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增訂本)
會員

中國古代文體學是研究古代文學的體裁、體制、風格、語言特征、章法結構等現象的綜合性學科,是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講究“得體”,可以說文體學是滲入中華文化基因的一門學問,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對近代以來逐漸式微的傳統文體學研究的回歸,也昭示著古代文學領域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話語體系的回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力主回到中國文體學語境來發現中國文學自己的歷史,分別從學科論綱、文體史料學、文體分類學、研究方法、文學風格學,以及中國古代重要的文體觀念、理論及論著等方面出發,系統論述了中國傳統文體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征引翔實,論證周密,結構精嚴,解決了諸多難點及關鍵性問題。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繼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礎上,“鑒之以西學,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證之以實物”,建立具有現代意義與學術高度的中國文體學,并在本書中躬踐行之。本書既有文體學的理論建構,又有文體學史的多元考察,宏觀地再現了中國古代文體學的發展軌跡,是文體學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本書榮獲“第五屆思勉原創獎”。初版于2011年,此次增訂再版,增刪改并超三分之一,體現了作者更新更深的思考。

吳承學 ·文學理論 ·51.8萬字

屈子楚辭還原(上冊)
會員

認識屈子《楚辭》,有兩個要點必須牢記:一是《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所謂“伯庸”乃是楚武王長子,封于夔子國,夔字的促音(入聲)就是“屈”或“甲”。伯庸的長子屈瑕由此得姓氏,成為屈氏家族的始祖。二是屈子《楚辭》通過南北兩條途徑被完整保存下來,北方的途徑是漢高祖九年,遷徙楚國的屈、景、昭三族和齊國田氏充實關中,屈子《楚辭》由屈氏家族作為傳家之寶傳入關中,為賈誼所及見。南方的途徑,是楚頃襄王都壽春,文學侍從之臣宋玉、唐勒隨行,因而也將屈子《楚辭》作為寶貴遺產加以傳承。因此緣故,本書分四編,內編、外編、年譜插編、詩學編,多層次地展示屈子《楚辭》完整的立體的風貌。內編致力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箋證、《史記·楚世家(宣威懷襄)》箋證,以及屈氏家族祖源與分宗,屈原歷史文化意識。外編致力于《離騷》、《天問》、《九歌》、《九章》、《遠游》及《卜居》《漁父》之集論。年譜插編致力于屈原《楚辭》所有篇章的編年。詩學篇致力于把屈宋辭賦作為真正的詩進行生命的解讀。如此還原研究,是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屈子《楚辭》精湛的文化生命內涵的。

楊義 ·文學理論 ·55.1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永城市| 澄城县| 蒙山县| 资阳市| 峡江县| 高碑店市| 通化市| 楚雄市| 昌黎县| 阳东县| 山丹县| 安岳县| 乌什县| 黔南| 赣榆县| 遂平县| 南阳市| 梅州市| 丹棱县| 新河县| 京山县| 富民县| 江口县| 江源县| 乐清市| 左权县| 永善县| 铜陵市| 鞍山市| 永登县| 金溪县| 尼玛县| 尚志市| 富锦市| 沭阳县| 蒲江县| 平舆县| 佛学| 赣州市| 白玉县|