華、強曉云、В.Г.達旗生、O.B.扎列斯卡婭等從不同視角,記錄旅俄華工的生活狀況、華農在遠東開發中的作用、旅俄華工與十月革命、旅俄華工與馬克思主義傳播、蘇聯時期的女華僑、旅俄華僑與移民政策,等等,展示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旅俄華僑的生活軌跡、文化活動。
寧艷紅主編 ·史學理論 ·21.6萬字
面對西北邊郡少數民族的侵擾,漢王朝在西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屯兵。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發展水平,代表了漢代最先進的軍事發展水平。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水平,是軍事學和社會學都關注的熱點問題?!都缢痍P漢簡》是出土于西北邊塞的漢簡,是漢王朝在西北屯軍留下的珍貴資料。這批漢簡有不少軍政文書,記錄了大量軍事內容。作為第一手資料,其信息量大,可信度高,利用出土于西北邊塞的《肩水金關漢簡》研究漢代西北屯軍的歷史,可以發掘不少傳世文獻中缺失的信息。本書正是立足于此,對《肩水金關漢簡》的戍卒、武備、軍事設施等詞語作了窮盡的收錄,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研究,以掌握漢代西北邊塞的軍事面貌,進一步展現漢王朝的軍事政策和軍備力量。
聶丹 ·文物考古 ·26.8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和秦國歷史文化學習和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內容分為四個部分:(1)秦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收錄論文9篇,主要研究秦國區域開發及其文化精神、秦國工商業發展、秦國東伐戰爭以及秦昭王朝政治的特點。(2)《水經注》研究,收錄論文、札記4篇,主要論述《水經注》撰述、所載祠廟和區域記述的意義等問題。(3)歷史城鎮與聚落研究,收錄論文12篇,主要論述統萬城、明人建都觀念以及清代黃土高原地區城鎮地理與文化等:(4)歷史地理學其他問題研究,收錄論文和采訪問答共4篇,主要論述明代延綏鎮,陜西織造局、制錢局,史念海歷史地理學的主要思想和實踐,以及關于歷史軍事地理學及其研究的基本看法:以上各部分內容,著錄著作者從事歷史地理學和秦國歷史文化學習和研究的印記,體現了作者學習和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度、路徑和部分思考。
劉景純 ·中國史 ·26.7萬字
本書著眼于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的轉型和城市文明的進步,采取官方與民間雙線并進的論述方式,借助大量報刊、檔案等史料,對1861-1949年間漢口市政發展演變進行了長時程的縱向動態考察,著重探討了晚清民初漢口市政的發展變化,評估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各階段官辦市政與民辦市政的特點,以及官治、商人自治與城市自治可能性之間的關系,系統梳理了近代漢口市政體制的發展演進,實證地揭示了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進程中官治與商人自治之間既相互依存又難免爭鋒的復雜互動關系及其演進歷程,從而以個案的形式展現了近代中國國家與城市社會之間既存有一定邊界又互滲黏著的復雜狀態,對國外學者有關漢口城市社會發展的論說進行了積極回應。
方秋梅 ·地方史志 ·49.1萬字
本書以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知識體系為框架,收錄相關基本歷史知識,為中級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提供一本簡明扼要的世界歷史知識手冊。本書包括世界歷史名詞、世界歷史年表兩部分。其歷史知識涵蓋范圍包括基本歷史理論范疇與自人類起源至1949年的世界歷史。
武寅主編 ·世界史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