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20世紀及本世介容簡內紀前10年,重點是1978年以來諸家著述中涉及李白詩歌實證性研究(包括詩篇所涉史實的考訂、詩人事跡的考訂、詩歌文本的校訂、詩中語詞的訓釋等)以及立足于實證性研究的詩旨闡釋的成果作了盡可能全面的檢視,廣泛汲取各家原創性成果,并融匯自己的研究所得,對所涉及的李白詩歌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新解讀。全書選入李白詩歌298題484首,約為李白詩歌總數的一半。
薛天緯 ·文學評論 ·22.5萬字
本書為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成果。本書以《紅樓夢》前80回中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的女性形象為研究對象,選取十二金釵正冊、副冊、又副冊中的主要人物為切入點,通過與楊憲益夫婦的譯本對比研究,探尋霍克斯筆下的紅樓女兒形象。本書創建“一對二”平行語料庫:《紅樓夢》原文語料庫及霍、楊譯本語料庫,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統計、對比及分析,發現了霍克斯寫形追像的兩類范式:其一,寫其言說神情,動態勾形;其二,追其屬性氣質,靜態定像。本書研究結論可為新世紀我國典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英譯提供有益范式。
姚琴 ·文學評論 ·9.2萬字
書稿選錄《史記》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讀。以《史記》文本為中心。文本的細讀,是書稿的中心內容,保證我們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實性。讀者只有在文本的細讀中,才能穿越歷史的時空,真切地體驗、感受和把握歷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一方面重視字詞句與名物制度的訓釋,力求精要、準確、明白;另一方面,更進一步發掘文本的義理內涵,力求把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義理研究的方法較好地結合起來。
劉國民 ·文學評論 ·30.1萬字
本書以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政治家李紳及其詩歌為研究對象,從政治與文學關系的角度,以牛李黨爭為政治背景,立足于中唐文學新變,全面系統地對李紳及其詩歌進行了考論。舉凡其家世、生平、思想、主要交游、在牛李黨爭中的立場與態度,在中唐新樂府運動中的作用,其詩歌版本流傳、淵源關系,以及詩歌中抒發的情感,詩歌風格的變化軌跡,后世的評價等,皆作了深入細致的辨析與探討。
嚴正道 ·文學評論 ·31.7萬字
本書精選清末民初小說作品130部,考察其版本狀況,簡要介紹相關信息,試圖為讀者認識清末民初小說(包括創作與翻譯)提供一些可靠的資料,也為學界正確評價清末民初小說打下基礎。與同類成果比較,本書所選擇的舊版小說作品特色鮮明,既有廣泛性,又具代表性,既有豐富史料性與學術性,又具圖文并茂的通俗性與趣味性。
付建舟 ·文學評論 ·8.4萬字
1.匯集了馮其庸先生數十年來紅學研究各方面的重要成果,是對紅樓的全面解讀。2.以《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蒙府、戚序等本為校本,并參以時賢新校注本。內容包括對語句、段落和每回的點評,對《紅樓夢》寫作的歷史背景、作者家世和特殊語句的箋釋等。無論是從詮釋的深度、評點的方式,還是從疏證的切實、校勘的確切等方面來說,均堪稱典范。3.不僅有馮其庸先生本人的評點,同時擇要錄入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上的脂評,以便讀者參考研究。
馮其庸 ·文學評論 ·24.1萬字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化及詩歌在社會文化中位置的遷變,詩歌批評中形成了一種抵制詩歌“技術主義”、要求詩歌關注當下現實的呼聲和一種“為詩辯護”、維護詩歌之“特殊性”與獨立性的表述的沖突。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這一延續了傳統寫實主義觀念與先鋒文學之對壘格局的沖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鮮的元素和議題,如“底層寫作”“打工詩歌”及“草根性”“新鄉土”等。這引發了關于詩歌與倫理或詩歌自身倫理的討論,其間涉及詩歌與社會、歷史、現實、政治等新老話題,進而引發了將詩歌批評朝向一種綜合批評的倡導和期待。本書即著眼于新世紀詩歌批評的上述進展,力圖呈現各代批評家們為深化、拓展中國當代詩歌批評所做的努力,以及對詩歌批評自身進行的反思。
張桃洲主編 ·文學評論 ·31.3萬字
如果你想要活成自己期望的樣子,那一定能在《世說新語》的故事里找到共鳴。痛飲/狂歌/服食/躺平,不被定義的人生超級精彩,魏晉人早就試過了,人有千千萬萬種可以成為的樣子,想來想去還是只愿意成為自己。?《精解世說新語》這本書來自駱玉明教授在復旦大學傳授20年的《世說新語》解讀課程,淺易而不淺薄,分13個專題講解《世說新語》魏晉時代士人對尊嚴、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與熱愛,涉及魏晉南北朝所有熱門話題:英雄與名士/藥及酒/清談風習/士族的婚姻與家庭/魏晉士人的理想人格/女性的風采……看他們在不如意的世道中,如何用出格的言行釋放天性、通過追求美和享受獲得快樂。
駱玉明 ·文學評論 ·13.5萬字
本稿件遵循名家名篇原則,首先是選取古典小說研究領域名家如劉勇強、馬瑞芳、周先慎、陳熙中、于天池、張國風等關于中國古代小說的文章。其次,選取古典小說中的名篇,如西大名著、《金瓶梅》、《聊齋志異》、三言二排等經典著作中的經典篇目。第三,遵循美文原則,即選取名家名篇中解讀文字本身非常具有魅力的文章。這三者的結合,使本書稿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是同類文章中的上乘之作。在文中的解讀上,遵循文本細讀的原則,抓住各自篇目獨具的特色,進行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解讀,由于作者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力,因此,文章本身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相信讀者會從中受益。
《文史知識》編輯部 ·文學評論 ·7.4萬字
《南宋淳熙四家的詩歌與書法》對南宋淳熙四家陸游、范成大、朱熹、張孝祥的詩歌與書法進行綜合研究。淳熙四家作為在宋室南渡后成長起來的一批文人、書法家,他們詩歌及書法的創作成就、藝術風格、思想理論等均與作者的學識、閱歷、性格、藝術修養密切相關,且呈現出與歷史文化背景、文藝審美思潮等因素相依相成的時代性特點。本書重點關注南宋淳熙四家詩歌與書法交融會通的思想藝術,時人及后世不同角度的評價和論述,對淳熙四家詩歌與書法進行多維度、多方面的綜合分析,研究創作主體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探析其詩歌與書法共通的藝術情感和審美意蘊。
路薇 ·文學評論 ·18.6萬字
《毛澤東詩詞鑒賞》一書精選毛澤東的詩詞、書法、對聯、書信等內容,詩詞部分的題解、注釋和品評本著求實、求真、求新、求美的原則,以充分展示毛澤東詩詞思想性、藝術性中最感人的魅力。同時結合毛澤東詩詞手跡,以展示毛澤東書法的精髓。另外,精選毛澤東的部分對聯及其關于詩詞的書信,可全面展示毛澤東的藝術觀。讓毛澤東的詩、詞與書法,在不加鼓吹的氛圍里回歸中國詩史與中國書法史的時代序列,是時代清明與平民自信的雙重吁求;讓對毛澤東詩詞與書法的鑒賞,變成中國大眾的文化常餐,自加選擇、自加品味,是文化傳播與文化接受的必然呼應。
田秉鍔 ·文學評論 ·9.3萬字
通過文學重繪1980年代的社會轉折與思想圖景,提出“兩個80年代”的說法:第一個80年代,圍繞社會領域中的改革、啟蒙、現代化等觀念展開,由“傷痕文學”發端打開了諸多的寫作領域,文學以現實主義手法依然擁有飽滿的社會政治功能與歷史使命。第二個80年代,源于對第一個80年代的反思與質疑,改革與現代化的發展主旋律既帶來勃勃生機也帶來問題與危機,在個體意識和內在自我日益凸顯的同時,文化與文明問題也成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議題;現代主義悄然崛起,并由此誕生了“純文學”觀念,影響延續至今。80年代末,新寫實小說與王朔作品輪番登場,將80年代初期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變成“一地雞毛”式的庸碌日常,他們以文學的方式消解了一個大時代的理想和價值,從而終結了80年代,開啟了90年代。這是作者將文學史與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部思想文本。作者認為,1980年代不能成為80年代人的紀念館,而應該成為歷史的圖書館,以供我們反復閱讀。
蔡翔 ·文學評論 ·21.1萬字
該書以“天水文學現象”和天水作家群的創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對于甘肅文學的表現特征、價值生發點和缺陷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較為系統的評述。全書總共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寫的四十七篇文章,分為“為尊者言”“聽他者說”“同時代歌”“和兄弟談”“寫于女書”和“漫議雜聊”六輯,從作家創作和特征現象的分析兩個層面入手,將真切的文本細讀和嚴謹的理論闡釋予以結合,既有細致、懇切的個案分析,也有宏觀、整體的問題研究。作者在行文過程之中融自己日常文學寫作的感性經驗和理論教學的理性認知于一體,在思想的啟迪和審美的愉悅之間尋求著一種表達的平衡,通過自己的實踐建構出了一種有思考且好看的文學批評。
王元忠 ·文學評論 ·22.4萬字
文學的理解活動是一個對思想叢林的“以心會心”的自由穿梭過程,也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上的再度審美創造。本著依憑于哲學、美學、闡釋學、文化學、倫理學等理論資源,對當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閭半個多世紀的文學蹤跡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探究,以文本為軸心和以“歷史與美學的對話”為經緯,對作家各個時期的散文集予以細致的審美分析和藝術歸納,既是對文本的意義溯源,也是對文本的深度詮釋,力圖還原和勾畫一個王充閭散文的美學圖譜,令玄奧的美學研究和感性的散文文本相得益彰。
顏翔林 ·文學評論 ·27.9萬字
本書以陸游文為研究對象。首先指出陸游志士之文的特點,即鋒穎銳利、情感濃郁、立意高遠、見識卓異、文備眾體、風格朗暢、文采飛揚。主體部分分別論述陸游文中最有文學價值的序跋、書啟、雜記、筆記、史傳、碑志和頌贊等七種文體。最后將陸游文置于兩宋文發展的宏觀背景中,認為陸游可人兩宋一流古文家之列,是南宋中興文壇的杰出代表。
倪海權 ·文學評論 ·16萬字
本書以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所輯蘇軾詩為藍本,以蘇軾諧趣詩整理和研究為中心探討。經過細致的考察與辨析,在蘇軾詩作的主體2388首中,整理出應然諧趣詩105首,實然諧趣詩384首,共計達489首之多。從本書的五章設計上看,第一章,首先界定蘇軾諧趣詩的概念及成因;第二、三章是作者研究的重點,對應然諧趣詩和實然諧趣詩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并著重用文本和圖表對其進行歸類分析;第四章,對蘇軾諧趣詩藝術特點探究并總結;最后,探討蘇軾諧趣詩的地位與影響,從而系統性地完成了對蘇軾諧趣詩的整體研究。同時,用文本實證和圖表分析等方法來考察蘇軾的諧趣詩,有利于豐富蘇詩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李恒 ·文學評論 ·27.1萬字
浙江詩詞創作源遠流長,直至現代依然人才輩出,一度再現輝煌。《浙江現代十大家詩詞賞析》一書可以作為佐證。入選該書的十位大家是:蔡元培、章太炎、劉大白、魯迅、馬一浮、沈尹默、郁達夫、茅盾、俞平伯、夏承燾。他們既是我國現代文化名人,又是詩詞創作的行家里手。著者分別選取每位名家詩詞三十題,除各寫一篇長文總體介紹其生平與詩詞創作外,對其代表作品每題都有一篇簡明扼要的賞析文字,意在充分展示這些文化名人詩詞創作的成就,以引起讀者閱讀鑒賞的興趣,并對當前出現的傳統文化詩詞熱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丁茂遠 ·文學評論 ·27.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