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范文瀾先生的《文心雕龍注》是20世紀中國學界最重要的學術經典之一,被譽為《文心雕龍》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后人研究《文心雕龍》必讀的進階之作。本書通過十余篇專論,論及“范注”方方面面的重要問題。最后,就楊明照、王利器、斯波六郎、張立齋、王更生等學術大家對“范注”的舉正、訂補、批駁等進行個案評析。此外,附錄兩篇與“范注”密切相關的文章。本書內容多有創獲,在解決“龍學”史上諸多疑難問題方面做出有益的嘗試。
李平 ·現當代隨筆 ·36萬字
本書從知識者自身的現代性體驗出發,將他們看作是由傳統到現代社會轉型中,有著較為深刻體驗的人。從而進一步探討知識者與鄉土文學之間的內在精神結構,即他們在塑造農民形象、書寫鄉土歷史和文化時呈現的思想圖像。在他們的文學世界,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知識者的情懷與責任,知識者與鄉土、與傳統、與農民之間的復雜關系及情感;也可以看到在鄉村的物質與精神同處于現代境遇下,知識者做的社會及文化思考,針砭、批判,或懷想、留戀。
蘇沙麗 ·現當代隨筆 ·20.9萬字
“老舍作品名家插圖系列”之一,《趙子曰》和《離婚》均為老舍早期小說代表作品,配有著名畫家韓羽插圖若干幅,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老舍 ·現當代隨筆 ·22.3萬字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1978-2008)》主要內容:新時期中國文學理論經歷了三十年的巨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活躍、多元、繁復。《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史論縱橫的兩條線索,以現實變化為基礎,以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為軸心,全面闡述了三十年來文學理論的進展和成果,分析三十年來文學理論的走勢與變遷,既勾勒出大致的發展脈絡,又查檢出它所面臨的諸種挑戰,深入探究了文學理論“為什么發展”、“如何發展”、“怎樣看待現實中的發展”等一些深層次問題。
董學文 ·現當代隨筆 ·34.5萬字
陳堅(1937-),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1956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1990年被評為教授,1999-2002年間擔任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話劇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并曾任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從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陳先生的學科主攻方向是現代戲劇研究和夏衍研究,其對中國現代戲劇“田漢—曹禺—夏衍”三個發展階段的闡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曾主編《夏衍全集》。《陳堅文存》為陳堅輯選一生優秀論著共8種,此為第一種。
陳堅 ·現當代隨筆 ·25.9萬字
《蔡瀾玩樂人間套裝4冊》:《來人間,就是玩》八旬頑童蔡瀾的生活趣味美學。《心間事,舌尖解》食神蔡瀾美食治愈集大成之作。《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蔡瀾親授交友之道暢敘與金庸等友人的交往趣事。《世間萬物,總有歡喜》八旬頑童蔡瀾的人生通達之道。
蔡瀾 ·現當代隨筆 ·34.2萬字
本書講述的是20世紀中國革命大故事中六位經典作家的小故事: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他們從激揚文字的五四走來,在20世紀下半葉的驚濤駭浪里,經歷了怎樣細微深刻的心境曲折?他們的日常起居、讀書寫作究竟是怎樣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紛繁的社會事務?如果輕易忘掉這些正史間隙的軼事,它們就可能變成一處寂寞的遺址,直至一抔消失的黃土。作者以歷史導游的方式,從一個個小的時間節點進入,回避了學術論文的嚴正刻板,試圖去觸摸一個個不經意的細節,品味一縷縷沉香幽暗的韻味,鉤沉作家們細微的生活世界。本書如同歷史與當下間的喁喁私語。
程光煒 ·現當代隨筆 ·28.8萬字
美作為上帝的謂項,作為基督宗教哲學的基本概念,曾經引領基督宗教美學甚或美學近千年拓展之路,尤其在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之后,從感官感覺出發的審美美學日益發展,因此對美在本體形上層面的研討、特別是在基督宗教哲學問題域中的研討,是十分必要的。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討論作為基督宗教美學源泉的古典美學中本體形上美學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下篇則探討建立在亞里士多德哲學美學和偽狄奧尼修斯哲學神學、哲學美學基礎之上的東部教會、特別是拜占庭時期的畫像——圣像理論問題。
徐龍飛 ·現當代隨筆 ·45萬字
《唯有書香留歲痕(侯仁之文集)》收錄了侯仁之從中學時代起到九十高齡的部分著作和代表譯作,分為早期文章、北京相關、地理學史、書序、自述、憶往等幾類。《唯有書香留歲痕(侯仁之文集)》是對“侯仁之文集”前三卷的補遺,對后世學人和讀者全面了解侯仁之的思想、情懷及其學術成長經歷頗有助益。
侯仁之 ·現當代隨筆 ·38.2萬字
本書講述了作者邂逅的古巴。一場無法釋懷的人生的盛宴。古巴Cuba。加勒比海邊陌生神秘的國度。古巴有太多激動人心的元素:海明威,哈瓦那,切·格瓦拉,莎莎舞,朗姆酒,雪茄……“熱情”是個核心的關鍵詞,對于古巴而言。還有淡淡的憂傷,在整個國家彌漫的憂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熾熱的音樂,在一杯朗姆酒之后的微醺里,變得更加悠揚與浪漫。
新橋 ·現當代隨筆 ·20萬字
《會海鴻泥錄》,韋力著。著名藏書家韋力先生將他2015年到2019年之間參加各類與書有關會議的所見所聞,寫成妙趣橫生的文章,其中包括新書發布會、圖書館開館儀式、研究院周年慶典,以及與書有關的論壇、頒獎、捐贈、展覽、學術研討會、講座等,配上自己拍攝的照片,圖文并茂,使讀者可以跟隨他的文字,一同親歷現場,聆聽許多專家和愛書人的精彩發言,收獲與書有關的各種信息和知識。本書延續了韋力先生一貫的寫作風格,在平易、幽默的語言中,將書林掌故、交游趣事娓娓道來。
韋力 ·現當代隨筆 ·21.5萬字
本書為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文集,共14卷本,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表的重要作品,分為散文、詩歌、紀實、傳記、小說、劇作、文論若干分卷。其中包括了原版于陜西人民出版社的《原野集》《市長張鐵民》《和谷詩選》《1983安康大水災》,作家出版社的《柳公權傳》《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遠行人獨語》《國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無憂樹》,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野生地》等,反映了作者四十多載文學寫作收獲之概貌。
和谷 ·現當代隨筆 ·22萬字
《唐宋文史論集》一書由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李一飛教授精選其近四十年來發表的30篇關于唐宋文學的論文結集,可分為如下幾個部分:一是對唐宋時期重要作家生平行事的考證;二是對唐宋部分作家作品的評析;三是對唐宋某個歷史階段文學特征特質的評論;四是關于唐宋文學發展進程中文體興革的闡述;五是關于唐宋一些作家在文學發展進程中歷史地位的評價。作者尤著力于新說的闡發和對舊說偏差的修正,如對中唐傳記文學及中晚唐懷舊詩作特質、價值的述評,對杜甫、韓愈、張籍、李商隱、梅堯臣、秦觀、蘇軾、范成大諸家以及對唐集、宋集的考評、著墨尤多。本書為作者一生之學術精粹,文獻較為扎實,考證嚴謹,立論精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唐宋時期的文學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的地位和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李一飛 ·現當代隨筆 ·20.4萬字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的專欄文章精選集。在“有關品質”專欄中,朱偉談作家、藝術家,談書,談音樂、談文學、談建筑、談繪畫,也談朋友,談自己,談情趣,談時尚,談吃喝……文章感性色彩豐富,理性力量張揚,貫穿一種對人內在品質的追求。品質的積累是一種潛移默化,是每個人美好記憶中的回味無窮。這本書,記下了朱偉對品質生活的理解,更是與讀者交流共享的文字。
朱偉 ·現當代隨筆 ·35萬字
《現代文學漫議》主要內容包括:老舍的藝術地位與現代文學史觀念的更新,老舍及其作品《茶館》,《正紅旗下》悲劇心理探尋,聆聽老舍在日本仙臺的聲音,附:老舍在仙臺講話錄音整理稿,老舍講話,老舍在第二分會場的講話,光照未來的文學精神品格——為葉圣陶先生逝世十周年作,論楊晦的文藝思想和文學批評等等。
孫玉石 ·現當代隨筆 ·23.6萬字
《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內容簡介:研究文學制度,或者說從制度的視角研究文學,是近些年來的一個熱門課題,其理論根據,還是中國傳統的“知人論世”。從作家的視角研究文學偏重于“知人”,從制度的視角研究文學,則屬“論世”。這種研究文學的方法,在西方屬于社會歷史研究方法的范疇,也是很傳統的。當然,一些后起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學問題時,也會談到一些與制度有關的問題,如福柯的知識社會學理論和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等。“知人論世”或社會歷史的研究方法,屬于文學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學文本以外的一些環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這種研究方法,以前習慣于談論一些諸如自然條件、文化習俗、經濟基礎、社會變遷之類的問題,失之于泛,如今集中到具體的制度問題上,得之于專,所以近些年來,頗為一部分學者所喜好。
張均 ·現當代隨筆 ·25.9萬字
《立足原點》分為七章,即“立足原點”“學涉社會”“走進百師”“師專風采”“百院趣事”“學無止境”“鞭策激勵”,按主題和時間順序編排,既自成一體,又可單獨成篇;每章均收入7至10篇文章,加上序和跋,一共66篇。同時,另附師長和文友對上部散文集評價的4篇文章,合計70篇。
凌紹崇 ·現當代隨筆 ·20.1萬字
《微神集月牙集》是老舍的短篇小說集《微神集》和中篇小說集《月牙集》的合集。《微神集》和《月牙集》都是老舍先生自己選定的集子,原出版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本書為袁運生插圖本。
老舍 ·現當代隨筆 ·24.2萬字
《人生的節氣》以《人生的節氣》為題,套用二十四節氣的成數,寄托古今之變中人生不變的喜與憂。時空的流轉無窮無盡,便有"人生代代無窮已"的亙古感嘆,而短暫的生命之旅,有彼此的重復,也有獨一無二的奇遇,文章便做在這恒與變的裂隙中。平凡的點滴見聞,也能積累成閱歷。生活便是由無數瑣碎的細節構成,即使是遠行客,隨手采集路邊的草花,也不失為值得慶幸的紀念。人生的可愛之處,就是經常會有一些小的感動。
季紅真 ·現當代隨筆 ·27.3萬字
“雅”與“俗”,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對既古老又彌新的范疇。《雅論與雅俗之辨》從“雅者正也”的審美意識出發,考察了中國美學雅論與雅俗之爭的文化淵源,闡述高雅、典雅、和雅、清雅和古雅等雅境的審美內涵與審美特征,同時還對我國先秦至清代的雅俗審美意識的歷史軌跡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探討,旁征博引,觀點鮮明,充分展示了雅俗審美意識的立體面貌。
曹順慶 李天道 ·現當代隨筆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