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殘障觀察報告》遵循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精神和理念,以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為背景,以殘障社群為本,以問題為導向,以理性研究和感性經驗為依據,以務實、平衡、擁抱的心態,以系統、理性、平等的對話,以殘障者的觀察和記錄,以自然年度為觀察周期,聚焦中國殘障領域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報告》在觀察、記錄的同時,也貢獻了出自民間殘障社群的建議和意見。
解巖 蔡聰 ·社會學 ·18.9萬字
本書圍繞新發展理念下的“五中心一樞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展開了成都人才發展的新思考和新探索,系統梳理了北上廣等其他8座國家中心城市“人才強市”路徑的新理念、新舉措和新挑戰,在比較中歸納了城市人才引、聚、育、留的新問題,提出了新時代國家中心城市成都人才集聚培育體系的建設策略。具體包括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發展和人才創新等部分,涉及產業、科教、金融等多種人才類型。
王輝耀主編 ·社會學 ·19.5萬字
“下流社會”這個術語在日本一經出現,立即引爆討論。這一現象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社會“向下流動”的趨勢正在世界悄然成形,團塊次代這些年齡位于三十歲前半段的年輕人中,階級意識有向下流動的趨勢。2.其最大的特征并不僅僅是低收入,更在于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學習意愿、消費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說是“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年輕一代源源不斷加入“下流社會”,社會下沉的拉力愈來愈大,當全球社會紛紛向下流動。3.作者反對階級固化,希望通過“機會的全盤平等”來防止社會階層向下流動。本書中所說的“下流階層”并不是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下層弱勢人群,而是基本相當于“中流階層中的下層”;而“上流”指“中流階層中的上層”。中國也正遇到這樣的社會趨向性挑戰,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獲取警示與經驗。
(日)三浦展 ·社會學 ·10.1萬字
本書對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殘障視角與殘疾人保障、殘障服務與社會工作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回顧,基于2015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持的殘疾人基本服務與需求專項調查廣東省數據,以及與之相配合的質性訪談與座談會,對廣東省不同地區(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及21個地市殘疾人的需求與服務供給情況進行了非常全面細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殘疾人社會保障政策與殘疾人社會服務工作提出了建議。
徐巖 ·社會學 ·12萬字
本書收錄2014年作客“華大講堂”的俞可平、黃群慧、卓新平、金鑒明、李強、湯震宇的演講文稿,內容涵蓋國家治理、經濟調整、宗教文化、生態文明、依法治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前沿問題,內容翔實,視野寬闊,分析精辟,深入淺出,耐人尋味,啟人心智。演講現場的互動問答,再現專家與現場聽眾的智慧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能領略風采、激發思考、啟迪思維。
陳慶宗 張禹東 曾路主編 趙小波 王松柏副主編 ·社會學 ·13.9萬字
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要采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等多種研究方法,以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具備較強的正外部性的準公共商品屬性作為全文研究的理論出發點,遵循一般經濟學論文的研究規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第一,論述了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理論依據、實現過程以及主要因素。第二,對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成因及效應進行分析。第三,提出了實現均等化的政策建議。
劉一歐 ·社會學 ·11.1萬字
社會學的發展是社會學學者、社會學學術、社會學學派、社會學學界等多元社會行動主體在中國社會實踐結構性巨變的歷史舞臺上相互型塑、同構共生的結果。社會運行學派“五論”的建構是一個不斷“在自覺中批判”和“在批判中自覺”的理論創新過程,其運行范式、轉型范式、學科范式、互構范式、實踐范式等一套解釋范式,推動了中國社會學概念的革命以及革命的概念。本書以鄭杭生教授領銜的社會運行學派的“五論”為研究對象,按照“宏大背景—思想淵源—邏輯延展—關鍵議題—解釋范式—自覺意義”的理路探討了中國社會學重建以來“第一個目標明確的本土化社會學理論體系”如何建構,并進一步提升發展成為中國氣派社會學理論的深層邏輯。
王力平 ·社會學 ·18.7萬字
本書以全國116所“211工程”高校為對象,借助于2000~2015年高校與企業合作申請專利信息、學校向企業轉移專利技術信息,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和進行社會網絡分析,探討了中國高校技術創新溢出空間格局演變及其社會網絡關系。共八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第三章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DEA)法,概述了高校科技創新發展狀況。第四章通過熵值法、專利計量分析法、地圖可視化分析法,研究了高校技術創新溢出空間格局演變。第五章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法、回歸分析法,研究了高校技術創新溢出社會網絡發展狀況,及其與技術創新溢出能力的作用關系。第六章通過文本分析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研究了高校技術創新溢出的模式與機制。第七章借助回歸分析法,針對研究與實證分析的結果,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建議。第八章為研究結論與展望。
李文輝 ·社會學 ·12.5萬字
本書是作者基于十多年來對基層治理的研究,結合最近兩三年最新的調查資料寫出來的關于縣鄉治理邏輯與實踐的力作,對基層治理的體制機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具體而言,本書內容包括:縣域體制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機制安排、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問題、基層領導和基層普通干部自主性、縣鄉政府落實國家政策的制度設計及其效率與效果、基層工作人員的激勵與發展等。書稿通過通俗的語言對縣鄉治理現象進行了深描和刻畫,對個案給予了呈現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質而又生動形象,嘗試學理分析而又深入淺出。書中的理論透視,有助于讀者深度理解我國縣域治理體制的優勢,又有利于推動基層創新治理機制、提高基層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創業的積極氛圍。該書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讀性,特別適合普通大眾閱讀。
楊華 ·社會學 ·20萬字
本書從“科學與醫學”“中醫學”“西醫學”“我國醫學發展現狀”“我國醫學發展方向”等方面展開論述,闡明中西醫在我國文化建設、科學教育事業及防病治病、保障和促進人民健康事業等治國方略中占據重要影響地位,但因思想認識和理論研究爭論和誤區又多,希望能幫助澄清人們思想上的模糊認識,有助于評判中西醫價值,有助于掌握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的正確世界觀與方法,有益于探討我國醫學發展模式與發展方向。
田書立主編 ·社會學 ·13.1萬字
近年來,各種“養生大師”、“風水大師”乃至“氣功大師”層出不窮。一些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伎倆,仍有很多人上當,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公眾人物。為何“神醫”、“大師”本不高明的騙術可以大行其道,而且屢有受騙者?打開本書,讓我們揭秘近些年來被拉下神壇的那些“大師”們。
韓海編著 ·社會學 ·17.4萬字
本書盡力梳理新西蘭社會保障制度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演進、發展過程和改革趨勢,研究新西蘭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及改革調整的國際和國內背景,并對新西蘭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進行了理論上的思考,重點研究新西蘭的養老保障體系、住房保障、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及家庭福利政策的結構和運行模式,旨在深化學界對新西蘭社會保障制度的認識,同時也期望能為我國的養老保障、住房及醫療保障等提供些許的借鑒。
張曉霞 ·社會學 ·15.9萬字
家庭的現代化變遷既關系到國家的穩定,更關乎每個個體。隨著社會的轉型,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代際之間、夫妻之間的結構時分時合,不完整性凸顯。《權變型家庭:中國農村家庭的結構流變與倫理實踐》將管理學的“權變”思想引入農村家庭領域,提出一種新的理解當代農村家庭變遷的視角,試圖從動態實踐的家庭結構與倫理關系中尋找新的家庭平衡與秩序點。全書分為八章,包括個體婚嫁與家庭謀略、家庭經濟與權力的分配和演變、時分時合的生活模式、個體與家庭的結構變動,以及城市化對農村家庭的沖擊等,透過微小的家庭單元,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分析和探討當代農村家庭以怎樣的形態和路徑延續著傳統的功能和現代的需求,并試圖回答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家庭正以什么樣的行動邏輯走向新時代,其強大的動力、頑強的韌性和現實的困境又是什么,由此找尋當代中國農村家庭變遷的主要經脈,以便深刻地理解并積極地建設好自己的家園。
王欣(@反褲衩陣地) ·社會學 ·20萬字
人人都在說的父權社會,究竟是如何影響異性戀關系的?延續了上千年的父權制,如何凌駕于女性之上?對兩性關系以及女性崛起頗有研究的莫娜·肖萊,在《重塑愛情》一書中通過一個個異性戀關系典型,著重剖析了經常被女權主義回避的問題——愛情。書中深度分析了父權制結構下傳統男女關系中那些浪漫的表象、厭女的傳統以及家庭暴力等問題。翻開本書,了解女性如何擺脫父權制對兩性關系的影響,重新塑造愛情的平等結構!我是女權主義者,我是異性戀,我該如何踏入被父權社會綁架的異性親密關系?正如莫娜·肖萊所言:“每當一位男性敢于‘袒露自己的感受’,或者一位女性敢于‘看見并說出她發自內心的想法’,父權制秩序就被顛覆了。”
(法)莫娜·肖萊 ·社會學 ·16.9萬字
本書針對當前企業中對員工主動性行為需求大,同時主動性行為難以激發和管理的問題,從職業身份認同這一內生性動因角度探析員工主動性行為的形成機理。研究了職業身份認同的形成機制,并進一步研究了這一內生性動因對員工主動性行為的影響,以及管理情景等外在動因對該影響的作用機制。本論文以計劃行為理論、角色認同理論、激勵理論為理論基礎,將其融入員工職業身份認同對主動性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中,建立了相關作用機制模型。并進一步通過理論分析、專家意見等方法建立相關構念的測評指標,通過對900余名來自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等的各層級、各崗位員工的問卷調查,借助SPSS和AMOS軟件對模型中相關構念的關系進行了驗證。最后,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了企業管理中提高員工主動性行為的具體方法和對策建議。
林麗 ·社會學 ·10.9萬字
本書作者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靜教授,作者研究領域為政治社會學、組織社會學,本次結集出版的新書,乃是作者近年來相關主題的系列文章,既有對當前社會治理熱點的討論,也有對作者既往研究問題的推進,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學術著作。總體而言,本書集中了作者近年來我的研究工作,議題的重心在廣義“治理”的理念、方法和組織形態,具體對象涉及國家治理、科層組織治理、社會沖突治理等等。作者把社會治理看成是一種可認識的知識,希望揭示它的觀念由來、歷史演變、組織結構和方法特征,尤其需要做出一些事關基礎的澄清,因為這些基礎問題已經已經對治理能力的提升構成重大挑戰。
張靜 ·社會學 ·13.2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研究人員完成的關于社會心態的實證研究,內容涉及社會公平感、社會認同、社會信任和社會價值觀幾個方面,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包括全國隨機抽樣的樣本、部分省市的社會心態觀測點入戶調查數據,也包括采用實驗研究方法完成的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是在社會心態指標體系的框架下完成的,通過系列的研究探討社會心態指標體系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心態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
楊宜音 李原 陳滿琪 ·社會學 ·17.3萬字
人到中年,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承擔的社會角色也越來越多,如何平衡好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如何自如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何將中年生活過得恬淡舒適,這些已經成為每個中年人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書作者結合自己15年的親身經歷,將自己人到中年工作順利、生活幸福、家庭和睦的感悟分享出來,希望給正在經歷此階段或即將步入此階段的讀者以啟迪。
黎雅 ·社會學 ·5.2萬字
本書基于大量的調查數據和文獻研究資料,對中國和俄羅斯青年的人口構成、教育、就業、戀愛與婚姻、消費與生活方式、網絡行為、文化認同、價值觀念和政治態度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比較研究,重點考查了近幾十年中國和俄羅斯的劇烈社會變遷對青年人的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同時,也分析了青年行為選擇和態度傾向對兩國社會變遷的影響,并預測了未來兩國青年人的變化趨勢和社會發展走向。
李春玲 (俄)科茲諾娃等 ·社會學 ·19.9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原已出版的《管理心理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年版)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原書已重印十余次,作為教材在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上海中醫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使用過。本書吸收了心理資本等新理論,主要包括人性、動機、需要、個性理論、心理契約、心理資本、領導、決策心理,溝通、談判、群體心理、壓力、心理健康,心理養生等,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管理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及實務。本書內容全面,結構嚴謹,條例清晰,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及知識性,可供作為教材使用。
俞宏標 ·社會學 ·1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