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為了封鎖、扼殺華北地區的敵后抗日武裝斗爭,隔絕、切斷抗日根據地之間、抗日武裝隊伍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滅絕人性地推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在華北的長城沿線、冀晉邊界、晉東北等地大規模制造“無人區”。它是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劃、有組織地對中國人民實施的長期、殘暴野蠻的大屠殺,不僅便廣大“無人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了空前的大劫難,而且使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遭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打擊和破壞。
申玉山 ·中國史 ·16.8萬字
本書是克羅齊歷史學理論的代表作,根據2007年克羅齊著作國家版修訂(或譯出)。上編探討歷史學的理論,首先嚴格區分歷史和編年史,進而劃清真歷史和形形色色偽歷史(語文性歷史、詩性歷史、演說性歷史、實用性歷史、傾向性歷史)的界限,并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著名論斷。下編回顧歷史學的歷史,從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浪漫主義、實證主義史學,直至19世紀“新史學”。此外,還收錄涉及書中理論要點的札記和評論23則。該書思想深邃、語言生動、影響深遠,是兼具理論性和可讀性的西方經典。
(意)克羅齊 ·史學理論 ·18.8萬字
全書通過十二位中國“慰安婦”幸存者的證言以及豐富的史料和調查實據,揭露了日本侵略軍對眾多女性的殘酷蹂躪,揭示日軍為推進侵略戰爭而有組織、有計劃地設立慰安所的事實。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記憶”概述了日本侵華戰爭與“慰安婦”制度的緊密聯系、日軍大規模強征“慰安婦”的事實、慰安所實況調查,以及“慰安婦”制度下駭人聽聞的性犯罪。第二部分“幸存者證言”記載了十二位日軍慰安所幸存者的口述史。著者把個案置于戰爭宏觀背景之中,揭示中國女性在日軍侵華戰爭中所遭受的殘害,以及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苦難。第三部分“追索正義”綜述“二戰”后國際戰犯審判對日軍性犯罪的忽視、“慰安婦”受害群體的生活狀況,及近二十年來“慰安婦”的索賠運動。此部分深入分析國際社會上有關“慰安婦”索賠問題的法律爭論。作者廣泛搜集了相關的第一手中、日文史料,匯同當代中、日、英文的研究成果,包括調查報告、地方史志、目擊者證詞等諸多中、日文珍貴檔案,對“慰安婦”問題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全面和嚴謹的梳理,深入、翔實地記述了中國婦女在日本侵略戰爭中的苦難經歷,以及她們在戰后追索正義的坎坷道路。
蘇智良 陳麗菲 丘培培 ·世界史 ·15.9萬字
本書是一部斷代區域災害史方面的學術專著,主要研究清代寧夏地區自然災害情形及社會對災害的應對等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形、氣候條件復雜。清代是這一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的一個時期,干旱、水澇、地震等諸種災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人們在遭受各種自然災害襲擾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和積累防災、備災和救災的經驗教訓,以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王功 ·專業史 ·14.7萬字
本書以神話學為研究視角,將中國正史之源頭《史記》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対象,探究為何信史中有大量神話,司馬遷如此撰寫史書的意圖何在。《史記》的撰寫體現了古代典籍中源遠流長的神話敘事脈絡,延續了商周巫史傳統。西漢時正處在“巫”與“史”逐步交替之際,故而整體上已經具備了為后世所認可的理性的、嚴謹的、系統的歷史表述,但同時書中也留下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夢兆、術數、占卜等有關巫風遺習的“不雅訓”之語,兩者并不相悖,這就是《史記》中出現以神話為史料的深層原因和文化背景。而西漢正值大一統的帝國甫立,司馬史公對神話的采用除了延續文化脈絡,還有其為當下所用的意圖。所以說,對《史記》中神話敘事的解讀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潛意識層面,就是對神話思維的不自覺的繼承和發展;另一個是意識形態層面,正是基于潛意識層面,利用神話思維對宗教文化、學術思想和民間信仰根深蒂固的影響,對前代所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進行整理和改造,從而“神道設教”,完成新的歷史表述,在這種時代背景與文化氛圍中出現了正史《史記》中對于大量神話素材的采用。
于玉蓉 ·中國史 ·15.2萬字
在這個時代,網絡的隱喻日漸重要。我們生活的信息時代(informationage)已被稱為網絡社會(networksociety)。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網絡處處可見。這些網絡千差萬別,從菌絲連接真菌的生物性網絡,到鐵路網絡,再到現代人類賴以交流卻不可見的電磁二進制網絡。在當代社會,網絡的意義已經突破了學術界的邊界。它成了一個動詞,去社交(tonetwork)成為當代職業和私人人際交往的核心觀念。而以其為基本理念的各種社交媒體(socialmedia),在近30年內,極大地改變著大眾的生活。本書是2017年舉行的“寫歷史:實踐中的反思”系列會議之三“結網織史——歷史中的聯系及其再現”的成果結集,展示了歷史學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如何追逐網絡這一古老又新穎的隱喻,而將其變成了講述過去和當下世界的方式。
王文婧 陳昊主編 ·史學理論 ·19.1萬字
河西走廊屬于我國西北內陸河干旱區,歷史時期人口增加、土地擴墾、植被破壞、沙漠化加劇等因素的疊合交織,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用水糾紛層出不窮。本書爬梳地方史志、官方檔案以及民間資料等歷史文獻,全面展示歷史時期河西走廊水利社會的特征及社會控制機制,分析探討國家與社會在應對用水危機時的復雜關系,力求為區域水利社會史研究提供西部干旱區的典型個案。
魏靜 ·史學理論 ·15.8萬字
本書以“重走”為契機、“新知”為歸旨,以人類學視角下的田野考察為方法憑借,展現了行走甘南的考察認知。它試圖以田野日志為形式,將參與式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與學理思辨相結合,以揭示“重走”的實踐特征,達成獲取新發現、新認知和新思辨的意義生產。本書聚焦甘南空間、主體和意義的交互映照,以理性考察和詩意體驗為特性,意在凸現真實記錄和個體想象、情感體驗和學術審視的貫通,并在記錄、書寫、傳播和研究的多維融合中,思考當下個體、民族、國家和世界關聯下的中國景象。
李曉靈 陳新民 ·地方史志 ·13.3萬字
在“新史學”“新漢學”“新宋學”等多重視野下的紅學呈現出不盡相同的風貌,一部紅學發展史某種程度上可謂一部中國學術史的縮影。《紅樓夢》在從學術經典到文學經典再到文化經典的歷程中,現代史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紅學發展史上,以胡適為代表的新漢學運用考據學的方法從作者身世、版本等層面奠定了新紅學發展的基本框架。新史學之唯物史觀是在繼承新漢學成果基礎上重視對《紅樓夢》文學價值的挖掘與探討。而新宋學則是立足于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對新漢學的有意糾偏,新時期以來的《紅樓夢》研究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挖掘作為文化經典的《紅樓夢》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史學視野下現代紅學發展大致遵循了中國學術文化由傳統走向現代、由西學到馬克思主義、最后再到以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演進歷程。
郭士禮等 ·專業史 ·18.5萬字
吐谷渾是我國南北朝到隋唐初建立于西北黃河河源到洮水流域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之一,由于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置身于不同的地緣政治關系之中,從而交通格局始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這不僅是其生存環境制約的結果,也是其發展過程中與周邊關系不斷變化的結果。在十六國南北朝的特殊歷史時期,吐谷渾雖然內部交通局促且集中,但其對外交通卻是非常綿長廣泛,這正是吐谷渾政權在河洮地區立足艱難的反映。特別是前秦、西秦、南涼、北魏等政權都自北向南對吐谷渾的活動范圍進行強力擠壓,雖然限制了其部族在河洮流域的發展,卻又促進了其在“吐谷渾路”上的發展。總之,從吐谷渾交通格局的變遷及其特征可反映出,吐谷渾政權在其立國的大部分時期,都處于在吐谷渾道上西奔南突、不斷尋求立足之地的狀態。
朱悅梅 康維 ·歷史地理 ·15萬字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包含十篇論文,對薩珊波斯的政教關系、法律文書和祆教風神等進行了考察。同時對穆格山粟特文婚約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進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樣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土的問題。開篇紀念蔡鴻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編所包含的十篇書評和會議綜述,主要對涉及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關古伊朗文明向東傳播的若干著作進行評述,以志作者研習波斯文明與古代中國這一課題的學緣。
張小貴 ·史學理論 ·19.5萬字
基于作者在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三年援教經歷,通過大量的一手資料,講述這個神秘島國的歷史、政治、人文、教育、風土人情,概述100多年來薩摩亞華人華僑公共形象和社會地位的變遷,系統梳理中國對薩摩亞的各項援助,以動人的故事展現薩摩亞人眼中的中國。
石瑩麗 ·世界史 ·13.9萬字
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和歷史的有關思想和理論,以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為基礎,在《地理學思想史——通論和年表》之年表基礎上,完成《地理學思想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包括:地理學年表:公元前25世紀之前、地理學年表:公元前25世紀至前11世紀、地理學年表:公元前10世紀至前1世紀、地理學年表:公元1世紀至18世紀末、地理學年表:公元1800年至1899年、地理學年表:公元1900年至1959年、地理學年表:公元1960年至今。
潘玉君 ·專業史 ·16.6萬字
本書是對宋代田賦制度進行再探討的研究之作。本書認為,作為一項正式國家稅收制度,真正意義上的田賦在宋代才最終確立。宋廷通過兩次大規模田土調查與丈量工作,首次完成了全國范圍內相對完整的土地資料登錄工作,從而建立以田土作為切實賦稅征收對象與依據的田賦制度。與此相伴,由依據田土色等、月巴瘠、高下而確定的級差稅率取代了以往的全國統一稅率,也促進了田賦制度走向合理。田賦征納流程亦在田賦制度逐步完善過程中嚴密起來,并促進了田賦稅制的向前發展。宋代以后各朝的田賦制度,基本上是對宋的沿襲挪用。宋代田賦附加稅與農民負擔是本書綜合考察的另一重要問題。綜論之,宋代田賦附加稅沉重一方面源自國家財政需求擴大與田賦征稅原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與宋代國家財政分配體制過度集權有關。
田曉忠 ·史學理論 ·11.9萬字
成一農編寫的《非科學的中國傳統輿圖——中國傳統輿圖繪制研究》是一部關于中國傳統輿圖研究的通論性著作,本書內容涉及:對“制圖六體”和“計里畫方”的重新評價、全國總圖的繪制方法和數據來源、中國古代城市輿圖的繪制史、其他類型輿圖的繪制方法等。
成一農 ·歷史地理 ·19.9萬字
明清時期黃河、運河交滙的清口地區,是治河保運的重中之重。目前該地區仍舊是水利史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書利用明清古地圖中反映清口地區的圖幅,將之作為基本史料,按照年代先後逐一放入道光朝《黃運河口古今圖說》的10幅地圖中,并為新圖撰寫題記。在原書10幅地圖基礎上,新加入35幅彩繪古地圖,形成繪製內容更為豐富、圖幅更加多元、內容更為詳實的全新圖說。本書利用新史料、新方法進行古籍整理工作,在以圖注圖的方法上,具有創新意義,同時在以圖證史的研究上,具有學術價值。本書將為水利史尤其是黃河、運河歷史的研究,提供一本圖文並茂的全新圖說。
(清)麟慶撰 王耀編著 ·歷史地理 ·3.7萬字
自張騫“鑿空”以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創造性地構建了東西方交流互動的網絡體系。而附著于絲綢之路上不勝枚舉的古文明遺址遺跡,則生動展現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書對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古文明遺址遺跡進行了多角度描述,不僅使讀者領略到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還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東西方古文明的孕育發展、傳播交流、相互影響。
安文華 侯宗輝主編 ·中國史 ·14.7萬字
鹽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資源,是除土地稅以外的主要稅收來源。本書以清代四川私鹽為研究對象,試圖跳出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私鹽的傳統范式,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梳理私鹽的種類、販私主體與成因等,通過比較得出四川地區私鹽與其他地區私鹽的異同,旨在全面研究清代四川私鹽的基礎上,弄清四川地方政府對私鹽治理的手段及實際成效。
陳倩 ·地方史志 ·15.4萬字
本書提出了關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1+2+3+4+5+6”知識框架,即將該地區看作1個整體,將該地區的國家分為2組(拉丁美洲國家和加勒比國家)。從空間維度,按照地理位置,將該地區分為3個次地理區域(中美洲地區、加勒比地區、南美洲)。從時間維度,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發展進程劃分為4個歷史階段(土著人古代農業文明和土地共有制形成時期、殖民統治和大地產制形成時期、考迪羅主政和初級產品出口繁榮時期、民眾主義和發展轉型時期)。對于主要拉美國家,本書重點介紹經濟、自然環境、社會、政治、國際關系5方面的內容,同時突出不同國家的各自特點。土地共有制、大地產制、考迪羅主義、民眾主義、結構主義、新自由主義是影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發展的6條重要歷史和現實線索。
謝文澤 ·歷史地理 ·16.2萬字
本期共刊載資料6篇,其中中文文獻4篇,譯稿2篇。《恩澤存札有關甲午戰爭史料選編》,內容為曾任黑龍江將軍的恩澤所存長順、安定、依克唐阿、劉坤一等在甲午戰爭期間來函,內容多與軍務有關,尤詳于各方應對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顧肇新家書》收錄曾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的顧肇新家書19封,涉及膠州灣交涉、戊戌年張之洞入樞受阻、翁同龢開缺、總署議復康有為《第六書》、政變后張蔭桓被革職、光緒皇帝下詔求醫等內容。《中蘇關系檔案選譯(1924—1932)》,選自俄羅斯檔案館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出版的文件集,內容主要為蘇聯對中東鐵路、九一八事變后的中蘇關系、新疆問題等的態度,對了解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很有參考價值。《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來自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系1924年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大會上的發言記錄。本期將繼續刊載《錫良函稿》及《六二回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