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由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政治人類學專業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輯共六篇文章,包括村寨社會國家化進程的人類學視角、鄉村權力與鄉村的秩序的重建、村委會權力運作嬗變下的村莊治理、村寨治理與法秩序變遷、鄉村集市的權力整合、“重建寺廟熱”中的鄉土秩序重構,文章聚焦于基層單位——村莊,對于理解當下中國的基層社會有一定意義。
陶慶主編 ·人類學 ·27萬字
草原文化與游牧社會一直是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傳統領域。本書匯集了2011年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學術會議中的20篇論文,研究區域涉及新疆、內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區,研究內容涉及四個主要專題:一是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驗;二是草原生態與社會、文化;三是草原生態與牧區經濟發展;以及特別設立的青年研究生論壇。
陳祥軍主編 ·人類學 ·21.3萬字
當前我國傳統鄉土社會的價值堅守逐漸走向邊緣化甚至瓦解,現代社會的價值逐漸被生活在鄉土中的人們接受。本書以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的黃村為田野地點,以“離農”這一在鄉土社會普遍發生的現象為切入點,探究了在現代性拓殖背景下黃村學生“離農”意識的生成與發展問題。書中主要嘗試解答兩個問題:一是黃村學生的“離農”意識是如何產生并發展的?二是黃村學生的“離農”意識具有怎樣的特性,以及其對黃村學生的鄉土或城市社會生活產生何種影響?
趙忠平 ·人類學 ·26萬字
本書收錄了數十位作者不同角度的回憶文章,見證了中國計劃生育改革創新的艱辛和喜悅,記述了中外專家學者在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試點工作中的貢獻與成長。本書還收集了最具代表性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項目的重要文獻,以及有關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活動的大事記。
解振明主編 ·人類學 ·25萬字
本書充分利用全國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以及課題組所開展的城鄉老年人需求問卷調查數據,借助人口學、統計學方法,對河南省人口老齡化以及老年人口發展的現狀、特征、趨勢等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為基礎,還具體分析了當前河南省城鄉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現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依據人類需要理論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的理想框架和建設路徑。
盧守亭 賈金玲等 ·人類學 ·24.9萬字
《政治人類學評論》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政治人類學研究所(籌備)主辦的國內第一份政治人類學專業集刊(半年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書是第9輯,由六篇文章構成,皆為順利通過畢業答辯的博士畢業論文的剪輯版,且都是基于田野調查而成的。
陶慶主編 ·人類學 ·21.8萬字
本書從“人的城鎮化”理念出發,沿著“農業轉移人口宏觀特征與市民化態勢(背景態勢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障礙(宏觀需求分析)→農業轉移人口的需求與市民化影響因素、機制(微觀需求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創新(供需匹配)”這一政策和制度供需分析鏈條,將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置于可持續生計發展框架中,系統探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深入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實踐路徑和政策體系。
江立華等 ·人類學 ·20.4萬字
全書以科學簡明的體例、精美珍貴的圖片、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打造出一個彩色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本書的鑒賞價值,本書配以精美的圖片和文字相輔相成,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夠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房龍 ·人類學 ·29.6萬字
侗族大歌,侗族民間稱為“嘎老”,是流傳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區的一種具有強烈地域性和濃郁原生性的民族音樂。自0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被音樂工作者發現以來,侗族大歌就以其無伴奏自然和聲的音樂魅力而逐漸為世人所熟知。本書從人類學的視野展開對侗族大歌的整體考察,主要介紹了侗族大歌的分布地域、文化地理學因素、解析了侗族大歌的發展演變、地域分布、歷史形態、發展態勢、未來趨向;論述了侗族大歌的歌唱內容;剖析了侗族大歌的歌律形態;闡釋了侗族大歌的主要社會功能。此外,還從侗族大歌的文化場域、符號敘事、現代語境、當下視角的分析入手,呈現了侗族大歌傳承過程中接受心理異動、藝術形態固化、審美體驗轉型、傳承模式嬗變等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楊毅 ·人類學 ·28.5萬字
人類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一直是生態人類學最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生態人類學一般認為,文化是人類對特定環境適應的產物。本書基于生態人類學的視角,以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達里雅博依綠洲為個案,在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沙漠綠洲文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察和研究。對達里雅博依綠洲維吾爾族人文化適應的研究表明,在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沙漠干旱地區,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十分脆弱的。這一點在干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中非常值得注意。
依麗米古麗·阿不力孜 ·人類學 ·2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