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究竟什么是小說?如何閱讀小說?怎樣創作一篇小說?《小說稗類》是作家張大春的小說美學觀書寫。28篇文章,解析小說的體系、起源、修辭、因果、指涉等,構成小說創作的完整譜系。自由不拘的小說美學觀寫作,一覽中外小說經典的技藝魅力。書中時常可見張大春寫小說時的切身體悟,為小說創作者提供了一條抵達小說秘境的通道,同時也是一本有趣的小說閱讀指南。在張大春看來,小說不預設目的,“不解決人生那些重大問題,也不減少它們”,它只是帶著讀者去旅行、去奇遇、去想象。
張大春 ·現當代隨筆 ·17.9萬字
獨步枯涼的夜街,淋著稀疏的淫雨,落葉固執地飄零在身后,如昏暗的燈光拖長了我的影子,沉重的思緒久久不能散去。這是一個可憐又落寞的夜晚。母親的影子若有若無地跟著我,隨我沉思,隨我飄浮,隨我入夢。總認為時間的推移會讓一些事情淡忘,但是,在母親去世9年后的今天,她的音容笑貌倒越發清晰,入腦入髓的情感是不可能忘懷的,秋風吹走的是塵埃,秋雨滋潤的是心田,原來,母親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6.6萬字
曾經熱血赤誠、滿懷期待的我們,后來怎么樣了?懷抱創業野心卻只當了小領導的老李說:“理想,真沒什么理想。”但他依然在努力奮斗。想實現樂隊夢,現實卻給他沉重一擊的小吳說:“只要快樂比痛苦多,那就是值得的!”小飛搞砸了所有事,做過最正確的決定是把自己從深淵里拽回來,他說:“請接納自己的做不到,請學著原諒。”曾擁有校園完美愛情,但畢業就灑脫分手的花花說:“你會擁有精彩的人生,所以別輕易妥協!”…………22個故事,展示22種人生。愿我們有熱血激情的青春,有可以下酒的回憶,有能夠實現的理想也有找回自己的勇氣!
李程遠 ·現當代隨筆 ·10.4萬字
四十年間,“來了就是深圳人”成為深圳開放包容的一個重要標簽。如今,“深圳已然是故鄉”正漸漸成為更多人的共識。他們在這里灑下了自己的汗水和淚水。月月年年,城市在變,他們也在變。城市和人終于血脈相連。本書沿襲了《街巷志:行走與書寫》的細膩文筆,更清晰地描述深圳種種,強化“城愁”概念,力圖賦予這個城市新傳說和憂傷底色。長居深圳的人會產生共鳴,沒到過深圳的人會因此對深圳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書為《我們深圳》系列叢書的一本,《我們深圳》文叢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虛構叢書。計劃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層面,帶領讀者發現深圳,題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藝術、創意、歷史以及人文共100個主題。從內容上我們將圍繞小切口深挖掘,講述一個民間的深圳、個人的深圳、充滿情懷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寫內容,做到原創、獨特和深入。
王國華 ·現當代隨筆 ·12.6萬字
《中國意象:回到最美的古代》是由周語創作的一部優秀的作品。中國風的古代畫卷被周語重新賦予了涵義。以其獨特的浪漫色彩,瑰麗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現了古代的最美,仿佛一幅幅美圖在眼前一樣。
周語 ·現當代隨筆 ·3.2萬字
《藝海拾貝》是秦牧寫于六十年代初的一本專門談寫作技巧的文藝隨筆集。文革結束后,作者做了修訂再版,銷量達到幾十萬,影響很大。本書的寫作特點,并不在于它的系統性,而是它的生動活潑和饒有趣味,通過形象和故事來講述文學理論,深入淺出。秦牧先生在上個世紀后半葉有很高的名望,是散文領域里的代表作家,他的這本談創作的文藝隨筆,通俗,易懂,曾影響了一代人,總銷量幾達百萬。本書在今天依然有它的價值,是文學愛好者和學生很好的文學理論進階讀物。
秦牧 ·現當代隨筆 ·12.7萬字
我家一直和二叔家共養一頭黃牛,每家輪流喂養十五天。秋冬季系在老屋里吃稻草,春夏季就得有專門的人負責牽著它在田埂上吃青草。我們家一共五口人,按勞分配,每人放牛三天,剛好十五天。有時候,爸爸媽媽有其他事要做,就剩我們兄妹三個人輪班,也就是一人五天。這個家規,從小學一直延續到初中。
蘇聽風 ·現當代隨筆 ·10萬字
本書為作者近年來發表于《文匯筆會》上的系列散文。這些散文從一花一物、一山一水出發,分為花木(如荷、芙蓉、紫藤、蘭花)、動物(蟬、蛙等)、游記(泰山、廬山、石鐘山等)、交游(與陸儼少、謝稚柳、陳佩秋等)等四大門類,作者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將這些花木、動植、山水與儒家經典、歷代詩文、繪畫中的形象結合起來,博覽抉微,深入淺出地剖析自然之物在詩畫中的審美意韻,其中又蘊含有對人生、古賢、治學、游藝的深度思考。本書集知識性與可讀性為一體,是一本既有專業深度,又適合大眾閱讀的大眾人文類書籍。
徐建融 ·現當代隨筆 ·14.1萬字
陳丹燕非虛構作品,紀錄女性祖輩的真實命運,探尋愛與獨立的艱難平衡。沒有機會上學讀書、嫁人生子的阿玉,一生都被困在家庭里,為家人付出自己的全部,將三代子女撫養成人。沒有獨立的職業、終生都在廚房里忙碌的她,卻用柔軟的內心教會了陳丹燕等人愛的能力,讓他們最終也能成為被愛護佑的人。在阿玉身上,陳丹燕看到一種強大的愛的能力。她用自己的所有給予他人愛,也敢于在病痛中全力要求他人的愛,更能將這種愛的能力傳遞給每一個受她照顧的人,讓大家都能成為愿意付出愛、善于接受愛、敢于要求愛的人。通過阿玉的故事反觀自身,陳丹燕向讀者提出一個問題:因職業而獨立的我們,可能像依賴于家庭的阿玉那樣付出愛,并且教會他人愛嗎?
陳丹燕 ·現當代隨筆 ·6.2萬字
全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鄉關何處”,主要是作者對故鄉一草一木的的眷戀,對以往歲月的回眸;第二部分“身為教授”,主要是作者對當下狀況的質疑,施之于教育,使得作者叩問大學的靈魂和教授的操守,呼喚悲憫和良知,呼喚文化鄉愁;第三部分是“落花之美”,是作者旅日期間的感悟和思考,并對中日文化的異同做了比較;第四部分是“樂在雕蟲”,主要寫作者對翻譯的思考和真知灼見;第五部分是“‘村上文學在中國”,主要介紹了村山春樹文學的特色等,其中對于村上春樹文本的解讀是可以讓讀者更為直觀地了解村上春樹的文學。
林少華 ·現當代隨筆 ·17.3萬字
每一次想你,都感覺心痛!而這種痛我不知道何時才是個盡頭?我不知道我還會思念你多久,愛你多久?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也沒有人可以決定自己!我任性,是我在放縱自己的感情,我頹廢,是我在折磨自己的身心,我懲罰,懲罰這份不應該存在的愛情!愛是深深的喜歡,喜歡是淡淡的愛情近了,亂了心境,瘦了心情。愛情的故事,漸行漸遠的憂傷。紅顏去時,我孤獨地失去了自我。有些魚已經相忘于江湖有些鳥已經相忘于天空有些人已經相忘于紅塵一個轉身,情感就會出現斷點。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6.4萬字
王寧先生是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北師大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是章黃學術在當代中國的重要傳人。所寫著作曾榮獲2018年度“中國好書”和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學林追遠錄》是王寧先生首部回憶性散文集。書中追憶了與陸宗達、啟功、鐘敬文、周有光、蕭璋、劉乃和、李格非等一大批師友的交往,體現出王先生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先生人生經歷豐富,文學功底深厚。這些回憶性散文,專業與情懷兼具,既厚重又感人,飽含著生命的通透,能夠給廣大讀者以多方面的啟發。
王寧 ·現當代隨筆 ·19.2萬字
“攝影范談”這個專題緣起于2017年初與攝影評論家陳小波與攝影家林路的對話,話題主要針對大眾“攝影觀”是否正確而展開討論。攝影多年,拍過很多片子,作為1X的編輯與專業評委,這些年可以說是閱片無數,評片也算是無數。時常安靜下來思考我們為什么攝影,攝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拍攝出有思想有生命的作品呢。在設備越來越先進的今天,如果長期停留在器材和技術層面,相信攝影將永遠止步于“科學技術”層面。所以這本《攝影范談集》將用談的形式,力爭用二十一個話題來改變讀者的攝影觀。為什么是21談呢,21談源自3周21天(醫學方面認為堅持三周的行為,大腦將會真正開始理解并有意識地視為自然習慣)。
范朝亮 John Fan ·現當代隨筆 ·9.5萬字
倉央嘉措用佛性和俗情在雪域高原上唱響了一首首情歌,用憂愁和痛楚在布達拉宮里奏起了一曲曲情思;納蘭容若的清詞,宛如夜合樹上初發的嫩芽,猶如相思樹上的那顆紅豆,植入了世人的心肺,喚醒了世人的情感。書稿比較全面地介紹了倉央嘉措和納蘭容若這兩位才子的人生,對他們詩詞、情感、命運抒發胸臆。
郭航遠 ·現當代隨筆 ·20萬字
這是一本以時間為坐標的旅行日記,記載了達人J365天的旅游生活。
曹瀚天著 ·現當代隨筆 ·5.8萬字
《好風景集》選收作者近年創作的四百多首詩詞,分為賞山水、披襟懷、眷花木、縱年華、惜因緣、悠天下六個部分,抒發了作者對山水美景、名剎古寺的贊美,對家國天下的豪情,對花草樹木的眷戀,對光陰流逝的感悟,對親朋好友的癡情,以及對域外風物的歌吟,立意較高,情感充沛。
徐永清 ·現當代隨筆 ·5.5萬字
本書稿是國內一個精神科醫生的散文隨筆集,歷經十年,集腋成裘,是作者嘔心瀝血的、“醫學與人文”的三部曲之一。這個集子以時間為脈絡,將精神醫學歷史、心理健康以及靈性等諸多問題娓娓道來。數十年來,為彌合“兩種文化”——“自然與人文學科”之間的鴻溝,他往返于“醫道與人文”之橋,力求使懸壺濟世的醫生行善、求真與審美相統一。作者書寫視角獨特,文筆優美,圖文并茂,富有啟迪,值得廣大讀者閱讀。
李潔 ·現當代隨筆 ·9.2萬字
《誤讀全書》是一部短篇文學作品集,它試圖創造一種新的表達形式,虛構了從畢達哥拉斯到庫爾圖哥德爾等數十位數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故事片段。其文本盡量達成一種自我指涉的結構,由故事主體的某一重要思考,引導故事所呈現的情節與語言:從萊布尼茨的邏輯語言構想映射到虛構的獨角獸的鳴叫,從康托爾的一一對應法則映射到對完全而準確的表達的探討……它是一種語言和思想的拓撲,同時也是一個片面的、本質上不能達成完整性的表達。文本運用大量隱喻、魔幻和詩化的描述,展現作者與許多思想者對話、解構、抽象并重新建構的新世界。
蕭蕭樹 ·現當代隨筆 ·12.6萬字
《留白:秋水堂文化隨筆》收入了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田曉菲十二篇關于文學閱讀、文化批判的文章。《神曲》中但丁的旅程,是對閱讀的象征;但丁的向導,是前輩詩人維吉爾。在《留白》里,田曉菲教授亦開啟了一場閱讀之旅:從《紅樓夢》《金瓶梅》《牡丹亭》《十日談》等古典文學,到金庸的武俠小說、艾柯的歷史小說,以及作為文本諦視的《大話西游》《弗里達》等電影作品。《留白》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閱讀的產物,傳達出作者對當下活生生的社會文化和現實的關懷與思考。
田曉菲 ·現當代隨筆 ·13.4萬字
本書分為愛物篇、留戀篇、神叨篇、妄談篇、鄉行篇五大篇,從動物間的廝殺擄略到清明時節在老家上墳孝祖;再到講述窩在鳳凰聽濤山腰的從文墓;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談房子再到懷念嶺南麓的余脈里深藏的家鄉……作者流轉的文筆帶你走進散文的世界。
李軍奇 ·現當代隨筆 ·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